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林凱源】
上周,「世界小商品之都」浙江義烏傳出拉閘限電的消息,晚上關閉市政路燈和招牌景觀燈,並要求企業限電甚至停產。隨後,除金華以外的浙江地級市,如溫州,也發出公務機關在3℃以上不允許開空調的通知,加上湖南、江西也傳出限電消息,種種跡象顯示這個冬天延續著2020年不走尋常路的調性。
缺電重現?制裁澳大利亞煤炭惹的禍?
提到限電,「90後」前期及再往前的人們有一段共同回憶。2002年全國有11個省份限電,2003年更有16個省份限電,雖然有2002年國務院為推動電力市場化,發出5號文推動的「廠網分離、主輔分離、輸配分離、競價上網」帶來的改革陣痛影響,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2001年加入WTO後,GDP高速增長,工業用電需求井噴,居民用電隨著家用電器的普及而增加,但是電源、電網建設周期長,難以快速填補新增的巨大缺口,因此,停電成為一代人並不浪漫的共同回憶。
之後,隨著電力部門加大投資力度,至2010年,拉閘限電在全國範圍內基本消失,電力供應進入富餘周期。《可再生能源法》在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拉開國內投資新能源的序幕。發展之初,由於技術儲備不足,和西部大開發等考量,國家選擇了「建設大基地,發展大風電」的思路,發展大規模集中式的風電基地,太陽能發電也依循這個思路,計劃在西北打造一座新能源「陸上三峽」。在體制優勢下,短短數年,中國的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大幅增長,從微不足道,到位列前茅,風力發電自2011年開始,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至2019年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風電裝機容量。
棄風、棄光,加上近年來壓減燃煤發電廠、火電大規模虧損的新聞頻傳,顯示中國電源建設超前,電力供應大於需求,缺電的日子應已經遠去。那麼近期突然冒出的限電,是否表明周期又走到電力供給不足的點位?還是如同某些外媒所寫的,是因為制裁澳大利亞煤炭進口,導致國內火電廠煤炭供給不足而缺電呢?
先說結論,本次浙江限電的原因,與2002年那次全國範圍內,因為電源不足造成的限電完全不同;限制澳大利亞煤炭,導致燃煤電廠的原料出現缺口,更是無稽之談。按照官方說法,浙江限電是為了完成「雙控」和減煤,湖南限電則是因為全省最大負荷超過歷史記錄。
下文先討論煤炭,指出澳大利亞煤炭並不足以危及中國動力煤的供應,更應關注國內自身煤炭的生產和運輸;接著談「雙控」和減煤是何物,為何年底突然冒出並造成限電,本文會說明浙江限電並非由於電源裝機容量不足,也不是電網區域調節能力差,而是為了完成減排指標。最後,分析今年冬季各省用電負荷紛紛破紀錄的原因和意義,這表明了減煤的決心,整體產業布局將重構,價值也將在區域之間再分配。
澳大利亞麥凱以南的海波因特港煤碳碼頭。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闢謠:禁澳大利亞煤炭,不足以影響中國煤炭供應
首先,所謂「中國搬石頭砸自己腳」「限制澳大利亞煤進口造成廣泛缺電挫傷本國經濟」的論調,將本次限電與制裁澳大利亞煤炭進口關聯,最開始是部分中國網友的隨意猜測。某些特定立場的外媒聽風就是雨,立刻腦補了一串故事,不問前因後果、事實真相。
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沒有常識也要看電視。知識點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煤國和煤炭消費國,雖然進口量在國際煤炭市場中舉足輕重,但在中國自身煤炭產銷總量中的佔比不高。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國原煤產量為38.5億噸,同比增長4.0%,進口煤炭29967萬噸,接近3億噸,增長6.3%。2019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48.6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3.3%;煤炭消費量增長1.0%,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57.7%,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煤炭消費量增長有限,比重下降的趨勢明顯。
