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帶你到外海街道直衝村看一看

2021-01-17 澎湃新聞

黨建引領促脫貧 精準發力謀發展

等待最後一批客人離開球館,直衝村村民祥叔熟練地巡視場地,拉閘結束營業,開始一天的守夜工作。祥叔是村裡的保障戶,今年已經60多歲,得益於村黨委安排的這份工作,讓他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即使是今年疫情期間,球館暫時關閉的一段時間裡,祥叔依舊能按時領到工資,這讓他很感動。

近年來,高新區(江海區)逐步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100%脫貧,實施多個產業扶貧項目,最大程度落實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確保其脫貧不返貧。

外海街道直衝村在區委、區政府的帶領下,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工作方法,從黨建工作入手,夯實黨建基礎,使黨建工作成為驅動扶貧工作的最大動力,讓扶貧列車從普通軌道轉入高速軌道。

邱昱 攝

建設現代化工業園區 村集體的「錢袋子」鼓了

十幾年間集體經濟翻24倍,坐擁30萬平方米、年產值10億元工業園區,村民分紅連年上升……從平平無奇的傳統村,到遠近聞名的先進村,直衝村通過黨建引領,推動產業聚集拔窮根,走出了一條發展村集體經濟,建設現代化工業園區的特色脫貧路。

邱昱 攝

「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建起來了,靠的正是黨建引領和村『兩委』的有力帶動。」一路見證直衝村變化的江海區扶貧辦工作人員梁小慧一語中的。

多年前直衝村集體經濟靠著收地租和徵地款利息維持,收入總量不大,村民數量有5000多人,人均收入低。面對村民的期盼,直衝村「兩委」班子成員堅持以黨建引領發展,選準富民強村的渠道,推動集體經濟走上發展快車道。

說幹就幹,在市、區兩級黨委的指導支持下,該村「兩委」班子制定規劃方案,精準發力,決定利用好政府返撥給村的60畝「留用地」,盤活土地建設工業廠房出租。隨後,村「兩委」一邊解決村幹部的畏難情緒,一邊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打消各村小組對投資可能失敗的擔憂和疑慮,最終於2007年建成了直衝工業園區A區,於2008年迎來了第一家進駐企業,隨後引進上百家企業落戶,2012年至2013年,村裡又建成直衝工業園區B、C兩區,書寫了村級致富故事。

邱昱 攝

黨支部不僅是園區建設的「戰鬥堡壘」,更是產業先驅。「在街道帶領下,我們還建立『街道+村+園區』的園區黨建發展新模式,成立直衝工業園區聯合黨支部,推動兩新黨組織『兩個覆蓋』工作,提升園區工作質量。」直衝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郭衛強表示。如今走進園區,也可以看到黨員示範崗,崗位上的黨員們是園區發展的帶頭人、技術的指導者,也是大家的「加油站」。

在黨建引領下,村級工業園的生意越來越好,村集體的「錢袋子」鼓了,村民們的年終分紅逐年增加,從2017年至2019年村民分紅人均提升500多元,村民福利也越來越好,醫療二次報銷有保障,老人每年可領生果金,村黨委可通過村級慈善會救濟、幫助困難群眾。祥叔一家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雪中送炭的產業分紅、合適的工作機會讓祥叔一家生活有了保障,手頭也有了些餘錢,日子更踏實,心裡更滿足。

黨員幹部帶頭幹 讓困難群眾重拾生活信心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扶貧工作中,通過加強黨建,讓黨員幹部起到模範帶動的作用,直衝村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李雨溪 攝

幹部帶頭從村「兩委」幹部開始。「村黨委現有班子成員5人,每人聯繫和指導一個黨支部,形成齊抓黨建的良好氛圍,而針對脫貧工作,則採取『兩委』成員結對幫扶形式,一對一精準聯繫、幫扶。」郭衛強表示,村幹部們會根據每一戶的情況制定相應幫扶舉措。

去年,阿明(化名)家的房子出現傾斜,村幹部了解情況後幫助阿明申請了村慈善會及街道一級的經費,並鼓勵其自籌部分資金重建了房屋,徹底解決了阿明家住房安全隱患。

村「兩委」幹部帶頭,黨員積極行動,在日常的扶貧工作中,直衝村全體黨員積極響應號召,有的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有的入戶出力,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有的則通過組織、參與關愛活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向困難群眾送去關懷與溫暖,讓困難群眾重拾生活信心,把困難群眾的心焐熱。

