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傳承逐漸被人遺忘的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布魯」,他努力了30年!

2020-12-22 騰訊網

「布魯」曾在蒙古族的生產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民族體育項目之後,布魯走進那達慕大會,也是必有的娛樂項目之一。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娛樂項目日益增多,人們對布魯的興趣逐漸減弱,再加上近年來,會投擲布魯的人年齡都在45-50歲以上,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布魯運動的生存發展。

在屈指可數的布魯傳承人當中,在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工作、從事布魯工作近三十年的副教授白東升一直沒有停下傳承的腳步。

作為第四代布魯傳承人,白東升不僅是布魯運動員,現在還是教練員、策劃者、推廣者,為了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繼有人,他在三十年間做了無數努力。

1991年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中,布魯屬於表演項目,白東升獲得銀牌,表演二等獎;

1995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民運會中,白東升取得布魯擲遠冠軍;

199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上,白東升又以布魯擲遠129.20米的好成績打破了原錫盟人姚軍保持的104米的記錄,取得冠軍;

1999年在第四屆全區民運會上,白東升摘得布魯擲準和擲遠兩塊金牌,成為當時的雙料冠軍;同年白東升又參加了在西藏拉薩舉辦的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精彩的布魯表演獲得二等獎。

有豐富的布魯表演、比賽經歷,白東升對布魯了如指掌,他向我們介紹了每一種布魯的樣式和使用技巧。這些知識在他腦海裡信手拈來。

布魯根據使用者地位的不同,呈現出多種樣式。在視頻中,白東升教授向我們展示了鏈錘布魯,亦稱為擺錘布魯。即布魯柄有彎弧的一端以皮條或牛筋條連接一個或數個直徑3~5釐米的桃形實心銅錘。這種布魯頭可靈活擺動,錘擊殺傷力很強,使用時一般不離手,不僅可以飛投擊殺野獸,也可以當成打擊鈍器近戰肉搏武器使用。

白東升教授介紹說,現在布魯還會分第一代和第二代產品。第一代布魯的滑翔性能非常強,對投擲技術的要求非常高;第二代布魯的兩面都是圓弧狀的,它不分左右手,並且投擲方向筆直。

布魯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會製作布魯的師傅少之又少,為了讓人們重視起布魯這項運動,2017年9月,在內蒙古自治區舉辦的「兩博會」:體育文化博覽會、體育旅遊博覽會,把「擲遠布魯」作為一個重要活動項目推廣,發起【千人投擲布魯】的活動,取得了金氏世界紀錄。

在未出現火器的年代,布魯和弓箭、獵刀一樣通常是蒙古族男人攜帶的標準狩獵、防身用武器。那時候,蒙古族男孩子一般七八歲時,就開始練習投擲布魯,至十幾歲時,投擲的準確性就很高了,即可以跟隨父輩出行狩獵,這是一個民族從遠古走來保留下來的珍貴印跡。

如今還會投擲布魯的人越來越少,而且集中在農村牧區,這讓布魯傳承人白東升憂心忡忡。想要提高人們學習投擲布魯的熱情、傳承布魯這項極具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就要將其引進高校、引進各級各類學校,讓年輕一代認識、學習布魯,並從中發掘有潛力的運動員進行訓練、培養。再加上國家鼓勵性政策的支持,相信在白教授的努力下,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到傳承布魯的隊伍中來!

