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龍集體衝刺上市,AI的寒冬結束了?-虎嗅網

2020-12-12 虎嗅APP


久旱逢甘霖,3.12億,又一筆巨額資金注入到AI獨角獸體內。


據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告,有人工智慧「國家隊」之稱的雲從科技於9月25日中標《廣州市南沙區衛生健康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信息基礎設施與智能化管控平臺建設項目》,項目標的額達3.12億,這是目前公開的AI企業單一訂單中金額最高的一筆。


這對已於8月18日辦理輔導備案登記的雲從科技來說是一個好消息。最新消息是,雲從科技已經完成章程備案,據消息人士透露,其可能最早在明年上半年上市。雲從科技對此不予置評。


除了雲從科技外,今年謀求上市的明星AI企業還有依圖科技:今年9月9日,依圖與國泰君安證券籤署輔導協議,並於同日在上海證監局備案,擬以公開發行中國存託憑證的方式在A股上市。


同屬「AI四小龍」的曠視科技則早在2019年8月25日披露港股IPO的招股書,在港股上市進程暫停後,今年有媒體曝出曠視或轉投科創板上市。另一AI獨角獸商湯科技雖未披露出明確上市計劃,但坊間已有不少其準備上市的傳聞。


根據IDC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商湯、曠視、雲從、依圖都佔據著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前四位。其中,商湯、曠視分列第一、第二,四家企業佔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同時,越來越多的資金與資源集中到四家AI獨角獸企業手中,公司估值均過百億,頭部效應凸顯。這四家頭部企業基本可代表我國人工智慧領域企業的發展境遇和高度,「AI四小龍」之稱也由此而來。


作為AI創投熱中的代表性公司,四小龍集體謀求上市是行業不可忽視的事件,而探尋「AI四小龍」近年來密集尋求上市的緣由,則又繞不開人工智慧熱潮的起落。


從炙夏到嚴冬


2018年,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朱嘯虎表示:「教育、企業應用和人工智慧是資本寒冬的『吉祥三寶』。」


在彼時大環境下,如此判斷有其道理。2015年AlphaGo大戰李世石並4:1輕鬆獲勝,直接催生了AI創投熱潮的興起。有投資人描述當時的盛況:「天使輪的項目投資人看看方向、團隊,聊一聊就定了。很多公司什麼都沒有,一個PPT只要打上AI的標籤就能拿到不錯的估值。」


另一位投資人則在投資界的採訪中回憶道:「其實當時大家對AI的盈利模式也看不太清楚,但是這個技術肯定是先進的,先在技術上佔位以後再思考落地是不少AI創業公司的投資方共同的想法。」


除了創業公司們在AI熱潮下蜂擁而動,網際網路巨頭們也給AI再添一把火。百度率先表明了「All in AI」的決心,騰訊隨後提出「AI in All」,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並創立達摩院,華為的全棧AI策略火速推出。AI時代似乎即將席捲全球,在網際網路時代後的又一巨大風口已然來臨。


AI創投熱潮的興起,與大環境分不開。


2016年前後,在移動網際網路爆發的創投浪潮推動下,中國VC/PE市場資金充足,但此時,移動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創新開始出現瓶頸。橫空出世的AlphaGo讓市場看到了新技術引發變革造就下一個指數級快速增長的機遇,因此,大量資金開始流入技術導向的AI行業,AI受到整個投資圈的追捧。


被稱為「AI四小龍」的商湯、曠視、雲從、依圖是熱潮中的明星,大批資金湧向頭部AI初創企業:




創投圈對AI傾注的熱情,本質上是對AI技術躍遷式發展,並深刻改變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期許投射,換句話說,資本和創業者賭的是AI技術能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人們雖然不能預測未來,但有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機遇在前,沒有人會願意錯過坐上火箭一飛沖天的機會。


但是現實證明: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由AlphaGo引發的AI創投熱潮在2017年左右達到頂峰,不少清醒的人此時已經看到了繁榮之下的危機。


