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虎(中)在武隆指導茶農生產。(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高飛虎為茶農現場示範茶葉加工。
高飛虎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茶葉產業培訓班講課。
高飛虎很忙。作為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貯藏加工研究所所長助理和研究員,他一年中有4個多月都撲在重慶各個區縣和國內多地的田間地頭,對農產品的培育和生產進行課題調研、指導。其中,為推動武隆區茶產業發展,他傾注的心血最多。
為什麼是武隆?高飛虎說,這不僅因為武隆有著可上溯到商周時期的悠久種茶歷史,而且當地平均12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形,具備「高山出好茶」的先決條件。此外,武隆自然旅遊資源豐富,能為茶葉銷售提供好的市場平臺。
人物名片
高飛虎,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貯藏加工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重慶市科技特派員、武隆區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主持參與各類科技項目20餘項,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稱號。常年紮根科研一線,重點對武隆茶葉生產、加工等進行技術指導,帶動20多個貧困村經濟發展和村民脫貧增收。
創新感悟
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技研發,進行科技扶貧,不僅要有滿腔熱血,還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因茶結緣
幫扶貧困鄉年增收百萬元
因茶葉與武隆「結緣」,高飛虎說,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2005年,作為重慶市科技特派員,高飛虎隨當時重慶市科委組織的專家組「三下鄉」活動來到武隆。專家組一行主要是為當地村民進行農產品生產指導,重點涉及牲畜養殖、蔬果栽培等產業。
彼時,當地一個茶葉小作坊負責人劉永鏵,苦於茶葉種植始終不得其法,便大著膽子向專家組請教,當時高飛虎接待了他。在劉永鏵倒完一通「苦水」後,高飛虎決定先去他的茶葉作坊實地調查,然後再「開方子」。
經過細緻走訪,高飛虎發現,劉永鏵的作坊從管理方式到車間設備及加工技術,都非常原始粗放,於是,他耐心地給劉永鏵逐一指出不足,並在之後長期與他保持「點對點」幫扶。
「武隆種植茶葉的條件得天獨厚,當地茶農生產熱情也高,就是缺乏技術指導。」受此啟發,大學時讀茶學專業、隨後又在重慶市茶葉研究所工作的高飛虎,當年就主動申請到武隆進行茶產業駐點幫扶。
到武隆駐點幫扶的頭一個月,高飛虎走遍當地10多個鄉鎮,對武隆茶產業進行了全面調研。他對當地茶園進行了茶樣、土樣採集和化驗分析,並對茶園的環境氣候進行了評估。他還參與制定了《武隆茶葉產業發展規劃》《綠色高山生態優質綠茶基地建設總體方案》等,將武隆茶園依照不同類型劃分為改造恢復型茶園、重建型茶園、增行補株型茶園等,並針對茶園的不同類型,逐一對其進行升級改造技術指導。
然而,儘管有著不錯的種植條件,但當時武隆全境茶農數量只有幾十戶,加上品牌不響、銷路不暢,茶農們對茶產業發展沒啥信心。
扶貧先扶志。憑著多年對茶葉的知識積累,高飛虎認為,武隆茶葉品質上佳,缺的只是一個打響名頭的機會。於是,高飛虎鼓勵當地茶農,把一款由他們種植加工的茶葉送到當時正在永川舉行的「國際茶文化節」進行評選,不曾想,該茶葉竟一舉問鼎金獎!這個喜出望外的結果,讓大家信心倍增。
接下來,高飛虎繼續紮根生產一線,先後指導當地建成5個茶葉生產基地,改造新建茶園面積近5萬畝,並積極推動當地創建茶旅融合示範基地。其中,白馬鎮豹巖茶村獲2015年度「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稱號。
針對武隆高山茶區生產實際,高飛虎積極引進、篩選出適宜當地推廣的茶樹品種,研究形成適合當地的「高山衰老茶園樹勢恢復關鍵技術」「高山新建茶園覆膜越冬技術」「高山有機茶園管理技術」,並在生產中應用推廣。在多個由高飛虎牽頭創製的武隆茶葉品牌中,「仙女紅」有機紅茶榮獲中國重慶·永川國際茶博會金獎、重慶市著名商標、重慶市名牌產品等稱號;「蜀牌·武隆高山茶」更是一舉獲得第十二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
「武隆茶葉」打響名頭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產業化發展。於是,在適宜種植茶葉的白馬鎮、後坪鄉等多個鄉鎮,都能時常見到高飛虎不厭其煩地給茶農做思想工作,一遍遍灌輸「茶葉方便運輸和存放、附加值高,能有效帶動增收」等理念。
「有了專家的科技扶持,還有鎮上農業技術骨幹『一對一』指導,我有信心把茶園種植延伸成為一條完整產業鏈。」前兩年,經過高飛虎的指導幫扶,武隆桐梓鎮雙鳳村返鄉創業人員黃成投資上千萬元,建設茶葉基地,並在自家茶園旁開建一座制茶加工廠。同時,他還在高飛虎和桐梓鎮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籌劃建設電商平臺,逐步建立起專屬的茶葉銷售渠道,形成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完整茶葉產業鏈。
黃成的「致富經」,只是高飛虎牽頭幫扶鄉親脫貧的眾多案例之一。
近年來,高飛虎牽頭組織相關科技人員,先後幫扶白馬鎮、後坪鄉、鴨江鎮等鄉鎮的10多家茶葉企業進行茶葉加工生產線建設及產品開發。其中,作為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後坪鄉,現已達到加工綠茶80噸、紅茶40噸的年產能,每年可帶來600萬元經濟收益。
