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八阿哥胤禩,為何沒能奪嫡成功?有胤禵在,想成功太難

2020-12-15 清朝那些人

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皇八子胤禩雖然有著「以賢名收買人心」的險惡用心,但其畢竟憑此手段聚攏了一大批皇室兄弟、朝堂重臣的堅定擁護。「刑部冤案」審結後,被晉封為郡王爵位的皇八子胤禩成功向皇儲位置邁出了一大步;「議舉新太子」,朝堂上下幾乎一邊倒的舉薦態度又讓其無限接近皇位繼承人的身份。

可就在皇八子胤禩的奪嫡夢想即將實現的時候,康熙皇帝一番滿是帝王心術的巔峰操作,讓其功敗垂成。經此一劫後,皇八子胤禩雖然失去聖心,但其奪嫡之心始終未滅。《百官行述》出現後,皇八子胤禩再次向皇儲位置發起進攻。

可屢敗屢戰的皇八子胤禩,卻一直處在屢戰屢敗的尷尬境地,直到皇四子胤禛接過康熙皇權,皇八子「敗者為寇」

黨羽勢力最為強大,不缺錢、不缺人、不缺智慧的皇八子胤禩,為何會在奪嫡過程中屢屢戰敗乃至徹底失去聖心,並最終奪嫡失敗呢?

其實,皇八子胤禩的失敗並非來自其餘皇子勢力的攻擊和陷害,而是「八爺黨」內鬥帶來的必然結果。皇十四子胤禵,就是皇八子胤禩落敗的關鍵人物所在。

太子行將被廢,皇十四子胤禵為何會仿造太子手諭

「刑部冤案」審結,皇八子胤禩連夜將太子胤礽的罪證上呈康熙皇帝,得到了康熙皇帝「深明事理、用心正大、處事明達」的積極評價並得到了郡王爵位的晉封。熱河狩獵,康熙皇帝又命皇八子胤禩「代朕賜宴」,似乎向諸位皇子、向蒙古王公,尤其是向太子胤礽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太子胤礽行將被廢,皇八子胤禩乃係最靠近新任太子的人選

可就在太子胤礽和康熙妃嬪鄭春華的醜事被撞破,胤礽馬上就要被廢時,皇十四子胤禵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舉動:仿造太子手諭,調來熱河駐軍,包圍了康熙皇帝所在的八大山莊。

仿造了太子手諭以後,皇十四子胤禵找到了皇八子胤禩:

「八哥,我想過了,不冒風險就成不了大事,這是我們唯一的一個機會。」

面對皇十四子胤禵的「赤膽忠心」,皇八子胤禩卻給出了反對意見:

「老十四啊,你敢模仿太子的手諭,這是要殺頭的啊!不行,這太危險了,我不能讓你去冒這個風險!」

皇十四子胤禵,則給出了一個兄弟、一個支持者最為忠藎的態度:

「八哥,這是最後一個機會,我一定要把你推上去,冒再大的風險我一個人擔著。八哥,下決心吧!」

面對如此「忠藎」的十四弟,皇八子胤禩只給出了一句「好兄弟」的感嘆,便用一個毫無來由的字——「誰!」,慌忙終止了這場幾乎能夠決定奪嫡結果的對話。

皇八子胤禩為何用一個有人偷聽的假象,來終止這場對話呢?

1、皇十四子胤禵此舉,無疑能夠一舉扳倒太子,這絕對是皇八子胤禩最想看到的結果。也就是說,胤禵的計劃,皇八子胤禩絕對是支持的。

2、他之所以對皇十四子胤禵明確表示自己的反對態度,只是為了預防事發以後,自己能夠全身而退,不被影響。

3、皇十四子胤禵為什麼來找皇八子胤禩?來讓其下決心,拿主意並最終下達實施命令的。可皇八子胤禩並不傻,這個命令一旦從他的口中發出來,罪行暴露以後,仿造太子手諭的罪過,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在明確表明自己的反對意見以後,皇八子胤禩又以一聲「好兄弟」給予了隱晦支持,模稜兩可之間,他立即終止對話,將這場計劃的最終決定權重新推到了皇十四子胤禵手中。

外面有人偷聽,皇十四子胤禵又該如何繼續這場隱秘的對話?又該如何從皇八子胤禩嘴裡套出支持意見呢?