2017年12月,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做出判斷:「明年將會有一大批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倒閉,但整體上,人工智慧會大規模發展,就像當年看網際網路泡沫一樣。」而作為AI領域的重要投資者之一,李開復也在2018年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認為今年年底將會出現許多人工智慧市場上的經濟泡沫。」


劉慶峰和李開復的悲觀預測在之後被證實是正確的:歷經兩年實踐後,AI技術落地難、商業化項目周期長、收益慢等問題逐漸暴露。


即便雲從科技拿到了公開AI企業訂單中金額最高的一筆——3.12億額度,但這與網際網路公司所能掙的錢相比還是太不性感,要知道,一款爆款遊戲如《王者榮耀》,高峰期一天就能掙一億。


現實面前,理想破滅,熱情進而迅速冷卻,到2019年,AI已經不再是資本的寵兒。行業低谷中,即便財大氣粗的大公司也未能倖免。


2019年年中,IBM沃森被媒體曝出大規模裁員,AI寒冬的論調逐漸抬頭。今年4月,Wave Computing 成為第一家疫情期間申請破產的AI晶片公司,消息一出科技圈譁然——Wave Computing曾被譽為全球最有前途的AI公司之一,有和英特爾、英偉達等巨頭一較高下的潛力。


AI寒冬已成行業共識,但是寒冬之中,AI四小龍卻先後開啟上市進程。


集體謀求上市是時機已到還是不得已而為之,上市能為吸金巨獸們帶來什麼,解答這些圍繞AI獨角獸的疑問,也是理清行業現狀的基礎。


擠出泡沫,回歸理性


今年七月,極少面對媒體的曠視創始人印奇和聯合創始人唐文斌共同參與了一個對外交流活動,圍繞AI公司商業化前景的闡釋佔用了溝通不小部分時間。


交流中,印奇分享了一組技術成熟度曲線,該曲線將新技術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萌芽期,過熱期,低谷期期,復甦期與成熟期。而當前,AI產業在經歷高峰之後,已經步入「死亡之谷」。



這樣的結論並非危言聳聽。


自2019年下半年以來,伴隨曠視、寒武紀等AI創投賽道的獨角獸陸續披露招股書,展示家底,AI公司商業化進展緩慢而燒錢能力驚人的現實,成為市場質疑的焦點。


技術、產品商業化落地不及預期,是擺在整個行業面前的共同瓶頸,即便是AI四小龍,其主營業務也主要集中在安防、醫療、汽車和金融等幾個領域。據艾媒諮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研究報告》,安防和金融領域已成為人工智慧賦能實體經濟市場份額最多的前兩大領域,佔比分別為53.8%、15.8%。


然而,高度重合的細分領域,難以為四家估值均過百億的AI獨角獸提供足夠大的市場。同時,市場高度重合也意味著對於以技術驅動的AI企業而言,各家技術上的優勢還沒達到可以拉開競爭對手足夠身位、締造自身行業壁壘的程度。


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在於技術發展的客觀現實,雖然AlphaGo橫空出世驚豔世人,但AI技術在隨後的發展中並未能再次上演傳奇,正如原騰訊副總裁吳軍所言:「人工智慧技術20年內恐怕很難再有重大突破,因為今天的人工智慧已經用光了40年來所積累的技術紅利。」


同時,AI技術和產品現階段的主要應用場景仍為B端,而TO B的生意本身又存在很多的定製化需求,規模化進程受限,這進一步限制了AI公司們商業化的推進。


AI前方長路仍崎嶇,資本方自身也有不小變動。


根據清科旗下私募通統計,整個2018年中國早期投資機構募集數量與募集規模均呈現下降趨勢,出手也在放緩——2018年國內共發生1795起早期投資案例,同比下降10.8%,披露投資金額約為142.45億元,同比下降3.4%,市場上的錢已經變少了。而從過往來看,AI賽道並未能給投資人帶來好的回報。


李開復曾指出,「過往兩年AI創業公司估值過高,非理性燒錢模式難以為繼。有些公司估值是非常荒謬的,所以這些公司肯定會碰到問題」,「不少AI公司割了不少投資人的韭菜。」