紮根一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高飛虎初到武隆進行茶產業幫扶時,也曾遭遇當地茶農的不理解、不信任。
有一次,在指導茶農進行茶樹栽植管護時,高飛虎讓茶農們用臺刈技術對衰老茶樹進行改造。臺刈技術,是一種茶樹改造技術,即對衰老的茶樹在離地面約10釐米高處,剪掉其全部枝幹,重新培養樹體骨架和樹冠。
然而,聽說要對茶樹進行這樣大刀闊斧的修剪,茶農不幹了,認為這樣做會把茶樹毀掉。直到高飛虎多次拍胸脯保證「茶樹出意外由我負責」,茶農們才將信將疑按照他的建議執行。
事後,當看到通過臺刈技術改造後的茶樹產量翻番時,茶農們都心悅誠服地向高飛虎豎起大拇指。
高飛虎說,無論大家與他意見相同還是相左,他都能感受到,茶農都是對事不對人,並且大家對他這位科技特派員始終報以尊重。和茶農在一起相處的點點滴滴,讓高飛虎更加堅定了紮根一線,帶動當地村民致富增收的決心和信心。
要提高茶農的種植加工技術,高飛虎心裡明白,他們需要的是一學就會、學會就用的實用技術。
因此,在進行技術培訓時,高飛虎先是通過圖片演示和現場實作,讓茶農們觀摩,然後和大家一起實地操作——白天,他與茶農們一起採摘茶葉,晚上則手把手教他們茶葉加工技術。
通過多次與茶農同吃、同住、同勞動,高飛虎教茶農們學會了針形名茶、扁形名茶、毛峰茶等不同外形茶的加工技術,同時熟練掌握了各種制茶機械的規範操作,讓茶葉加工品質得到顯著改善。
白天採完茶葉,高飛虎還要對前一天晚上加工的茶葉樣品進行評審,找出問題後,還得對制茶工藝進行改良,因此,他經常深夜加班。最忙碌的時候,武隆全區7個茶葉加工廠都有高飛虎實地指導的身影。
「這種『點對點』幫扶始終是遠水難救近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一線幫扶中,高飛虎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於是,由高飛虎牽頭,市裡多名科技特派員定期在武隆舉辦茶產業培訓班,為茶農免費授課。高飛虎和同事們還為每個廠家指派技術人員,對其進行專業指導和培訓。
如今,武隆每個茶葉企業及生產基地都有專職技術人員。這些由高飛虎手把手帶出來的技術人員,又面向廣大茶農傳授茶葉種植加工技術,從而讓更多人掌握專業知識,創造出更大經濟效益。
在武隆科技扶貧過程中,高飛虎始終認為,壯大特色產業才是脫貧的不二法門,沒有產業的脫貧,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為此,他一直為當地多個鄉鎮、村社發展茶葉產業「鼓與呼」,並積極幫扶產業帶頭人。
現任武隆洪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趙偉成,就是高飛虎重點幫扶的產業帶頭人之一。
2014年,在外打工做建築小包工頭的趙偉成決定返鄉,潛心種茶。他認為,目前政府正在培育高山茶葉鄉村旅遊帶,是茶葉做大做強的好時機,於是他找到高飛虎「取經」。
高飛虎對此非常支持。他告訴趙偉成,武隆這樣的高山地區適宜種植不施化學肥料、不打農藥的高山有機茶葉,並勉勵他耐心經營、精心發展,同時手把手幫助他成立了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趙偉成的合作社已帶動當地200多戶農戶參與,有效帶動了村民致富增收。
「如果不把茶葉種植好、製作好,那麼它只是一堆枯葉,只有通過產業化發展,產出優質精良的茶葉,才能讓茶農得到實惠。」高飛虎如是說。
只爭朝夕
前行在科技扶貧路上
在科技幫扶武隆茶產業培育壯大的過程中,勞心勞力只是一方面,高飛虎也曾經歷過危險。
2018年年底,由於茶葉加工時間緊張,為趕時間到達現場進行技術指導,高飛虎與同事連夜驅車,從武隆城區出發走山路前往一處茶廠。
時逢隆冬,加之山上海拔高,汽車沿山路越向上行駛車輪越打滑。當到達一處陡坡時,車輛再也無法上行,駕駛員只好把車停下,車上所有人下車步行。結果大家沒走幾步,停著的車子突然失去控制,一直向側後打滑,幸虧有個土堆擋住,車才沒有滑進深溝裡。
不過,在高飛虎看來,這樣的驚險只是他投身科技扶貧中的一段小插曲。
「科研要立足於基層,適用於基層,紮根於基層,這樣才有意義。」高飛虎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讓自己數十年來對茶葉種植的所思所學得以全數施展,助力科技扶貧推動茶農致富增收,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自參加工作以來,重慶主要產茶區高飛虎都去過,尤其是10多年來紮根武隆茶葉生產一線,讓他與武隆的茶農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在2017年底舉行的武隆區第三屆人才表彰大會上,高飛虎因在武隆區茶產業發展和科技扶貧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獲「武隆區第三屆貢獻獎」。
對於高飛虎的獲獎,武隆區政府及區農業、科技等部門人士都說「這是實至名歸」。特別讓大家嘖嘖稱讚的是,作為武隆區進村幫扶科技扶貧團團長,近年高飛虎帶領扶貧團成員開展實地調研,針對武隆28個貧困村分別制定出具體幫扶措施,開展了農產品新品種引進、新技術培訓與實地指導等幫扶,極大促進了貧困村產業發展和農民脫貧增收。
實際上,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高飛虎對農戶的科技幫扶不僅局限於茶產業,在其它農作物培育方面,他同樣以自身所學為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言獻策。而且不只是在武隆,他的足跡遍及大足、榮昌、巫山等市內多個區縣,鼓勵並帶動各地因地制宜發展荷蓮、苕粉等特色農產品。
高飛虎說,他將一直行走在科技扶貧道路上,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