去年,江海區實施第一書記駐村工程,選派多名優秀年輕幹部到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陳彩燕在此時來到直衝村。按照區委、區政府的部署,她一直堅持基層黨建是推動各項工作前進的「牛鼻子」,協助農村黨組織書記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全面落實農村基層組織向黨組織報告工作制度,帶頭落實黨支部「每月組織生活清單」,組織農村黨員重溫入黨誓詞、過政治生日、重讀入黨志願書,幫助農村黨員重新找回入黨初心,增強黨性觀念。

李雨溪 攝

與此同時,陳彩燕也在工作中逐步探索經驗,根據直衝村的實際,把社會治理、黨建和扶貧工作結合起來,幫助直衝村建立黨員責任崗制度,並設置「慈善關愛崗」,希望以此形成黨員聯繫困難群眾,關愛睏難群體的常態化機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過黨員幹部們的示範引領,相信全村的慈善氛圍、關愛氛圍將進一步升溫。」陳彩燕表示,目前已經有許多黨員認領這一崗位,大家通過開展「暖心粽送困難戶」「防疫物資送進門」等溫情黨日活動,為困難群眾撐起一片天。

為充實幫扶力量,直衝村還引進專業社工服務,結合黨建幫扶共同關愛睏難群體,為扶貧助困工作注入新鮮血液。目前,直衝村扶貧幹部和社工們已經結成扶貧組,共同落戶到困難家庭中,每月到困難家庭與群眾開展思想交流,加強心與心的溝通,鼓勵貧困戶笑對生活,提升自身技能,更好融入社會,實現扶智、扶志相結合。

