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協同代謝關係,「代謝組+」聯合助力!

2020-12-14 美格基因

美格基因即將推出代謝組業務,運用「代謝組+ 」的多組學策略助力微生物研究,將微生物研究推向更高水平。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多組學聯合助力微生物研究的經典文章,文章運用宏基因組+宏轉錄組+代謝組學解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間協同代謝關係,以下文章來源於宏基因組。

Microbiome: 應用多維宏組學方法協同揭示複雜細菌群落對目標底物代謝的菌間相互關係

香港大學張彤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餘珂博士研究團隊,以生物降解菌群為研究模型,運用多維宏組學方法(宏基因組、宏轉錄組及目標性代謝組學聯合)解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間協同代謝關係。研究成果以「An integrated meta-omics approach reveals substrates involved in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in a bisphenol A (BPA)-degrading microbial community」於2019年2月6日以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國際微生物學權威期刊Microbiome(IF:11.607)上在線發表。

一、背景解讀

微生物相互作用(microbial interaction)是自然生態環境或人造環境的微生物生化過程至關重要的實現方式。理解不同微生物間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物質交換(material exchange),可協助研究者理解不同菌種間的競爭或合作關係,有助於發現構建合理的微生物群落所需的關鍵環境因子,對於開發提高複合微生物群落的性能的策略,以及開發監測、預測生物過程的工具至關重要。然而,揭示複雜微生物群落中菌間互作具有挑戰性。因識別在複雜的群落中不同代謝過程中起代謝作用的微生物以及個體的生理特性、代謝能力和活性狀態嚴重依賴於微生物的分離技術,且分離微生物往往難以得到理想效果,以致於細菌相互作用的研究往往難以進行。

多種宏組學(meta-omics)的聯用有可能應用於快速對複雜微生物群落中的菌間關係進行預測,但由於多種宏組學技術聯合使用極其複雜,合理的流程和研究方式有待探討。為了構建準確預測菌間相互關係的宏組學的分析流程,本研究以降解菌群—雙酚A(BPA)微生物降解為研究模型,利用

1). 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恢復菌群中主要微生物的功能潛能以預測其參與的生理過程;

2). 宏轉錄組學(metatranscriptomics)分析特定時期主要細菌的表達譜並推測其在不同階段激活的代謝通路;

3). 目標性代謝組學(targeted metabolomics)以菌群整體為目標檢測在特定時期的代謝產物;並綜合三種宏組學數據的預測結果,

4). 預測不同階段菌間的物質交換以推測相互關係。

而後,以成功分離培養部分主要細菌並以此進行單獨培養(pure culture)及共培養(co-culture),以驗證所預測的菌間相互關係。研究證明,多維宏組學分析比單一宏組學數據更能對微生物群落有更深入和透徹的理解,可準確預測群落內微生物的共生或競爭等關係。

本文建立了一個綜合的多維宏組學的分析體系,成功解譯BPA降解群落中微生物的代謝能力和相互作用。該論文所構建的多維宏組學分析流程不僅適用於環境工程體系中微生物相互關係的預測,同樣對其他自然環境或腸道微生物菌間相互關係的研究有啟示性作用。

二、綜合宏組學分析流程

本文提供了一種綜合利用多種宏組學數據(宏基因組學,宏轉錄組學,目標代謝組學),並通過分離純菌進行驗證研究混合微生物群落中不同細菌的代謝能力及相互關係的方法(圖1)。關鍵分析流程如下:

1)利用液相雙質譜(LC-MS/MS)檢測中間代謝產物,結合宏基因數據所預測的菌群整體代謝途徑重建BPA降解代謝通路;

2)以16S rRNA 基因分析確定細菌豐度,並利用宏基因組分箱技術(binning)預測優勢物種基因組的代謝潛力;

3)以宏轉錄組數據獲得優勢物種的基因表達譜,預測不同優勢種在特定時期的BPA相關代謝途徑的激活情況,以推測每個物種在BPA降解不同階段中的角色;