李開復在2020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不少AI公司割了不少投資人韭菜


市場收縮,加之AI賽道泡沫破裂,導致資本對AI領域的投資愈加謹慎,甚至有投資人表示已很久不看AI領域的項目。對AI獨角獸而言,這意味著能融來的錢變得更少、更難。


2020年3月,依圖科技完成3000萬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投資方為潤誠產業領航基金,這一輪的融資金額不到此前最高一輪融資金額的1/6。商湯科技的上一輪融資則是2018年9月,今年以來有不少商湯科技尋求一級市場融資的消息傳出,不過到目前為止仍無下落。


然而,錢對AI賽道的公司們而言又尤為重要。無論是招聘優質人才,還是獲取數據,背後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在一級市場找錢不易後,二級市場自然成為了獨角獸們的目標。尤其在今年資金相對寬鬆的大背景下,IPO熱潮興起,獨角獸們迎來了可貴的上市窗口期。


但是,通過二級市場募資只能紓一時之困,企業如要創造更大的價值,實現更持續的發展,找到新的垂直場景、加速技術落地、擴大商業化仍是核心。


圍繞這些根本挑戰,企業們都在積極尋找解法。例如,曠視的解法是大力發展供應鏈物聯網,將自身的AI產品和技術優勢延展到物流領域,通過案例深耕不斷沉澱底層能力,提升其解決方案的可復用性。


除了拓場景,還有企業選擇在C端市場進行嘗試。其中,老牌AI企業科大訊飛、搜狗轉做硬體是典型代表,大疆也憑藉AI+無人機和手持影像業務站穩腳跟。但這些經驗很難輕易複製,從TO B向TO C延伸,需要團隊後端齊備相應能力,這對長期以來深耕B端市場的公司們是一個考驗。


從目前來看,拓展技術和產品的落地場景是獨角獸們找到解法的通行路徑,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需要回答好的問題是AI能為業已存在的市場帶來什麼,而它們的答案又決定著其下一步的路能不能順利走下去。


當前,市場關於AI獨角獸們估值高、盈利能力不足、持續虧損的質疑仍未消散,李開復曾表示,「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期的結束,未來平臺級別的移動網際網路超級獨角獸會大大遞減,下一個機會將主要來自後端創新。」


AI公司們的探索仍在繼續,在資本降溫,行業回歸理性的大背景下,只有長期聚焦技術和產品的公司才能真正沉澱下自身的競爭壁壘,走出「死亡之谷」。


而對於當下正謀求登陸資本市場的四小龍們而言,若IPO成功,巨額融資資金將繼續給它們更多試錯機會:持續切入應用場景,摸索短期變現機會,並打磨系統能力,直至發現長期的商業模式,使企業和行業邁入加德納技術成熟度曲線的第五階段——成熟期。


凱文·凱利在《失控》中寫道:「最深刻的技術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他們將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中,直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書寫的技術走下精英階層,不斷放低身段,從我們的注意力中淡出。現在,我們幾乎不會注意到水果上的標籤、電影字幕等無處不在的文字。馬達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就像一隻巨大高傲的野獸;但自那以後,他們逐漸縮小成為微事物,融入大多數機械裝置之中。」


毫無疑問,算法和人工智慧正深刻改變社會生活,但高深莫測的AI技術只有進一步融入微小的日常生活,行業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雖然行業當前失去資本的聚光燈照射,但好消息是,冬眠中,獨角獸們往往能蓄積更多能量。


