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內戰爆發前後,堅持戰鬥在華北核心地區的晉冀魯豫軍區部隊

2021-01-08 吾悅吾曰

1945年~1946年期間,正是抗戰勝利、國共合作面臨破裂、內戰風險高漲之時。

1945年4月,中共召開七大。大會制訂了今後的發展方向,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日本投降後,毛澤東率代表團飛重慶與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談判是在邊談邊打的環境下進行的,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久就被蔣介石全盤推翻。

全國陷入全面內戰的形勢日益明朗,雙方都在爭分奪秒地爭取時間去做最後一搏的準備工作。

此時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根據地,在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鄧小平,副書記:薄一波)的領導下,其軍民已做好迎接內戰的充分準備。

首先就是充實完善領導機構。

晉冀魯豫軍區作為根據地的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其領導人選格外重要。

晉冀魯豫根據地主要是由八路軍129師創立的,所以,其軍區領導多由129師領導出任。

晉冀魯豫軍區及其下屬各二級軍區、軍分區以及野戰軍下屬各縱隊、各旅的領導人選,中共軍委及八路軍總部在1945年、1946年都作了一定的調整和加強。

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副司令員:滕代遠、王宏坤,副政委:薄一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政治部副主任:王新亭,後勤部:部長:周文龍,副部長:周玉成。

下設四個二級軍區,分別是:

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王秉璋,政委:張璽,副司令員:劉致遠,副政委:潘復生、趙健民。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六個軍分區加上一個獨立旅組成。趙紫陽任4軍分區政委,萬裡任7軍分區政委。

冀南軍區:司令員:杜義德,政委:李菁玉,副司令員:王光華,副政委:劉志堅。由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共5個軍分區加上一個獨四旅組成。

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委:李雪峰,副司令員:黃新友、趙輝樓,副政委:黃鎮、王維綱。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共4個軍分區加上第十二旅組成。

太嶽軍區:司令員:王新亭,政委:王鶴峰、副司令員:孫定國,副政委:裴孟飛。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共4個軍分區加上第二四旅組成。李聚奎任1軍分區司令員,柴澤民任3軍分區司令員。

為適應大規模機動作戰的需要,還組建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張際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由七個縱隊組成。具體如下:

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得志,政委:蘇振華,副司令員:曾思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國華。

第二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政委:宋任窮,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範朝利,政治部主任:鍾漢華。下轄3個旅,其中,孔慶德任4旅旅長,劉華清任6旅旅長。

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曾紹山,副政委:閻紅彥。下轄3個旅。

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副司令員:韓鈞,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楊奇清。下轄3個旅。

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宏坤,政委:段君毅,副司令員:王近山(代司令員)、韋傑,參謀長:張廷發。下轄3個旅。

第七縱隊:司令員:楊勇,政委:張霖芝,副司令員:趙基梅,副政委:張國華。下轄3個旅。

第八縱隊:司令員:謝富治,政委:王鶴峰。

除此之外,還有兩支由起義部隊組成的隊伍。一支是原西北軍高級將領高樹勳任總司令的民主建國軍,編為兩個軍四個師。另一支是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軍長:孔從周,政委:汪鋒,下轄2個師。

晉冀魯豫軍區設有軍事政治大學,由滕代遠任校長。專門負責培訓軍政領導幹部。

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不久,就迎來兩場戰役的勝利。一場是上黨戰役,殲滅閻錫山部三萬五千人。打得閻錫山再也不敢輕易進犯解放區了。另一場是邯鄲戰役,殲滅國民黨軍12000餘人,俘23000餘人,還有10000餘人在高樹勳的率領下戰場起義。

這兩場戰役的勝利,顯示了華北八路軍的實力,促進了重慶談判的進程。

1946年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軍調集十四個整編師三十二個旅三十餘萬人,分東、西兩路向晉冀魯豫解放區進犯。晉冀魯豫軍區部隊以部分兵力阻擊東路之敵,集中主力對付西路之敵,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法,抓住戰機,發動定陶戰役,一舉殲敵四個旅。迫使國民黨軍停止對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全面進攻。