4)從富集微生物群落中分離優勢物種驗證從宏組學數據中揭示代謝網絡。

圖1. 本研究中實驗設計和綜合宏組學分析流程

1、代謝產物分析和宏基因功能注釋重建群落水平的代謝通路

對BPA代謝途徑的重構通過兩方面進行:

1). 利用LC-MS/MS檢測BPA及其已知代謝產物在降解過程中的降解行為。表明微生物群落主要通過2種代謝通路對BPA進行降解。而後分別加入BPA的中間代謝產物以解析BPA中間代謝產物的下遊代謝途;

2).由於LC-MS/MS檢測不到任何下遊代謝產物,無法只根據代謝學建立完整的BPA降解通路,故利用宏基因組功能預測結果,重構下遊代謝途徑,以獲得完整的BPA降解途徑(圖2e)。

圖2. 群落水平的BPA降解和代謝通路

2、宏基因組學和宏轉錄組學預測微生物群落中單個微生物在BPA降解不同時期的作用

以BPA為唯一碳源,在BPA降解的四個階段進行DNA樣本、RNA樣本的採集,進行擴增子(16S rRNA基因)、宏基因組及宏轉錄組測序。宏基因組數據組裝獲得組裝重疊群(contigs)並利用binning獲取基因組。使用BLASTp比對NCBI-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s, KEGG 及Brenda等多個資料庫預測基因功能。利用GTDB對全基因組序列進行分類注釋。根據基因組完整度、基因功能注釋比例及以16S rRNA 基因測序所獲的物種豐度信息,推測四種具有高完整度基因組的細菌參與了BPA降解,其中包括兩種鞘氨醇單胞菌(Sphingomonas-1 及Sphingomonas-2 (Sph-2),一種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及一種極小單胞菌(Pusillimonas)(圖3。

圖3. Binning獲得優勢物種的基因組,百分數代表16S基因測序物種豐度

BPA降解過程可被分為4個階段:I階段為接種到未加入BPA前 ;II,III階段分別為BPA加入後2h和14h;IV階段為BPA加入24h後。宏轉錄組數據分析表明有2種主要的表達類型:A型(在第II和第III 階段上調表達,在第IV階段不表達或下調表達)和U型(在第II和第III 階段不表達或下調表達,在第IV階段上調表達)。功能預測的結果顯示Sph-1和Sph-2菌包含轉化BPA為一級代謝產物的基因以及編碼細胞色素P450酶(CYP)的基因,與之前研究的Sphingomonas sp. AO1菌的編碼CYP的基因具有99%的相似性,與編碼鐵氧化還原蛋白的基因具有100%的相似性。同時包含將4-羥基苯甲酸 (4-HBZ) 轉化為草醯乙酸/丙酮酸,將4-羥基苯乙酮(4-HAP)轉化為4-乙醯氧基苯酚(4-HPAT)(圖4)。而負責轉化4-羥基苯乙酮(4-HPAH)和4-HPAT的基因只存在有Sph-1中。在Sph-1和Sph-2中編碼CYP和鐵氧化還原蛋白的基因,以及編碼轉化4-HBZ和三羧酸循環(TCA)的基因均呈現A型表達;相反負責轉化4-HAP為對苯二酚(HQN)的基因hapA和hapB都為U型表達。說明Sph-1和Sph-2在群落中主要負責BPA降解的細菌。

圖4. 涉及BPA降解過程的基因表達以及細菌代謝關係

Pseudomonas 和 Pusillimonas細菌不含有任何初始化降解BPA的基因,卻擁有完整或近完整轉化4-羥基苯甲醛(4-HBD)到琥珀醯輔酶A(succinyl-CoA)的基因和編碼4-HBZ膜轉運蛋白的基因,其基因表達譜呈現整個代謝途徑具備A型表達特徵。Pseudomonas同時含有轉化4-HAP到3-氧代乙二酸(3-ODP)的完整通路,但其表達譜為U型表達。在Pusillimonas菌中的編碼4-HAP降解下遊途徑(HQN轉化為succinyl-CoA)在IV階段為上調表達,提示在最後階段Pusillimonas參與了4-HAP的降解。研究結果還提示該群落中4-HBZ的降解為混合的代謝途徑。