總之一句話,皇八子胤禩既想讓皇十四子胤禵執行這項計劃,還不想承擔任何負面後果。成功了,他坐享其成;失敗了,他並無影響。

從表面上看,皇十四子胤禵此舉的目的在於扳倒太子,將皇八子胤禩推上去,赤膽忠誠、不容置疑。可我們如果聯繫上當時的背景,恐怕就會得到另一種結果。

當時的太子胤礽,即使沒有武裝政變的巨大過錯,也差不多該到了被廢黜的時間;皇十四子胤禵還需要製造一場武裝政變來扳倒太子嗎?

當時的皇八子胤禩,剛被晉封郡王爵位,聖眷正隆、奪嫡勢頭正盛,乃係最為靠近皇儲位置的人選;皇十四子胤禵還需要用此手段將其推上去嗎?

那麼,皇十四子胤禵到底為何冒如此大的風險來仿造太子手諭呢?

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扳倒太子的同時,將最靠近皇儲位置的皇八子胤禩扳倒。也就是說,此時的皇十四子胤禵已非「支持派」而是「奪嫡派」,他已然生出奪嫡之心,開始向皇儲位置進攻了。

但想成為新任太子,皇十四子胤禵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1、太子胤礽被廢,皇八子胤禩同時失去聖寵;

2、嚴格隱藏自己對皇八子胤禩的陷害,以保證昔日強大的「八爺黨」轉而支持自己

3、讓康熙皇帝看到自己的閃光點

仿造太子手諭,刻意製造一場可控範圍內的武裝政變,就能滿足上述三個條件:

1、不管真相如何,只要太子的死黨凌普帶兵包圍八大山莊,太子胤礽就會被立即被廢;對於康熙皇帝而言,這是一個尋找許久而久未尋得的廢黜理由。

2、只要對胤礽稍加審訊,調兵手諭就會露出馬腳,太子被廢以後的最大受益者、最直接的受益者——皇八子胤禩就會自然而然的被懷疑,失去聖寵只是時間問題。即使,康熙皇帝能夠明確手諭出自皇十四子胤禵之手,和其平日交往甚深的皇八子胤禩也絕對逃不了干係,甚至會被懷疑成背後主使。

3、皇十四子胤禵如果真想用此辦法支持皇八子胤禩,私自將仿造的調兵手諭發出去即可,可為何還要在事前求得皇八子胤禩的同意?想將胤禩拉下水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嚴密掩蓋自己對皇八子胤禩的陷害,以求皇八子胤禩倒臺後,能得到實力強大之「八爺黨」的轉向支持。

4、所謂「知子莫如父」,哪位皇子精於仿照筆跡,康熙皇帝會不知道?明確了太子手諭乃係仿造所成後,康熙皇帝幾乎能立馬做出判斷,這場武裝政變的幕後主謀就是皇十四子胤禵。可既然明確了胤禵的巨大罪過,康熙皇帝為何還將兵部交給他監管呢?

帶兵出身的皇十四子胤禵對於康熙皇帝身邊的軍隊配置、戰鬥力等級自然非常清楚,所以他才調來了僅僅兩千兵馬,讓這場武裝政變既能讓康熙皇帝引起足夠重視,還能保持在可控範圍內。

也就是說,這場武裝政變讓康熙皇帝看到了軍隊調動制度中的巨大隱患,看到了帶兵出身的皇十四子胤禵對軍事制度的敏銳判斷和先知先覺,也就是看到了皇十四子胤禵身上的巨大閃光點。

在此番對決中,看似「旱澇保收」的皇八子胤禩,實際敗在了皇十四子胤禵的大謀劃中。

「議舉新太子」,皇八子胤禩落敗,皇十四子胤禵為何為其打抱不平

「議舉新太子」中,康熙皇帝藉助上書房大臣佟國維的力量,斬斷了皇八子胤禩對皇位的覬覦之心。事後,皇十四子胤禵和皇十三子胤祥在乾清門大打出手,又是一出公然為皇八子胤禩鳴不平的「忠藎」大戲。

可等到康熙皇帝下令將兩位阿哥拉開,康熙皇帝尚未來到跟前的時候,皇十四子胤禵卻給出了這樣的打架理由說明:

