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之光⑦|簡麗蓉:闖出一條現代農業變革之路

2020-12-05 紅網

編者按:今年,益陽市赫山區一批先進個人被授予了「全國、省、市、區勞動模範」光榮稱號,儘管來自各條戰線,但他們均是立足本職、爭創一流,敢於擔當、忠誠奉獻的先進典型,為推動益陽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近日,紅網益陽站聯合赫山區融媒體中心、區總工會,從點滴切入、從細微入手,深入一線採訪勞模中的典型代表,並推出「勞模之光」系列報導,與讀者共同感受榜樣的力量。

勞模之光① | 女企業家文明:以柔韌的姿態影響世界

勞模之光② | 馬昌傑:讓抄表收費成為一張真情的名片

勞模之光③ | 段青明:敢於冒險的現代化農業踐行者

勞模之光④ | 市級勞模吳放斌:電力戰線的「拼命三郎」

勞模之光⑤ | 符建平:從「種子能手」到「種田能手」

勞模之光⑥ | 卜才華:匠心二十載只為茶

簡麗蓉正在辦公。

紅網時刻通訊員 皮尉人 記者 王新鳳 益陽報導

1998年,益陽赫山一位普通女性走進了農業行業,開始做農業生產資料。20多年的時間,她不斷給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目標,在農業改革之路上奮勇前行。從一個小小的合作社負責人,到現在的農田謀士現代農業集團董事長,她一路披荊斬棘,用自己的韌勁,闖出了一條現代農業之路。今天,我們走進「農田謀士」,看看這位「湖南省現代農業帶頭人」,是一位怎樣的奇女子?

初衷:「我覺得那時候農民很辛苦,田拋荒了很可惜。」

初見簡麗蓉,感覺像一位鄰家大姐姐一般,溫柔而沉穩。她說,自己從小就對農民有一種敬佩和嚮往,所以98年在鄉創業也是奔著農業服務去的。「當時農民種田還是最原始的方式,與他們接觸得越多,就覺得他們辛苦,就想著要幫他們改變一些東西。」創業之初,簡麗蓉深感農民種田艱辛,早早萌生了農業生產變革的想法。

2008年,簡麗蓉發現,家鄉很多農田都拋荒了。「以前不像現在,流轉土地有幾百塊錢一畝。那時候,農民的地給別人種,不要錢,還要送一包肥料給種植的人,所以願意種田的越來越少。」於是,她將早期萌芽的農業變革想法化為了實際行動,開始流轉一部分土地,自己慢慢地嘗試種植,希望通過她方式,幫助農民減輕負擔。

目標:讓家鄉農民增產增收,讓種田真正有收益

通過幾年的嘗試,簡麗蓉的變革之路初具雛形。2014年,她成立了一家農機合作社,開始探索全程機械化種植。「農業現代化應該是從全程機械化開始,當時我引進了一批農業機械,在自己流轉的土地上進行耕種,覺得效果很好,就帶領當地的農戶跟我一起種植。」變革之路第一步,簡麗蓉走得很穩,但卻不是很順。她說,當時的農民一般都是年紀比較大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是很強,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說服一些人跟她一起使用新的種植方式,形成示範效應後,就慢慢推廣開來了。

「這也是一個發展的需要,現在農村家裡很多都是『38』『60』部隊,就是女人和老人,勞動力短缺,所以就需要我們提供這種社會化服務,來幫助他們種植。」機械化種植推廣後,簡麗蓉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民實現了產量的增加和勞動力的節約,達成了她的第一個小目標。

「那時候種田還只是片面的追求產量,我覺得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對大米品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在實現農民增產的目標後,簡麗蓉仍不滿足,她希望通過「量變引起質變」。於是,她開始在自己的示範田裡,每年拿100多個品種進行試驗篩選,看哪些品種更適合當地種植,並將好的品種推廣給周邊農戶。不斷地探索形成了如今的「赫山蘭溪大米」「愛雪米娜」等優質大米品牌,帶動了本地農民增收致富,也讓消費者嘗到了品質、口感更好的大米。

成就:「十代十化」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近年來,我們專門開發了一個惠農商城平臺,幫當地的一些有品質但沒形成規模的農產品,進行一個標準化生產和訂單化生產。」在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上,簡麗蓉經過多年探索,開創了「十代十化」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即代育秧、代旋耕、代機插、代肥水、代防治、代機收、代烘乾、代存儲、代加工、代銷售,專業化服務、區域化布局、集團化結盟、多元化解難、機械化作業、標準化操作、契約化約束、數位化管控、品質化溯源、規模化推進。

以「十代服務」為紐帶,簡麗蓉的「農田謀士」結盟周邊農業專業合作社共同發展,目前已擁有各類農機500臺套,培養農機手近千名,耕、插、收日作業能力5000畝,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日服務能力達2萬畝。農戶既可選擇「全包」式10項服務,也可選擇「點餐」式服務。

「我們現在在全市十多個貧困村都有扶貧生產基地,實行訂單化生產,向他們提供種子 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服務,並在政府保底收購價的基礎上,加價收購,確保他們有一定的盈餘。」今年,簡麗蓉和益陽各地的農戶已經籤下合同,將種子發放下去。待稻穀成熟,進行檢驗回收,確保品質符合國家標準,絕不讓一粒不合格的大米流失出去。

