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裡以前沒有自來水,平時洗洗涮涮全靠一點井水,每逢過年過節的,就更加發愁了,要去別處挑水。」提起以前沒有自來水的日子,興義市烏沙鎮納姑村村民何美剛記憶深刻。
納姑村地勢較高,村裡沒有統一打井,條件好的村民喝水大都是靠自家打一眼淺井,沒有經濟條件的村民,只能步行到山下挑水,且水質沒有保障。
「農村飲水安全,關係千萬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要讓農民不僅喝上水,還要喝上放心水、安全水,這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黔西南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對此形成高度共識,堅持以政府主導、財政投入為主,水利部門牽頭、其他部門配合協作為輔,責任分明,加快了納姑村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進程。
「雙管齊下」保供水。「當地水務部門將附近村寨水庫內的水引入納姑村蓄水池,再通過改造村內老化的供水管網,解決水壓不足的問題。同時,劃定農村水源保護區和供水工程管護範圍,建立水質監測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對農村水廠出廠水和末梢水進行檢查,確保供水安全。」黔西南水務部門工作人員介紹。
「從『飲水困難』到『用水方便』,從『有水喝』到『喝好水』,擰開水龍頭,清水譁譁流,再不用到10公裡外的山上挑水吃啦!」何美安老人指著院裡已「光榮下崗」的兩口大水缸和牆角的幾根扁擔,感慨地說。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為解決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讓貧困地區的老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黔西南先後開展渴望工程、解困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系列飲水安全工程,全州268萬人飲水難問題全部解決。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黔西南水務部門創新工作方法,探索長效機制,堅持把城鄉供水一體化改革納入議事日程——對已建規模較小的供水工程,進行擴建改建、整合聯網;對城鎮周邊地區,利用城市自來水供水管網延伸輻射;對待偏遠農村,杜絕「重建輕管」現象,探索出了不少群眾自建自管的分散式供水模式。消毒、檢測、維護,一個環節不漏,確保飲用水安全衛生。
民生水利齊頭並進。黨的十八大以來,黔西南圍繞糧食生產和扶貧產業的用水保障,狠抓病險水庫、水土保持綜合整治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等民生水利建設,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9座,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690平方公裡。全州先後分12輪次進入中央小型農田水利項目縣或重點縣,完成小型農田水利工程227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2.1萬畝,人均有效灌溉面積達到0.75畝,全州城鎮自來水通水率100%;實施中小河流綜合治理58條,綜合治理河長155.7公裡,民生水利工程更加惠及貧困群眾,助推脫貧攻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按照水務一體化改革要求,率先在全省推行水務一體化改革,州縣先後成立水務局,實行源水、供水、排水、汙水處理一體化管理,由多龍治水變為一龍治水。從2013年起率先在興仁、安龍推行小型水利設施產權制度管理改革,確保了小型水利設施有人有制度管理,使之發揮效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黔西南認真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水利脫貧攻堅,全州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現同步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段金輝)
相關熱詞搜索:飲水 農村 水務 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