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中做夢——讀古詩《牧童》

2020-12-22 自得語文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唐代呂巖的這首《牧童》,我莫名地覺得好適合讓動畫片《哪吒》裡的哪吒來讀,散漫又灑脫,自在又自得。

人從鄉野中走來,配著那個手插在褲腰的姿勢,邁著那種六親不認的步伐,從草地上走來,吹著笛子走來。「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這兩句截取了青草、原野、竹笛、傍晚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渲染了一幅恬靜的田園風光,其中的「鋪」字和「橫」字寫出了田野遼闊、綠草蔥蘢的感覺。人在其中雖渺小,卻鮮活。

這種鮮活感來自於人物的動態。「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這兩句勾勒出牧童晚歸休憩圖,歸家,吃飯,休憩,延續千年的生活習慣讓今人也會心,只是,有屋有房有床的我們,很遺憾,無法體會到「臥月明」的大氣啦。這三個字當真是寫得闊大,以月色為衾枕,以天地為房間,人在天地間的舒展從容與草在天地間的舒展遼闊如此一致,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是在向自然萬物學習生活中擁有智慧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人為地所承載,所以人當效法地;地為天所覆蓋,所以,地當效法天;天為道所包涵,所以天當效法道;道以自然為歸,所以「道」即「自然」。正所謂「順其自然」。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這就是自然之道,透著閒適、疏懶的做派。這一種做派在古詩中多有體現,最有特點的當屬關漢卿的這四首小令《四塊玉 閒適》:

適意行,安心坐,渴時飲飢時餐醉時歌,困來時就向莎茵臥。日月長,天地闊,閒快活!

舊酒投,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閒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閒快活!

意馬收,心猿鎖,跳出紅塵惡風波,槐陰午夢誰驚破?離了利名場,鑽入安樂窩,閒快活!

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閒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甚麼?

這些小令的意思是:

想走就輕輕鬆鬆地走,想坐就安安靜靜地坐。渴了就喝,餓了就吃,酒喝醉了就唱幾曲山歌,困了就在草地上躺一躺。日月漫長,天地寬廣,休閒的日子好快活。

老酒已經再次釀過,新酒也釀造出來了,大家圍著老瓦盆一個個笑呵呵,和山僧村翁一起飲酒唱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休閒的日子好快活。

拴住了意馬又把心猿來鎖,跳出那人心險惡的紅塵風波,大白天南柯夢幾人驚醒過。離開了名利爭奪的場所,鑽入自己手造的安樂窩,休閒的日子好快活。

像陶潛一樣在南邊地上耕作,像謝安一樣在東邊山上仰臥,經歷的世態人情那樣多。閒暇時把往事一一思量過。賢明的是他,愚蠢的是我,還爭個什麼呢?

閒適常和田園、山水共存,閒適的生活常和兒童、隱士共存,這是中國人夢想中的理想生活,看上去很美,因而只能存在於詩中。現實呢,則可能是兒童放牧歸來吃的只能管飽而不能算好,不脫蓑衣不是率性而是太疲勞,臥月明也可能是窮得沒有遮頭片瓦了呢。所以,高曉松說:生活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那就是做夢的地方吧。

當我們閱讀這首詩,就如同看到一部田園牧歌的電影,那麼美的畫面,那麼悠揚的笛聲,那麼率性的牧童,那麼自然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是詩人的嚮往,也是我們的嚮往,於是,讀詩,就是千年的共振。