未來:讓科技在農業領域綻放光彩

如今,簡麗蓉的農業全程機械化目標的基本已經實現了,只在「機拋秧」「機插秧」這一塊還存在一些短板。「我最近也跟一些高院合作,探索怎樣在機拋、機插這一塊,能夠有一個更高效的方式。」簡麗蓉說,目前這一塊需要的人力成本仍然過高,在種植勞動力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她也在與一些高校合作,探索新的科技手段。「我現在看到有一個無序拋秧機,一天耕作能夠達到兩百畝,相當於150人左右的勞動力,不過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前段時間,簡麗蓉專門到湖南農大與相關專家溝通,希望他們優先安排一臺樣機給她,進行試驗示範,讓這個技術早點在赫山應用推廣。

雖然整個生產收割流程做到了標準化操作,但對於溯源體系不完善,沒達到全程管控的目標,簡麗蓉一直耿耿於懷。「我希望通過一個小的APP,可以隨時在手機、電腦上,看到我的農機在哪裡作業,操作水平怎麼樣。」於是,今年簡麗蓉開始嘗試在農業機械上安裝北鬥系統,不但能看到農機的田間操作,還能看到哪一丘田缺水,哪一丘田有蟲,能夠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所以我希望通過更科技的手段,加強智慧農業的應用,能夠讓以後的農民種地更輕鬆一些,帶大家走出一條智能化農業的道路。」

