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疑點揭秘伐紂滅商的牧野之戰是否可信,文獻不如考古來的真實!

2021-01-20 千年史話

你了解牧野之戰嗎?根據《史記》、《逸周書·克殷》、《逸周書·世俘》、《尚書·武成篇》史書記載,周武王伐商,集結各諸侯的軍隊向朝歌進發,而商紂王在甲子日才發覺周軍來攻,由於商軍主力在東方徵伐東夷,國都空虛,只得臨時武裝奴隸,加上國都的少數守軍,一共出動70萬開赴距離朝歌70裡外的牧野去迎擊周軍。由於殷商奴隸對商紂王非常痛恨,全部倒戈,商朝軍隊頓時崩潰,周軍陣斬商軍18萬人,生俘33萬人,「血流漂杵」。甲子日黃昏,周軍就攻入朝歌,商紂王自殺,商朝滅亡。

網圖侵刪

仔細推敲一下史書中的記載,其中破綻巨大:

第一,以商朝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和人口,僅朝歌一城的奴隸是否可能有70萬那麼多,就非常值得可疑。根據甲骨文的記載,戰俘絕大多數都殺了作為人牲,極少量養起來轉化為奴隸(用於從事養馬、打獵之事,用於農業生產的則絕少)。而商朝殺人祭祀是件神聖的事,必須嚴格記錄在甲骨上,專家們統計了所有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發現累積人牲總數為13052人。250年中,商朝俘虜的大部分戰俘都用作人牲,總數也不過萬人,而少部分轉為奴隸的戰俘,在牧野之戰之時,僅在朝歌就達到70萬,簡直無法置信。

網圖侵刪

第二,從軍事角度來看,商紂王在1天之內臨時武裝動員70萬奴隸出發迎敵,這根本不可能。周軍來攻,對商紂王來說是駭不及防的突襲,事先毫無準備,也不可能進行事先的動員和準備。根據史書上的說法,商紂王臨時召集了在國都的70萬奴隸,從發布命令,召集70萬奴隸,並給他們發給兵器(奴隸是絕對不可能有隨身武器的,而史料記載奴隸們都倒戈相向,可見奴隸手中有武器,這些武器必然是商政府發放的),同時還必須進行必要的整編,集隊,基本號令訓練,這就不是一天兩天能辦好的,更何況還要加上70萬人從朝歌開赴70裡外的牧野的時間。別說在殷商時期臨時動員奴隸,哪怕是現代,有預先制定國防動員計劃並每年進行演習訓練的國家,要動員70萬預備役人員參加戰鬥並發給他們武器,將他們編入相應部隊並進行最基本的訓練,也不可能在1天內完成。

網圖侵刪

第三,商軍半天行軍70裡開赴戰場,周軍與商軍大戰後當天又驅馳70裡在黃昏即攻佔朝歌,兩軍在12小時內行軍140裡,是絕對不可能的。別說商朝時期的軍隊,就說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撤離徐州,是有準備的行動,30萬機械化部隊撤退,也弄得雞毛鴨血,混亂不堪。20世紀的號稱精銳的國民黨軍機械化部隊30萬人撤退尚且如此,3000年前臨時武裝的70萬奴隸,居然能井然有序地在半天內完成領取武器,集結開赴70裡外的戰場的軍事行動,真是不可思議。解放前我解放軍的組織能力和行軍速度舉世知名,隨便舉3個最高速度的例子。最快的是1945年冬8團(後改番號為解放軍1軍1師1團)36小時趕360裡從歸綏趕到包頭;其次是飛奪瀘定橋的1天240裡;再次是華北清風店戰役,解放軍24小時趕了200裡。先秦時期的臨時召集奴隸部隊,早上臨時召集,集結整隊,趕赴70裡外戰場,與周軍大戰一場後,獲勝的周軍又行軍70裡,在黃昏攻克朝歌。半天時間,商軍召集整隊開赴戰場,周軍戰勝並攻佔朝歌。不算商軍的集結時間,兩軍交戰時間,光從早上到黃昏,一來一去這140裡路就遠超解放軍的行軍速度,誰還敢信這個史料?比較完現代後,拿距離牧野之戰較近的歷史事實來比較:牧野之戰後幾百年的戰國前期,經濟最為繁榮的魏國,其精銳部隊「武卒」,半天能跑一百裡,已經算頂尖部隊了。而商朝臨時徵集的奴隸,半天時間中扣除召集、集結、整隊的時間,居然也能跑70裡?孫子云:「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裡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裡而爭利,則厥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裡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在先秦時期,一天跑100裡都要有90%的部隊掉隊,半天跑70裡居然臨時召集、對殷商滿心仇恨的奴隸能趕到戰場,還有「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的陣容,也實在太扯了吧?

