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在喪失繁殖能力之前就會死亡,人類為什麼不會?

2020-12-24 每分每秒談健康

動物在喪失繁殖能力之前就會死亡,人類為什麼不會?

在自然界中,老化是一種非常奢侈的行為,大部分的動物都無法生存到老化,死在各種各樣的原因中。那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動物失去交配能力就會死?

動物在失去交配能力之前無法生存的話就會死,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不是長壽基因,而是繁殖力強的遺傳基因。

在澳大利亞的有袋類生物,到了性成熟的第一個發情季節,雄性的有袋類就會抓住所有機會與雌性交配,即使內臟器官不全,也會脫髮,雙目失明,死亡,它們也不會停止。

因為他們體內有大量的雄性睪酮,這種激素劑可以幫助他們更有雄性的魅力,同時也會損害他們的健康,所以他們只能交配一次死亡,而雌性的布襪則可以生活幾年。因為……。

按理說,這種雄性激素劑應該讓生命早逝並被淘汰,但實際上相反,沒有這種雄性激素的個體被淘汰。

這是因為睪酮可以使生物早期死亡,也有助於生物的交配,生物可以把自己的遺傳物質傳給子孫,所以這種激素劑被運到子孫體內。相反,雄性激素較少的個體在性競爭中處於下風,因此找不到配偶,無法將自己的遺傳信息傳達給子孫,所以被自然選擇淘汰。

也就是說,自然選擇在選擇遺傳因子的時候,選擇對生物個體生存有利的遺傳因子,但是後者比交配更傾向。

除此之外,自然選擇是有意使失去交配能力的個體死亡。例如,一旦失去交配能力,身體技能就會下降,容易被肉食動物捕食,老化的肉食動物因為不能充分捕食食物而死亡。

比如,獅子王在沒有失去交配能力的時候,身體機能比年輕的雄獅差,被新的獅子王取締,最終在草原上流浪。

不足的能量

使失去交配能力的個體死亡,實際上是因為地球上的能量有限。有限的能量不能提供無限的生物需求。

既然能源不能供給所有生物需求,淘汰老化的個體就有助於個體群的繼續。這是因為老化的體會消耗能量,其次老化的個體沒有繁殖能力,不能繼續個體群。

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都無法生存到老化為止,在那之前有可能因為生病和身體質量不好或者各種各樣的原因被自然界所淘汰。

人為什麼能長壽呢?

人之所以能長壽,其實和人照顧孩子有關。在國外有一種被稱為「祖母假說」的假說,科學家們是非洲幾內亞的原始部落,發現當地的祖母幫助年輕的女兒照顧孩子,年輕的女兒能在短時間內持續懷孕,個體群繁殖子孫的速度很快好了。

此外,照顧祖母的家庭可以獲得更多的能量。祖母不能繁殖子孫,但她的存在也可以讓女兒出去尋找食物,尋找食物的速度很快,可以提高子孫的生存率。

根據科學家的觀測,在非洲的原始部落中,有祖母的家庭比沒有祖母的家庭子孫的存活率高,能得到的能量也多。

因此,在人類的個體群中,長壽的個體不會拖拽家庭,反而有助於個體群的繁殖。因此,幾個短命的個體被淘汰了。

再加上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能得到更多的能量,而且家庭也定居下來,老人也能得到適當的照顧,提高了人類整體的壽命。

現在,現代化的醫療條件和安全的生活環境,使人類的壽命不斷提高,即使失去生育子孫的能力,我們也能長期生存下去。

總結

生物失去交配能力的話就會死,是因為失去交配能力的話生物的身體機能就會下降,容易被天敵捕食,不能捕食足夠的能量而死去。例如,獅子在野生環境下只能生存10-15年,但是在人工養殖環境下可以生存20年左右。

