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的晚年為啥這麼悽涼?家庭不和與儲位之爭令他傷心不已

2021-01-20 騰訊網

文|逆北

01異常不順的晚年生活

清王朝的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歷代帝王中可算是長壽者。從少年時期剷除權臣鰲拜,到討平漠北、收復臺灣等「不世之功業」。康熙的人生,真可以說是幾近完美無缺。但是,這樣一種認識,畢竟來自於他人,如果看看康熙朝末年所發生的事,我們會發現,康熙本人實際上過得異常不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晚年生活的不如意呢?

02西北邊患所帶來的困擾

給康熙造成困擾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為西北邊境的戰事。康熙在位前期,盤踞在今新疆北部的準噶爾蒙古部首領噶爾丹集結軍隊,向東進發,直接挑戰清帝國的防禦體系。康熙派兵屢次與之交戰,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方才殺死噶爾丹,暫時解除了這一威脅。

康熙本以為西北邊境可以穩定一段時間,不料,到他晚年的時候,因噶爾丹死而四分五裂的準噶爾部,又在他的侄子策妄阿喇布坦手中重新集結起來。面對強敵,康熙又派兵進攻,結果因孤軍深入敗北,之後,準噶爾部又出動精兵突入西藏,殺死了支持清廷的蒙古王公拉藏汗。

準噶爾部勢力的迅速膨脹,本就讓康熙如坐針氈,而西藏為準噶爾所佔的消息,又給他的精神造成了不小的壓力。面對這些不利的消息,康熙將怒火發洩到朝臣身上,一時間、朝中人人自危,而康熙本人,更是苦惱萬分。

03家庭不和與儲位之爭

如果說邊疆戰局的不利,尚能依靠軍隊進剿來解決,那麼家庭內部的爭端,就有些棘手了。康熙原立有太子胤礽,為了培養未來的接班人,他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從太子的教育到衣食住行,康熙無不過問。

一般來說,望子成龍的父母,多希望子女可以對自己的這番努力做出一定答報,哪怕是刻意而為的,康熙也是如此。當他患病的時候,康熙命人暗示太子,不料太子表現冷漠,這不由得讓年老的君王心裡有些受傷。

太子不關心自己也就算了,更讓康熙感到無法接受的是,太子竟然會背著自己暗中結黨。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當現任君主還沒有離開位置時,繼承者就迫不及待的要繼承大統。這一做法,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因此,為了避免太子權勢的擴張威脅到自己的既有地位,康熙一怒之下,廢黜了太子。

廢黜太子對於康熙來說,並不是一場勝利,而是兩敗俱傷,為什麼這麼講?兩方面原因,一,康熙在太子身上傾注過大量的心血,而廢黜太子,無異於宣告康熙所做一切努力的失敗;二,太子被廢黜後,皇儲的位子就空了出來,康熙的其他子嗣眼見著康熙一天天老去,自然要在繼承人上打主意。於是,太子允礽被廢沒多久,康熙的其他兒子允禔等紛紛拉幫結派,謀取繼承人的位子。

諸子爭位所引發的爭端,很快就在朝政上表現了出來。而這些,自然是為康熙所發覺且不容的。因此,在康熙最後的日子裡,他頻頻下詔,痛斥朝臣結黨的卑劣(也是在從側面警告自己的兒子們)。

(影視劇中的康熙皇帝)

但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也抗拒不了的,康熙貴為帝王,亦未得免。在邊疆危機與諸子勾心鬥角的聯合打擊下,他終於病倒了,不久去世,而困擾他晚年的兩大問題,也隨著他的死交由後人來解決了。

參考文獻:

馮爾康《雍正繼位新探》 天津人民出版社

姚念慈《康熙盛世與帝王心術》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相關焦點

  • 從雍正殺子的傳聞解讀康熙朝末年的儲位之爭
    康熙四十三年出生的弘時,一出娘胎就碰上了清朝歷史上最激烈的儲位爭奪戰,就在前一年,康熙嚴懲了皇太子的外叔祖索額圖,並當眾宣稱 「索額圖實乃本朝第一罪人! 」索額圖的罪責不是別的,而是他儼然已經成為了以皇太子為核心的新的勢力中心,康熙絕不允許皇太子身邊聚集起一個足以威脅自己的集團,於是敲山震虎,打掉了索額圖。索額圖的倒臺使所有覬覦儲位的皇子看到了希望,一場以皇位為目標的角逐就此拉開帷幕。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廢,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復立。
  • 廟堂之上就是權力遊戲,康熙一朝,九子奪嫡,儲位之爭,波濤暗湧
    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縱觀整個清朝,康熙也算得上是最傑出的皇帝,智鬥鰲拜,平定三藩,阻擊沙俄,統一臺灣,三徵噶爾丹,可謂功勳卓著;而晚年的康熙,卻是個心懷不軌的皇帝,面對儲位之爭,紛紛結黨營私,演繹血腥殘暴的「九龍奪嫡」,簡直就是封建社會的權力遊戲!
  • 「九子奪嫡」中,那個被康熙厭惡,卻受雍正重用的神秘人到底是誰
    1661年,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年號康熙,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康熙帝雖然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人難免一死,康熙帝也不例外,但是皇帝駕崩,儲位又該落於誰手。為了爭奪儲位,康熙晚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
  • 康熙親手埋下九子奪嫡隱患?
    若就形成制度而言,是從康熙時期才正式開始的。在這之前,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主要精力都放在開國爭天下上,兒孫們年歲稍長,便賦予兵權,協助父祖謀取帝業。 影視劇中的孝莊皇太后孝莊的晚年是幸福的,愛孫在她的精心培養下成長起來,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同樣令孝莊欣慰的,是愛孫玄燁對自己無微不至的孝敬。
  • 「名人百科」盛世大帝——聖祖仁皇帝康熙(一)
    除去近代史上的幾十年;清朝在中國的歷史上還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年代,尤其是聖祖玄燁——康熙大帝,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伴隨他61年的政治生涯載入史冊的,是他顯赫的文治武功。除鰲拜、平三藩、統一臺灣、穩定西藏,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他立志治理黃河水患、減輕賦稅、實行科舉、提倡滿漢平等措施,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康熙一生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最後只剩下顒琰和永璘,他們倆都是乾隆後期最為喜愛的令貴妃魏佳氏所生,令妃在烏拉那拉氏失寵之後,成為了實際上的後宮之主,雖沒有皇后之名確有皇后之權,而且令妃死後被乾隆追諡為皇后且陪葬進了帝陵,所以在乾隆嫡庶之分的傳統心目中,原配皇后的兩個兒子去世了,那令貴妃的孩子自然就是嫡子了,就只能在他倆之中選了。
  • 康熙晚年感嘆:皇帝不好當 很羨慕手下大臣有此福利
    每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時,無數英雄好漢,都為爭奪這皇位,賠上了身家性命。當皇帝,理論上而言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富有四海的財產,是人人欽羨的事情。除了前面提到了群雄逐鹿之外,即便在大一統王朝的皇室內部,為了儲位弒君殺父,手足相殘的事例,也不在少數。很多人都說當皇帝好,當上皇帝可以為所欲為。
  • 他是康熙的兒子,手握兵權卻不參與奪嫡,為什麼還能如此高壽?
    康熙皇帝35個兒子當中,除了那些英年早逝的之外,可以說有20個左右的兒子在爭寵。即便早早地就選定了太子的康熙,到了自己的晚年,對於接班人的問題仍然是頭疼不已。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兒子一個接一個的奪嫡,不惜爭得你死我活,這讓康熙非常的心痛。
  •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和清朝康熙,誰更加優秀?
    今天咱們再來對比一下了不起的大明王朝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和啥也不是的清朝所謂的清聖祖康熙誰更優秀。靖難之役而康熙是承父祖的遺蔭,所謂的平三藩佔臺灣都只不過是在絕對優勢下取得的成果,在這一方面完全沒有辦法跟朱棣相提並論。
  •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關係有多好?十三爺的後代結局又是怎樣?
    康熙十三子叫允祥,確實和雍正的關係很好,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與雍正王朝裡是有點不一樣的,那就是允祥的實力沒有那麼強大。在康熙王朝裡,允祥給雍正最大的幫助就是在軍權上面,在劇中的設定,允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很多將領都是允祥帶出來的,所以在雍正繼位的時候,還有八王議政的時候,允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上,並非如此,允祥並沒有被康熙圈禁十年,而允祥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所以允祥在康熙死前的十年裡,基本沒有什麼作為。