「老十三,我今天不為別的,就為壓壓你的氣焰。別以為阿哥中你的武藝最高強,論單打獨鬥我不怵你;論行軍布陣我更比你強。」

可等到康熙皇帝來到,對皇八子胤禩、皇十子胤俄等人給予了嚴厲訓斥後,皇十四子胤禵卻將矛頭對準了康熙皇帝:

「八哥到底犯了什麼罪,連九哥、十哥一起鎖拿?兒臣以為這是欲加之罪,說到底,這都是大家推舉八哥做新太子,招了皇阿瑪的忌。皇阿瑪,令人舉薦於前,又無端鎖拿於後,往後誰還敢奉詔辦事?遵旨是死,抗旨也是死,皇阿瑪給兒臣指一條活路吧!」

言辭犀利、狂悖犯上,別說是君臣,就是父子之間這樣說話也是大罪過。

先是針對皇十三子胤祥的氣焰壓制,再是針對康熙皇帝的狂悖犯上,皇十四子胤禵這一番「昏了頭」的舉動,意欲何為?

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皇十四子胤禵犯下如此罪過,康熙皇帝非但沒有追究他的罪過,還釋放了皇八子胤禩等人;更將其生母晉封為皇貴妃;康熙皇帝此舉,又有什麼深意呢?

對廢太子胤礽的舉薦,讓出身卑微的皇十三子胤祥出盡了風頭,這自然讓同樣帶兵出身的皇十四子胤禵嚴重不服。對皇十三子胤祥氣焰的壓制,代表了皇十四子胤禵旺盛的奪嫡之心,更代表了其對自身閃光點的絕對自信,為其接下來的狂悖犯上奠定了目的基礎。

也就是說,在針對康熙皇帝的瘋狂對話中,胤禵並未為皇八子胤禩站位,而是為自己的奪嫡之路添磚加瓦。

對於當時的皇八子胤禩而言,身上背負了兩項罪名:藉助江湖術士張德明,為自己成為新任太子製造輿論環境;在「議舉新太子」一事中,串聯朝臣,結黨營私。

皇十四子胤禵以絕對強勢的語氣,真面康熙皇帝,就是想要讓康熙皇帝明確一個問題:

我看到的只是皇八子胤禩的表面賢能,對他的舉薦也僅僅因為他的表面賢能,至於「張德明事件」、「朝臣串聯事件」,我不清楚內裡真相,更沒參與。

我之所以敢對您如此放肆,只是對您「不公平」的行為提出質疑,就如同讓太子胤礽擁有調兵之權,而讓我這樣一個「單打獨鬥很強,排兵布陣更牛」的帶兵皇子遠離軍隊一樣,我就是不服。

那麼,康熙皇帝明白皇十四子胤禵瘋狂行為的背後目的了嗎?

當然!

他之所以在胤禵如此瘋狂以後,給出了令人意外的處理決定,有著三方面的目的:

1、「除佟國維外,一律不予追究」:安撫皇八子胤禩等極力向皇儲位置進發的皇子,為復立胤礽的太子之位奠定平和基礎;

2、「晉德妃為皇貴妃」:讓皇四子胤禛擁有更高身份,以便於其更名正言順繼位的同時,還能安撫皇十四子胤禵,讓其感覺到並未受到冷落和不公待遇。

3、康熙皇度確實看到了胤禵身上的閃光點,準備對其更進一步的培養了。此事過後,康熙皇帝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監管兵部,就是最直接的證明。

《百官行述》被燒,皇十四子胤禵向康熙皇帝上折,為何不置一言

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之間更為明顯的對決,出現在皇四子胤禛將《百官行述》付之一炬後。

皇八子胤禩得到太子胤礽寫給任伯安的信後,召集核心成員,說道:

「這是一個絕大的把柄,也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只要這封信落到皇阿瑪的手裡,太子肯定會再次被廢;四哥燒毀《百官行述》,他也逃不了同謀的嫌疑。關口是,這份摺子由誰來上?」

沒等皇八子胤禩給出指示,皇十四子胤禵直接給出了回應:

「八哥,您的意思是讓我給皇阿瑪上摺子?」

雖然皇八子胤禩給出了「淮安綠營的軍報是寄給你的,你以管部阿哥的名義調查江夏鎮的事是名正言順,因此由你上這個摺子給皇阿瑪,最為合適」的理由說明,但這份摺子代表著扳倒太子的罪過,代表著自己的奪嫡之心,更代表著很可能被天下不容,被康熙皇帝不容的可能。