事實上,而2019年自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全部到港量約7760萬噸,佔全部進口量的約26%,是中國進口煤炭的第二大來源國,與排名第一的印度尼西亞、排名三四的俄羅斯和蒙古,加起來佔中國煤炭進口總量的95%以上。然而,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量,僅為國內煤炭產量的2%,並且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很大一部分是用來煉鋼的煉焦煤,與蒙古國的煤質較為接近。據華夏時報報導,2020年,澳大利亞出口到中國的煤炭,從5月份的944萬噸減至10月份的517萬噸,11月份降至179萬噸,至12月已經逐漸歸零;有大量到港的澳大利亞煤炭,也難以清關入境。
另一方面,中國在11月25日與印尼籤訂14.6億美元的動力煤採購訂單,計劃從2021年開始採購2872萬噸動力煤。與此同時,南北方港口也都接到海關通知,除澳大利亞煤以外的進口到港煤炭,都可以清關,且不限制消費地。
不過,對國產煤炭流通的限制,還未看到鬆動跡象,「煤管票」知道依然嚴格。從時程來看,中國對澳洲的煤炭進口減量已經持續數月,完全有時間從其他國家替代進口動力煤;且進口煤佔國內消費比重低,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而本輪限電除了浙江外,主要是中部內陸省份,傳統上被稱為遠離煤炭產地的「兩湖一江」地區,因此制裁澳大利亞煤炭不是本輪限電的主因。甚至可以說,在國內減少煤炭消費量的大背景下,減少澳大利亞煤炭進口是有意為之,是長期能源政策的結果,不是限電的原因。
浙江限電:不缺電源,只為趕「雙控」死線
浙江官方對限電的說法,是為了完成「雙控」和減煤目標;我認可這個說法。浙江的限電並不是電源不足,而是電量管制。
首先,解釋一下何為「雙控」。「雙控」指的是對能源消耗總量和能源消耗強度的控制,能耗強度控制的歷史較久,限制力較弱,理論上只要經濟持續增長,在單位能耗強度減弱幅度有限的情況下,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還是相當巨大。因此,在「十三五」規劃中,除了明確能耗強度減量目標,還對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設立限制。根據《「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要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費總量要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
根據人民網11月25日報導,部分地區「雙控」任務依然困難重重,提及的主要是西部資源大省,如內蒙古、陝西、寧夏。記者向業內人士了解到,「『十三五』前四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累計增長約5.3億噸標準煤,約佔『十三五』能耗增量控制目標的79.0%;全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約13.2%,完成『十三五』下降15%總目標的87.1%。二者均符合總體進度要求,全國層面達標問題不大,但不同地區的形勢差異顯著。」還提到,「十三五」時間剛剛過半,內蒙古、寧夏的能耗增量就已突破5年控制目標,且能耗強度不降反升,浙江、廣東也已提前用完第4年的能耗增量指標,遼寧更是連續兩年未完成「雙控」考核,實際進度堪憂。」
2018年國家發改委公布《2017年度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考核結果》,將考核結果分成「超額完成」「完成」和「未完成」三級。其中,遼寧、寧夏、新疆三省區的考核結果為未完成等級,北京、天津、吉林、江蘇、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海南、重慶、四川、貴州12省(市)考核結果為超額完成等級;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上海、浙江、江西、山東、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16省(區、市)考核結果為完成等級。
「雙控」是十三五規劃中早已確立的目標,只不過2020年為「十三五」收官之年,指標完成情況不容樂觀,作為「兩山精神」發源地的浙江,自然壓力巨大。據微信公號「南方能源觀察」整理,今年8月,浙江省發改委發布了浙江各市2019年能源「雙控」和「減煤」考核結果,此次限電的金華、寧波、台州市均未完成2019年能源「雙控」目標。2020年10月19日到20日,由國家發改委聯合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節能中心等國家部委(單位)組成的考核組到浙江開展2019年度能源「雙控」目標考核及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國家考核組要求浙江要盡最大努力完成「十三五」能源「雙控」「減煤」目標任務,能源「雙控」「減煤」工作不能影響民生用能。12月11日,浙江省主要領導主持召開了全省能源「雙控」「減煤」攻堅電視電話會,總結了12月6日至7日省政府專項督查情況,聽取浙江發改委關於能源「雙控」「減煤」任務方案的通報,對攻堅行動進行再部署、再落實。2020年12月中下旬,浙江省開展能源「雙控」「減煤」目標任務攻堅行動。自12月11日以來,浙江被通報未完成任務的各地級市又相繼分別召開了能源「雙控」「減煤」攻堅電視電話會議,並圍繞能源「雙控」和「減煤」制定了相應的行動方案。