  • 康熙皇帝究竟因何而去世死的時候身邊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而開啟這一模式的便是眾多學者公認的千古一帝,康熙大帝。他八歲登基,也就是說少年便做了皇帝,直到69歲的時候離世,足足當了61年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這樣一位偉大的皇帝,他的死因卻是一個謎團。對於康熙之死有兩種說法,一是他是病死的,二是由雍正毒死的,但是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康熙遺詔,揭秘雍正繼位之謎
    更令人懷疑的是,這份《康熙遺詔》還是在康熙死後,由大臣隆科多宣讀的,《康熙遺詔》真實性也因此受到質疑。一時間流言四起,野史更是大家渲染。據曾經在皇宮服務的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的回憶錄記載,康熙駕崩的那個晚上,「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
  • 「康熙大帝」盛世下的西洋景觀(上)
    康熙大帝的宮廷中,就有這麼一群「傳教士」官員:他們穿著中華袍服,說著流利的漢語或滿語,卻長著高鼻深目、雪膚金髮的西洋面孔。看上去怪異有趣,又充滿了神秘感。他們來自遙遠的歐洲,肩負傳教布道的使命,卻帶來了大洋彼岸奇特的器物和豐富的知識,意外地繁榮了中華的文化和科技。作為異鄉人,傳教士每天接受著或好奇、或敵視的目光,在中國經歷著大起大落的人生。
  • 如果康熙早早退位,還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嗎?
    然而,在康熙晚年卻發生了歷來被公認為是史上最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九子奪嫡」。這次奪嫡事件不僅僅是皇子之間的爭奪,亦演變成了朝中的朋黨之爭。 但令康熙沒想到的是,這過多的愛卻在胤礽的成長過程中,慢慢演變成了害,甚至養成了他恃寵而驕、暴戾不仁的性情,最終導致了他的悲慘結果。 皇長子胤禔發難與阿哥複議,同時告發了太子暴戾不仁的罪名,並羅列出大量罪狀。再加上彼時,十八阿哥突患重病,最後早亡,但恃寵而驕的胤礽卻絲毫完全沒有傷心的樣子,不見一絲的兄弟之情,使得康熙非常心寒。
  • 「千年一個」納蘭性德:傷心深處是痴情
    大清朝的御前侍衛;唐宋後800年第一文人;是公子,也是素人;他是納蘭性德,字容若,一個流著葉赫那拉氏家族血液的滿族正黃旗子弟。 他身處鼎食鳴鐘之家,卻有一肚傷心,都寫在了詞裡。納蘭性德是康熙的御前侍衛,深受康熙信賴,榮升一等侍衛,享有無上榮光。表妹也深得康熙寵幸,成為了皇妃。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有情人終究有緣無分,那一縷最初的情愫,化成了傷心。「一生一代一雙人」在「不相親」下化作了泡影,傷心就是難言的痛。也正因傷心,才見情真。納蘭性德的初戀,隨著表妹的選秀入宮,走入了「死亡」。
  • 康熙生了20多個孩子,為了皇位打成一鍋粥,最後的結局都如何?
    長子胤褆:他的表哥就是大才子納蘭容若。康熙一廢太子時,他以為自己上位的機會來了,迫不及待的說要替父弒子,讓康熙極為寒心。魘鎮太子的事情敗露後,被囚禁至死。二子胤礽: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太子。後因犯錯被康熙廢掉。重新上臺後,變本加厲,打擊報復。讓康熙再次廢掉,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才死掉。
  • 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他帝抄家
    說起他父親張英你可能不知道他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這樣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詩就與張英有關。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在宅界問題上發生爭執,雙方僵持不下,家人一紙書信寄到了京城。張英看後以這首詩做了回復,後來,雙方各讓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張廷玉是整個大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乾隆帝抄家,其地位之高可見一般。
  • 身強體壯的康熙為何會突然去世呢?
    疲倦的身體,經常性的出巡,連年不斷的戰爭這些都成功的壓倒了康熙的最後一根稻草。據義大利人回憶康熙的死狀: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鳩毒之事,亦變突然大變,可斷言也。明確指出了康熙爺臨死前,他是非常痛苦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康熙絕沒有中毒,在康熙朝還發生過一件大事,那便是康熙的九個兒子紛紛想要爭奪皇位,史稱:「九龍奪嫡」。
  • 雍正皇帝抓周儀式,拿毛筆亂畫,康熙為何驚駭不已?康熙想太多?
    作為皇子胤禛周歲,康熙皇帝為表重視,也是需要到場去參與見證整個過程,也有所期盼這個皇子究竟將來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物。但現場出現的一幕幕讓康熙臉色驟變,驚駭不已。因為雍正皇帝胤禛竟然隨筆亂畫出了「敕」字。也不知道是否屬實,因為周歲的小孩能夠提筆寫字,即使是神似字體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