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心靈秘法,遠非人類心理學所可比擬,一切科學都是心靈科學

2020-12-10 無畏樂園

《心經》是佛經裡最短的一篇,字少意深,是佛法總要,被廣泛傳誦和抄寫,在一些修煉不深的人以表敬意,以祈福消災。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心經全文)

《心經》迄今未見有分段,我為了敘述方便,臨時做了如上調整,敬請見諒。

第一段總領全文,說觀自在菩薩修行悟道,發現清空了五蘊,一切痛苦就都不存在了。佛法常說的空是執著心空,並非物質空。關於五蘊佛教裡有解釋,我持六祖惠能觀點,「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我只要得其意,不希望過多糾纏文字。五蘊用我的概念範疇表達就是指執著心。苦並不是一個什麼具體東西,苦只是人的一種感覺,如果你不認為這是苦,那它就不是苦。感覺生於心上,如果清除了生成苦感的執著心,則苦也就沒了。當然,修煉不僅要去掉生成苦的執著心,也要去掉生成樂的執著心。對於自性來說,任何執著都要清空。

第二段是對舍利子講的佛法的核心要義:由於物質是心生成的,執著心去掉,物質就消失,所以空與色(色指物質)相互轉化,空與色沒有區別。隨著不斷去掉執著心,一切都將不存在,包括人對五感的執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還有意識中的概念範疇。當這一切都沒有,所謂的無明、老、死也就不存在了,包括偉大的佛法也不存在了。佛法理論是講給人的,用於人的解脫的,生命層次回歸到高位,那些理論文字都沒必要了。所以,修證不是從外界得到什麼,而是清除執著,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和福德。因為無需向外追求,所以心中沒有牽掛;因為沒有牽掛,所以心中沒有擔心和畏懼。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都是這樣修成的。

