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是佛經裡最短的一篇,字少意深,是佛法總要,被廣泛傳誦和抄寫,在一些修煉不深的人以表敬意,以祈福消災。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心經全文)
《心經》迄今未見有分段,我為了敘述方便,臨時做了如上調整,敬請見諒。
第一段總領全文,說觀自在菩薩修行悟道,發現清空了五蘊,一切痛苦就都不存在了。佛法常說的空是執著心空,並非物質空。關於五蘊佛教裡有解釋,我持六祖惠能觀點,「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我只要得其意,不希望過多糾纏文字。五蘊用我的概念範疇表達就是指執著心。苦並不是一個什麼具體東西,苦只是人的一種感覺,如果你不認為這是苦,那它就不是苦。感覺生於心上,如果清除了生成苦感的執著心,則苦也就沒了。當然,修煉不僅要去掉生成苦的執著心,也要去掉生成樂的執著心。對於自性來說,任何執著都要清空。
第二段是對舍利子講的佛法的核心要義:由於物質是心生成的,執著心去掉,物質就消失,所以空與色(色指物質)相互轉化,空與色沒有區別。隨著不斷去掉執著心,一切都將不存在,包括人對五感的執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還有意識中的概念範疇。當這一切都沒有,所謂的無明、老、死也就不存在了,包括偉大的佛法也不存在了。佛法理論是講給人的,用於人的解脫的,生命層次回歸到高位,那些理論文字都沒必要了。所以,修證不是從外界得到什麼,而是清除執著,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和福德。因為無需向外追求,所以心中沒有牽掛;因為沒有牽掛,所以心中沒有擔心和畏懼。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都是這樣修成的。
至此,單從佛理上講,我認為《心經》已經結束了。
第三段是對佛法的讚美,第四段是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