網圖侵刪

第四,甲骨文記載中商朝軍隊最大一次軍事行動,發生在商朝武力最強盛的武丁時期,商王武丁和王后婦好各領一支軍隊對付北方的蠻族,也不過出動萬人,牧野之戰時,商軍主力全部在東夷作戰,居然還能通過武裝奴隸出動70萬軍隊,簡直是天方夜譚了.在商朝最大一次軍事行動也只出動萬人的情況下,在商軍主力全在東夷作戰的情況下,商政府居然能在首都囤積70萬人能夠使用的兵器,簡直不可想像。一支萬人規模的軍隊,國家有可能為他預備70萬件武器嗎?而且當時商軍主力還在東夷,他們本身就攜帶了大量兵器。須知,在商朝,銅可是非常貴重的金屬,70萬件青銅兵器,就要有200噸青銅鑄造,這在當時簡直是個天文數字的財富,而且鑄造他們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即使有這個物力、人力、財力,這些青銅不拿來鑄鼎之類重器,全用來鑄兵器玩?難道商紂王的祖宗預料到會有牧野之戰這一天,事先為他們的子孫準備了70萬件兵器?

網圖侵刪

第五,史料中互相矛盾的地方非常多,在同一本《逸周書》中,一方面說70萬商軍大部倒戈,這樣周軍應該勝利得非常輕鬆,理應「兵不血刃」才是,怎麼在同一本書中,又成了斬首18萬,生俘33萬,以至於還因此發明了一個成語「血流漂杵」呢?「血流漂杵」的結果,像是一場70萬奴隸倒戈的戰爭嗎?

網圖侵刪

由此可見:歷史上許多記載看上去言之鑿鑿,其實仔細一推敲都明顯可見是偽造或誇張的,就好比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一較真謊言一戳就破。考古發現的才是硬史實,文獻記載只能算軟史實,不要盲信。

