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醫生成功使用首臺國產「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完成全膝關節...

2020-12-18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7月21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徐英 翟贊京)對於患者而言,儘管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有諸多優勢,但相對昂貴的手術費用還不能讓患者輕鬆選用。為打破國際品牌壟斷地位,讓更多適用患者有可能選用手術機器人輔助醫生進行手術,國內的醫工科學家們深入開展醫工交叉合作,越來越多自主研發項目和產品正在不斷問世。

日前,一款全國產化的「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又名「鴻鵠」骨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研發成功,並由開發團隊主要成員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骨科李慧武主任醫師帶領團隊,利用「鴻鵠」手術機器人,成功為一位左側膝關節疼痛多年,活動功能明顯受限的69歲女性患者完成了全膝關節置換術。

該機器人所有核心部件實現全國產化,填補了我國在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空白。

李慧武主任介紹,術中「鴻鵠」機器人完美執行了醫生的術前規劃,高水準的完成了多項手術輔助操作。「鴻鵠」的自動定位截骨,避免了傳統手術中採用髓內定位工具可能會對患者髓腔造成一定損傷等問題,很大程度減少了軟組織和骨組織的損傷,患者出血少、創傷小,術後膝關節功能的康復會更快,感受會更優。

同時,該手術機器人配合獨有的內軸型膝關節假體,極大降低了因常規手術技術問題造成關節鬆動、力線不準、關節脫位等情況的發生率。患者術後X光檢查報告顯示,機器人輔助截骨能夠實現精準力線恢復,患者預後效果良好,證明了該手術機器人相對傳統手術具有獨特的臨床優勢。

據了解,李慧武主任醫師作為課題負責人申報的「髖膝兼容、安全、高效、微創傷關節手術機器人系統研發」課題於2017年獲國家科技部立項,這項課題也是我國第一個國家重點專項支持的關節手術機器人課題。

歷時三年多,李慧武課題組與蘇州微創暢行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團隊深耕自主創新,終於研發成功——「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該機器人從機械臂、導航系統、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實現全部國產化,且技術獨立,保證了機器人快速迭代,打破了國際品牌的壟斷地位,填補了我國在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空白。

往往在於「有夢想,踏實幹,打造中國人的第一臺關節手術機器人。」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教授在課題立項及課題組與企業開展合作研發之初的期望,如今已是現實。

