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茶飄香,潮州市潮安區各茶園正洋溢著盎然生機。春茶採摘期到來,登塘鎮世田、大葫蘆等村隨處可見茶農繁忙身影。與鳳凰單叢茶不同,這裡產出的茶葉為「登塘炒仔茶」,是一種不發酵的炒青綠茶,口感醇厚,滋味芳烈,回甘力強。
茶園裡,茶農忙碌。
制茶工序一刻也不能停
採茶、殺青、揉捻、炒茶……在世田村,茶農藍福斌自3月起就開始忙碌著,他管理的30畝茶園正迎來收穫季。「用來炒茶的茶葉必須是枝上最鮮嫩的部分,如果茶葉較老,炒出的炒仔茶質量就會大打折扣。」藍福斌告訴記者,「登塘炒仔茶」顧名思義就是選取茶叢的幼芽、細葉進行炒制而成的產品,這是登塘鎮地域範圍內獨有的茶葉品類。
茶農藍福斌正在茶園
「受炒鍋手工摩擦,炒仔茶色澤呈鐵灰綠,表面起一層薄薄的白霜,這是登塘炒仔茶最顯著的特性。」藍福斌製作炒仔茶已有20多年時間,他告訴記者,炒仔茶的做法與鳳凰單叢茶不同,從茶園採摘回來的茶葉,稍微一曬,就要趕緊進入下一道工序。炒仔茶的傳統手工製作需遵循「三炒三揉」,要經「鮮葉——殺青——揉捻——二炒——復揉——三炒——揉選——復火——成茶」工序才能製作而成炒仔茶,一刻也不能耽誤。「天氣好就曬一下,不好就不用曬,直接殺青,殺青要半小時,炒的話要二十多個小時。」藍福斌說。
登塘炒仔茶
「一斤茶葉,好的賣有七八百元,普通的一兩百元也有。」藍福斌炒茶的手藝是從祖輩傳下來的。他介紹稱,早在1914年登塘屬潮安縣歸仁區時,就已記載有農戶炒制山茶的農事,製作方法百多年來未曾改變。「以前用來炒茶的是這裡土生土長的茶種。」藍福斌介紹稱,近年來,當地用來炒茶的有以白葉、水仙茶等品種。
茶葉產量將達150萬斤
作為登塘炒仔茶的主產區,世田村與大葫蘆村年平均氣溫在18℃,長年山巒雲霧繚繞,適合茶葉生長。目前,登塘鎮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全鎮從事與茶葉相關產業企業19家,從業人員約1萬人,佔全鎮總人口的四份之一。
登塘鎮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
登塘茶葉種植規模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登塘鎮茶葉協會會長李俊介紹稱,早在1992年,由農業部、廣東省農業廳、潮州市人民政府三級共同投資的「廣東潮州茶樹良種繁育示範場」在登塘鎮國有大坑苗圃場開始建設,收集本地良種資源,建立良種基因庫,建設面積60畝,建成品種園、母本園、示範園和育苗圃「三園一圃」。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目前登塘鎮有世田村、大葫蘆村、黃潭村、平林村、堯田村、小葫蘆村等茶葉種植專業村6個,茶葉專業合作社7家, 生態茶園2 家,茶葉產量將達到150萬斤,產值超過1億元。
炒仔茶製作中
當下,春茶吐綠,茶香四溢。面對疫情,如何確保防疫生產兩不誤呢?登塘鎮特地派出鎮農技站站長、農藝師柯澤歆到世田村擔任第一書記,在周邊茶園開展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工作並指導茶農進行春茶採摘。世田水電站附近也設置了檢測點和服務點,通過卡口的輪班值日,配合政府開展春茶疫情防控相關工作,並維護春茶季的道路交通安全。
柯澤歆協助茶農製作茶葉。
在世田村藍家灣茶葉生態園,柯澤歆正協助茶農藍明景製作茶葉。「世田村既有紅色文化,也有綠色產業。」柯澤歆介紹稱,世田村曾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十一軍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開創的重要紅色根據地,也是廣東省紅色村黨建示範村。目前,登塘鎮正以「紅色登塘,炒仔茶之鄉」為主題,將炒仔茶文化融入紅色世田黨建文化,通過黨建「紅色引擎」撬動「綠色產業」崛起,做強做精做特「登塘炒仔茶」。
開啟茶葉「觸電」營銷新模式
為加快推進登塘炒仔茶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2019年7月份,登塘鎮茶葉協會成立。李俊介紹稱,在促進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等發展和應用的同時,協會引導帶領茶農「走出去」,參加各類茶展會。為了擴寬炒仔茶的銷售渠道,登塘鎮開啟了茶葉「觸電」營銷新模式,以「潮安區登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電商平臺為載體,多措並舉促進產業發展。
茶園中,小茶藝師正在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春茶採摘中,登塘鎮茶葉協會還牽頭對接茶農大戶在世田、大葫蘆、平林等村按往年採摘標準提升20%收購貧困戶的茶青,以茶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提高貧困戶種植茶葉的積極性。
茶園中,工人正在採茶。
接下來,登塘鎮將繼續把茶產業列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用足用活「三農」政策和強農惠農富農舉措,扶持一批重點企業、金字招牌、行業帶頭人、標杆產品,引導帶領茶農種好茶、管好茶,走特色發展、品牌發展和「抱團」發展之路,助推鄉村振興。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