至此,單從佛理上講,我認為《心經》已經結束了。

第三段是對佛法的讚美,第四段是咒語。

相關焦點

  • 心靈感應與託夢,如果從科學的角度解釋,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夢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千百年來,不管是西方文明還是東方文明,對於夢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東方的文明,習慣把夢境與神明聯繫到一起,西方文明則更加擅長把夢與科學聯繫到一起。夢境與人類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目前科學界比較統一的說法是為了緩解精神壓力。
  • 量子糾纏是否可以說明心靈感應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的?
    量子糾纏和心靈感應有類似的地方,但卻是完全不同類型的自然現象。量子糾纏是正常的自然現象,而心靈感應是超自然現象,目前還在科學與迷信之間徘徊著!要知道,量子糾纏可是不能傳遞信息的,而心靈感應就暗示著可以傳遞某種信息的。
  • 心理學可以療愈你的心靈,變得堅強而自信
    而這一切都需要心理學的強大支撐和深耕研究,最後才能一步步發現人類心靈的構圖,走向重生。 沒有人會直接告訴你:他(她)的內心,但你可以通過心理學的知識為自己提供強有力的識別工具,挖掘真相,解決真正的難題。 心理學是一門複雜的學科,它是所有學科的集成,是全學科體系的總結,可以說是包羅萬象。
  • 預言家、千裡眼、心靈感應真的存在嗎?
    預言家、千裡眼、心靈感應,這些現象在科學界被統稱為超感知能力(ESP)——Extra Sensual Perception. 超感知能力(ESP)是神經科學和心理學中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某些事情的發生是巧合。例如,我們想到某個人,不久之後就會接到這個人的電話。
  • 當佛學遇上現代科學,究竟何以為「我」?
    《洞見》的內容主要來自羅伯特·賴特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佛學與科學」課程,而創作契機則可追溯到2003年。當年,羅伯特·賴特第一次參加了靜默冥修之旅,這次旅行開啟了他隨後十幾年對佛學的系統性研究和對正念自控的不斷實踐,並在此過程中將佛學與現代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現代腦科學之間相互印證。
  • 新心理學史二三事:認知科學 天下歸一
    這場意識與心靈的變革看似以極快的速度摧枯拉朽的瓦解了行為主義的陣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不說早期古代哲學孜孜不倦的對意識持續探索,從馮特開始,對心靈的研究工作始終都建立在對意識的探索中。後來的構造主義執著於尋找意識的元素,機能主義偏向於研究意識的功能,雖然行為主義只研究行為現象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確實讓心理學的科學性更加嚴謹,但行為主義者們並不都贊同這一點。
  • 對塞爾心靈哲學的簡單梳理
    第一部分主要是針對行行色色的唯物主義及二元論的徹底清算(值得一提的是,唯物主義在塞爾那裡屬於一種廣義的二元論——概念二元論),提出其「生物學的自然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主要指塞爾的意識理論,在這裡塞爾闡釋了意識的結構和特徵、意向性以及社會實在等問題。而且,第二部分可以看做是第一部分內容的延伸,在塞爾看來,研究心靈的主要方式就是研究意識,因為在第一部分中塞爾給了意識現象以主觀上的本體論地位。
  • 紅警"尤裡"橫空出世:美蘇軍備競賽下的心靈超武
    ,各位大師異人更在大清洗中紛紛落網,連催眠術都被禁止。蘇聯解凍後,兩國的人體科學同好開始積極聯繫彼此,互相交流。對這種交流貢獻最大的,是西方記者希拉·奧斯特蘭德和林恩·施洛德。他們於1968年訪問蘇聯,不但與科學家直接交流,還參與了在莫斯科的第一屆「世界超心理學大會」。大會上,他們看到了許多特異功能的實錘影像,其中包括妮娜·庫拉金娜用念力移動物體的駭人場面。?
  • 人真的會產生心靈感應嗎?
    心靈感應是偽科學/迷信心靈感應(Telepathy來自希臘語tele(遙遠)和patheia(感覺))是一種感覺外的感知,在超心理學中被定義為超自然地獲得有關另一個人的思想、感覺或活動的信息。畫家:Ikumi Nakada心靈感應常常與其他超自然現象聯繫在一起,比如預知、千裡眼和精神運動等。與這些相關現象一樣,圍繞著它們的存在和解釋有著很大的爭議。對心靈感應的研究興趣始於催眠術,在催眠術中,被催眠者會表現出心靈感應的能力,執行催眠者的指令。
  • 近現代科學三大發現:證實佛法真實不虛
    而我們佛法裡講,時間和空間都是幻相,是由於我們眾生的妄想、分別和執著才產生的,這個跟現代科學講的幾乎完全相同。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物體的大小、長短、距離在光速狀態下會統統消失。打個比方,在光速條件下,我們會看到中國和美國之間是沒有距離的。換句話說,在光速條件下,我們可以同一時刻在地球和火星上出現,因為地球和火星的距離在光速條件下就不存在了,沒有了!
  • 心之助:​用好文學教育 亦可助力人類的心靈療愈
