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曾在蒙古族的生產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民族體育項目之後,布魯走進那達慕大會,也是必有的娛樂項目之一。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娛樂項目日益增多,人們對布魯的興趣逐漸減弱,再加上近年來,會投擲布魯的人年齡都在45-50歲以上,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布魯運動的生存發展。
在屈指可數的布魯傳承人當中,在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工作、從事布魯工作近三十年的副教授白東升一直沒有停下傳承的腳步。
作為第四代布魯傳承人,白東升不僅是布魯運動員,現在還是教練員、策劃者、推廣者,為了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繼有人,他在三十年間做了無數努力。
1991年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中,布魯屬於表演項目,白東升獲得銀牌,表演二等獎;
1995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民運會中,白東升取得布魯擲遠冠軍;
199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上,白東升又以布魯擲遠129.20米的好成績打破了原錫盟人姚軍保持的104米的記錄,取得冠軍;
1999年在第四屆全區民運會上,白東升摘得布魯擲準和擲遠兩塊金牌,成為當時的雙料冠軍;同年白東升又參加了在西藏拉薩舉辦的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精彩的布魯表演獲得二等獎。
▽
有豐富的布魯表演、比賽經歷,白東升對布魯了如指掌,他向我們介紹了每一種布魯的樣式和使用技巧。這些知識在他腦海裡信手拈來。
布魯根據使用者地位的不同,呈現出多種樣式。在視頻中,白東升教授向我們展示了鏈錘布魯,亦稱為擺錘布魯。即布魯柄有彎弧的一端以皮條或牛筋條連接一個或數個直徑3~5釐米的桃形實心銅錘。這種布魯頭可靈活擺動,錘擊殺傷力很強,使用時一般不離手,不僅可以飛投擊殺野獸,也可以當成打擊鈍器近戰肉搏武器使用。
白東升教授介紹說,現在布魯還會分第一代和第二代產品。第一代布魯的滑翔性能非常強,對投擲技術的要求非常高;第二代布魯的兩面都是圓弧狀的,它不分左右手,並且投擲方向筆直。
布魯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會製作布魯的師傅少之又少,為了讓人們重視起布魯這項運動,2017年9月,在內蒙古自治區舉辦的「兩博會」:體育文化博覽會、體育旅遊博覽會,把「擲遠布魯」作為一個重要活動項目推廣,發起【千人投擲布魯】的活動,取得了金氏世界紀錄。
▽
在未出現火器的年代,布魯和弓箭、獵刀一樣通常是蒙古族男人攜帶的標準狩獵、防身用武器。那時候,蒙古族男孩子一般七八歲時,就開始練習投擲布魯,至十幾歲時,投擲的準確性就很高了,即可以跟隨父輩出行狩獵,這是一個民族從遠古走來保留下來的珍貴印跡。
如今還會投擲布魯的人越來越少,而且集中在農村牧區,這讓布魯傳承人白東升憂心忡忡。想要提高人們學習投擲布魯的熱情、傳承布魯這項極具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就要將其引進高校、引進各級各類學校,讓年輕一代認識、學習布魯,並從中發掘有潛力的運動員進行訓練、培養。再加上國家鼓勵性政策的支持,相信在白教授的努力下,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到傳承布魯的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