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楸帆:科幻是加速主義時代的安慰劑

2020-12-18 界面新聞

科幻文學發迄於工業革命。彼時,文學家們有感於舊有社會在技術爆炸中的轉型,開始用類人或非人生物的新意象表現人的異化。瑪麗·雪萊在這一背景下寫作的《弗蘭肯斯坦》,成為科幻小說的開山之作,也開啟反思倫理與科技關係的文學母題。此後的科幻文學,在現實和臆想之間開創出第三向度,成為文學系統中緩解現實焦慮,投射多樣想像的出口。

因此,科幻作品並不是「空中樓閣」般的幻想,而是基於現實的沉思。比如,科幻作家韓松的《醫院》三部曲就曾被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拿來與魯迅《狂人日記》作比,後者認為兩部作品共同呼應了20世紀文學中的「病、醫療與文學」主題。回顧近年的雨果獎獲獎作品,會發現它們的主題也牽涉著眼下的現實。比如2019年最佳長篇《計算之星(The Calculating Stars)》描述美國航天領域中的性別歧視,最佳短篇《女巫的遁逃異世界實用綱要指南(A Witch’s Guide to Escape: A Practical Compendium of Portal Fantasies)》關注抑鬱症,2020年的最佳中篇小說《This Is How We Lose The Time War》則有意地淡化了性別指涉。

而陳楸帆作為當代華語科幻作家的代表之一,曾提出「科幻現實主義」,認為其能夠對現實主義文學進行補充。他的科幻小說往往指向社會議題,探討科技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昨日下午,陳楸帆以「技術加速時代的科幻與文學」為題,與青年評論家王輝城一起在上海書展期間分享了有關當代科幻作品的看法。

科幻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不同視角

「加速主義」對技術絕對推崇,倡導全然接受技術革新帶來的社會變化。它在20世紀初伴隨著未來主義運動興起,意圖摧毀舊有結構,進入嶄新未來。對於「加速」過程中湧現的社會問題,加速主義者們採取「看不見」的態度,認為時時革新的技術能夠彌補糟糕的後果。這種不顧一切的瘋狂容易導向極端情緒與顛覆性的社會災難。

隨著「技術加速主義」侵入現實,工業化與全球化進一步加深,人的異化程度愈發嚴重。「異化」最初的使用語境是工業革命,當時的勞動者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操縱下,履行非自發性的機械勞動,無法產生對勞動意義的認同。在陳楸帆看來,今天的「異化」更多的是出於科技的影響,令自我認知、人際關係、時空觀感與工作概念都發生變化。

他進一步指出,這個新時期的「異化」問題,「完全取決於我們站在什麼立場上去討論解釋」。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角度,「異化」是「進化」的詮釋。隨著技術的劃時代革新,人類改造與適應自然的能力也大幅提升,人均壽命、教育情況、認知水平與前工業時代大為不同。但如果採取非人類中心視角,用「蓋亞理論」,即所有生物共同維繫地球運轉進行思考,那麼人類在加速主義趨勢下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會讓地球生態圈失衡,甚至反向加速人類的自我滅亡。

人在技術加速時代產生的「異化」,以及如何反映與警惕這一技術進步的副產物,成為陳楸帆創作的關注重點。早期作品《動物觀察者》中的技術想像,是將某種動物特性移植給人。人擁有「超人」能力,但會受獸性誘惑而輕易失控。2019年出版的《人生算法》一書中收入《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小說採取偽紀錄片腳本形式,探討生育這一維繫物種繁衍的關鍵問題:如果技術能夠讓任何人都擁有生育自由和權利,那麼你是否會選擇體驗生育的痛苦與危險?陳楸帆說,「寫作靈感來自許多朋友的孕期日記。她們的感受很真實。這是一個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