以上綜合分析提出假設:2種Sphingomonas菌負責主要的初始BPA降解,將BPA轉化為包括4-HBZ及4-HAP在內的中間產物。雖Sphingomonas會並進一步將4-HBZ及4-HAP在內的中間產物進行礦化,但菌群中其他主要微生物類群,如Pseudomonas及Pusillimonas等,因可利用BPA代謝的中間產物,且可能具備更強的代謝速度,而與Sphingomonas構成了一個既互利又競爭的微生物群落。

3、細菌分離驗證BPA降解環境中細菌相互關係

使用包含BPA和非選擇性培養基分離Sphingomonas sp.和Pseudomonas sp.。基因組草圖分析與宏基因組數據分離的基因組具有100±0.48%(Sph-2)和100±0.04%的相似性。在批次實驗中,Sph-2單獨培養的環境中,積累表明Sph-2對BPA及諸多初級代謝產物,如1-BP、4-DM的降解是高效的,而對2,4-BP, 3,4-BP 和 4-HPAT的降解是低效的。相反,相較於Sph-2, Pseudomonas sp.可更為高效的利用4-HBZ、4-HBD、4-HAP和4-HPAT等中間產物。這些結果與多維宏組學獲得的基因功能預測結果相符。

當將Sph-2和Pseudomonas sp.混合培養(co-culture)時,BPA的降解速率明顯快於Sph-2單獨培養的的速率。見圖5c,24h後混合培養下TOC的降低了69±0.5%,而單獨Sph-2時之降低了40±0.6%。72h後分別降低84 ± 0.4% 和 77 ± 0.4%。在24h內TOC的快速降解,與1-BP、4-DM、4-HBD、4-HBZ、4-HAP和 4-HPAT的降解相關。在混合培養中,並未檢測到4-DM、4-HBZ和4-HPAT,很大程度是由於Sph-2對4-DM的快速消耗,以及Pseudomonas sp.對4-DM下遊代謝的的降解。同時,Sph-2和Pseudomonas sp. 在24h內均快速增長,Sph-2在單菌培養和與Pseudomonas sp.混合培養在72h內增長量相似(圖5d),表明Pseudomonas sp.消耗了BPA的降解產物,且並未對Sph-2的生長產生影響。

圖5. Sph-2無菌培養(a)和與Pseudomonas sp.混合培養(b)的BPA降解、TOC降低(e)和細菌增長(d)

三、總結

本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證據支撐在BPA降解的富集群落中菌間存在的物質交換,並解析其BPA降解體系中菌間相互作用。Sphingomonas sp.可以在維持足夠4-HBD和4-HBZ滿足自身生長需求,但其降解效率低於群落中的其他細菌。而當Pseudomonas sp.存在時,可以同時降解4-HBD、4-HBZ和4-HAP,這一過程加速了Sphingomonas sp.對BPA的初始降解。另一方面,Pusillimonas sp.還參與對4-HAP的下遊代謝產物的降解,可進一步提高整個群落對BPA的礦化效率(圖6)。

該研究表明儘管負責目標代謝物降解過程的微生物非常重要,但是涉及降解其代謝產物的微生物對於整個降解過程同樣有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代謝合作關係比單一的微生物降解更加有利。

在BPA降解混合微生物環境中,LC-MS/MS不能檢測到完整的代謝產物,但將宏組學分析作為補充,可以對複雜的混合生物關係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該研究證明了綜合利用宏組學分析可以有效的揭示在群落水平和個體水平的代謝能力和競爭合作關係,多維宏組學與環境依賴型實驗可以有效的揭示闡釋影響降解表現的相互關係。