相關焦點

  • 讀詩樂趣多,好玩長知識;帶寶貝背古詩,不再是煩心事
    前段時間,好友推薦的這套《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讓寶寶愛不釋手。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我通過書中精緻漂亮的圖片、古詩自帶的文化底蘊以及有趣的小遊戲,給她傳輸了很多知識、小道理,也能通過玩遊戲,培養她的專注力和創造力。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本詩後兩句的意思是,飛騎馳來煙塵滾滾博得妃子歡心的笑,卻沒有人知道是南方送來了鮮嫩的荔枝。這裡「一騎紅塵」中的「騎」,就是指騎馬送荔枝的人,一人一馬謂之騎(讀作「jì」),這樣讀才能表達詩句的真實含義。但在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騎字的兩個讀音被合二為一,都讀作「qí」了。
  • 詩人眼中的牧童,他們筆下的牧童是那麼的有趣生動!
    這牧童在詩詞中出場次數至少要列前三甲吧?不過這牧童在詩人筆下,除了是擔任指路任務的,還有是寫春天來了,要不就是田園協奏曲中的一員,有些則是把牧童寫得生動有趣 ,也有的把牧童的生活當成一種理想追求。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讀來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片刻安寧。
  • 摩比愛古詩、ahaschool的古詩課、婷婷詩教,家長應該怎麼選?
    2.古詩需要背嗎?古詩肯定是要背的。只有多背多讀,才能將這些詩句轉化為自己的,自然而然地融進生活當中。何況,在學齡前階段,孩子的記憶能力驚人,適當背一些古詩、國學經典內容,對孩子的各方面發展大有益處。吟誦說白了就是唱,古詩的韻律幾千年都沒有消失,賦予了它流傳千年的魅力,對於孩子來說,在唱的過程中學習詩,也算是重拾傳統了。以吟誦為亮點的婷婷詩教有這麼幾個亮點:1.浸泡式學習。
  • 古詩中的十二個月,一年十二月,月月都是詩
    幾句樸實的詩,為人們呈現出了勞動人民眼中的樸實夏天,字字句句中品讀到不同月份的小美好。這些平靜美好的古詩,總是能帶領我們感悟著每個月的獨特風情。6月即將結束,意味著2020年已經過去一半,在上半年的六個月裡,你還記得自己經歷過哪些美好的事情嗎?
  • 小學課本裡的7首童趣詩,每首都可愛,哪一首裡藏著你的童年?
    關於牧童的古詩,袁枚這首應該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寫其在旅途中的所見。詩前兩句寫牧童騎著黃牛唱著歌,那歌聲清脆悅耳,響徹山林,響遏行雲;突然間,他想要捕蟬,便跳下牛背,停下歌聲,站立不動。詩到此戛然而止,卻可以想像,牧童正在瞅準時機,打算一擊即中。孩童的活潑與機敏在這一動一靜的書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黃庭堅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我最初喜歡黃庭堅,是因為他的兩句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明明是很平淡的14個字,可是組合起來卻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所謂「化腐朽為神奇」也不過如此。深入了解了黃庭堅之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 那些用古詩餵大的孩子,究竟是怎麼從小學詩的?
    我們背過的詩,後來大多都忘了,但古詩帶給我們的那份浪漫,依然沉澱在骨子裡。讀詩,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孔子說:「不讀詩,無以言。」古詩不僅僅是文學的藝術,還涉及到哲學、歷史、地理等各個方面。愛詩的孩子,知識儲備更豐富,對語言的揣摩、運用能力更強。
  • 牧童、短笛、老牛,玉花壽之王博士的三牛圖超越了《西遊記》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的這首《牧童詩》是千百年來迴蕩在世人耳邊的一首警世詩:都城長安裡的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盡心機也不如牧童清閒自在!「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一個傑出的文學家寫作的詩不是詩,是一幅畫;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創作的繪畫作品,其實不是畫,而是一首壯麗的史詩。
  • 5首童趣古詩,這樣可愛的孩子,給我來一打!
    在古詩裡,我們一起來找找看。《村居》清代: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農曆二月時孩子們最常玩的遊戲,在一片春風當中,搖曳的楊柳輕撫河堤。唐代詩人施肩吾有個可愛的小女兒,她曾不止一次出現在施肩吾的詩中。「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鍾愛年最小。」是說全家都愛這個最小的孩子。在這首《幼女詞》當中,這個小女孩才剛剛6歲,常常會「弄巧成拙」。夜晚的時候在堂前,一本正經地學著大人在拜新月。
  • 菜當:古詩就如少時情感的錄音機
    小時候學習古詩都是從課本開始的,至今回憶起來背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王維的《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等,都覺得充滿趣味,每次隨口背出時,有一種欣欣然的愉悅感。
  • 二年級上冊《古詩二首》教師筆記教會孩子想像畫面,品讀詩句
    他的詩有的十分誇張,充滿想像力,有的充滿豪情。據說,有一次李白夜裡借宿在深山裡的一個寺廟中,寺院後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樓,他登上去憑欄遠眺,只見天空星光閃爍,詩人李白詩興大發,寫下了《夜宿山寺》這首詩。出示課題《夜宿山寺》,讀準平舌音「宿、寺」。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寺」。「宿」是「住」,詩題的意思是:夜晚住在山上的寺廟裡。詩題點明了時間、地點。
  • 呂洞賓一首經典的七言絕句,通篇生動有趣,寫出了活靈活現的牧童
    現實生活中的呂洞賓不僅是一位道士,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同樣有很多經典的名篇佳作流傳於世。唐朝本身就是一個詩的國度,誕生了無數偉大的詩人,呂洞賓作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道士,自然是會寫詩,而且他的詩也是非常貼合生活,尤其是這首經典的《牧童》,那就是一首難得的經典之作,通篇描寫得如詩如畫,又充滿了生活情趣。
  • 讀四首古詩,感悟生活中眼前的苟且,期待心中嚮往的詩和遠方
    現在很多朋友都愛說一句話: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非常流行的話,出自高曉松,最初的版本是這樣的:從小媽媽告訴我們的許多話裡,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 讀古詩系列《春日》小學生必背古詩
    古詩誦讀 ----------▽▽▽▽▽▽▽▽----------- 古詩解析 注釋
  • 古詩中的這些字,到底應該怎麼讀?不知道你的老師怎樣教的
    《敕勒歌》,是一首非常好的古詩文,也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好的古代民歌。更準確的說法,是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那麼問題就來了,有些字在古代的發音和我們現在的發音已經有了區別,甚至有的字的意義也有所改便,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讀呢?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 三年級語文第1課《古詩三首》筆記,幫助孩子學習,想像詩中之畫
    在近海域,每年春天逆流而上,在淡水中產卵。3、介紹詩背景:這首詩是蘇軾根據惠崇和尚的畫作《春江晚景》題寫的詩,但原畫作已遺失不見。請你根據詩意,發揮想像,想一想,這幅畫應該要畫些什麼內容?4、整體感知:讀古詩,說說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來了?
  • 所見古詩翻譯 古詩《所見》的譯文
    《所見》是清朝詩人袁枚所寫的一首詩,在詩中我們可以看見孩童的天真,感受到他的有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吧,再次回味童年時候的趣事。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牧童》呂巖
    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賞  析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
  • 詭神詩話:古詩中的「登科」,榜到應傾賀喜杯,春風得意馬蹄疾
    高考在即,萬千考生都期待能考個好成績,以作為自己十二年寒窗苦讀的回報,在此,六甲番人且以五首「登科」古詩,祝福考生們如願以償:一、唐代孟郊《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這首詩太有名了,每逢高考,一定要讀一讀的,讀後當倍覺自信,揚眉吐氣就在今朝,考好了得意忘形也是應該的,畢竟十幾年苦讀啊。二、唐代杜牧《重登科》:星漢離宮月出輪,滿街含笑綺羅春。花前每被青蛾問,何事重來只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