相關焦點

  • 蒙古族傳統狩獵工具—布魯
    布魯,蒙古語意為「投擲」,也稱」布魯·朝赫胡」或「布魯·西德胡」,現在多稱為「擲布魯」,是蒙古那達慕大會上的競技項目,源於史前先民狩獵工具的演變,外觀形同一端彎曲的大腿骨,材料一柄為榆木或山榆木等硬質堅木製做
  • 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彰顯辦學特色——記南京理工大學首屆中華傳統...
    12月20日,南京理工大學首屆中華傳統體育節在校內體育館舉行,隆重、熱烈的場面吸引了校內外數千人參與,舞龍、踢毽、空竹、拔河等十幾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讓參與者流連忘返。張駿特別強調,多年來,學校高度重視中華傳統體育普及推廣和教育教學改革,其中民族傳統體育舞龍項目已形成鮮明特色,在國內具備顯著優勢。校舞龍隊代表國家和江蘇省在世界龍獅錦標賽、亞洲室內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和全國龍獅錦標賽等重大賽事中共計獲得20餘項冠軍,學校被江蘇省授予「特色體育學校」稱號,獲批「全國龍獅培訓基地」和「江蘇省民族傳統體育培訓基地」,學校還承辦了第九屆全國龍獅錦標賽。
  • 胡畢斯哈拉圖和他的蒙古族情結
    蒙古族書法、馬頭琴、蒙古木雕、蒙古族皮畫……走進胡畢斯哈拉圖的工作室,一股濃濃的民族風撲面而來。胡畢斯哈拉圖是包頭市蒙古族學校的美術老師。今年50歲的他在教育一線已經工作了28年。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蒙古族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 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節目項目」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及《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 蒙古族說唱藝術家拉西敖斯爾「不忘初心 傳承民族文化」
    譚雅攝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地區某居民樓裡,「你們終於來了」,77歲的說唱藝術家拉西敖斯爾早已在家中換上蒙古族傳統服飾,等候記者的到來。精神矍鑠的他與記者一行親切握手,並為每個人珍重地獻上哈達。 「我從小師承大伯琶傑學習《格斯爾》史詩著作以及烏力格爾、好來寶等說唱藝術。今年我快80歲了,更加迫切地希望把寶貴的中華文化傳遞下去。」
  • 蒙古族民俗:蒙古族古男兒三藝吉尼斯紀錄,你了解嗎?
    搏克運動作為傳統體育項目,在烏珠穆沁草原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2004年,蒙古族歷史上至今最大型的搏克賽事,2048搏克大賽在西烏珠穆沁旗舉行。成功挑戰吉尼斯紀錄。烏珠穆沁搏克著裝絢麗獨特,在任何一個那達慕賽事上烏珠穆沁搏克華麗的服飾都能引來觀眾的嘖嘖稱道。烏珠穆沁搏克服裝由將嘎、卓德格、圍裙、套褲、靴子等幾部分組成。
  • 我市少數民族體育陀螺傳承基地代省出徵「民體杯」全國陀螺比賽...
    此次賽事由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辦,於2020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浙江省溫州蒼南縣舉行,共設男子團體、女子團體、男子雙人、女子雙人、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等6個項目,全國13支少數民族隊伍130多名運動員將代表哈薩克族
  • 蒙古弓的文化傳承
    2016年9月30日,由興安盟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右前旗人民政府主辦的興安盟「也松格」蒙古傳統弓射箭邀請賽賽場上,來自黑龍江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體育遊戲特點
    在眾多的少數民族節日裡,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就是體育遊戲比賽和文藝表演,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有的是為了娛神,有的是為了自娛,有的兼而有之。此類例子不勝枚舉,比較典型的有蒙古族那達慕大會,賽馬、射箭摔跤是必有的傳統三項比賽。朝鮮族在本民族多數傳統節日裡都有打鞦韆、跳板、摔跤、頂甕競走等比賽活動。
  • 內蒙古音樂人改良「火不思」 助力蒙古族第一彈撥樂器走向世界
