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14日訊(記者 李成輝 通訊員 羅時茂 )5歲寫下第一篇作品,11歲出版首部30萬字文集,15歲成為湖南作協最年輕會員,16歲榮膺全國史上最年輕的作協理事,17歲囊括「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冰心文學獎、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在內的300項中國青少年文學賽事獎項,18歲當選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
你能想像到的中國文學界裡的榮譽,瀏陽「95後」青年作家林卓宇,那個一路「開掛」的「別人家的孩子」,基本上拿遍了。這還不夠。今天,他通過學術考核與面試的激烈競爭,從牛津大學所有人文領域的碩士與博士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選為牛津大學2020年度厄特根學者的消息更是刷爆網絡。
1995年出生的林卓宇從小表現出突出的文學天賦。2007年,還是小學五年級學生的他整理了兒時的部分作品,編纂成 一部多達30萬字的文集《心海潮音》。高中之前,他已在《中國少年報》、《創作》等報刊累計發表作品1000餘篇, 海南出版社還特別推出了5卷本的《林卓宇文集》。
目前,林卓宇一共出版了15本書,但自2017年出版《目光史》以後,就沒有繼續出新作。本科時,在創意寫作的課堂上,林卓宇用英文寫過一些作品,但都是作為課業的一部分完成的。目前,他正在創作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現在閒暇時間極少,所以寫作進度很慢,希望能在兩年內完成。」
2015年8月5日,林卓宇進入世界老牌百強名校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修讀創意寫作專業。僅用三年半的時間,林卓宇就完成了本科學業,還同時獲得創意寫作、英美文學、哲學三個專業的學士學位。此外,因成功完成了針對哲學與英美文學專業的兩篇榮譽畢業論文,他還獲得了由亞利桑那大學榮譽學院頒發的達文西論文獎。
2019年10月份,林卓宇在劍橋大學攻讀亞洲與中東研究的碩士學位,並「順道」當選為劍橋信託學者,獲得劍橋大學人文學院頒發的全額獎學金。從文學跨界到區域研究?「相對於本科,碩士顯然是跨專業了。」不過,他認為,現代人文學科之間的邊界本身就是流動的,跨學科的研究範式也很常見,「其實主要研究課題還是集中在文學,難度可能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麼大。」
「在劍橋的學習主要是還為將來的博士研究做準備。」林卓宇說,一方面給自己提供亞洲研究方面的一些高階訓練,畢竟他雖然擁有中文背景,但本科的學習完全是沉浸在英語語言和文化的系統裡。第二是接觸跨學科的範式,他所在院系的文學研究總體也更偏向於走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路徑,完全不同於本科階段在英文系那種精細的文本分析式風格。
相比於中國和美國,英國學制從本科到博士都較短,碩士普遍為一年。在提前半年結束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本科學業後,去年底,林卓宇開啟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碩士學習生涯。今年10月,林卓宇將赴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攻讀比較文學與批判翻譯學碩士學位,「然後再往比較文學的博士方向發展。」
據介紹,厄特根獎學金為牛津大學的主要獎學金之一,不設國籍限制,旨在為來自全球各地的頂級人文專業學生提供在牛津攻讀學位期間的全額學習與生活資助,錄取率僅為1.5%。每名厄特根學者在就讀期間均享有厄特根公館為其獨立設定的學習空間,此為其他牛津獎學金得主所不具備的待遇。
連結:父母與他一起成長
林卓宇是怎樣一路「開掛」成長起來的?又是如何在興趣和學習之間做好平衡呢?
「我可能從沒有把興趣和學習當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事物,寫作本身就是學習。」林卓宇說,只是當前「學習」二字的意義幾乎被應試佔領了,所以大家對學習的認知也被這種語言所狹隘化。
「我父母某種意義上跟我一起成長,有摩擦和分歧就嘗試溝通。差不多在我16歲後,他們基本都不幹涉我作出的選擇。」他說。
那麼,林卓宇的成長經歷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地方?「我不認為有一個普遍的教育法則,因為我們終究要成為不同的人。這不是相對主義的說辭,選擇興趣還是選擇應試,抑或達成平衡,這都要因人而異。」林卓宇坦言,教育方式的選擇不光跟個人的天賦和興趣有關,有時和自己能掌握的資源和成長環境都聯繫在一起。
回顧自己的成長,林卓宇說,父母能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個性,不把自己的偏見強加給孩子,並讓孩子也成為一個不把自己的偏見強加給別人的人,「一個人如果被偏見左右,只會變得既無知又無趣。」
(本文圖片來源:瀏陽日報)
[責編:吳岱霞]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