17歲,她承包了村裡的100多畝魚塘,經多年努力率先致富;35歲,她放棄舒適的經商生活,帶領村民開發集體土地、改造綜合市場,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如今,她擁有自己的珍珠養殖基地,開了珍珠文化館,在南海商業版圖上有了一席之地。在村務工作中,她更積極推動北沙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愛國基地·紅色北沙」的區域品牌。這個打過鐵、賣過魚的佛山裡水北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沈小琴數次「華麗轉身」的故事,被北沙村民口口相贊。
    十多年過去了,北沙村從一個負債纍纍的落後村,發展到如今經濟、社會、民生事業長足發展的先進村,村民的股權分紅從原來人均每年幾百元提高到現在6000多元,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沈小琴的個人成長經歷與北沙村緊緊聯繫在一起。北沙村孕育和培養了她,而她也在成長中不斷反哺和感恩這片土地。
    
    裡水北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沈小琴。(來源:珠江時報)
    半生坎坷 艱苦創業終獲成功
    在沈小琴創辦的南粵第一家愛琴珍珠文化館中擺放著裝滿珍珠飾物的櫃檯,沈小琴對文化館內古今中外的珍珠藏品如數家珍,這裡還是南海區的科普教育基地,不時有團隊過來參觀。她常年戴著自家文化館生產的珍珠,著裝端莊大方,舉止言談優雅。
    沈小琴出生在北沙村一個相對貧窮的家庭。父母育有五個女兒、一個兒子。家中排行老二的她,為了供弟妹讀書,早早就輟學回家幫助父母做工,賺錢補貼家用。12歲時,她學會了打鐵,將一根根廢棄的鐵棍敲成「藤蓆刀」。13歲時,她在家裡的魚檔幫忙,起早貪黑地隨父親捕魚。就這樣白天賣魚、晚上打鐵的生活,她過了很多年。完全不能想像這樣一位柔弱的女子,居然負擔著這樣沉重的家庭重擔,從事著如此繁重的體力勞動。記者看到,她的手臂有不少白色的瘢痕。「都是打鐵時火花濺到身上燎的。」她笑著說。
    1985年,沈小琴17歲。她看到村裡魚塘的效益不理想,和家人商量後,決定借貸承包下100多畝魚塘踏上珍珠養殖的道路。然而,由於技術、經驗不足等原因,導致血本無歸。「辛苦養殖半年後,撈出來一看,只剩下蚌殼,兩年時間就虧損了將近30萬元。」
    「在哪裡倒下,就從哪裡站起來。」不服輸的沈小琴咬牙堅持。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她多方討教,努力學習,刻苦研究,日夜泡在養殖場裡,終於成功培養出優質純正的珍珠顆粒,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珍珠養殖已經為她帶來不錯的收益,後來,她還開辦五金廠。
    到了2004年,她已有了上千畝珍珠養殖基地。她養殖的優質珍珠特別是黑珍珠,質量很好,不僅在當地很有名,還銷往港澳等地。她也成了佛山市南海區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
    
    北沙村環境優美,愛國主義黨建公園的植被已鋪設完畢。(來源:珠江時報)
    知恩圖報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小時候學打鐵開魚檔,冬天手都凍裂了,村裡的老人家看著心疼,就端來熱水給我暖手。騎車摔倒後,魚全都死了,村民們看我可憐,把死魚都買走。」沈小琴說,這份恩情永遠不會忘記。
    北沙村是裡水的革命老區,由於地理位置較偏僻、經濟較落後,還有不少村民未擺脫貧困。村委會欠著2000多萬元外債,歷史遺留問題眾多。
    富裕起來的沈小琴並沒有忘記鄉親們,她逢年過節給村裡的老人小孩發紅包,誰家有了急事難事她第一個出手相助,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都把她當成親女兒一樣。有的村民希望她出來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當時家裡人都反對,主要是怕她太辛苦了。雖然也曾經猶豫過,但最後她還是毅然決定,放棄「老闆娘」的舒適生活,進入村委會工作,帶領全村致富。
    沈小琴2004年進入村委會,2007年擔任北沙村黨總支書記。她運用管理企業的模式管理村務,改變工作思路,利用自己生意上的資源為村裡招商引資,如今全村引進的企業有300多家。盤活集體土地,改造農貿市場,提高集體經濟收入,不到幾年的時間,就還清了村裡上千萬元的債務。
    沈小琴通過建立村委會—村小組—村民三級聯動機制,建立工作團隊,發動團體力量,利用3個月時間每天入戶調研,傾聽村民實際需求,她還發揮革命老區文化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帶頭發動家人、親屬、朋友贊助,籌資120多萬元,建設村辦公樓、村民活動中心等。
    近幾年,北沙村發展迅速,從裏水鎮的落後典型一躍成為亮點村居。北沙村集體收入從2005年的850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3500多萬元,村民分紅從2005年的2000多元到如今的6000多元,村民的生活質量都有了很大提升。
    擔當有為 提升北沙發展質量
    2012年,沈小琴經過層層選拔和考核,當選黨的十八大基層黨代表。回首過去的數十年,沈小琴的個人奮鬥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脫貧攻堅、奔赴小康生活的奮鬥史。
    北沙村的紅色歷史遺產是一筆珍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如今,裡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北沙將被打造「愛國基地·紅色北沙」的區域品牌。沈小琴希望能夠通過深入挖掘和開發北沙村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底蘊,結合北沙村的白眉拳、醒獅、龍舟等傳統優秀文化,發展紅色旅遊業,擦亮北沙村「愛國基地·紅色北沙」的區域品牌,全方位地提高北沙村的發展質量。
    在走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沈小琴和北沙村的步伐都沒有停止,近年來,北沙村不斷推進村級工業園整治,引進花卉、茄瓜等農作物發展特色農業,持續投入資金改善村容村貌和升級道路,為北沙村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積蓄能量。
    而沈小琴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後,也沒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她說,擔任北沙村的村幹部,就是想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為北沙村這個有著悠久紅色歷史的村居作出更多的貢獻,讓更多村民走向更美好的小康生活。
    (作者單位:珠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