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中葉的沙皇俄國,正是著名的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實行其"開明專制"的時候。一時間原本禁錮的社會開始有了一絲開明的風氣,但開明專制並沒有帶來國家的繁榮,反倒是在這一階段,原本對沙皇制度極度不滿的大批農奴與農民爆發了一系列的反抗與起義。
而在眾多起義中,以頓河哥薩克首領普加喬夫為首的農民起義成為沙俄史上最大最有規模的一場。其影響之深遠,傳播之久也是歷來所罕見的。
一、向特權和剝削說不
葉梅裡揚·伊萬諾維奇·普加喬夫,1742年出生於沙俄齊莫維伊斯克鎮一個貧窮的哥薩克家庭。17歲那年,他應徵入伍,參加了沙俄歷史上著名的七年戰爭。經過幾年的軍旅生活,普加喬夫成功衣錦還鄉,此後他因作戰勇敢還被晉升為少尉。
但此後的一次重病讓他萌生了退伍返家的想法,不過窮兵黷武的沙皇高層卻根本沒有停止戰爭的意思。病癒後他又被派往籠罩著死亡的戰場之上,這期間他曾策劃策劃逃跑。逃而復抓,抓而復逃,幾經周折,最終逃出虎口,開始輾轉流浪。
流浪途中,普加喬夫看到了民間悲慘的平民生活,尤其是農奴的命運更為悲慘:地主可隨意把他們流放或投入監獄,農奴對於地主的申訴都要被判為誣告,受到終身流放的懲罰;其他民族的農奴處境更加悲慘,他們的土地、草原、林場被大貴族地主和修道院霸佔,還要繳納各種貢稅和勞役,可謂飽受欺凌。
目睹這一切的普加喬夫決定解救這些農奴於水火之中。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沒有公開自己起義的旗幟,而是以葉卡捷琳娜女皇的丈夫彼得三世的名義發動了起義活動,目的是讓廣大的起義民眾擁護一位"好沙皇",來推翻"篡位謀權"的舊貴族和統治者。
這一招確實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為了將故事做足,普加喬夫還說了如下的故事:因為自己反對貴族欺凌貧苦百姓,而被其他人所廢黜和迫害;一旦自己回到聖彼得堡重新"繼位",他將嚴厲懲處這些為非作歹之人,篡權的葉卡特琳娜二世關進修道院或遣送回她的老家。同時他還把耳邊的傷疤當作沙皇的印記給大家看。這一系列操作確實非常成功,許多貧苦的農奴都將普加喬夫當作"好沙皇"彼得三世來擁戴。
1773年9月16日,普加喬夫在雅伊克哥薩克地區託爾卡契夫村召開了起義動員大會,向聚集在這裡的哥薩克人宣布起義的緣由。期間他動情地說:"如果上帝讓我重新登上皇位,那麼你們就將成為自由的人,我將賞賜給你們土地、海洋、漁場、森林和牧場......"之後,普加喬夫的秘書伊凡·波奇塔林將這一講話整理成文,作為"彼得三世"的"詔書"廣為散發。
次日普加喬夫率領一支由哥薩克人、卡爾梅克人、韃靼人組成的隊伍,高舉繡著"分裂派"十字架的起義大旗,手執長柄叉、長柄鐮刀斧頭等各色武器,踏上了起義的徵途。大軍首先向沙俄東南重鎮奧倫堡進軍,沿途不斷百姓加入進來,到了10月初,沿途許多城鎮都在起義軍的控制之下。
普加喬夫起義的消息震動了朝廷。大權在握的葉卡捷琳娜二世擔心普加喬夫起義軍會藉此機會發動叛亂,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巨大威脅。考慮再三後,女皇本人下令瓦西裡·卡爾少將前去奧倫堡平定叛亂。
二、血戰喀山奧倫堡
11月初,瓦西裡·卡爾指揮數千俄軍逼近奧倫堡,企圖對起義軍形成反包圍,採取裡應外合的方式來殲滅對手。但由於起義軍深得民眾擁護,不斷把俄軍行動的消息報告給起義軍,使普加喬夫對俄軍實力與動向了如指掌。
於是,起義軍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在俄軍的包圍圈還沒有合攏之前,便將俄軍各個殲滅。11月9日,起義軍軍事統領安德烈·奧夫欽尼科夫率1000多人包圍了卡爾將軍率領的俄軍,發動勇猛攻擊,大敗俄軍,最後只是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才停止了追擊。卡爾將軍見大勢已去,只能告病回家,沙俄政府對普加喬夫起義的第一次徵討以失敗而告終。