版本: 花城出版社 2020-6在新書《異化引擎》中,收入了9篇小說。其中,《巴麟》描繪了一種類人生物「巴麟」,他與人類存在溝通上的隔閡,由於地位懸殊遭到欺凌。故事中的主角嘗試彌合裂痕卻屢次失敗,揭示了「在任何時候,理解『他者』是困難的」。《無債之人》則將人物設定為一旦出生就背負著巨額債務,即使死亡,債務也能保留到再生的來世,償還之路永遠無法終止。這正像是當代生活的一種隱喻:「每個人都是債務的奴隸」。

王輝城評價陳楸帆善於抓住生活細節,關切社會議題,「擁有一種超現實的洞察力,通過觀察將現實科幻化」,陳楸帆則回應,正是「科幻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不同視角,能夠抽離日常生活狀態,從更大的時空尺度看待人類、自然與宇宙」。

過分強調科學主義會喪失文學闡釋的多義性

王德威在科幻研究學者宋明煒《中國科幻新浪潮》一書的序中指出,科幻對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進行反思,通過解構和重組「人」的意義,「科幻小說遠離主流定義的現實或真實,尋求跨越、穿越、超越的可能」。此前,陳楸帆就曾經在一次對談中提及,科幻小說會成為現實的一種「替代性的(alternative)」、「另類性」嘗試。

本次活動中,陳楸帆同樣強調,科幻是加速主義時代的一種安慰劑。加速主義的表徵之一是對工具理性的高估,與之相對,感性的重要性被忽視。他認為,過分強調科學主義會喪失文學闡釋的多義性,應該用文學的詩性審美來模糊無法解釋的邊緣問題,才能讓更多的人進入想像空間。

在科幻中並置宗教或信仰是陳楸帆慣用的一種模式。他解釋說,某種角度看來,科學和宗教信仰是一回事:在人類歷史上,它們都扮演了理解世界的框架,人們在不斷驗證中重新闡釋最初的假設,排斥另一套自己不接受的話語。更重要的是,信仰有效撫慰了現實焦慮。陳楸帆的作品也體現著儀式、宗教與信念。收錄於《異化引擎》的《初神狀態》將場景設置在末日後的上海,其中一位主人公在意識渙散時堅持去圖書館還書,他通過這一儀式來顯示自己尚屬於文明社會。長篇小說《荒潮》提到古老的潮佔儀式,還用廣東地區的日常祈福包裝了賽博朋克的機械降神。

另一種方式是在本土性經驗中尋求創作靈感。鄉土與科技兩種元素之間不存在優劣勝敗的價值判斷,它們可以互為補充,成為凝聚文學的核心。陳楸帆坦陳自己轉向家鄉經驗存在過一個掙扎的過程,「迴避到無法迴避,才發現家庭和血脈決定著你如何在世界上尋找自己的位置。」在《匣中祠堂》(收錄於《異化引擎》)一篇中,傳統的潮汕祠堂文化成為連接代際情感和價值觀的象徵,被寄予有效延續社群的願望。《荒潮》有意識加入潮汕方言、習俗與宗族文化,成為富有地域特色的科幻書寫。

選擇轉向本土性經驗,挖掘獨特的世界觀,能夠幫助中國科幻在世界科幻中定位。陳楸帆說,寫作不會總是順利的,但他越來越有一種感覺:「西方樹立了許多二元對立的關係,比如先進和落後、現代和原始、科技和自然。中國則傾向處理成互相轉換融合的和諧狀態,比如太極與天人合一。」