圖6. BPA混合降解關係簡圖

相關焦點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一期)
    在高通量測序的大力推動和快速發展下,微生物組學研究進入到了多組學的時代。為更好滿足科研人員多組學聯合分析需求,美格基因基於科研需求及以往項目經驗,全新推出微生物組+代謝組聯合分析解決方案,克服單一組學研究局限性,多角度解釋科學問題!
  • 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文章刊登ISME!
    本研究利用16S+宏基因組+轉錄組+宏代謝組多組學聯合分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特徵進行了探究,並揭示了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相關的「菌群-代謝物-宿主靶點」的互作關係,證實了利用公共多組學數據集成分析來研究微生物組-宿主互作關係的可能性。本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為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6篇16S rRNA基因測序+代謝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助力您快速發文
    然而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下遊組學研究可以回答「這些功能是否真的發生了,發生的程度是什麼樣的」。因此,16S rRNA基因測序與代謝組等多組學聯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單一組學研究的局限性,在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疾病關係研究等方面取得眾多進展,顯示良好應用前景。
  • 弄清微生物共生關係 可變有機廢物為能源
    水解和發酵細菌、營養菌和產甲烷古菌等微生物物種間共生會發生比較複雜的代謝,減少厭氧消化中的有機廢物。有機廢物的異質性反過來又可導致汙水處理廠厭氧消化池的微生物群落變化。評估微生物群落中單個微生物物種的代謝作用仍然是一個挑戰,但這對微生物促進能量回收具有重要意義。
  • 基於擴增子與GeoChip 5.0 聯合分析的噬菌體與原核微生物群落研究
    另外通過多元回歸矩陣分析,發現噬菌體作為一種生物影響因子,對原核微生物群落組成的影響高達40.6%。說明噬菌體對塑造細菌群落結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圖4 噬菌體和原核微生物對過程性能的影響註:箭頭上的數字是最小二乘模型的相關係數R2,***P<0.001,**P<0.010,*P<0.050為將噬菌體、微生物群落和厭氧消化的過程性能聯繫起來,進行了通路分析。從圖5中可以看到有4條重要的通路。
  • 【科技日報】細菌間三角結構 使人類口腔免受放線菌感染
    人體口腔內棲息著500多種細菌,其中包括一些來自放線菌門的機會性病原菌。但我們的口腔為什麼一般不會被放線菌感染一直是個謎。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或可為這個問題提供答案。  放線菌是一類主要呈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陸生性較強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體培養基上呈輻射狀生長而得名。
  • 一種細菌未必一種病 菌群生態或成未來醫生必修
    然而人體中微生物細菌變化多端、靈活多樣,不同的菌種隨時能跟其他菌群結成不同的聯盟,人體細胞和它們的微生物居民之間也存在著不斷地相互聯繫,更增加了額外的複雜性。面對龐大的微生物洪流,研究人體微生物的科學家需要改變思路。  奇異三人組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微生物學家吉莉安·班菲爾德一直在研究極端環境中的細菌。
  • 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生物冶金的貢獻
    宏基因組學技術與微生物浸出技術宏基因組學作為新興的微生物研究方法,其不依賴於有機體的培養技術手段,以微生物多樣性、種群結構進化關係、功能活性相互協作關係以及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目的。第二,微生物浸礦過程往往不是一種或者幾種細菌參與其中,而是多種微生物,包括自養型細菌、異養型細菌以及真菌等構成的微生物群落,在這個群落體系中,各種細菌行使著各自的功能而又互相協作,而且,在浸礦的不同階段,浸礦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種群數量呈現動態的變化過程,而其中的微生物協同作用機制、微生物群落演替與功能變化規律我們還不甚了解,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所揭示微生物代謝調控的傳統發酵魚露特徵...
    日曬夜露的自然發酵是傳統魚露發酵工藝的傳承與延續,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經過多種生化代謝途徑生成多種風味代謝產物,從而形成魚露特有的色、香、味。在發酵過程中眾多微生物代謝活動產生種類複雜的風味代謝產物,明確傳統魚露發酵過程中核心微生物菌群代謝調控對風味形成的作用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環節。