除了完成「十三五」能源「雙控」「減煤」目標外,浙江還在全力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目前正處於第二階段收官期。2019年浙江發電量3544億千瓦時,用電量4706億千瓦時,遠超「十三五」規劃的2020年消費量4220億千瓦時;煤電利用小時為4720小時。
不過,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從電力基礎設施角度來看,浙江技術上不需要限電。
浙江電網堅強,跨省輸送通道能力寬裕,外部電源尚有富餘
從電力消費端來看,2020年上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製造業開工較晚,出口也遇到一些麻煩,但四五月份之後,生產生活逐漸恢復,加上海外疫情嚴重,轉單效應明顯,總體來說今年製造業全年景氣並不比去年差,年底甚至強於往年。從10月份開始,因需求強勁,上遊原材料紛紛漲價,開足馬力生產。
此外,往年到12月中旬後,國外聖誕季補貨完成,國內工廠的訂單量會稍微下降;且今年春節假期靠後,備貨的訂單照理說會延後。近期有不少供應商回復,工廠在春節前已無富餘產量,年內不再接單。在整體訂單量飆升、生產線馬力全開的情況下,用電量勢必大增,打亂原有的用電指標規劃,給「雙控」「減煤」目標帶來挑戰。
從電力基礎設施、即供應端來看,有媒體從浙江電源結構、火電利用小時數分析浙江或將開始缺電,也有人與其它省份的限電一同談論,落腳點大都是分析一省的能源結構存在問題,解決方案是加強本省的電源建設(包括上文提到的南方能源觀察,雖然他們將「雙控」的脈絡整理的非常好)。
我認為這兩種分析都不太準確。首先,不同的電力類型具有季節性,資源稟賦不同的省份會互通有無、移峰填谷。一般來說,夏季河流來水多,水電多發;春秋風大陽光好,新能源多發;火電廠有供暖任務,再加上為了保障基本利用時數,冬季多發;核電一直多發,利用時數一般穩定在8000小時左右。各省的發電裝機容量,各種電力來源的比例不同,負荷高峰季節也不同,比如華東和華南的年度用電高峰出現在夏季,而西南和北方的用電高峰在冬季,因此會通過跨區輸電線路交易,平衡各地供需,西電東送工程即為一例。比如夏季,水力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會向華東電網輸送大量電力;到了冬季來水少,水電出力不足時,沿海的核電和火電也可反向西南地區輸送電力。
因此,只從一省的電力裝機容量和結構,去尋找限電的原因和解決方案,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視外購電在一省電力供應中的重要性。據浙江發改委的數據表明,2019年,外購電量1644.5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34.9%,最大受入電力3030萬千瓦;而2019年浙江的最高用電負荷為8517萬千瓦,至年底全省統調發電裝機為6221萬千瓦(「省統調」可以理解為一省能夠自己掌控的電力)。可見,浙江省電網的對外輸送通道和調配能力十分強大,電力基礎設施先進,能夠承受三分之一以上的外購電調入。考慮到浙江的電網還需向上海輸送部分電力,浙江省電網與外部電網的電力輸送通道能力還會更強。
從2020年浙江發改委發布的電力平衡方案來看,預計全省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0%—1.5%,全社會用電量4706—4777億千瓦時。全社會最高負荷9100萬千瓦左右,增長6.9%;統調最高負荷8000萬千瓦左右,增長7.2%,由此可見,浙江省原本就計劃控制2020年用電量的增長。其省內的統調燃煤發電機組由於電煤受控,發電計劃比2019年減少64億千瓦時,年度協議外購電量也比2019年減少40億千瓦時,這一部分將由省內統調的水電和核電補上。之所以在允許的情況下,優先使用本省電力,是因為發電廠的產值、稅收計入所在地政府。因此,省級發改委要儘可能精確地預測本省的年度用電量,在儘可能多地使用本省統調電力和確保外購電補足缺口之前取最優值。
2020年的統調計劃中,浙江省的外購電來源主要由國家計劃(三峽、溪洛渡、華東統調核電機組發電量683億千瓦時)、政府間協議(寧東送浙煤電機組、四川水電、福建和吉泉直流(含電力援疆)等電量891億千瓦時)和區域電網調峰調頻電量(華東統調新安江、富春江水電站和仙居、桐柏、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電量31億千瓦時)三部分組成。文件中的這部分特別提到要保障「用足省統調燃煤機組發電用煤指標」,在用電增長速度不及預期或來水偏豐時,可以「適時滾動調整年度外購電盤子和政府間協議安排」,意思是如果用電端不需要這麼多電,那麼優先用省內的電,省外購電量可以調低;省外電力可以調低,那麼也可以依據需求增購。