此時的皇十四子胤禵表面上仍然是皇八子胤禩的堅定跟隨者,並未明確表現出奪嫡之心,所以他職能聽從皇八子胤禩看似合情合理的安排。但是,皇十四子胤禵卻用了一招被康熙皇帝評價為「胤禵也學會用心思了」的高招:只寄去書信,不附帶摺子

1、我看到了太子胤礽的不法之舉,而且關係兵部管轄範圍,我必須上報。但胤礽畢竟是太子,份屬君臣,我沒資格給出處理意見。

2、皇四子胤禛火燒《百官行述》的事,和我無關,更和我監管的兵部無關,我無奪嫡之心,也就不會舉報和攻擊任何人。

3、我將這封書信上呈,是為了表達我以及我背後的兵部都是康熙皇權的絕對擁護力量,可以放心使用。

對皇十四子胤禵做出「學會用心思」的評價後,康熙皇帝發出了兩道密旨中,其中一道專門下發給了胤禵:

「第二道密旨,寄給十四阿哥胤禵,命他以兵部的名義,布置西山銳健營嚴密注視熱河駐軍的動靜;布置豐臺大營,嚴密注視密雲駐軍的動靜;只要這兩支隊伍擅自行動,就立刻解除凌普、耿索圖的兵權。」

這說明,康熙皇帝對皇十四子胤禵的評價是積極正面的,對胤禵的極為信任和倚重的,更說明胤禵此舉不但完全消除了負面影響,甚至穩固了在康熙皇帝心中的正面形象。和皇八子胤禩的對決中,皇十四子胤禵再此獲勝,而且兩人之間的位置已經發生了絕對性改變。「八爺黨」的政治首腦,已經悄然變成了皇十四子胤禵,而皇八子胤禩則在胤禵的周密規劃、步步陷阱中,徹底落敗。

