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乃天命所歸?文王多年前一招暗棋,牧野之戰竟使商軍倒戈

2020-12-22 如斯精舍

文丨舞雩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和大家見面了。

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可謂是傳統意義上正義戰勝邪惡的典範。

但自古以來,戰爭並無絕對正義的一方,被批判的紂王難道真的昏庸無道?又或者被後世儒者稱頌的周朝軍隊真當得起「仁者無敵」的稱號?

卻也未必。

/被抹黑的70宗罪

其實歷朝歷代從不缺乏學者為紂王翻案,且愈演愈烈,到如今「抹黑說」基本已成定論。

說來可笑,我們能從各類史書中找到紂王一共多少條罪狀?

答案是70條。

光聽這數目,紂王此人簡直就是十惡不赦。

但有意思的是,這70條罪狀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變多的。

離我們越遠的史書裡,記載的罪狀越少,越近的史書裡,記載的罪狀越多。

現代史學界顧頡剛做了個有趣的分析《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發現在離紂王最近的周朝,《尚書》裡也不過說到了6條罪狀.

但是到了戰國,一下子給他增加了27條,西漢的史書中又增加了23條。因此在司馬遷的《史記》裡,紂王的形象已經不能看了。

當然抹黑到這裡還沒結束,還越抹越上癮,東漢時又給他增加了1條,東晉時增加了13條。

到此,紂王就成為了千古末代暴君的典型。

孔子的弟子子貢便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意思即:千萬不要失敗,否則天下所有的罪都能算到你一個人身上。

不過即便是把紂王說成惡棍的《史記》,太史公也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說出了這麼一段話。

《史記》:「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

荀子則說:「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可見紂王首先是個聰明人,其次體型健美、勇力過人,也因此他很有些自負。

這樣的一個帝王,在位上必然是想幹出一番事業的。

而事實上,繼承父業,真正完成對東夷中的徐淮部族全面徵服,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徵服了江淮地區、拓土開疆至渤海和東海的帝王,確實是殷商天子帝辛無疑。

可以說,今天的天津、連雲港等沿海城市所在地域,包括江蘇、安徽兩省在長江以北地區,被納入中國版圖,同時讓相對先進的中原文化傳播到淮河流域,促進加入這一地區的開發和民族融合,功勞當歸於雄主紂王身上。

不過,帝辛治下商朝在對東夷長年戰爭中國力損耗過多,而西方的周國在文王姬昌和武王姬發兩代英主的努力下,國力卻不斷增強。

這兩大勢力之間的矛盾是可以預見的。

由此,在相互吞併對抗當中,決定最後命運的牧野之戰一觸即發。

/弔詭論的牧野之戰

公元前1046年2月,在殷商首都朝歌附近的牧野戰場上。周武王麾下4.5萬的西岐大軍,衝向了號稱70萬的商王帝辛大軍。

這時,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不可思議的場面出現了:還沒等雙方交戰,70萬商軍便集體倒戈,殺向朝歌!

延續500多年的商朝就這樣滅亡了,沒有出現期待中的大決戰,卻出現了一幕極其弔詭的臨陣倒戈!

於是,周武王就此成為明君的代表,商紂王也就此成為昏君的典範,而70萬商軍的臨陣倒戈,也被定論為反抗暴君的棄暗投明。

以有道伐無道,以至仁伐至不仁,一切都是那麼的順理成章。

但這其中疑點重重,實在不能不深入論證。

須知,在奴隸社會,奴隸從屬於奴隸主,沒有自主權,也沒有人會想到反抗,所謂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都是後人強加到人家頭上去的,奴隸們還沒有這個覺悟。

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底層人民反抗暴政還是在800年後的秦朝末年。

所以,在奴隸社會的巔峰時期——商朝末年,發生奴隸大軍臨陣倒戈,實在是很可疑的。

這裡面,要說周朝沒有用什麼計謀策略,純粹靠魅力徵服奴隸,那是扯淡。

從一個人身上其實就可見一斑:膠鬲。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

這位亞聖大概想說的是上述諸人雖然都是起於微賤,但自強不息,創下了不朽的功勳,所以大家不要灰心,要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這個說法放在膠鬲身上並不合理,因為膠鬲走向巔峰的路途可不是「動心忍性」能夠做到的。