相關焦點

  • 「流血」上市:AI獨角獸的自救
    比如,業內享有盛名的CV(圖像視覺)四小龍之一—雲從科技,成立至今共虧損達23億元;近日衝刺科創板的雲天勵飛,自2017至今虧損達16億元;深耕AI領域的雲知聲,在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也已虧損了6.9億元。從這些企業的表現來看,AI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實在讓人憂心,而這也正是導致資本加速退場的主要原因。
  • 最年輕的「AI四小龍」,雲從科技衝刺科創板IPO
    經過三四年,一級市場培養的人工智慧的項目,在當前加速了上市的步伐。11月底,海天瑞聲獲科創板上市委會議通過,12月以來,依圖科技、雲知聲先後進入科創板上市問詢階段,而雲從科技、雲天勵飛均進入科創板上市受理階段。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第一季度,人工智慧的上市潮即將到來。
  • IPO「搶救」AI四小龍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根據IDC的數據,從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它們佔據了國內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的60%,分列前四名;公司的估值也均超過了百億元量級。而現在,它們又幾乎是同時向二級市場衝刺。 10月20日,根據天眼查信息,雲從科技完成了章程備案,上市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此外,曠視科技也傳出消息將衝刺科創板。 不止AI四小龍,其他公司也在紛紛開啟上市徵程。
  • 「AI四小龍」難解虧損「魔咒」
    今年,依圖科技、雲從科技先後跟進,開啟上市進程。同時,商湯科技的上市傳聞也從未斷過。「AI第一股」之爭變得異常火熱。雲從科技此次公開披露招股書,意味著在經歷3個多月的輔導期後,將面對二級市場的考驗。此次公開募股,融資規模預計為37.50億元。
  • AI四小龍疫情秀:有人大舉進軍醫療,有人還在識別腦門兒
    商湯、曠視、雲從、依圖這AI行業「四小龍」曾因隨著它們的激烈競爭和不斷刷新的融資數據而愈發令人矚目,中國AI正在從風口轉向現實。現在它們要做的不只是講故事。 疫情當前,雲概念無處不在,人工智慧在這場公共衛生事件中,業已粉墨登場。AI四小龍在這場首秀中,誰是扛大旗者?誰又被落在後面?
  • 市場要聞|雲從科技正式啟動上市輔導,「AI四小龍」或齊聚科創板
    36氪獲悉,廣東證監局8月19日晚間披露,國內「AI四小龍」之一的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已於8月18日辦理輔導備案登記,中信建投擔任輔導機構。雲從科技正式啟動A股上市流程。廣東證監局並未透露雲從科技具體的上市地點。
  • 流血上市:AI獨角獸的自救
    比如,業內享有盛名的CV(圖像視覺)四小龍之一—雲從科技,成立至今共虧損達23億元;近日衝刺科創板的雲天勵飛,自2017至今虧損達16億元;深耕AI領域的雲知聲,在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也已虧損了6.9億元。從這些企業的表現來看,AI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實在讓人憂心,而這也正是導致資本加速退場的主要原因。在失去資本市場的輸血後,AI企業的處境也變得日益艱難。
  • 雲從科技IPO上市,AI四小龍同路不同歸
    越來越多AI明星公司上市,有意思。在雲從科技IPO上市節奏明確、招股書披露後,當初外界因AI視覺而並稱的「AI四小龍」,現在已有3家走向公眾市場。而且果不其然,首先被關注的焦點都集中於財務數據,集中於營收、淨利和盈利。
  • 最年輕AI四小龍衝刺科創板!拆解雲從IPO文件:三年半淨虧23億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作者 | 心緣編輯 | 漠影又一家人工智慧(AI)獨角獸衝刺科創板IPO。智東西12月4日報導,幾小時前,雲從科技在上交所披露上市招股書,成為繼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後第三家披露上市文件的國內「AI四小龍」之一,目前僅商湯科技還未公布確鑿的上市計劃。
  • 三年半虧損72億、計劃23億造芯,依圖科技加速逃離「AI四小龍」
    出品 | 搜狐科技作者 | 梁昌均編輯 | 楊錦AI獨角獸開啟上市潮,素有「AI四小龍」之稱的依圖科技也在近日提交了科創板招股書,若進展順利,其有望成為四小龍中最先上市的企業。憑藉著同在計算機視覺(CV)方向的探索,依圖與曠視、商湯、雲從被並稱為「AI 四小龍」。但隨著資本趨於理性,AI同質化、落地慢、盈利難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外界質疑聲不絕於耳。曠視科技去年率先披露招股書,打響上市第一槍,AI企業的生存現狀也得以窺見,和曠視類似,依圖也面臨著高增長、高虧損、高投入的局面。招股書還暴露出,依圖科技正在逃離「AI四小龍」陣營。