相關焦點

  • 姜子牙年齡之謎:70歲出山,80多歲指揮牧野之戰,可信嗎?
    周文王死後,姜子牙輔佐周武王,80多歲時在牧野之戰中指揮大軍。從姜子牙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讀到勵志到不能再勵志的人生傳奇,姑且信之,但在三千多年前,姜子牙70歲出山,80多歲親臨戰場指揮牧野之戰,怎麼都讓人覺得違背常理,如今很多80多歲的老人別說上陣打仗了,就是長途跋涉都非常危險,那麼史書記載的姜子牙年齡可信嗎?01:姜太公什麼年齡出山?
  • 見證遙遠的牧野之戰:紂王一天內就被敗自焚,這場大戰這麼簡單嗎
    而像利簋這樣記錄武王徵伐商紂、有年代記載的,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件,因此它具有很重大的考古價值。武王伐紂的事件歷來有記載,但由於歷史過於久遠,已有三千多年了,關於商周的那段久遠歷史早已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許多傳說、小說的渲染下,真實的歷史變得有些奇幻。
  • 牧野之戰的真相,你所不知道的武王伐紂!
    姬昌感覺到天下形勢的變化,他認為周人已經接受了天命,將要取代殷商,於是不再接受因商諸侯的封號,自稱為王,也就是後人尊稱的周文王。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是即便姬昌自信滿滿,但周人的實力還是遠遠不如殷商,而且姬昌沒有等到實現改朝換代的天命就死了。他的兒子姬發也就是周武王供著父親姬昌的靈位吹響了武王伐紂的號角。
  • 封神榜的故事家喻戶曉,歷史上真實的武王伐紂是怎樣的?
    ,在孟津會盟諸侯,據說是來了八百多個,諸侯都要求伐紂,武王說還不到時候;這些都說明,周要滅商,就是等一個時機,順帶試探一下商朝的反應,因為孟津其實離朝哥不遠。牧野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周武王得知商朝的主力部隊全都去打東夷了,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趕緊率軍出徵,奇兵突襲,商朝軍隊的主力全都去徵討東夷了,都城內又沒有防禦設施,主力部隊來不及回援,只能硬拼;而且此時的商朝軍隊是臨時組建的奴隸和囚徒,這些東夷的俘虜不可能為紂王賣命,陣前倒戈,商朝軍隊就這麼崩潰了
  • 武王伐紂乃天命所歸?文王多年前一招暗棋,牧野之戰竟使商軍倒戈
    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可謂是傳統意義上正義戰勝邪惡的典範。但自古以來,戰爭並無絕對正義的一方,被批判的紂王難道真的昏庸無道?又或者被後世儒者稱頌的周朝軍隊真當得起「仁者無敵」的稱號?卻也未必。孔子的弟子子貢便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即:千萬不要失敗,否則天下所有的罪都能算到你一個人身上。不過即便是把紂王說成惡棍的《史記》,太史公也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說出了這麼一段話。
  • 牧野之戰,四萬打十七萬也能贏?真相匪夷所思
    牧野之戰是周武王滅商的關鍵一役,是我國歷史上一次 著名的戰役。關於其戰場所在地,自漢至今眾說紛紜,有「朝 歌南」、「汲縣」、「新鄉牧野」諸說,尚無定論。近些年來,一 些有關牧野之戰的文章相繼發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 我認為以上各說皆不妥,故寫此文,談談我的一些看法,並望 方家指正。
  • 牧野之戰:武王伐紂,民心所向,商王朝從此土崩瓦解
    最終在姜太公及眾神的助力之下,周滅商,斬將封神,諸神們帶著血跡升到了天界。這大概是孩子們最愛看的神話大片了,那腳踩風火輪的哪吒三太子、長著三隻眼的楊戩、威力無比的雷震子……這麼多厲害的神仙都在助力著一場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戰爭,實在太精彩了。不過孩子們大概想不通,為什麼歷史上的亡國都要和美女有關係呢?
  • 牧野之戰,商軍臨陣倒戈的真是俘虜和奴隸嗎?
    牧野之戰是武王克商的重要一戰,此戰兩軍的數量上是商眾周寡,但是周卻取得最後的勝利。很多人都接受這樣一個觀點:說是商軍主力正在與反叛的東夷作戰,商軍只得把奴隸和戰俘武裝起來,他們恨透了紂王,就臨陣倒戈,最終商軍大敗。真是這樣嗎?恐怕未必。
  • 牧野之戰中的孫子兵法·計篇——五事七計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此乃五事者,將不聞則勝負不測。又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又寵信美妾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與之飲酒作樂,不理政事。妄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微子被迫出逃於周。與此同時,渭水流域的諸侯國周在周文王姬昌的領導下,開始興起。文王勤政愛民,選賢舉能。任用南宮适、散宜生、閎夭、太顛四人為親信大臣,輔佐他處理政事;又將渭河邊垂釣的姜尚請來整頓軍事。經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周的實力大大的增強了,時天下三分,周有其二。
  • 牧野之戰:一場傳說中的正義之戰,背後卻有著不可見人的黑暗一面
    這就是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武王伐紂的關鍵決戰-牧野之戰。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場戰爭的結果,周軍五萬軍隊打敗了商軍十七萬大軍,成功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一個新的西周王朝,然而這場戰爭的真相是不是真的如同我們了解的那樣呢?按照流傳下來的說法,這場戰役是這樣的首先定性為這是正義的戰爭。沒有人會反對,畢竟一邊是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加上一位神級存在的姜子牙。
  • 牧野之戰:商王本想趁敵疲憊以制勝,沒想竟成了以卵擊石
    牧野之戰是商的屬國周,推翻商王朝統治的戰役,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據史料記載,周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約為五萬,《史記·周本紀》說:「(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 真實的牧野之戰: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為何自己卻徹夜難眠?
    牧野之戰的真相在我們的認知中,牧野之戰是周與商的決戰,此戰過後,周王朝就大體上完成了創建,自此殷商再無翻盤的可能。但事實上,牧野之戰後,周武王遠遠沒有到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候。根據《尚書》的記載,牧野之戰周軍的主力是由姬、姜兩姓貴族率領,共有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另有西南諸侯庸、蜀、羌、微、盧、彭、濮等國軍隊助陣。
  • 陝西老農刨出3000年前國寶,記錄天文怪象,解開武王伐紂謎團
    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到底是什麼時候,千年來一直未有定論, 西漢人通過星象學推測武王伐紂的時間應該在公元前1122年,而近代很多學者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例如梁啓超先生則提出武王伐紂時間應為公元前1027年,日本人對此也頗有興趣,給出了不一樣的結論,認為時間應該是公元前1066年,此外,還有很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概粗略統計一下竟有44
  • 牧野之戰前幾年:孟津觀兵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一年,開始了中國史上有史可載的第一次以少勝多的大規模國戰:牧野之戰;這一年,500餘年的大商朝在滾滾濃煙中即將劃下無奈的句號;這一年,孕育中華文明無數思想遺產的大周朝迎來了自己的星光大道。 牧野之戰的頭兩年,周武王還在孟津搞了一次軍事演習,按照主流歷史觀,這次軍事演習周武王啥事兒沒幹,就在黃河邊吼了幾嗓子,似乎就是給紂王秀了下肌肉就回去了。
  • 真實的姜子牙,殺牛賣肉開飯店,建立齊國,後代名人眾多
    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小說《封神榜》了解姜子牙,這其實跟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相差甚遠,今天,小編帶您在故紙堆中扒一扒真實的姜子牙。 雖然一直做生意為生,但姜子牙業餘時間苦學兵法謀略,研讀安邦治國之道,期待有一天能遇到明主,施展才華。
  • 周武王滅商真的只用兩個月?那些被忽略的民族幫手你知道幾個
    史上赫赫有名的武王伐紂,除了平時影史上的那些封神英雄,還有許多背後少數民族的功勞,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武王伐紂背後的少數民族。一、姜與周人的關係姜原本是羌人中的一支,與周人為鄰,生產也較進步。姜人對周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說姜人的存在是周人得以成長壯大的極端重要的外界條件。
  •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夏朝是否真實存在過?有哪些遺蹟?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重要文明之一,《史記》等眾多古文獻記載,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華夏大地自此由新石器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但長久以來,有關夏朝的話題,一直困擾著我國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