自古鹽商都是身家巨富,而在當時,作為鹽商祖宗的膠鬲更是不在話下,用「富可敵國」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戰爭從來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商紂王討伐東夷,耗資無數,眼看國庫日漸空虛,連酒池肉林都快供應不上了,這時,周文王向商紂王舉薦了膠鬲。

對商紂王來說,膠鬲無疑就是救命稻草,其巨額財富讓商紂王一下子擺脫了困境。

為了報答,商紂王封膠鬲為少師,上演了一幕中國歷史上較早的錢權交易。

但是別忘了,膠鬲終究是周文王的人,周文王死後,武王即位,開始了滅亡商朝的倒計時。

有一次,商紂王派自己的哥哥微子和膠鬲率領使團訪問周國。

就是在這次訪問中,周武王成功地跟膠鬲對上了暗號,又成功地策反了微子,並許諾事成之後微子世為長侯,膠鬲加富三等,封地運城鹽湖地區,全權發展當地鹽業。

回到朝歌后,膠鬲開始行動,成功地將幾位能徵善戰的大將都派到了東夷前線,等到周武王討伐朝歌時,70萬商軍正是由膠鬲率領的,「臨陣倒戈」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然,許多記載上是不承認膠鬲的存在或者此一事件,因為這關係道儒家的「仁」的核心觀是否正確。

因為武王伐紂說成「仁者無敵」和「兵家詭計」,內裡是兩種邏輯。

只講立場,不講方法的話,激昂的口號自然是熱血而富有衝勁。

只是這樣,未免顯得自欺欺人了些。

其實,承認膠鬲,絲毫都不影響周武王的英明,相反,避諱膠鬲,只會讓周武王變得假大空。

可惜的是,幾千年來我們一直都在塑造假大空,意淫著「仁者無敵」、「邪不勝正」,這不說是蓄意陷害,至少也是誤人子弟。

/內部的矛盾

當然,歷來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平,遵循強者的定論倒也不能算完全錯誤。

況且,紂王也並非一個完美的帝王。

眾所周知,商朝的管理體制類似於貴族共和,商王並不能像秦始皇一樣乾綱獨斷。

但商朝最後一代帝王帝辛,文武全才,是一代雄主。

這種雄才大略的帝王最喜歡折騰,不折騰如何彰顯自己是不一樣的煙火?

但是這類帝王也最容易破壞規矩,他容易挑戰多年以來的傳統、制度、習慣。

《尚書》記載:「王子!天毒降災荒殷邦,方興沈酗於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長舊有位人。」

「舊有位人」就是商朝的一些古老的世家土圍子,這些豪族領主是組成商朝混合政體中貴族制衡君權的關鍵部分,「耇長」就是年長的元老重臣。

紂王專門針對這些制衡君權的領主老爺們作對,折騰的目的就是擴大君權。

《詩經·蕩》這首詩也提到了「殷不用舊」,紂王不用傳統的土圍子老爺們,專門重用一些沒根沒底的小臣。

這些小臣是些什麼人呢?

《左傳》裡面提到說紂王喜歡用「四方逋逃」,就是些游離於共同體之外,沒根沒底的聰明人,其中不少可能還是犯罪分子。

這些游離於共同體之外的聰明人,其實一般是沒有固定價值觀的,為了利益可以踐踏一切習慣和傳統,破壞古老的商朝憲法,也是沒有什麼心理障礙的。

紂王這種玩法,最後當然是導致殷人共同體的離心離德,傳統貴族不再願意為商朝效命。

《周本紀》曾提到殷人的太師、少師抱著樂器去投奔周朝。

樂器在現代屬於娛樂範疇,但在當時屬於宗廟禮樂的核心禮器,擁有這些東西就意味著政治合法性,當時掌管音樂的樂師地位也是很高的。

這些掌管合法性禮樂的高級貴族投奔周,也顯示出紂王治理的合法性在不斷崩塌。

再如箕子,在當時作為紂王的王叔,被紂王剝奪權利,找個藉口給關了起來。至於其他地位更低的貴族待遇自然更差,也可見紂王行事的專橫。

所以武王伐紂成功後,赦免這些古老世家貴族們,作為某種意義上的「成湯之典」和「盤庚之政」的捍衛者,想必也是贏得了不少人心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仁者無敵」又顯現出那麼幾分正確。