相關焦點

  • 聚焦智能化變革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聚焦智能化變革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2020-12-16 2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粒「種子」帶來一場變革——吉州區首個農業良種集中試種區帶來...
    這是吉州區首個,也是唯一的農業良種集中試種區。這個良種集中試種區由中合三農(吉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建。橋南村胡厚仁、胡希仁、胡建業等9名農民是公司的主要創始成員。他們不囿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積極順應市場,在村裡流轉了2900多畝土地,與政府、科研院校對接,試種水稻、大豆等新品種,推廣應用新的耕作方式、生產模式,主動探尋一條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之路。
  • 《閃爍之光》勇者之路怎麼玩 勇者之路玩法介紹
    導 讀 《閃爍之光》勇者之路玩法是遊戲中全新推出的,大家對於玩法的具體內容還不是很了解。
  • 壽光市:智能化大棚為現代農業注入澎湃新動能
    環境優越,蔬菜品質好產量高,農民經濟收益水漲船高通過建設智能化大棚,對光、溫、水、氣、肥等進行精準調節,讓蔬菜種植在資源消耗大幅降低的同時實現了產量的大幅增長,推動當地走出了一條傳統農業邁向高產、高效、優質的現代化農業轉型之路。
  • 機器人+現代農業驅動下,碧桂園(02007)不止於地產
    來源:智通財經網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過,「我們無法左右變革,只有走在它前面」。對於這一句話,碧桂園(02007)創始人楊國強深諳其道,他常說,碧桂園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都在變。時至今日,在機器人+現代農業這「兩駕馬車」的共同拉動下,碧桂園的科技感越來越強了,離實現「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的目標也更近一步了。看似不起眼的布局,實則對碧桂園而言意義重大。下面不妨從其具體動作出發,來探究一下機器人+現代農業之於碧桂園,究竟有著哪些實質性意義?
  • 有一種精神,叫農民勞模
    農民勞模21名,佔總人數的22.3%1.農業勞動者9名,佔農民人選的42.9%;2.農村「兩委」班子成員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負責人4名,佔農民人選的19%;2010年12月,袁定江成立了井研縣禾豐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200畝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蔬菜基地,通過幾年的艱辛努力,不斷改造升級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和不斷完善生產技術,並引進太陽能殺蟲、自動化播種、紗網防蟲等技術,實現園區滴灌、噴灌全覆蓋,經相關部門驗收達到了省級農業示範科技園區標準,成為全省農業現代化園區的標杆。
  • 機器人+現代農業之於碧桂園,究竟有著哪些實質性意義?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過,「我們無法左右變革,只有走在它前面」。對於這一句話,碧桂園(02007)創始人楊國強深諳其道,他常說,碧桂園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都在變。時至今日,在機器人+現代農業這「兩駕馬車」的共同拉動下,碧桂園的科技感越來越強了,離實現「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的目標也更近一步了。看似不起眼的布局,實則對碧桂園而言意義重大。下面不妨從其具體動作出發,來探究一下機器人+現代農業之於碧桂園,究竟有著哪些實質性意義?
  • 【決戰決勝】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推進新「三化」
    隨之而形成的農業產業經營體系也在發生著深刻變革,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漸次興起,新的發展理念不斷普及,現代農業的內涵也有了新的解讀。以智慧農業為代表的新一輪農業新技術革命將徹底改變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體系和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促進農業生產降低成本、提質增效、保護環境,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也將數字鄉村作為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試驗示範和遙感技術應用」。
  • 觀金色稻田 賞農業之「光」
    近幾年,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水稻田不僅成了稻農出產糧食的沃土,更成了農民多元增收致富的「金飯碗」。標準化打造種植新樣板德惠市岔路口鎮北鬥智慧農業示範園區內,成熟的稻穀籽粒飽滿,間距整齊。檀木色的木棧道蜿蜒在金色的稻田中,有一種成熟、收穫的美感。「春天時稻苗是青綠色的,秋天成熟了是金黃色的,非常好看。」
  • ...智引未來」——在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讀懂世界數字農業秘密
    聚焦「建設智慧農業 發展數字鄉村」主題,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提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到產量高、質量優、生態綠、效益好,競爭力強,要以數字來推動農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數字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高級形式,無人農場是實現數字農業的重要途徑,而智能農機是無人農場的一個重要的支撐。」
  • 「範大叔」,現代農業的追夢人
    帶著這些疑問,隆冬時節,記者走進了勐糯,去探尋「範大叔」的能人帶動之路。紅土地上播種初心「範大叔」原名範躍德,別看他現在把種植、養殖業做得風生水起,帶領一方百姓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童年的範躍德曾歷經過食不果腹的日子。
  • 河北青縣: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0817/a096946bfba14f3eace6a9e721981e6f.mp3 河北青縣: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2020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現代農業有奔頭
    老勞模不停新探索 白髮蒼蒼,精神汪汪。臉呈古銅色,有些褪色的對襟上衣敞開著,雙手厚實粗糙。一見薛國忠,頓生敬意。 「他呀,是我們村出了名的土專家,也是村裡的種植大戶,今年69歲了,前幾天還剛領回區裡的『勞動模範』獎牌。」談起薛國忠,平壩區樂平鎮大屯村村支書朱勤政不停讚許。
  • 「勞模浙商」 了解一下!
    「大慶鐵人」王進喜、「掏糞工人」時傳祥、「農業勞模」申紀蘭……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初代勞模,「積極帶頭」、「業務骨幹」是他們的典型標籤,他們的事跡主要體現在提高技術、改進生產、提高勞動效率等方面。當時,浙江也有9位勞模代表列席了全國首次表彰大會,他們或來自棉紡織廠、絹紡廠、交通公司,或為治蟲、養蠶做出突出貢獻。
  • 現代農業秀出各種「範兒」
    ,見到了現代農業從憧憬變為現實的模樣。 現代農業科技「範兒」   「物聯網+智慧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是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智慧大腦」。 現代農業高端「範兒」   好力保鎮位於扎賚特旗東南部,是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耕地面積28萬畝,其中水田15萬畝。
  • 趙春江院士:數位技術給農業農村變革帶來重大機遇
    趙春江表示,此次活動的舉辦,實際上是充分認識到了數位技術給農業農村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首先從生產角度來看,信息科技正在變革我們的生產方式。工業領域講智能製造,農業領域則是智慧農業。  其次,從經濟角度來講,給我們帶來經濟收益。目前中國的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預計到2025年能夠達到1.24萬億,發展速度非常快,所以要抓住數位技術帶給我們的機遇,快速發展農業的數據中心,這對於我們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在乾旱的毛烏素沙地上,榆林市蹚出了一條現代沙化土地防治與利用之路
    本文梳理了我國沙化土地防治利用方式及相關節水措施,並以現代沙化土地防治與利用的典型代表毛烏素沙地區域——陝西省榆林市為例,分析了區域水資源約束和農業發展難題,探討了依託土地整治工程,增加優質耕地,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可行性,以期為我國沙區土地整治與可持續利用及水資源管理提供關鍵技術與利用策略。
  • 弘揚勞模精神 培育匠心匠藝
    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嘉善縣大雲鎮東雲村村民、新型職業農民柴金甫作為今年嘉善唯一一名全國勞模從北京人民大會堂捧回勞動者的最高榮譽。從職業農民到全國勞模20年來,他潛心於花卉種植技術研究和市場推廣,產業規模從9.8畝發展到500多畝,並在杭州設立直營銷售點,形成了一條集研發、種植、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同時,他帶動周邊100多戶農戶發展新型現代農業。2008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來大雲鎮繆家村考察時,柴金甫作為農民代表與習近平面對面交流。習近平同志的講話讓柴金甫牢記於心,且一如既往地發展農業。
  • 借鑑|胡永萬等:日本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啟示
    基於實地考察調研情況,本文探討了日本健全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體系保障產業安全,完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多方管理機制拓展農業功能,推動農業「走出去」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做法經驗,對加快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借鑑意義。
  • 安徽長豐草莓來啦 全國勞模草莓園裡小氣候環境
    安徽長豐草莓來啦 全國勞模草莓園裡小氣候環境長豐草莓色澤橙紅、果肉香甜,是安徽省的特色水果之一。產地長豐縣位於安徽合肥北部,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氣候條件適宜草莓生長,素有中國"草莓之都"之美譽。在田峰草莓園裡,長豐縣氣象局布設了先進的農業氣象物聯網設備,實時開展棚內小氣候、草莓長勢觀測,並可通過安徽省農業氣象物聯網業務服務平臺,動態呈現棚內小氣候要素、草莓長勢實況及精細化天氣預報預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