    一個屬於心理學習的時代正在到來,心理學將成為一門「顯學」。 他指出,除了利用專業心理援助,其實文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滋潤著人類躁動、脆弱甚至是陰暗的心靈。 在她看來,對疾病的書寫,無論是極其現實的紀錄,還是把疾病當作一種隱喻,都有深刻的意義。 青少年發現文學之美 則是提升社會之美 北京一所中學的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12到18歲的青少年,課餘時間幾乎都是花在軍事、電子遊戲、低品位漫畫、網絡小說等愛好上。
  • 心理學家:心靈感應是否存在?兩個故事為你解釋
    01 關於心靈感應人有沒有心靈感應存在?如果沒有心靈感應這回事,世間怎麼會有那麼多關於心靈感應的故事?存在即理由。人世間肯定有這種現象存在。但是,人們不能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它,所以就有了從鬼神迷信的角度去解讀的現象。我曾經聽到過兩個有關於心靈感應的故事,並和一位心理學方面的專家一起討論過這事。也許心理學專家對這兩個故事的解釋,能說明為什麼有心靈感應現象存在。
  • 記住,真正的英語思維使心靈得解脫,達開悟境界,讓心靈富有明亮
    世界各地,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衣食住行的生活習慣自然不同,自然的文化也是不同的,理解問題的方式方法自然不同的。這跟語言沒什麼關係,是因為的人類的文化不同,自然而然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語言在不同的語言文化環境下,也是不同的。
  • 《最好的療愈》:醫學通過身體治癒心靈,音樂通過心靈治癒身體
    音樂,不僅能治癒破碎的心靈,也能治癒病危身體。它給了病人新生的希望,也給了他們死亡之前最後的安詳。如今,作為一名音樂治療師的安德魯把自己所經歷的這一切寫成了一本書《最好的療愈:當靈魂遇見音樂》。除此之外,古希臘、中世界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各個時代都有用音樂治癒身體的事跡。安德魯也從大量的書籍中找到了音樂治療的科學理論支持,羅切斯特大學教授曾經通過一些試驗證實:意識或大腦間的生理神經連接會將"信息"反饋至身體,人的意識活動,心理狀態還有起伏起伏都會影響身體狀況。
  • 《分手心理學》:療愈受傷的心靈,帶你走出情感沼澤,重建自我
    曹雪敏女士的這本《分手心理學》,恰恰像是給許多陷入分手泥沼的人,一部必修的寶典,可鏡鑑,可觀照。01情緒急救,本書用腦科學和心理學,幫助你停止失控和自我封閉。有不少人會在與戀人分手後,從身體上或精神上傷害自己,亦或傷害他人。
  • 《天道》人類信仰本質是什麼?是宗教還是科學?
    《天道》人類信仰本質是什麼?是宗教還是科學?科學也是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而比科學更重要的是科學方法,我們祖先不是不重視科學,奇淫技巧,閉關鎖國,那是滿人的態度,其實華夏民族不是不重視科學研究,而是側重不一樣,而且四大發明之所以在西方國家完成了轉化,因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政治經濟環境,重農主義,王道和霸道之爭。
  • 《心靈獵人》不是高智商解決犯罪的戲劇,這很反常規,值得一看
    劇本《心靈獵人》是大衛·芬奇擅長的所有元素的集合,最後兩集非常感人,從行為科學入手,分析殺手行為,主人公不斷地摸索和追隨自己的直覺,他告訴我們犯罪心理學才剛剛起步,整部戲都被嘮叨所支配。雖然這一季還在挖坑,但小喬人物的成長和心理變化非常黑暗,是心理髮育異常的另一種方式。
  • 宇宙需要科學嗎?
    宇宙是自然的存在,而科學是人類的創造。人類需要運用科學認知(探索)宇宙,但宇宙的存在卻不依賴於科學。科學是人類智慧對自然現象的近似描述,但它不等同自然真實。宇宙真的需要科學嗎?科學是對自然現象及規律的歸納與總結,但科學不能創造自然規律且無法解釋它的起源(科學家認為自然規律是「自然」的存在,是宇宙本具的內稟特性)。然而,佛法中提到,自然萬象始於「心」,一切自然現象及自然規律皆心法所現。
  • 寵物溝通師稱動物存在某種精神力量或心靈感應
    寵物溝通師聲稱貓等動物存在某種精神力量或者心靈感應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猿泰山、海王子、馬語者和杜利特爾博士(Dr. Doolittle)等虛構的動畫人物是一些能說話的動物。他們說,貓等動物有一種神秘的通靈能力,它們存在某種精神力量或者心靈感應。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從來沒有被科學證明過,因此動物和人類之間能夠進行心靈溝通的說法很難讓人信服。人類至少可以有共同的語言。寵物溝通師如何將鸚鵡、魚、鼠、馬、蜘蛛或其它動物的思想和意圖轉化成人類的語言仍然是一個謎。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成千上萬的人聲稱有這種非凡的能力。
  • 紐瀾大學院|日本知名院校「心理學」專業介紹——京都大學
    說到這個專業,日本知名院校中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京都大學◆ 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關於記憶、學習、知覺、認知、發展等,使用與神經科學、進化生物學、信息科學等相關的各種實驗方法進行的研究和教育。在我們的認知裡,很遺憾,高中沒有心理學的科目。因此,大家在大學裡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課是很迷茫的。心理學是一門有關心靈的學問。心對於大家來說是最熟悉的存在。但是,就算是身邊的人,你也不一定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