以上是本期內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牧野之戰的真相,你所不知道的武王伐紂!
    諸侯的感覺,比起只知道欺壓良善的紂王,像姬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天子之風。於是周人的盟友隊伍一天天的壯大了起來。姬昌感覺到天下形勢的變化,他認為周人已經接受了天命,將要取代殷商,於是不再接受因商諸侯的封號,自稱為王,也就是後人尊稱的周文王。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是即便姬昌自信滿滿,但周人的實力還是遠遠不如殷商,而且姬昌沒有等到實現改朝換代的天命就死了。
  • 封神榜的故事家喻戶曉,歷史上真實的武王伐紂是怎樣的?
    ,在孟津會盟諸侯,據說是來了八百多個,諸侯都要求伐紂,武王說還不到時候;這些都說明,周要滅商,就是等一個時機,順帶試探一下商朝的反應,因為孟津其實離朝哥不遠。牧野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周武王得知商朝的主力部隊全都去打東夷了,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趕緊率軍出徵,奇兵突襲,商朝軍隊的主力全都去徵討東夷了,都城內又沒有防禦設施,主力部隊來不及回援,只能硬拼;而且此時的商朝軍隊是臨時組建的奴隸和囚徒,這些東夷的俘虜不可能為紂王賣命,陣前倒戈,商朝軍隊就這麼崩潰了
  • 牧野之戰,商軍臨陣倒戈的真是俘虜和奴隸嗎?
    牧野之戰是武王克商的重要一戰,此戰兩軍的數量上是商眾周寡,但是周卻取得最後的勝利。很多人都接受這樣一個觀點:說是商軍主力正在與反叛的東夷作戰,商軍只得把奴隸和戰俘武裝起來,他們恨透了紂王,就臨陣倒戈,最終商軍大敗。真是這樣嗎?恐怕未必。
  • 武王伐紂的最後一幕:莊嚴又隆重,熱烈又血腥的西周開國大典
    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徵討殷商南方諸侯的「南國戰役」獲得全勝,周朝取得了天下的共主地位。周人一片歡呼雀躍,隨即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古代貴族十分重視祭祀,《左傳》曾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一個國家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戰爭。
  • 牧野之戰:武王伐紂,民心所向,商王朝從此土崩瓦解
    商朝紂王荒淫無度,倒行逆施,設立炮烙之刑,殺戮無辜,囚禁直諫之士。七十多歲的姜子牙為報知遇之恩,全力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輔佐西伯侯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
  • 牧野之戰中的孫子兵法·計篇——五事七計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此乃五事者,將不聞則勝負不測。又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此乃七計也,觀此則勝負可見也。商朝末期,紂王荒淫無道,殘忍暴虐。他使用的筷子是象牙做的,杯子是玉制的,穿則錦衣玉帶,住則廣廈高臺。又寵信美妾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與之飲酒作樂,不理政事。妄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微子被迫出逃於周。
  • 真實的牧野之戰: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為何自己卻徹夜難眠?
    由此可見,武王的死與這種憂慮有著直接的關聯。也就是說,武王為何憂鬱而死,就必須知道,武王到底在憂慮什麼,所謂的「天保未定」指的又是什麼。牧野之戰的真相在我們的認知中,牧野之戰是周與商的決戰,此戰過後,周王朝就大體上完成了創建,自此殷商再無翻盤的可能。但事實上,牧野之戰後,周武王遠遠沒有到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候。
  • 姜子牙年齡之謎:70歲出山,80多歲指揮牧野之戰,可信嗎?
    但在三千年前,姜子牙卻在八十多歲的高齡,率軍在牧野之戰中打敗紂王,取得了一場關乎王朝更迭的決定命運的戰爭勝利。根據史書記載,姜子牙出生時,家道已經敗落,為此姜子牙做過屠夫、開過酒店、賣過酒水等,由於一生蹉跎,大約60多歲時老婆與他離婚,幾乎是一個標準人生失敗者。但在70歲或72歲時,姜子牙枯木逢春,遇見周文王,兩人相談甚歡一見如故,之後姜子牙一飛沖天。
  • 陝西老農刨出3000年前國寶,記錄天文怪象,解開武王伐紂謎團
    ,只能自焚而死,中國歷史上延續500多年的商王朝就此滅亡。商王朝滅亡之後,周王朝開疆拓土,又延續了八百多年,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然而問題依然存在,那場決戰也就是牧野之戰的時間到底是什麼時候,準確來說,牧野之戰發生時,中國並沒有準確的紀年,直到周朝「共和行政」時期,才有了紀年,從此之後歷代王朝都以「紀年」來計算時間,幾千年來從未斷絕,幾千年的歷史中,曾經出現了很多次滅絕文化的行為,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