  • 細菌也瀕危!科學家們想為人體內的微生物建造一艘「諾亞方舟」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非營利組織,這項計劃將通過開設課程來培訓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讓他們從當地的土著人口中收集樣本,從而鼓勵開發更多的微生物群落。 在試驗階段,Dominguez-Bello計劃與來自當地大學的合作者在秘魯利馬舉辦一個課程,但由於冠狀病毒大流行,時間不確定。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
    該綜述針對以下4個問題,分析了微生物多樣性預測土壤功能的現狀與問題:i)基於DNA研究微生物多樣性的利弊,ii)偶聯微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功能的可能性,iii)網絡分析方法預測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利弊,以及iv)整合利用多組學技術,更好地預測土壤功能的前沿與展望。3. JIA Y and WHALEN KJ. 2020.
  • Science子刊:嚴重抑鬱症中的腸道菌群和代謝特徵,及其相互作用
    目前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國內外多項研究提示腸道微生物紊亂與MDD發生密切相關。腸道微生物群包含大量的細菌和病毒,既往研究更多地關注MDD的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改變,但對於其微生物組功能尤其是病毒組功能知之甚少,揭示它們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將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腸道生態系統紊亂在MDD發病中的作用。
  • 土壤宏病毒組已登上Nature子刊!
    三、研究亮點1、大樣本採樣:宏基因組:201個樣本;宏轉錄組:21個樣本。2、病毒基因組重組和群落結構分析:組裝病毒contigs,進行聚類,並分析其群落結構組成。3、病毒和宿主微生物關聯分析:重組病毒宿主(細菌和古菌)基因組,並進行特定譜系的病毒/宿主豐度比分析。四、主要結果1、病毒基因組與群落結構從Stordalen土壤宏基因組中鑑定出1907個病毒類群。這些片段長度≥10 kb。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摘要]人類腸道中定居著許多對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核生物等,它們在腸道內能與其他微生物及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被稱為「被遺忘的器官」,它們的基因組也被譽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與人體的能量代謝及物質代謝有關。
  • 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的發育和功能,及其與微生物的關聯!
    2020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 MAIT細胞)是一組在進化上保守的T細胞亞群,其能通過T細胞受體(TCR)介導的對維生素B2生物合成途徑衍生的代謝產物的識別來對大多數細菌產生反應;微生物群落衍生的信號會影響MAIT細胞生物學的所有階段,包括特定器官的胸膜內發育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腸道菌群在人體內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微生態系統,與人類共同變化應對外界因素,人體代謝平衡狀況與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變化密不可分。研究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的相關性,對於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 。這個微生物大家族調節著宿主的代謝表型,影響著宿主的生化功能和對疾病的敏感度[8]。順產兒的腸道菌群由乳酸菌 、普氏菌屬和奇異菌屬佔主導。而剖腹產的嬰兒早期佔主導的有葡萄球菌且與母體的皮膚組織中的菌群相似。生命最初的幾個周最開始的厭氧菌主導的微生物群落變為需氧菌主導[9]。新生兒腸道細菌種類數量少,青少年比成年人含更多的雙歧桿菌與梭狀芽胞桿菌,但腸道微生物群在成年期中變得更穩定[10]。
  • 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患者腸道微生物群落特徵的研究取得進展
    為了探討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MOSDs)患者腸道微生物群落特徵及其臨床意義,鄭州第一附屬醫院楊凌飛, 耿一萌, 劉愛華, 等人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28例NMOSDs
  • 研究揭示適用於微生物單細胞RNA測序的方法
    研究揭示適用於微生物單細胞RNA測序的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47:27 美國華盛頓大學Georg Seelig研究團隊利用split-pool條形碼技術對微生物進行了單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