人類之所以長壽,是因為習慣了人類使用工具,動植物為人類提供穩定的能源。除了人類的醫療條件和生活環境之外,人類在失去繁殖能力後也能長期生存下去。

相關焦點

  • PLOS Biology:與人類接觸後,動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喪失」
    在動物的世界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應對捕食者的反應,或者在理想情況下完全避免捕食者。從大鼠到土狼,如果動物感覺到食物鏈上方的某種動物在附近,那麼這些動物就會裝死、逃跑或採取其他某種「躲避行為」。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與人類開始打交道後,動物們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對天敵的本能恐懼。這種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圈養(動物園)、馴養(寵物)、城市化(住在城市中的貓和鴿子等)。事實上,如果一隻動物在接近人類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時間,它似乎就會喪失大多數躲避捕食者的行為。
  • 動物繁殖是本能,人類生殖行為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性的?
    生命能夠得以延續,這是因為繁殖行為,動物雖然沒有人來那麼聰明的大腦,但是很多物種都有固定的交配季節,只要到了時間它們的身體就會發出各種信號,找到最心儀的交配對象繁衍後代,以延續它的家族。可見繁殖是動物的本能,那麼人類的繁殖行為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學習呢?
  • 把動物帶到太空會如何?2487隻水母繁殖到6萬,卻喪失一種能力
    人類將動物送上太空,無非是想觀察太空環境會對它們造成一些什麼影響罷了。而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NASA宇航局還曾送過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生物上天,其便是水母,更誇張的是,還送了2487隻。科學家的目的,便是研究水母在微重力環境下是否還能繁殖。
  • 繁殖是本能,為什麼有的動物不是廣撒網,而是實行一夫一妻制?
    可見,繁殖對於動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動物們也為此做了很多。有的採取開放式的夫妻關係,只有在繁殖季節出現一下,完成任務後就會消失。有的就是廣納後宮,一夫多妻制,雄性海豹就是其中一種,還經常給後宮戴綠帽子。
  • 人類的繁殖速率如此之慢,為什麼還沒有滅絕之憂?
    從表面上看,人類二十多歲才結婚,之後一生最多生1-2個孩子,相比較自然界中那些一次就能生下5隻以上後代,比如豬,以及哪些1-2年就生一胎直到老年的動物來說,確實繁殖能力差了點意思。但是,凡事不能太片面,因為物種的繁殖節奏其實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人類的繁殖能力真的很差嗎?
  • 從科學的角度看,為什麼只有同一種動物才能繁殖?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不妨開一下腦洞,姑且想像一些不同物種可以隨意繁殖後的場面,屆時,獅身人面的動物、美人魚、鳥人將會產生,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也會遍布山林,甚至在人類生活的區域內,也有貓狗(貓和狗的後代)、牛羊(牛和羊的後代)、人X(某種動物的名字)等等,這些你想都不敢想的生物出現在地球上。
  • 自然界中的動物為什麼大都在春天繁殖?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大多數動物繁殖的季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數的動物為什麼選擇春天繁殖?而不是其他季節呢?下面我們就拿常見的魚兒來淺談一下,動物繁殖期的選擇問題。動物的繁殖期首先,不同的動物的繁殖期有著較大的區別,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會選擇在春天繁殖,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非洲獅是常年都可以繁殖的,典型的洄遊型魚類三文魚則是每年的7-9月份進行繁殖的。
  • 貓科動物的繁殖過程有多痛苦?
    除了舌頭之外,貓科動物的雄性的關鍵位置上也生長著這種角蛋白,但是如果小貓在很小時候就做過絕育,這種角蛋白就不會長出來,如果沒有做過絕育,等貓長大之後就會長出角蛋白。
  • 是不是吃草的動物,都比吃肉的動物繁殖率高?為什麼?