對於皇十四子胤禵而言,他要想完成奪嫡目的,不但要扳倒皇八子胤禩,還要取代其成為「八爺黨」的政治首腦,贏得這一龐大政治勢力的絕對支持,這就要求胤禵必須悄無聲息、毫無痕跡的對皇八子胤禩下手。從仿造太子手諭到乾清門外的大打出手,再到《百官行述》被燒後的巔峰操作,皇十四子胤禵看似對皇八子胤禩的忠心擁護之舉,卻將其一步步推向萬丈深淵。所以,曾經最靠近皇儲位置的皇八子胤禩,並非敗於敵對勢力,而是敗在了集團內部成員——皇十四子胤禵的手裡。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胤禩把苦差事甩給胤禵,胤禵狡猾反擊一舉三得
    揣摩人心是一個技術活,因為有些話不能明著說,誰能把對方的心思揣摩到位誰就能佔據優勢地位。很多人說這樣揣摩心思活得太累,但有些時候你不得不去揣摩。這裡不教大家如何揣摩心思,而是通過《雍正王朝》中的一段劇情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揣摩心思的魅力之處。
  • 雍正王朝:死鷹事件,為何沒讓胤禵和胤禩鬧掰?被自己親哥忽悠了
    因為有太子胤礽這個明確的奪嫡對手存在,「八爺黨」勢力集團的內部矛盾雖然一直存在,卻也能本著「精誠團結、一致對外」的基本原則,在表面保持著胤禟、胤俄、胤禵共同擁護和支持皇八子胤禩爭奪皇位的基本配置。就團隊建設而言,「八爺黨」的首腦——皇八子胤禩賢名在外、黨羽勢力強大,再加上皇九子胤禟的財政支援、皇十子胤俄的背景支援、皇十四子胤禵的軍界影響,搭配合理、實力強勁、文武兼備。
  • 雍正王朝:胤禩與胤禵的這次對話,已經預示著八爺黨的分崩離析
    在《雍正王朝》裡,「八爺黨」絕對是四阿哥奪嫡路上最為難纏的一個對手——不管是「江南籌款賑災」,還是「追繳國庫欠款」,每當四阿哥想要做出一些成績,增加奪嫡資本時,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阻力;而在這些阻力的背後,都有著「八爺黨」的身影。這個大清帝國最為強大的政治同盟(八爺黨),實在是太強大了!以至於連康熙皇帝都心生忌憚。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要保舉老十四做大將軍王,他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聽取了鄔思道的建議,保舉了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而這一舉動可以說是為雍正最終能夠成為「九子奪嫡」的勝利者,進而在康熙去世後成功繼承皇位,奠定了非常的堅實的基礎。
  • 雍正王朝:八阿哥究竟有何魅力,能讓諸多皇子跟隨?原因很簡單
    但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演繹中,康熙皇帝對於皇八子胤禩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但卻處處學的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人,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朕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他卻比朕則還要放縱。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把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
  • 雍正王朝:讓胤禵爭取「大將軍王」,胤禩的目的何在?用心太險惡
    說白了,西北大敗的幕後黑手就是兩個人——監管戶部的皇四子胤禛和監管兵部的皇十四子胤禵。康熙皇帝剛一接到西北奏報,為何就立即單獨召見了胤禛和胤禵商議對策?原因就在這裡!皇十四子胤禵很明顯聽出了胤禩的「話外有話」,便直接給出了回應:「八哥,我是不是上個摺子,保舉你做大將軍王?」聽明白了,你不就是「既想當那個什麼,還想立那個什麼」嗎?
  • 身為受寵皇子,八阿哥胤禩為何會怕老婆?3大原因,胤禩樂得其中
    歷史上的八阿哥胤禩,並非《雍正王朝》所演繹的那樣陰險狡詐、沽名釣譽,而是一個公認的賢能皇子。怡親王福全評價其為「心性好,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絕大多數朝臣評價其為「樸實、正氣」的賢王,甚至連對其極為憎恨的雍正皇帝也曾評價他為「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 得罪了康熙和雍正兩代帝王,八阿哥胤禩福晉下場如何?
    因此後宅陰私不斷,致使八阿哥直到同郭羅羅氏結婚十年之後,自己28歲時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早知道古代結婚很早,都是早早地就結了婚並且有了孩子,在古代,男子二十八歲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可謂是非常晚的了。而康熙皇帝曾對皇八子胤禩寄予厚望,更何況,沒有一個公公會希望自己的兒子被自己的兒媳婦壓著。出於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私心,康熙皇帝自然對郭絡羅氏心生不滿。
  • 為什麼有人說,九子奪嫡過程中,胤禩才是最陰險的?
