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醫生,我已經好多了,能正常生活,不會懼怕和人接觸、也不會成天哭哭啼啼,真的非常感謝您。」12月2日上午,小江到三明市永安總醫院心理科陳美英主任門診複診時說到。
小江今年22歲,因6月份以來持續出現不明原因發抖、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狀,到永安總醫院心理科就診。經診斷,確診為重度抑鬱症,伴隨重度焦慮等症狀。經過半年的心理疏導及藥物幹預,小江的症狀有了明顯的改善。
在人群絡繹不絕的心理科診室,像小江一樣的來訪者,還很多......
高三的學生小輝,因學習壓力過大,患中度抑鬱症;新手媽媽玲玲,因懷疑自己能否成為一名「能帶好孩子的母親」患產後抑鬱症;老金因退休後從繁忙工作中解脫,變得整日無所事事,患上了老年抑鬱症......
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據統計,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
那麼,什麼是抑鬱症?抑鬱症有什麼表現?抑鬱症能治好嗎?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抑鬱症?
1.情緒低落。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疲乏無力,缺乏愉快感,整天高興不起來,抑鬱、悲傷、容易哭泣。
2.長期失眠。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淺而不穩,尤其是容易早醒,也就是睡眠的最後一次覺醒時間明顯提前。
3.身心疲憊。沒有明顯原因的持續疲乏感,總是感到勞累,即使不做事也常常覺得疲勞,不想活動,休息後也難以復原。
4.軀體不適。身體各種不舒服,但醫生又檢查不出具體毛病。患者常常感到頭部悶痛、胃腸不適、胸悶憋氣、肢體乏力等。
5.思維和注意力困難。感到自己變笨了,頭腦反應遲鈍,行動遲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理解力顯著降低,甚至喪失,聽不懂他人的話,學習或工作效率下降等。
6.情緒波動大。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看什麼都不順眼,經常因一點小事而發火,過後又後悔,易發脾氣。
7.常自責。或有內疚感,感到對不起家人,自信心下降,自我評價過低,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得不夠好。
8.有自殺傾向。經常有活著沒有意思的念頭,經常用小刀割腕自殘,甚至有自殺行為。
9.嚴重時可出現幻覺和妄想。即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感到周圍人在議論自己,甚至想迫害自己。
一旦你身邊的親人或朋友有不開心的情緒和症狀揮之不去,超過 2 周,而且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現自殺念頭、自傷行為,則應引起注意,考慮是否得了抑鬱症,應及時尋求專業的診治,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呢?
現代醫學已經證明,抑鬱症發病是遺傳、體質因素、神經發育和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族病史、嬰幼兒期不良撫養方式影響神經發育、突發災難和長期壓力,都可能成為抑鬱症的促發原因。
抑鬱症能治好嗎?
可以很肯定的說,抑鬱症是一個可以治療的疾病。通過積極配合藥物及心理治療,患抑鬱症的人完全能夠恢復其患病之前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如何預防抑鬱症的發生呢?
保證良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有助於預防抑鬱症的發生的。
①保持良好的心態。
②要設法睡好覺。只要能睡好覺,就能預防抑鬱症。
③多曬太陽多活動。這是對抗抑鬱症最有效且天然的藥物。
④儘量保持生活規律。起床、睡覺、吃飯的時間要有規律。
⑤多結交朋友。煩心時向人傾訴,排解憂愁,愉悅心情。
⑥積極培養自己適宜的興趣愛好。
⑦避免凡事上綱上線,給自己帶來太大的壓力。
⑧妥善安排生活節奏,參與一些有助於調節情緒的活動。(羅佳)
【來源:三明市衛健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