相關焦點

  • 首臺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登場,在滬完成全膝關節置換術
    首臺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完成關節置換手術。為打破國際品牌壟斷地位,讓更多患者有可能選用手術機器人輔助醫生進行手術,國內的醫工科學家們深入開展醫工交叉合作,越來越多自主研發項目和產品正在不斷問世。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骨科李慧武主任醫師團隊利用「鴻鵠」手術機器人為一名69歲女性患者完成了全膝關節置換術。本文圖片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供圖7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獲悉,一款全國產化的「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又名:「鴻鵠」骨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日前研發成功。
  • 「中國造」全膝關節手術機器人上演完美首秀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於紫月近日,北京協和醫院骨科成功完成我國首例機器人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此次使用的HURWA全膝關節手術機器人是我國多領域科技人員合作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術機器人,該手術的順利實施也是「中國造」全膝關節手術機器人在全球的完美首秀。這款機器人長啥樣?亮個相吧,小寶貝兒!
  • 新疆成功實施首臺正式裝機Mako機器人髖關節置換術
    新疆成功實施首臺正式裝機Mako機器人髖關節置換術 2020-05-14 11:06:00來源:央廣網
  • 看機器人如何完成關節置換手術
    也正因如此,為了給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更先進醫療技術,Mako骨科手術機器人(全稱為RIO機器人手臂骨科手術系統),於2019年1月正式入駐北京和睦家醫院。 Mako骨科機器人適用於患有非炎性或炎性退行性關節病的成年人。 適應症包含全髖關節置換、全膝關節置換和膝關節單髁置換。
  • 國產手術機器人四小龍
    手術機器人被稱為機器人產業皇冠上的明珠。美國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處於世界手術機器人產業的領先地位。CFDA報告顯示,醫用機器人手術數量從2005年2.5萬例達到2016年65萬例。80%的前列腺切除手術是由機器人完成的。在中國,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網際網路+和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發布,中國也將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納入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
  • 全國首例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全新 生物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海南完成
    26日,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博鰲超級醫院,完成全國首例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全新生物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據悉,來自海南的57歲患者吳先生接受了此次手術。  據介紹,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中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黃金標準」,這個手術最重要的就是膝關節假體。
  • 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完成第一臺「骨科愛心行」中山地區公益手術
    自2020年7月1日,「骨科愛心行」公益手術開幕以來,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接收到了數名患者報名。今天該院完成了第一臺「骨科愛心行」中山地區公益手術。自初中時候開始馮女士就發現自己的雙腳不能併攏,膝關節是外翻狀態。20多年來,馮女士雙膝關節外翻逐漸加重,現在兩個腳之間距離已經快達到30cm,不僅步態不正常,走多了腿就累就疼,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很是困擾。20多年來,馮女士花光了大部分的積蓄,去到各個地區尋訪醫生,但因為面臨手術的難度較大、醫療費用昂貴的壓力,馮女士二十多年來一直強忍病痛,無力去醫院診治。
  • 盤點|八大國產骨科器械上市公司!
    另外,在2020年4月9日,三友醫療(688085.SH)成功登陸科創板,4月1日骨科手術機器人天智航科創板過會。2019年,兩款國產膝關節產品獲證上市,標誌著微創骨科收購Wright之後進入國產新元年。2020年2月,國產髖關節置換系統獲證,完成國產關節產品基本布局,全面開啟國產化時代。
  • 中大八院完成深圳首例B型血友病患者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今天(10月9日),深圳市首例B型血友病人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在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簡稱中大八院)康復出院。該院骨科通過多學科協作,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細緻的圍手術期照護,切實為患者生命健康保駕護航。雪上加霜的是,兩年前,小蔡右膝關節出現疼痛,隨後疼痛逐漸加重,每行走一步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尤其是近半年來,小蔡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下降,需要拐杖協助行走,膝關節完全無法彎曲,就連日常上洗手間都忍受著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小蔡拄著拐杖輾轉於各大醫院,經檢查被確診為血友病性膝關節炎,關節軟骨破壞呈進行性、不可逆的方向發展。
  • 上海首臺!光華醫院骨關節置換手術將運用這項新技術
    日前,上海首臺s-rom旋轉鉸鏈膝操作、示教手術在光華醫院舉辦的「骨科新技術新術式培訓課程-解剖培訓課程」上進行。這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光華醫院將成熟地運用這項新技術,為骨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帶來福音。隨著人工關節技術的提高,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成為臨床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手段。
  • 天智航成功登陸科創板骨科手術機器人上演華麗首秀
    7月7日,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天智航(688277)成功登陸科創板(股票簡稱:天智航(688277),代碼:公司主營業務發展穩健,高度重視技術創新,掌握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客戶群體穩定且優質,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骨科手術機器人行業的領軍企業。
  • 惠州首個「機器人醫生」上崗 邁入機器人微創時代!
    56歲的陳新(化名)以極小的代價打破了過去骨折手術「傷筋動骨100天」長期臥床的說法。這場手術有些特殊,她的主刀醫生不僅有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惠州三院」)的醫生,還有一位「有胳膊沒有腿」的骨科手術機器人。這臺名為「天璣」的骨科手術機器人是惠州三院骨科醫學中心醫護人員們的新同事,在上崗一個月的時間裡,它出色地完成了30多臺手術。
  • 河南省人民醫院成功完成機器人引導下創傷骨科高難度複雜...
    大象新聞·河南廣播電視臺交通事業部記者 張園 通訊員 崔冰心 11月5日,河南省人民醫院骨科二病區主任劉濤及其團隊成功完成我省首例「天璣」機器人引導下合併骶骨骨折骨盆骨折手術,這意味著我省人工智慧在醫學臨床領域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將為更多患者提供精準醫療。
  • 指哪打哪,誤差毫米級,海澱醫院三維微創骨科機器人走上手術臺
    6月29日,海澱區首臺西門子移動三維C臂在海澱醫院骨科開機亮相。至此,天璣骨科機器人主機系統、創傷(二維)及脊柱(三維)工具包、三維透視系統中的最後一環 「透視眼」——西門子移動式C臂CT-Cios Spin全部裝機完成,標誌著海澱醫院骨科正式邁入「三維微創機器人手術」時代。
  • 科技日報:明年起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國產動畫成功出海
    首臺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登場 在滬完成全膝關節置換術 《科創板日報》20日訊,一款全國產化的「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日前研發成功。該設備的開發團隊主要成員、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骨科李慧武主任醫師帶領團隊,利用「鴻鵠」手術機器人,近日成功為一位左側膝關節疼痛多年、活動功能明顯受限的69歲女性患者完成了全膝關節置換術。
  • 撫州六院骨科成功為重度膝關節外翻患者行關節置換術
    中國江西網/撫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胡彪良報導:「沒有想到,我的手術這麼順利,這麼成功!我終於擺脫困擾我將近十年的膝關節疼痛了,謝謝李主任,選擇六院骨科是對的!」謝大爺激動地握著撫州六院骨科主任李繼鋒的手說道,近日,撫州六院骨科主任李繼鋒帶領團隊成功開展一例複雜性重度膝關節外翻膝關節置換術,術後患者各項功能恢復良好。  患者謝某,臨川區人,66歲,10年前因勞累出現右膝關節疼痛、伴右大腿無力、久站症狀加重,在當地進行對症治療後症狀有所緩解,但之後又反覆發作,一直沒有進行正規治療。
  • 機器人做手術真的靠譜麼?醫生被機器取代,一年完成2萬多例
    在骨科手術中,稍有差池或者瑕疵,對患者來說都可能是終身一輩子的痛苦,所以說保證骨科手術的安全是極為重要的。那麼如何保證患者在骨科手術中的安全係數呢?答案就是「精準度」,此時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便派上了用場。它是我們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自主品牌,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關村天智航醫療科技三方聯合研發,在全球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全骨科系機器人。
  • 顏值高、技術好,還是浙江省首臺!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浙江省首臺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
  • 「妙手」機器人上崗 ,實現亞毫米級手術精度
    1月6日,醫院為胡某實施手術,首次採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精準「操刀」輔助手術,手術獲得圓滿成功。據悉,這次手術屬珠海首例,這也是珠海首次引進「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完成脊柱、創傷等骨科手術,實現亞毫米級手術精度。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的專業團隊與高精尖設備強強聯合,實現了骨科手術的微創化、精準化、智能化。
  • 骨科醫療器械廠家「備戰」高值耗材集採:有企業股價已連跌數日
    根據《通知》,國家醫保局將第二批醫用耗材清單鎖定為6個類別: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除顫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其中大部分涉及骨科領域。雖然在國家醫保局官網上尚未見到該文件,但這一信息已在醫藥圈廣泛流傳。資本市場上,11月25、26日兩日,骨科醫療器械板塊則在港股和A股市場雙雙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