    四阿哥胤禛因為此事,就此恨上了八阿哥胤禩和揆敘,還有阿靈阿,也是在這之後,四阿哥胤禛比以前更加想得到皇位,不為別的,只為救出十三弟,沒過多長時間,四阿哥胤禛開始了他對八阿哥胤禩的報復
  • 康熙九龍奪嫡,十四阿哥為何放棄四阿哥,轉而而支持八阿哥?
    八阿哥胤禩年紀尚輕,還在上書房當中,宛如孩子王一般,同一眾小兄弟都玩得非常好,許是興趣相投的緣故,性格直爽的胤禵對八阿哥的十分親厚。相比之下,四爺胤禛因為被批評喜怒不定,從此成為見誰都板著臉的「冷麵王」,喜怒不形於色,性格內向的人同性格外向的人素來很難交朋友。
  • 「九子奪嫡」中最陰險的人是胤禵嗎?
    根據這些條件,我們來衡量一下康熙的兒子們,有幾個人是比較符合這些特點的呢?一是大阿哥胤禔,二是四阿哥胤禛,三是八阿哥胤禩,四是九阿哥胤禟,當然也有十四阿哥胤禵。 大阿哥胤禔的特點,就是打擊別人,損人利己。他打擊的人就是二阿哥,同時也是太子的胤禩。由於胤禔一直覺得自己是老大,同時又文武雙全,而且還獲得了康熙的青睞。
  • 雍正王朝:老八實力為何如此強大,讓雍正到生命最後一年才擺平?
    四爺胤禛初露鋒芒,則沒什麼實力,一直到後來一路開掛,像橫空出世一般,成為九五之尊,讓所謂一手遮天的「八爺黨」措手不及,一對相愛相殺的一生之敵,當胤禩最終的挫敗而離開人世時,雍正的生命也就此走到了盡頭。《雍正王朝》中,自從下江南賑災,胤禛和胤禩就開始明裡暗裡互相攻擊了。
  • 雍正王朝:八爺黨逼宮雍正時,為何唯獨不見三阿哥胤祉的身影?
    如果要評選《雍正王朝》中,最為精彩跌宕,最為緊張刺激的劇情,「八爺黨逼宮雍正」這段劇情,毫無疑問會以高票當選。」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皆出現在了朝堂之上,共同經歷了這場「逼宮」。除此之外,胤禩還以弘時為內應,利用弘晝政治上的不成熟,「誤傳聖旨」,進而在四位關外「鐵帽子王」的配合下,奪下了豐臺大營的兵權。可以說,胤禩這一次是充分吸取了此前「奪嫡之夜」中,因為失去豐臺大營兵權而痛失好局的經驗教訓,在「逼供行動」的一開始,就將兵權放在了所有安排的首位來看待。
  • 《雍正王朝》中為什麼沒有看到五阿哥、六阿哥和七阿哥呢?
    (九子奪嫡,不包括五六七三個阿哥)五阿哥胤祺,在《雍正王朝》的原著小說中其實出現過胤祺,就是康熙在朝堂上怒斥十四阿哥胤禵,並且憤怒地拔劍要殺他時,五阿哥胤祺跪著抱住康熙的腿。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胤祺的性格。五阿哥胤祺,生母為宜妃郭絡羅氏,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那個宜妃。那部電視劇雖然虛構,但宜妃的受寵卻絕非虛構。宜妃是康熙最早的惠、宜、德、榮四大宮妃之一。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胤祉並未真正參與奪嫡之戰,又主動向雍正低頭,為何還是被囚禁?
    康熙晚年,九位阿哥為爭奪繼承權發起「九子奪嫡」之爭,最終四阿哥胤禛順利登基,其餘八位阿哥則都遭到了胤禛的清算。「八爺黨」、「九爺黨」的頭頭八阿哥、九阿哥直接被逐出宗室,就連與胤禛一母同胞的十四阿哥胤禵也沒能倖免於難。
  • 《雍正王朝》中,康熙為什麼要讓十四阿哥做大將軍王?
    在雍正王朝中描述的情節中,在康熙皇帝執政晚期,西北出現戰事,朝廷所派往西北的軍隊,因為中了敵軍的埋伏,使得朝廷派往的西北大軍因此全軍覆沒。康熙皇帝最終在朝堂上宣布十四阿哥胤禵作為大將軍王,康熙皇帝之所以讓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主要是因為在當時只有十四阿哥胤禵最為合適,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的描述中,在康熙皇帝的眾多皇子中,只有大阿哥和十三阿哥以及十四阿哥帶過兵,不過此時大阿哥和十三阿哥因為事情獲罪,被圈禁在宗人府限制了自由,自然沒機會,就只剩下了十四阿哥,加上十四阿哥不論是才德還是帶兵能力,
  • 大將軍王胤禵在西北立了啥功勳?為何後人隻字不提?雍正毀了石碑
    因為胤禵文武雙全,當時也才三十來歲,是個身體硬朗的皇子。派他出徵,勝率要大得多。那麼胤禵有沒有辜負康熙的厚望呢?我們說那是沒有的,胤禵帶兵入藏,成功平息了戰亂,保住了西北一時的安寧。胤禵在西北還是有功勳的,只是被掩蓋了。胤禵以撫遠大將軍的身份,帶兵前往青海。因為是代替康熙親徵,所以被封為大將軍王。
  • 雍正王朝:臣子們為何不願臣服雍正?管仲的這句話給出答案
    《雍正王朝》中,雍正雖然是至高無上的帝王,但正因為奪人所需,以至於支持者寥寥無幾,反對者層出不窮。 尤其是對皇位期望比較高的失意者,將各種不服氣直接寫到了臉上,傳位當天的夜裡,八爺黨就提前控制豐臺大營,想渾水摸魚,好在胤祥橫空出「獄」;老十四回朝,無視雍正的旨意,大鬧康熙靈堂;朝會時,老十就更出格,用「放屁」的方式抵制雍正…… 雍正的兄弟對他的不服,是奪嫡之爭的延續。
  • 她是胤禩的福晉,為何雍正繼位後,強迫其離婚,還使她挫骨揚灰?
    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中,八阿哥胤禩無疑是最大的輸家。在雍正繼位後,為了打壓之前與他競爭的胤禩,開始四處找胤禩的麻煩,將胤禩囚禁在宗人府中,最後也死得不明不白。然而在打壓胤禩的各種行為中,為什麼雍正要特地讓胤禩休去自己的福晉,最後還將這位福晉賜死,將她的屍骨「挫骨揚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