    阿西達是內蒙古著名的音樂製作人,他向記者講述了改良這個樂器的初衷:「我自己從事蒙古族音樂製作已經有20幾年了。當看到我們蒙古族的彈撥樂器因為種種問題無法與蒙古族音樂一同登上國際舞臺時,非常遺憾,作為蒙古族的音樂人,我覺得我有能力更有責任去完善它。」圖為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中的火不思演奏者。
  • 蒙古族傳統祭火儀式:是冬季的一場盛宴,匯聚國內外的關注者
    察哈爾部是蒙古族最著名的部落之一,歷史上號稱蒙古中央萬戶。正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地位至今依然保留著蒙古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習俗。清晨,細密的小雪在察哈爾右翼後旗在文化廣場上飄蕩,巴特老漢一大早騎馬幾十裡趕到廣場,在零下16度的氣溫中胯下的坐騎全身溼透,冒著熱氣。他是專門趕來參加一年一度的蒙古族傳統祭火儀式。
  • 傳統節日被遺忘的悲哀?創新將是文化傳承的最主要方式
    理想與現實總是有骨幹上的差距,寒食節被逐漸遺忘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如果以後的節日都以舊曆作為標準,那寒食恢復還尚有可能。寒食節的典故關於寒食節的典故,很多人都有所耳聞,據說,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忠孝而設立,相傳寒食節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 中國蒙繡:針為筆 線為墨 勾勒一幅文化傳承長卷
    8月1日—2日,「奮鬥逐夢·繡美山河」中國手工刺繡傳承創新大會在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舉辦,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蜀繡、粵繡、蘇繡)及京繡、魯繡等17個繡種爭奇鬥豔。其中,作為「東道主」的蒙繡(蒙古族刺繡)頗受關注。 資料圖:繡娘「飛針走線」。
  • 保護傳承「青繡」 助力脫貧攻堅
    1984年她開始學習農民畫,成為湟中縣第一批農民女畫家之一,1991年正式拜師學習堆繡。她從事堆繡逾30年,博採眾長。為拓展堆繡的體裁空間,她創新性地用堆繡表達中國工筆畫中的人物仕女、花鳥,專心鑽研堆繡技藝,在堆貼、配色、上色等方面有著獨到技巧,她的原創堆繡作品《大觀園》《唐蕃古道》《彩雲追月》等在省內外收穫多項殊榮。
  • 弘揚傳統文化!德州市第五中學兩作品入圍《傳承的力量》
    日前,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進入公示階段。其中,由德州市第五中學肖淑芹老師執教的《循禮修身》和李洪香老師執教的《明月千裡寄相思》兩課例成功入圍。
  • 取消3個項目|瀋陽體育學院2021年體育單招招生簡章
    瀋陽體育學院原名東北體育學院,創立於1954年,隸屬國家體委(國家體育總局),2001年,由國家體育總局與遼寧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國體育行業骨幹院校之一,目前由遼寧省教育廳主管。 學校佔地面積1688畝,建築面積30.4萬平方米,其中雪上運動中心(白清寨校區)佔地757畝。
  • 霓裳|阿拉善蒙古族傳統服飾
    蒙古族傳統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款式和顏色上有所差異。阿拉善蒙古族傳統服飾分為和碩特服飾、喀爾喀服飾、土爾扈特服飾和蒙古族穆斯林服飾,各部落服飾各具特色,蘊涵著不同的文化背景。
  • 蒙古族頭飾製作:體驗傳統民族文化魅力
    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也記錄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我們的記者帶您了解蒙古族頭飾的製作過程。 這個心靈手巧的蒙古族姑娘自小跟長輩學習繪畫、刺繡,傳統手工藝品的製作對於她來說得心應手。她向我們介紹了蒙古族婦女頭飾的分類。
  • 悅耳中國|蒙古族宮廷音樂—阿斯爾
    阿斯爾是古代蒙古族宮廷音樂的一種,也就是「雅樂」。阿斯爾起源於成吉思汗時代(約800多年前)。當時的阿斯爾主要以歌頌聖主成吉思汗、讚美英雄,感恩大自然和父母長輩為主,逐漸演化為歌唱、演奏、舞蹈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汗時代,阿斯爾真正成為「宮廷樂曲(宮廷宴樂)」。據歷史記載,忽必烈汗的宮廷樂隊由100多名樂手、歌手和舞者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