實際上,國網浙江電力已經事先做好準備,提前增購四季度外來電,12月最大外來電力已超3000萬千瓦,同比增長16.3%,加上省內機組出力,能夠保障全省當前電力需求。雖然浙江全省用電最高負荷在12月18日達到7971萬千瓦,創入冬以來新高,但仍遠低於8月25日最高的9268萬千瓦,也並未像湖南一樣超過冬季最高紀錄。
在省內電廠尚有餘力、跨省輸送電通道能力充足、周邊省份電力富餘(福建目前的電力十分寬裕,且有福州—浙北特高壓輸電線路)的情況下,浙江在電力基礎設施水平和供給面完全不需要限電。只是到了「十三五」的最後一個月,在前11個月用電量同比增長2.3%的情況下,為了踩線完成「雙控」和減煤目標,不得不下猛藥。所以,義烏官方回應為何限電不開路燈時表示,響應節能減排,會持續到年底。年底一過,「十三五」就結束了。
已建成投運的祁韶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圖片來源見水印
限電錶明減煤決心、產業重構、價值再分配
除浙江外,湖南、江西兩省也傳出限電;同時,重慶、北京兩個直轄市和吉林省的用電負荷創入冬以來新高,各地均嚴陣以待,力保供電。除了經濟運行良好、工業用電需求強勁的因素外,天氣是造成本輪供電緊張的重要原因。今年受「拉妮娜」現象影響,寒潮不僅來的早,而且影響範圍大、降溫幅度強,吉林省近期最低氣溫比去年同期低10℃,南方各省據報也比往年低上3-4℃。寒潮對於供電的挑戰,一則在於增加取暖用電,加大用電負荷;更令電力部門擔憂的是,寒潮會使電力系統的運營風險上升,特別是較缺乏應對低溫天氣經驗和能力的南方。
2008年1月份,南方雪災造成電力中斷嚴重,大量線塔因覆冰太厚,不堪重負而倒塌,加上煤炭運輸不便,火電廠出力受到影響,造成大面積限電,湖南郴州、貴州部分地區的電力供應甚至完全中斷。當時200萬人滯留廣州火車站,主要原因就是京廣鐵路湖南段的電氣化接觸網受損,無法行駛電氣化列車,不得不調用柴油機車牽引。今年12月12日開始,較強冷空氣南下中東部,電網面臨迎峰度冬電網大負荷和輸電線路覆冰的雙重挑戰,各省分公司加強巡線除冰和觀測預警,排除輸送線路的風險。
寒潮對供電能力的影響還包括,道路結冰導致燃煤供應延誤,電網受損後修復困難等,由於電網整體風險上升,更需要留出必要的備載容量,在意外出現時避免電網崩潰。從國家電網出臺的《迎峰度冬確保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八項舉措》中的第二項措施「加大電力輸送能力」看,目前省級電網應只有湖南、江西的電力負荷較難以滿足,因此強調要「積極組織電力資源,確保祁韶直流、鄂湘、鄂贛等外受電通道最大能力送電,大力支援湖南、江西等地用電」,沒有提及用電負荷同樣高企的北京、吉林、重慶和浙江。
這裡重點談一下跨區域特高壓線路。祁韶±800千伏直流特高壓即為業界所稱的酒湖線,線路全長2382千米,起源於甘肅酒泉瓜州祁連換流站,止於湖南湘潭韶山換流站,是全國首個大規模輸送清潔能源直流特高壓,截止2020年10月27日,自投運起累計外送電量突破600億千瓦時。由於酒泉地區的風電、太陽能發電佔裝機容量比例高,因此需要配套調峰電源,雖然瓜州常樂電廠一期2x100萬千瓦調峰火電項目在今年9月份建成投運,極大地提高祁韶直流的輸送能力,但目前500萬千瓦已經是運行極限,仍遠低於800萬千瓦的設計容量。
至於媒體提到溫度過低,導致風電機組停機,發電能力下降,我這兩天詢問一位風電場場長,他認為風機確實會保護性停機,但北方的風機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低溫環境,因此目前低溫停機的現象鮮見,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未考慮低溫環境下運行的南方風電機組上。
總而言之,今年年末這一波用電緊張,可以看出中央控制大氣汙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決心。冷冬導致用電量高企,說明電供暖在全國已經比較普遍,北方的煤改電也取得一定進展。有些地方傳出限電影響民生的消息,與中央希望通過「供能權」淘汰落後產能、節能減排的主旨並不相符。可以預見的是,在本次缺電省份大規模建設火力發電不太可能,僅可能少量增加調峰電源裝機和新能源,主要投資會放在電網建設和跨區域輸送通道建設上,清潔能源的角色吃重。新能源基地的燃煤火力發電廠較可能獲批,作為風電、火電外送通道的配套項目出現。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必須穩步轉型升級,將環境外部性內部化,價值將會更多地分配給西部地區和新能源產業。今年酒泉地區限電比例大幅降低,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基本都在滿足條件下正常發電;湖南缺電,使得酒泉外新能源發電外送表現良好,即為一例。除此之外,高耗能產業也將被迫重新布局到用能成本低、能源結構較清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