  • 上市「三缺一」,AI四小龍,誰更有巨頭相?
    2020年12月3日,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在上交所披露招股書,正式衝刺科創板上市。至此,被譽為「AI四小龍」的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四家AI獨角獸,除了商湯科技以外,另外三家企業都已先後提出科創板上市計劃。曠視科技早在2019年8月就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材料,但至今尚未獲得港交所聆訊通過;依圖科技在2020年11月4日申報IPO,目前處於問詢狀態。
  • AI四小龍:從「貼身肉搏」到各走一邊
    文/邱智麗近日,「AI四小龍」最年輕的雲從科技在科創板遞交了招股書。在業界,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並稱為計算機視覺的「AI四小龍」。過去幾年,四家公司在計算機視覺領域高歌猛進,但因為算法瓶頸以及應用場景同質化問題,「AI四小龍」開始踏上不同的徵程,伴隨曠視、依圖、雲從招股書對外披露,外界得以一窺它們的AI版圖。
  • 雲從科技科創板IPO審核「已問詢」 AI四小龍「第一股」花落誰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雲從科技科創板IPO審核「已問詢」,AI四小龍「第一股」花落誰家?2021年元旦假期前最後一個工作日,雲從科技的科創板IPO審核狀態更新為「已問詢」,標誌著其上市進程進入了實質性審核階段。
  • 「亞洲四小龍」又多了一個 變身「五小龍 」-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亞洲四小龍」是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
  • ​廣西仙城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召開首次工資集體協商會議
    ​廣西仙城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召開首次工資集體協商會議 2020-12-16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AI企業雲天勵飛衝刺科創板IPO,擬募資30億元
    記者|戈振偉編輯|林騰又一家AI公司向IPO發起了衝刺。自寒武紀成功登陸科創板,曠視科技、雲從科技和依圖科技等「AI四小龍」依次向上市發起衝刺。12月8日晚,證監會官網披露了深圳雲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天勵飛」)的首次公開發行並在科創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此次IPO,雲天勵飛擬發行股份不超過8878.343萬股,擬募資30億元,中信證券擔任保薦機構。
  • 第二單CDR申報現身:爭奪「AI第一股」 依圖科技衝刺科創板
    原標題:第二單CDR申報現身:爭奪「AI第一股」,依圖科技衝刺科創板   11月4日晚,上交所官網顯示,此前有「AI四小龍」之稱的依圖科技有限
  • AI獨角獸依圖科技衝刺科創板,有望成第二家CDR
    繼九號公司上市之後,科創板第二單CDR浮出水面。11月4日晚間,上交所官網顯示,依圖科技首次公開發行存託憑證並在科創板上市申請已獲受理。國泰君安保薦。這意味著「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中,估值最低的依圖科技有望最先上市。
  • AI服務企業C3.ai上市:大漲120% 市值89億美元
    雷帝網 雷建平 12月10日報導AI服務企業C3.ai(股票代碼為:「AI」)昨日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發行價為42美元,募集資金6.51億美元。C3.ai的創辦人暨執行長為Thomas Siebel,Siebel在1993年創辦的Siebel CRM Systems在2005年被甲骨文以58億美元併購。如今,Thomas Siebel已經67歲了,仍擔任C3.ai董事長、CEO職務。
  • C3.ai上市即暴漲,矽谷傳奇Tom Siebel續寫創業神話
    來源:新浪財經原標題:C3.ai(AI.US)上市即暴漲,矽谷傳奇Tom Siebel續寫創業神話本文源自 微信公眾號「矽星人」這幾天,矽谷科技公司扎堆上市——前有DoorDash(DASH.US)以逼近Airbnb(ABNB.US)的市值登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