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益陽市赫山區一批先進個人被授予了「全國、省、市、區勞動模範」光榮稱號,儘管來自各條戰線,但他們均是立足本職、爭創一流,敢於擔當、忠誠奉獻的先進典型,為推動益陽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近日,紅網益陽站聯合赫山區融媒體中心、區總工會,從點滴切入、從細微入手,深入一線採訪勞模中的典型代表,並推出「勞模之光」系列報導,與讀者共同感受榜樣的力量。
勞模之光① | 女企業家文明:以柔韌的姿態影響世界
勞模之光② | 馬昌傑:讓抄表收費成為一張真情的名片
勞模之光③ | 段青明:敢於冒險的現代化農業踐行者
勞模之光④ | 市級勞模吳放斌:電力戰線的「拼命三郎」
勞模之光⑤ | 符建平:從「種子能手」到「種田能手」
勞模之光⑥ | 卜才華:匠心二十載只為茶
簡麗蓉正在辦公。
紅網時刻通訊員 皮尉人 記者 王新鳳 益陽報導
1998年,益陽赫山一位普通女性走進了農業行業,開始做農業生產資料。20多年的時間,她不斷給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目標,在農業改革之路上奮勇前行。從一個小小的合作社負責人,到現在的農田謀士現代農業集團董事長,她一路披荊斬棘,用自己的韌勁,闖出了一條現代農業之路。今天,我們走進「農田謀士」,看看這位「湖南省現代農業帶頭人」,是一位怎樣的奇女子?
初衷:「我覺得那時候農民很辛苦,田拋荒了很可惜。」
初見簡麗蓉,感覺像一位鄰家大姐姐一般,溫柔而沉穩。她說,自己從小就對農民有一種敬佩和嚮往,所以98年在鄉創業也是奔著農業服務去的。「當時農民種田還是最原始的方式,與他們接觸得越多,就覺得他們辛苦,就想著要幫他們改變一些東西。」創業之初,簡麗蓉深感農民種田艱辛,早早萌生了農業生產變革的想法。
2008年,簡麗蓉發現,家鄉很多農田都拋荒了。「以前不像現在,流轉土地有幾百塊錢一畝。那時候,農民的地給別人種,不要錢,還要送一包肥料給種植的人,所以願意種田的越來越少。」於是,她將早期萌芽的農業變革想法化為了實際行動,開始流轉一部分土地,自己慢慢地嘗試種植,希望通過她方式,幫助農民減輕負擔。
目標:讓家鄉農民增產增收,讓種田真正有收益
通過幾年的嘗試,簡麗蓉的變革之路初具雛形。2014年,她成立了一家農機合作社,開始探索全程機械化種植。「農業現代化應該是從全程機械化開始,當時我引進了一批農業機械,在自己流轉的土地上進行耕種,覺得效果很好,就帶領當地的農戶跟我一起種植。」變革之路第一步,簡麗蓉走得很穩,但卻不是很順。她說,當時的農民一般都是年紀比較大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是很強,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說服一些人跟她一起使用新的種植方式,形成示範效應後,就慢慢推廣開來了。
「這也是一個發展的需要,現在農村家裡很多都是『38』『60』部隊,就是女人和老人,勞動力短缺,所以就需要我們提供這種社會化服務,來幫助他們種植。」機械化種植推廣後,簡麗蓉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民實現了產量的增加和勞動力的節約,達成了她的第一個小目標。
「那時候種田還只是片面的追求產量,我覺得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對大米品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在實現農民增產的目標後,簡麗蓉仍不滿足,她希望通過「量變引起質變」。於是,她開始在自己的示範田裡,每年拿100多個品種進行試驗篩選,看哪些品種更適合當地種植,並將好的品種推廣給周邊農戶。不斷地探索形成了如今的「赫山蘭溪大米」「愛雪米娜」等優質大米品牌,帶動了本地農民增收致富,也讓消費者嘗到了品質、口感更好的大米。
成就:「十代十化」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近年來,我們專門開發了一個惠農商城平臺,幫當地的一些有品質但沒形成規模的農產品,進行一個標準化生產和訂單化生產。」在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上,簡麗蓉經過多年探索,開創了「十代十化」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即代育秧、代旋耕、代機插、代肥水、代防治、代機收、代烘乾、代存儲、代加工、代銷售,專業化服務、區域化布局、集團化結盟、多元化解難、機械化作業、標準化操作、契約化約束、數位化管控、品質化溯源、規模化推進。
以「十代服務」為紐帶,簡麗蓉的「農田謀士」結盟周邊農業專業合作社共同發展,目前已擁有各類農機500臺套,培養農機手近千名,耕、插、收日作業能力5000畝,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日服務能力達2萬畝。農戶既可選擇「全包」式10項服務,也可選擇「點餐」式服務。
「我們現在在全市十多個貧困村都有扶貧生產基地,實行訂單化生產,向他們提供種子 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服務,並在政府保底收購價的基礎上,加價收購,確保他們有一定的盈餘。」今年,簡麗蓉和益陽各地的農戶已經籤下合同,將種子發放下去。待稻穀成熟,進行檢驗回收,確保品質符合國家標準,絕不讓一粒不合格的大米流失出去。
未來:讓科技在農業領域綻放光彩
如今,簡麗蓉的農業全程機械化目標的基本已經實現了,只在「機拋秧」「機插秧」這一塊還存在一些短板。「我最近也跟一些高院合作,探索怎樣在機拋、機插這一塊,能夠有一個更高效的方式。」簡麗蓉說,目前這一塊需要的人力成本仍然過高,在種植勞動力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她也在與一些高校合作,探索新的科技手段。「我現在看到有一個無序拋秧機,一天耕作能夠達到兩百畝,相當於150人左右的勞動力,不過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前段時間,簡麗蓉專門到湖南農大與相關專家溝通,希望他們優先安排一臺樣機給她,進行試驗示範,讓這個技術早點在赫山應用推廣。
雖然整個生產收割流程做到了標準化操作,但對於溯源體系不完善,沒達到全程管控的目標,簡麗蓉一直耿耿於懷。「我希望通過一個小的APP,可以隨時在手機、電腦上,看到我的農機在哪裡作業,操作水平怎麼樣。」於是,今年簡麗蓉開始嘗試在農業機械上安裝北鬥系統,不但能看到農機的田間操作,還能看到哪一丘田缺水,哪一丘田有蟲,能夠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所以我希望通過更科技的手段,加強智慧農業的應用,能夠讓以後的農民種地更輕鬆一些,帶大家走出一條智能化農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