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傳統大國,在東亞地區更是有非凡的影響力。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對周邊各個國家也有巨大的影響。中國歷史上多次出使各個國家,與很多國家交換傳統文化及技術,建立友好關係。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國家因此吸收了很多中國文化,並且將其轉換成自己國家的文化。而古中國的文化十分先進,遠超周邊的小國,因此很多國家都會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然後有些國家在學成後卻不承認,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國家,就想盡辦法和中國撇清關係,甚至不惜更改首都名字,廢除漢字的使用。
由於中國文化對東亞很多國家影響頗深,很多的國家在自己的文化中吸收了中國的文化,也有很多國家在本國文字中加入漢字元素。但是隨著國際社會上很多國家綜合實力慢慢變強,封建時期的領屬關係也已經解除,有些國家就希望能夠完全獨立,因此就有很多國家想要擺脫一切和中國有關的因素。比如朝鮮半島上的韓國。這是一個與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的國家。中國的文史中也經常出現韓國的身影。在漢武帝時期,朝鮮半島就被漢朝劃分為四個郡。
隨著歷史的變遷,各個國家國力的不斷變化,我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在中原地區實力減弱之時迅速壯大了起來,並且不斷地擴張,即使後來高句麗在大唐時期被滅,後發展的朝鮮半島有重新崛起,並且統一了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了高麗政權。在明朝時期高麗被推翻,並且要求遵循明朝所規定的的國策,改名為「朝鮮」,這個國號一直用到了清朝末年。朝鮮國一直以來都在推崇漢字和儒家文化,並且同中國保持著友好關係,甚至在日本侵略朝鮮時,在明朝的幫助下才渡過難關。直到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馬關條約》中日本將朝鮮劃為自己國家的領土,直到「大韓帝國」滅亡。
朝鮮在歸宿日本期間,日本對朝鮮人民進行奴化教育,抹去一切曾經的文化印記,包括對朝鮮影響極深的漢字和儒家文化。日本統治朝鮮長達36年,直到二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朝鮮才擺脫了殖民國的身份。伺候,朝鮮再一次被蘇聯和美國佔領,即使脫離了日本殖民,朝鮮也不再推崇曾經的漢文化,而是向西方學習,全盤接受西式文化的薰陶,將曾經的「漢城」改為「首爾」,因為「漢城」的中國文化的印記太深,他們急於擺脫這樣的痕跡。
這樣的改變還遠遠達不到韓國的要求,在韓國廢除了漢字以後,所有的教科書,公共場所等都不再出現漢字的蹤跡。韓國曾經作為中國的附屬國,他們的所有歷史古蹟,歷史文化都是用中國漢字記錄的,由於韓國不再讓公民學習漢字,韓國公民大部分是看不懂本國的歷史文獻的,這幾乎就是讓韓國人忘記自己的歷史,但是這也是韓國政府的目的,因為他們的歷史中有太多的中國的痕跡了,他們非常希望和中國撇清關係,更何況和中國關係頗深的祖先呢。現如今就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中國人在韓國能夠讀懂一些恨過的歷史文獻,在韓國的故宮中,每個宮殿的名稱中國人也都認識,但是韓國人就不一定認識了。
或許因為韓國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後期又是日本的殖民地,長期接受的是其他國家文化的薰陶,對自己過記得歷史文化不自信,甚至達到自卑的地步,因此想要忘記所有的屈辱歷史,韓國甚至提出中文譯韓文的「韓國」和韓文相差太大,想要用與韓文更接近的發音「考瑞亞」來代替「韓國」,由此可見,曾經的歷史對韓國的影響之大,但正因為如此才應該不忘記過去,激勵子孫後代,而不是逃避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