不甘心失敗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又授命亞歷山大·比比科夫將軍全權組織指揮鎮壓起義。比比科夫精明強幹,文武雙全,是女皇最信賴和賞識的優秀將領之一。經過一段時間的組織部署,1774年1月,比比科夫麾下的各路部隊開始行動,鎮壓各地起義。
3月,俄援軍逼近奧倫堡,普加喬夫親率9000起義軍在塔提舍瓦堡附近迎敵。3月22日,雙方在這裡會戰,由於俄正規軍武器精良,訓練有素,起義軍不敵戰敗,陣亡達兩千餘人。普加喬夫被迫解除對奧倫堡的包圍,率餘部轉移。
但女沙皇高興得太早了,普加喬夫在奧倫堡的失敗迫使他"走向更遠的地方"。1774年4月,普加喬夫率餘部趕到烏拉爾地區。這裡是深受沙俄農奴專制制度壓榨的巴什基爾人居住區,那裡的農奴工人深受企業主的壓迫和剝削。
普加喬夫在這裡受到了極大的擁戴,在戰友薩拉瓦特·尤拉耶夫的幫助下,當地許多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使起義軍隊伍再次壯大。他們這次前進的目標是喀山。6月21日,奧薩城不戰而降,通向喀山的道路洞開,普加喬夫率兩萬起義軍主力迅速向喀山挺進。
12日,普加喬夫召集各部軍事首領討論制訂了突擊方案,隨之對喀山發起了進攻。起義軍很快突入城內。他們打開監獄,釋放囚犯,其中包括普加喬夫的妻子和三個孩子,他們是半年前被官府抓起來的。
進城後,普加喬夫宣布廢除一系列針對農奴的不平等條約,處決了許多激起民憤的大貴族和農奴主。之後又宣布分給農奴和農民土地、牧場等資源,並號召當地百姓踴躍地加入進軍聖彼得堡的隊伍中。當時除了喀山城堡外(俄語:Казанский Кремль),喀山省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普加喬夫拿下,沙俄的統治遭到了嚴重的衝擊。
三、失敗英勇就義
農民起義的烈火燒得貴族老爺們坐立不安,他們整日提心弔膽,擔心死而復生的"彼得三世"殺到莫斯科。政府加強了各大城市的防衛,許多政府機關建築物上還安置了大炮,政府還懸賞2.8萬盧布捉拿普加喬夫,女皇本人見識不妙,立即任命剛從前線返回的亞歷山大·蘇沃洛夫將軍率軍輕裝奔襲,處理作戰任務。
1774年8月17日,起義軍佔領了伏爾加河哥薩克軍區的中心杜博夫卡。三天後普加喬夫率8000主力軍直趨察裡津,向這座伏爾加河要塞發起了進攻。戰鬥正酣時俄軍及時趕來,普加喬夫被迫下令撤出戰鬥轉移。8月24日,普加喬夫近萬名主力軍同俄軍在薩爾尼科大漁場激戰,俄軍在米赫爾松將軍的率領下大勝起義軍,起義軍被迫向南部雅伊克地區轉移。
接連的作戰失敗,使得起義軍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一些意志不堅定之人開始盤算著譁變的圖謀。9月9日,幾個變節的雅伊克哥薩克趁普加喬夫不備將其抓獲送往官府;9月21日,普加喬夫被裝在一個特別的籠子裡,11月押送到莫斯科。
經過多次秘密審訊和三次公開審訊後,普加喬夫等人以叛亂罪被處以極刑,他的副手尤拉耶夫被判處終身監禁。1775年1月10日,普加喬夫在莫斯科紅場搭設的行刑臺處被執行磔刑(分屍),之後被梟首示眾。沙俄時期最大的農民起義最終宣告失敗。
普加喬夫死後,他的家產被充公,妻子與子女被投入監獄中。連他的出生地齊莫維伊斯克鎮也被改為波將金鎮。此外,沙皇政府還完全廢除了頓河哥薩克人的自治權利,解散了第聶伯河東岸烏克蘭地區的哥薩克軍團。
結語
沙俄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掀起的巨浪狂瀾卻永遠為後世革命者所讚頌,也深深地震撼了俄國貴族地主階級。此後的日子裡,無數起義在這個廣袤的國度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直到羅曼諾夫王朝結束的那一刻。
參考資料
1.《危機中的帝國統治:普加喬夫起義》
2.《俄羅斯帝國史》
3.《普加喬夫起義》
4.《近代歐洲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