    為什麼食肉動物繁殖率都很低,食草動物繁殖率這麼高?豬是雜食性動物,牛是食草動物,北極狐是食肉動物。牛是食草動物,雖然一年四季內可以多次發情,但它們的妊娠期長達280天左右,而且有時候還是單胎或雙胎;而生為食肉動物的北極狐,雖然發情期一般固定在每年的2月到5月份,但它們通常只需要5天左右就會生下小狐狸,而且,一窩狐狸幼崽通常都有8到10個左右,一次生下十幾個也不罕見。
  • 人類習慣用姓氏來繼承血統,而動物靠近親繁殖來確保血統純正?
    經常混跡於「貓圈」的人,一定經常看到血統純正這四個大字,還有相應的血統證書,但不同於人類一般用姓氏來繼承血統,寵物的血統實際上就相當於我們人類社會的身份證,而並非表明這個動物是近親繁殖的結果產物。人類為什麼有明文規定近親禁止結婚?
  • 動物裡雄性普遍比雌性漂亮,為什麼人類正好相反?
    但是在人類世界中,男性也要活得女性的注意,那為什麼人類女性會比男性更漂亮呢?動物的性選擇對於大多數動物來說,交配就是為了繁衍,有些動物為了能夠讓後代出生在食物茂盛的季節,會有明顯的發情期,在發情期時雌性會散發出求偶信息,吸引雄性的到來。
  • 省科學院動物所在衰老生物學領域發表繁殖與死亡相關性的論文
    對死亡時間的準確預測在生物醫學中很重要,可以讓患者更好地考慮自己的未來,也讓醫生能更準確的做出醫療判斷,並讓家庭成員有更現實的期望。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 雌雄同體的動物怎麼交配繁殖?想知道這個,還得從人類兩性出發
    追究到極點,就算只在高等動物上,也可以找到一點兩性同體的影子,人類也不能被排除在外面。這就引發出了這些問題:雌雄同體究竟是什麼?世界上有哪些雌雄同體的動物?雌雄同體的動物如何繁殖後代?為什麼會有雌雄同體的動物?雌雄同體究竟是什麼雌雄同體不是一種很簡單的性質,可以三言兩語表示明白。它有各種形式和各種等級,有的屬於形態方面,有的屬於生理方面。
  • 許多動物都擁有讓人類羨慕的「超級能力」,你知道的有幾個?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類,渴了需要喝水、餓了需要吃食物、冷了需要穿衣服取暖,並且都會有令自己害怕的食物,都沒有那些令人著迷的超級能力。不過在自然界中的一些動物似乎卻擁有著這些「超級能力」,我們一起來瞧瞧到底是那些寶藏動物吧。一般說到沙漠,大家應該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駱駝吧?
  • 《凱撒之子和瓦諾》:猿流感導致人類智商下降,喪失說話能力
    其實這個時候的凱撒相對於人類來說已經是中年了,開始走向衰老,走向終結,但是正常來說凱撒還可以活很多年的。只可惜最後為了拯救猿類中毒箭身亡,從影片的結尾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凱撒是在中箭後很長一段時間才死去的,死亡原因估計是流血過多,還有箭上所含的毒,以及惡劣的環境導致的,換作是在人類世界凱撒所受的傷是有可能被醫治的。
  • 為什麼動物幼崽都不會嚎啕大叫,怕驚動強敵?唯人類嬰兒會大哭?
    導讀:在自然界中,似乎就真的是這樣的一個規律,動物的幼崽在出生之後,都是非常安靜的,有時候父母外出覓食的時候,都是安安靜靜的待在巢穴裡等待父母的歸來,雖然有時候是嗷嗷待哺的狀態,但也不會像人類嬰兒那樣嚎啕大叫。
  • 地球上最早的人類是誰,為什麼一男一女才繁殖下一代?看看吧
    一個男女繁殖的模式其實是兩性繁殖,人類只是從非人類的祖先繼承了這種生殖方式。聽到最初的人類是如何變化的,首先必須接受科學的結論,而不是神話傳說。地球上最早的人類是誰,為什麼一男一女才繁殖下一代?看看吧探索人類起源需要語言,有實例,有其他相關證據。
  • 我們為什麼會死,科學家發現了死亡的本質,以及人類被圈養的真相
    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了人們死亡的本質——DNA,DNA就像是兩根纏繞在一起的繩子,學名叫做染色體,在染色體的末端,有著一種神秘的物質端粒,起到了固定和保護染色體的作用,當細胞每一次分裂,端粒也就會少上幾分……直到DNA上的端粒越來越少,沒有辦法再固定和保護染色體的時候,細胞也就停止分裂,我們就會衰老乃至死亡!
  • 一夫多妻促進繁殖?研究:人類擔心動物一夫一妻,或導致物種滅絕
    並且還通過了實驗來測量繁殖競爭和選擇對種群恢復力十分重要。如果動物種群的「一夫一妻」得不到改善,那麼生物種群的恢復將會更加困難,所以引發人類擔憂。 ,這樣還可能會促進生物之間的繁殖,從而擴大了整個生物種群的數量,這樣才可能符合動物之間的生存基本。
  • 首次在太空成功繁殖的動物,生活中人人討厭,共繁殖33隻
    在人類在對太空進行探索的歷史上,出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的。而我們能夠進入本來未知的太空領域同時,許多動物已經早先人類一步,在太空中遨遊過了。而人類總是將自己的生命置於動物之上,在對太空的探索過程中,總是以動物打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