  • 牧野之戰:一場傳說中的正義之戰,背後卻有著不可見人的黑暗一面
    公元前1046年的一個拂曉,天色剛剛微亮一支由戰車和步兵組成的大部隊,悄悄逼近了朝歌郊外西南方的牧野。這是一場急襲,攻方軍隊的兵力將近五萬人;但他們要面對的卻是敵方十七萬大軍,成功或是失敗,關係著中國歷史的進程會朝著哪個方向轉變。這是一次以少戰多以弱戰強的閃電戰,天下人未來的命運都維繫在這一戰之中。這就是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武王伐紂的關鍵決戰-牧野之戰。
  • 五大疑點揭秘伐紂滅商的牧野之戰是否可信,文獻不如考古來的真實!
    你了解牧野之戰嗎?根據甲骨文的記載,戰俘絕大多數都殺了作為人牲,極少量養起來轉化為奴隸(用於從事養馬、打獵之事,用於農業生產的則絕少)。而商朝殺人祭祀是件神聖的事,必須嚴格記錄在甲骨上,專家們統計了所有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發現累積人牲總數為13052人。250年中,商朝俘虜的大部分戰俘都用作人牲,總數也不過萬人,而少部分轉為奴隸的戰俘,在牧野之戰之時,僅在朝歌就達到70萬,簡直無法置信。
  • 見證遙遠的牧野之戰:紂王一天內就被敗自焚,這場大戰這麼簡單嗎
    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這是這件只有28釐米高的銅簋上刻的文字,共33個字,記載了一件歷史上的著名大事——武王伐紂。根據「張政烺」先生所做的釋文,這段話的翻譯如下:周武王徵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
  • 牧野之戰,四萬打十七萬也能贏?真相匪夷所思
    牧野之戰是周武王滅商的關鍵一役,是我國歷史上一次 著名的戰役。關於其戰場所在地,自漢至今眾說紛紜,有「朝 歌南」、「汲縣」、「新鄉牧野」諸說,尚無定論。近些年來,一 些有關牧野之戰的文章相繼發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 我認為以上各說皆不妥,故寫此文,談談我的一些看法,並望 方家指正。
  • 歷史上真正的姜太公是什麼樣子,在滅商興周中他做出了哪些貢獻
    歷史上的姜太公史書上記載的很少,尤其是他未成名前的史料,幾乎沒有。從可查的資料中,我們知道,姜太公是周代齊國的始祖,姓姜,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其先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呂,所以又稱呂尚。商朗末期,姜尚為東夷呂姓部族之長。當時商朝不斷派兵徵戰東夷,姜太公作為部族領袖,曾多次與前來徵戰的商軍作戰。
  • 王朝的興衰在天命還是民心,道家文化與國運,冥冥中自有天意
    這就不得不說商朝的宗教信仰,商人認為自己是天命授權統治人間的君王,只要自己在祭祀和敬神上能夠周全恭敬,那麼商朝的國運就不會衰竭,對於周人根本就不在商王的考慮之內。而武王伐紂之時確實也出現了這樣的意外,也正是因為這樣,同樣篤信天命的周武王在周朝立國之後,逐漸開始偏向禮制。
  • 河南獲嘉縣,武王會盟八百諸侯共討商紂,姜子牙在此封神
    這裡有座同盟山,是當年周武王伐紂時起的,當年,武王就在這個山上會見八百諸侯,共商伐紂大計,結成同盟。八百諸侯為表同盟伐紂的決心,各自帶著自己的將士,每人捧一捧土撒在山上,堆積成了方圓幾百畝、高五六丈的大土丘,站在上面,東可望牧野,西可眺孟津,當時起名為「同盟山」。即《尚書·牧誓》所載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軍舉行牧野大戰現存於地表的唯一物證。
  • 牧野之戰:商王本想趁敵疲憊以制勝,沒想竟成了以卵擊石
    牧野之戰是商的屬國周,推翻商王朝統治的戰役,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據史料記載,周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約為五萬,《史記·周本紀》說:「(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 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盟
    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許多的辦法,才得出獄。當時周文王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下決心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也稱呂尚)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併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還把都城東遷豐邑(今陝西戶縣附近),準備向東進軍。可是不久,周文王逝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