科幻「新浪潮」中的另一種可能

美國衛斯理學院副教授宋明煒在其著作《中國科幻新浪潮》一書中認為,繼20世紀初與五六十年代之後,中國科幻在21世紀迎來復興,是一輪「新浪潮」。近來,中國科幻作者斬獲國際獎項,國創科幻電影票房大賣,眾多當代作家轉向科幻創作,也佐證了中國科幻重新在當代文學浪潮中興起的現狀。陳楸帆對這些現象進行了肯定,也表達了擔憂:比起擁有科幻創作傳統的美國,中國本土的創作者數量們仍然不足。在創作水平上,絕大多數作品對標了上世紀的西方美學風格,在題材、文學性與思考深度上依舊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版本: 上海文藝出版社副標題 2020-4為了回應「新浪潮」,科幻的界限也應該擴大。《衛報》曾撰文指出,英國當代文學巨匠伊恩·麥克尤恩的最新小說《像我這樣的機器》探討了人工智慧的倫理、機器與人類之間的愛情,儘管麥克尤恩本人不承認,但它也屬於科幻範疇。陳楸帆也提示,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曾把她的經典《使女的故事》定義為推測性小說,但它顯然屬於科幻——用極端方式構建未來,但探討社會議題。

AI寫作是陳楸帆一直在嘗試的領域。在《恐怖機器》中,機器「分裂者」所說的話來自AI程序的自動生成,但仍然稍顯生硬。陳楸帆說,相比寫作《人生算法》的2019年,機器寫作的算法模型已經有極大進步。在最新的英文寫作試驗中,AI的創作已基本與人類無異。他對這一技術革新抱著開放心態,認為主動迎接的姿態能夠超越被動的等待。甚至,他想在未來做文本試驗的項目,讓人工智慧和人類作家共同寫作。