相關焦點

  • 濟南軍區成立,楊得志在軍事學院學習,由誰代理司令員?這位上將
    1955年4月,原華東軍區下轄的山東軍區改稱為濟南軍區,並升格為大軍區建制。當時的濟南軍區下轄山東和徐海地區的陸軍、公安軍、特種兵、守備部隊等武裝力量,擔負著山東和河南的防務。在濟南軍區成立之後,被任命為軍區司令員的是楊得志。
  • 華北野戰軍的三個兵團,司令員都是誰?既有開國元帥,也有上將
    1948年11月,根據全軍整編命令,解放軍野戰部隊改為野戰軍,按照所在地區分為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這就是著名的五大野戰軍。華北野戰軍轄三個兵團,即第一、第二、第三野戰兵團,三個兵團司令都是我軍赫赫有名的將帥。
  • 八路軍四大軍區是哪幾個?司令員分別是誰?他們後成就如何
    我們都知道從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開始到1945年抗戰勝利一共經歷了8個年頭,在這8年間八路軍不管從人數還是戰鬥力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最初的的三個師發展成為縱隊軍區的戰鬥規模,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八路軍四大軍區,了解一下是大軍區司令員否由誰擔任以及他們後來的成就,我們接著往下看。
  • 上將王誠漢,許世友最器重的60軍軍長,兩任軍區副司令員
    1948年,臨汾戰役爆發,在這場歷時72天的大型戰役中,我軍中湧現出眾多戰鬥英雄,其中一個旅更是被命名為「光榮的臨汾旅」,而這個立下赫赫戰功的旅團出身華北野戰軍8縱,也就是後來的第60軍。第60軍的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首任司令員是上將王新亭。解放戰爭期間改編為華北野戰軍8縱,直接歸徐帥指揮。
  • 劉峙30萬人圍攻中原軍區時,我軍在全國有多少兵力?分布在哪裡
    1946年6月,國軍二級上將劉峙率領10個整編師近30萬部隊圍攻中原軍區,解放戰爭以此為標誌全面爆發。國軍以30萬人包圍我軍中原6萬官兵,雙方局部兵力之比達到5比1,但其實當時全國範圍內兩軍的兵力差異沒有這麼大,我軍雖然處於戰略劣勢,但在多個區域都有可觀的軍事力量,正規部隊總兵力也達到了127萬人,都分布在哪些區域呢?
  • 抗日戰爭八路軍四大軍區資料大全
    抗日戰爭中北方八路軍管轄範圍的各根據地成立了四大軍區:山東軍區1942年秋,八路軍山東軍區建立,黎玉任政委,王建安任副司令員。1943年4月,隨著鬥爭形勢的需要,山東軍區進行改組,由八路軍115師政委羅榮桓兼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和政委。
  • 軍史詳解:我軍「山頭」的由來,每一支部隊都是一面血染的旗幟
    二方面軍:轄紅2軍團、紅6軍團紅2軍團——南昌起義失利後,賀龍回到老家湘鄂西拉起一支隊伍,與洪湖地區周逸群、段德昌、許光達的紅6軍合併,建立了紅2軍團。由聶榮臻率領的其中一部,建立了晉察冀軍區,這塊根據地被稱為華北山頭,後來演變成為華北軍區、華北野戰軍。
  • 曾任三大軍區司令,晚年官至副國級
    1950年10月,首批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到1958年10月,最後一批人民志願軍回國,在這八年期間,志願軍前後有過4個總司令員,他們分別是:彭老總,鄧華,楊得志,楊勇。沒錯,最後一任志願軍總司令就是開國上將楊勇。楊勇,湖南瀏陽人,17歲投身革命。
  • 我省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向烈士敬獻花籃-2020-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上午,我省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向烈士敬獻花籃。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陸軍司令員範承才、政委周皖柱,省政協主席葉冬松等出席。蒼松翠柏掩映下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紅旗飄揚、莊嚴肅穆。巍峨聳立的紀念碑上,「為國犧牲永垂不朽」8個大字格外醒目。
  • 1955年北京軍區成立,歷任司令員都有誰,他們的任期各是多少?
    第一任:楊成武上將任期:1955.04-1958.09楊成武將軍是解放軍的一員名將也是虎將,是解放軍中大名鼎鼎的「三楊」之一,紅軍時期就當上了團政委,當時他才17歲,不久就當上紅一軍團第一師政委,全面抗戰爆發後,他被任命為八路軍獨立團團長,解放戰戰爭時期他是華北野戰軍的兵團司令員,曾經擔任過華北軍區的參謀長,等華北軍區改稱北京軍區的時候,楊成武上將成為第一任司令員
  • 新中國成立後,首任新疆軍區司令員是中將,而副司令卻是上將軍銜
    1955年東北、西北、西南、華東、中南、華北6大軍區被調整成了十二大軍區,這十二個大軍區負責人都參加了授軍銜,不過有一個大軍區非常特殊,司令員被授予了中將軍銜,副司令員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是怎麼回事呢?
  • 抗日戰爭華北戰場內幕,七七事變日軍鯨吞華北,為何卻再無作為?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戰場是蔣介石在戰爭全面爆發前,預定的第一戰場,但是由於宋哲元等華北軍閥並未第一時間認識到事態嚴重。蔣介石斥巨資在華北地區修築的國防工事,直到七七事變爆發時都尚未動工,而華北地區又地勢平坦,有利於日軍裝甲部隊作戰。
  • 2020年中考歷史複習:全面內戰爆發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歷史複習:全面內戰爆發,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重慶談判:(1945年8月)   (1)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主要目的:   ①為了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   ②為了欺騙人民,   (2)毛澤東去重慶的目的:   ①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   ②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 初中中國近代史知識點梳理:全面內戰的爆發
    全面內戰戰爭性質:美帝國主義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的一場反共反人民的戰爭。   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力圖通過和平的途徑實現中國的進步和發展。蔣介石:發動反共內戰的方針已經確定   背景:民眾渴望和平,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國民黨堅持內戰,想獨裁統治   共產黨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等   結果:雙方經過43天的談判鬥爭,於1945年10月10日籤訂了會談紀要,又稱"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在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的基礎上,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
  • 1952年初,華東軍區部隊半年內20多萬人復員,十個師都轉業
    毛主席提出這一方針,既沿用了過去革命戰爭期間誘敵深入加以殲滅的有效戰法,又考慮到一些重點地區和海島如被敵佔去收復不易,因此要求固守。 當時蔣介石雖叫喊反攻,卻一直未見實際動作,只對出兵朝鮮表示濃厚的興趣,想以此將中國內戰擴大到韓戰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