來源:江門日報 記者/李雨溪

關注 「看江海」抖音號

(建議使用最新版抖音掃碼)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帶你到外海街道直衝村看一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王永利: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直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火熱圖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7月2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主辦的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從江蘇徐州出發,兩輛攜帶5G新媒體移動雲制播系統的大篷車,走進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脫貧村,挖掘鮮活脫貧故事,直擊村容村貌巨變,展現村民如何突破生存發展困境、走向致富之路的歷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幸福生活
    我們在房間裡見到了大學畢業正在複習考研的高俊祥,他說:「2005年,我們家和其他村民從臨夏州東鄉縣偏遠山區整體搬遷到這裡,如今已整整15年了。如果沒有移民搬遷,我們不可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nbsp&nbsp&nbsp&nbsp伴著「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嘹亮號角,全市各級各部門始終把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作為重中之重,營造出齊抓共管、條塊聯動、合力攻堅的良好工作局面,譜寫出一幅氣壯山河的宏偉篇章。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峽口鎮普濟寺村:種高原夏菜 走致富快道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峽口鎮普濟寺村:種高原夏菜 走致富快道 2020-08-06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她最美|峽口鎮普濟寺村李和秀夫妻的勤勞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她最美|峽口鎮普濟寺村李和秀夫妻的勤勞致富新生活 2020-09-10 0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民族團結一家親 和諧村裡百業興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民族團結一家親 和諧村裡百業興 2020-10-04 2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2020-08-19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搬遷就業到錦屏 萬福山村始得福
    搬下萬福山,走上小康路  不管生活多麼艱苦,老百姓總是對自己的家園寄託美好的期許。「萬福山村」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相傳,萬福山原名「望府山」,村子就掛在山上。這裡山體鬆散,地質災害頻發。一到汛期,大伙兒都提心弔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江蘇如皋:一個「國字號」明星村的小康密碼
    【本文來源:交匯點 如皋市城北街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說起城北街道平園池村,在如皋市可是遠近聞名,這裡擁有眾多「網紅打卡地」。它在2019年入選「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後,又於近日相繼獲得「全國文明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等稱號,可謂榮譽不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黑土地上的好日子本刊記者 楊紹華 鄂 璠58歲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村民劉淑梅笑得陽光燦爛,看一看她現在的舒心日子,嘮一嘮她家的日常開支,一切就瞭然了。思維「轉」出新天地,幸福生活來敲門。「叮鈴鈴!」和劉淑梅大姐嘮家常的工夫,她的兒子來電話了。「兒子,你現在給別人當師傅了,可得認真點,自己學成的同時,要想著多帶出一些人來!」撂下電話,劉淑梅的臉上幸福滿滿:「我兒子叫陳亮,這孩子腦瓜靈,愛琢磨事,也愛嘗試新鮮事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河北滄縣宋官屯村:「今年我們村集體收入將...
    河北滄縣宋官屯村以「黨建+合作社」引領村經濟發展「今年我們村集體收入將超過300萬元」王憲發說,2017年宋官屯村成為省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在全縣第一個完成清產核資。2018年正趕上市裡大力推進大運河沿岸綠化帶建設項目,他們決定村黨支部領辦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全村耕地入股種植經濟林,統一經營管理,同時解放全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增收。以「黨支部+合作社」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開始,許多村民對此舉並不支持,土地流轉進展緩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菜籃子」裡的小康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來看「菜籃子」裡的小康夢。地鐵一號線站外,就是原來的紅橋區佳園裡社區商業街。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周邊佳園北裡、佳園東裡等5個小區,有近3萬名居民要買菜,這裡逐漸形成了佔路市場。許愛順,1994年從山東德州來到天津做小本生意,賣雜糧、賣蔬菜。雖然天天起早貪黑、吃苦受累,但跟在老家打工相比,能賺到的錢多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2020-09-13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小腐竹」挑出「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小腐竹」挑出「新生活」 2020-10-27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美麗宜居新南京 讓全面小康有顏值有品質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南京,看看這裡如何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用綠色堅守呵護城市,夯實生態宜居之本,築牢幸福生活之基,把一個囊括「自然山水韻、古都文化魂、國際現代貌」的美麗古都留給未來。    為進一步做優宜居生活環境,南京用好城市管理「繡花針」,健全長效常態機制,設立3011名河長湖長,利用「南京河長」手機APP,實時跟蹤各級河長的巡河報告、巡河問題處置等情況,讓150條城市黑臭水體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修通「網紅路」,帶火兩個村
    對附近村民來說,它不僅是出行之道,更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一座山阻隔了兩個村剛剛過去的雙休日,東山佘村村口的土菜館又迎來人流高峰,店內,老闆孫海軍正忙著招待客人。4年前的佘村可不是這樣。「窮困又偏僻,別提遊客了,連村民都不願意留下。」孫海軍說,那時候村子對外只有一條不足兩米寬的上佘路,騎車去東山集鎮要花上1小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耿大軍等鎮村領導挨家挨戶做工作,給大家出主意、找路子,共渡難關!初夏的早上,7點剛過,耿大軍就來到了新華村7組,習慣性的他又拐到了養牛大戶王俊的牛舍,幾頭健壯的黃牛見了他,隔著柵欄親近地圍了上來!「這幾天牛都咋樣啊?」聽到耿大軍的聲音,王俊從牛舍裡走出來:「挺好的,昨兒還有客戶說要看牛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昌平仙人洞村:尋味「素食宴」
    僅用5年時間,仙人洞村躋身成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首都綠色村莊、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如今,村民過上了物質、文化雙豐收的小康生活。「現在一看,我的選擇非常正確,以前賺死工資,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手頭一直有活錢,這兩年開始都能出國旅遊了。」谷士榮告訴記者,疫情之前的節假日和周末,自己忙得腳不沾地,平日裡也是客源不斷,年年收入都翻倍。昌平仙人洞村東臨十三陵水庫,西依神路旅遊景點,北靠水庫環湖路,處於十三陵旅遊輻射區。之前,因村民不懂運營,村中資源長期未得到正確利用,村民生活質量停滯不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吉列子日帶著一班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省裡派了專家組現場指導,國家還給我們協調了直升飛機專門運機械,這路是下了決心要修好的!」「去施工隊幹活,每天能掙200塊,不比種土豆掙得多?」從幾個,到十幾個,後來,全村的貧困戶幾乎都加入了這場戰鬥。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一面幫助施工隊解決各類難題,一面抓村裡的脫貧工作,連電話都沒時間給家裡打。
  • 向陽生長,向「甜」生活,「走向小康詩歌輕騎兵」走進古藺向田村
    11月13日,由瀘州市人民政府、中國作協《詩刊》社主辦,中國詩歌網、瀘州老窖(00056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等承辦的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第四屆中國酒城·瀘州老窖文化藝術周"走向小康詩歌輕騎兵"來到瀘州古藺向田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梨樹縣:黑土地上綠色路
    7月22日下午,他向總書記詳細介紹了保護黑土的梨樹模式:「我們想了個辦法,把玉米秸稈還田,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可以防止風蝕水蝕,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稈腐爛後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質鬆軟,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還能抗倒伏。」  「這個模式總結推廣了嗎?」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問。  「梨樹縣已經推廣了200萬畝,全省推廣了1800萬畝,計劃推廣到40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