不過,陳楸帆還是強調,好萊塢的陳詞濫調並沒有過時,「愛」依舊是足夠強大的力量。「愛沒有辦法量化,也沒有辦法結構化。無論是自我個體的反應,還是主客體之間的動態結構,它都是雙向互動的存在。而機器,永遠只在模仿,即使模仿得足夠像,也無法複製情感。」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異化引擎》一書收錄了陳楸帆近年來的科幻中的9個短篇小說,從不同個體到集體的切片視角,記錄下神秘的未知力量「異化引擎」對人類文明所帶來的衝擊。在10年之後,機器輔助寫作或許會成為普遍現象。AI寫作背後,意味著文學本身的邊界也將被不斷深挖拓寬。或許我們會迎來如克拉克所說,「一切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的時代。到了那樣的時代,科幻的位置何在,科幻又應該怎樣去寫呢?
  • 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的目標是打破邊界
    陳楸帆:因為我的興趣點在這一塊,像那些理工科出身的去寫一些科學的底層邏輯,不是我擅長的。但是我原來對文藝理論比較熟悉,包括法蘭克福這些學派、結構主義這些東西,它能通過文本去分析一些實際存在的一些話題。陳楸帆:其實借用歷史上很多的科幻的作品來說,科幻其實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清性別的意識,包括女性權利的自我覺醒。我們需要更多的女性科幻作者,以及是關於女性的科幻作品,這方面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最近會有三本關於中國女性科幻作者的作品集出來,我是其中一套的主編,叫《她科幻》。
  • 《迷幻史》登陸知乎 陳楸帆走進「快閃課堂」聊科幻
    」,作為繼劉慈欣為首的「科幻四大天王」之後中國最有潛力和實力的年輕科幻作家,陳楸帆攜新作《迷幻史》前來,與知乎用戶及廣大讀者展開線下交流。「從科幻小說到科技藝術裡」,AI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出來,包括在科技實踐和科幻想像之間,有些什麼樣的關係。在當天的分享會中,陳楸帆從各個時代的科幻作品入手,與讀者一道回顧了科幻作品與科技發展的歷程,展望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想像與期待。陳楸帆走進快閃課堂揭密科幻靈感源自科技漫長的歷史中,科幻與科技發展有哪些交融?
  • 陳楸帆:和AI一起寫科幻小說,這本身就夠科幻
    科幻作家陳楸帆從2017年起就開始嘗試與AI共同寫作,從一些無釐頭的句子到出乎他意料的「神轉折」,這個過程變得越來越有驚喜。陳楸帆期待在未來AI能參與到更多有關審美和創造力的領域,他並不認為這會削弱人的主觀能動性,稀釋才華的珍貴性。
  • 阿西莫夫:科幻、科普、神秘主義?
    來源:第一財經阿西莫夫: 科幻、科普、 神秘主義?江曉原前幾年我出版了《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對這樣高調的書名有點不太自信,我的學生穆蘊秋博士安慰我說:這有什麼?雖然《基地》給阿西莫夫帶來意想不到的聲譽和財富,他卻戛然停止了科幻寫作,轉入科普創作——據說是響應艾森豪總統的號召。新的寫作繼續為他帶來聲譽和財富。他從1958年起在《奇幻和科幻雜誌》上寫專欄。這是一種科幻文學界享譽已久的老牌文學雜誌,內容包括短篇科幻小說、訪談、書評、影評等,這些文章基本上可以歸入「科普」。
  • 要用AI寫科幻小說?這事兒有點意思
    ◎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AI不但很能幹,而且越來越多才多藝。它們既會寫詩,也可以創作音樂,還能畫畫。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
  • 科幻才是人類最大的現實主義 一位北大學霸的斜杠人生
    然而陳楸帆還有一個斜槓身份不容忽視,那就是科幻小說作家。16歲時,他發表的作品《誘餌》就獲得了少年凡爾納獎(校園科幻大獎)的一等獎。在那之後,他還寫出了《麗江的魚兒們》、《鼠年》、《霾》等一批獲獎作品,獲得9 次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3 次中國科幻銀河獎,1 次世界科幻奇幻翻譯獎。
  •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故事
    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AI不但很能幹,而且越來越多才多藝。它們既會寫詩,也可以創作音樂,還能畫畫。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 安慰劑真能治病嗎?| 揭秘安慰劑效應(二)
    受此啟發,戰後他與同事開創了對安慰劑效應的科學研究,證明了安慰劑的療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不是病人的主觀臆想。比切爾等人的工作直接導致美國新藥審批標準的重大變革,以及為了淘汰無效藥物而對現有藥品市場的大清理。(詳見:)疾病和創傷的各種症狀中,疼痛或許是最普遍的一種。也許正因為如此,「病痛」常常被作為「疾病」的代名詞。比切爾等人早期的安慰劑研究也主要集中於它對疼痛的作用。
  • 「最美的謊言」神奇的安慰劑效應,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這些例子來自醫學觀察,它們都反映了安慰劑效應——吃「假藥」的人和真藥一樣有效。過去,學術界認為安慰劑效應與真正藥物的療效有本質區別。因此,在研究藥物療效時,應設立安慰劑組,排除安慰劑效應,從而確定藥物的真實療效。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上也是一樣的,心理學家應該把安慰劑效應排除在心理治療的真正療效之外。
  • 第十一屆華語科幻星雲獎 頒獎盛典活動公告
    >  頒發單位 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組織委員會  評選範圍 全球範圍內的華語科幻作品、作者、翻譯者、評論者、從業者和出版者等  獎項性質 華人科幻志願者創立的公益性獎項  主要創始人 董仁威 姚海軍 吳巖  聯合發起人 程婧波 董晶 楊楓 韓松 劉慈欣 王晉康 何夕 陳楸帆 北星 李慶雯 付勝 楊波  註冊單位 成都時光幻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 中國科幻人探討...
    9月26日上午,在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上,當代著名科幻作家韓松,世界華人科幻作家協會主席陳楸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天文館原館長朱進、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編劇、製片人龔格爾以及著名科幻作家江波、寶樹等分享真知灼見,探討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未來。對話嘉賓:韓松:當代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 中國科幻新浪潮:過去十年,讓世界聽見了中國科幻的聲音
    而在劉慈欣之外,越來越多優秀的中國科幻作家開始崛起,郝景芳的《流浪蒼穹》、陳楸帆的《荒潮》都在近年被譯介到海外,讓世界聽見了中國科幻的聲音。宋明煒:我稱為「中國科幻新浪潮」的這個群體,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末,以陳楸帆、韓松、王晉康、劉慈欣等為代表,這個作家群體其實創造了一個中國科幻發展的黃金時期。這裡的「新浪潮」不完全是英美科幻新浪潮的概念。
  • 封面會客廳|「幾近一己之力」做成釣魚城科幻中心 科幻博士將...
    陳楸帆、江波、張冉、阿缺等國內一線多位青年科幻作家,悉數到場。《三體》責編、《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姚海軍上臺致辭對釣魚城科幻中心表示祝賀和表示他的期待。當歷史和未來在江城相遇近幾年,與中國經濟實力增長相一致,科幻在中國可謂春潮湧動。各種科幻獎項,科幻項目,科幻產業園,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
  • 《攻殼機動隊》:後人類主義時代的來臨,是喜是憂?
    而這種真的擁有「智能」的機器人卻早已在科幻作品中大放異彩。這類多被我們劃分到賽博朋克類型的科幻作品總是逃不開如下思考:當經過編碼的程序擁有自我意識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們」的存在?賽博朋克是科幻電影一種風格,科技高度發達之後,人與機器的界限逐漸模糊,虛擬與現實彼此交融,在物質極度富足精神卻越發空虛的同時,也映襯出身處這樣悲觀社會中人類自身的渺小。但賽博格的最早概念,並非來自科幻,而是為了解決人類在未來星際旅行中,面臨呼吸、新陳代謝、失重以及輻射效應等問題。
  • 2018年科幻文學:重新喚起的熱情
    2018年是科幻題材短篇小說集收穫的年頭。陳楸帆的《人生算法》是一部從多個方面討論AI與人類關係的作品,部分內容十分震撼。灰狐的《鯨魚航線》與《固體海洋》文筆流暢、畫面感強,言語中時常透出一絲幽默。王侃瑜的《雲霧2.2》、雙翅目的《公雞王子》、翼走的《追逐太陽的男人》、糖匪的《看見鯨魚座的人》等,從不同方面透視中國人想像力在科技時代的走向,且風格都很獨特。
  • 科幻憑什麼緩解人類的結構性焦慮?
    我是陳楸帆,今天我帶來的這個話題,可能聽起來有點天馬行空。我要分享的是科幻小說有什麼用。這個話題其實有非常現實的一個語境,大概是兩個月之前,我們很熟悉的億萬富翁潘石屹,見到了他的偶像,我相信也是在座很多人、包括我在內的一個偶像——劉慈欣老師。他見劉慈欣,其實是為了給他拍照,同時也問他一些問題。
  • 科幻小說的「主題矛盾」和「陌生化」
    科幻小說正是在文學的世界中安放一個預設的前提,在一個虛構的世界中來推斷人性的走向。而推動科幻小說情節持續發展的,正是其中的「主題矛盾」。可以說,設置合理的矛盾衝突是任何科幻小說作品都無法迴避的重要的「關鍵詞」。
  • 江波摘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大獎 自稱「烏龜選手」
    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不少獲獎者都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作家。最佳短篇科幻小說金獎由中國科幻更新代作家陳楸帆《巴鱗》摘得。陳楸帆生於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是中國更新代代表科幻作家之一,以現實主義和新浪潮風格而著稱,被視為「中國的威廉·吉布森」,他的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
  • 劉慈欣作品漫畫版出版,如何理解「中國科幻新浪潮」?
    而在劉慈欣之外,越來越多優秀的中國科幻作家開始崛起,郝景芳的《流浪蒼穹》、陳楸帆的《荒潮》都在近年被譯介到海外,讓世界聽見了中國科幻的聲音。我認為科幻小說創造的是一個異託邦,它未必是一個更好的世界,也不一定是一個更壞的世界,但是它其實通過某種危機的方式來把深藏在我們時代中、不為我們在日常經驗層面所感知的某種特徵、某些力量釋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