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虎 紮根科技扶貧一線 高山種出「致富茶」

2020-12-07 中國網

高飛虎(中)在武隆指導茶農生產。(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高飛虎為茶農現場示範茶葉加工。

高飛虎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茶葉產業培訓班講課。

高飛虎很忙。作為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貯藏加工研究所所長助理和研究員,他一年中有4個多月都撲在重慶各個區縣和國內多地的田間地頭,對農產品的培育和生產進行課題調研、指導。其中,為推動武隆區茶產業發展,他傾注的心血最多。

為什麼是武隆?高飛虎說,這不僅因為武隆有著可上溯到商周時期的悠久種茶歷史,而且當地平均12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形,具備「高山出好茶」的先決條件。此外,武隆自然旅遊資源豐富,能為茶葉銷售提供好的市場平臺。

人物名片

高飛虎,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貯藏加工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重慶市科技特派員、武隆區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主持參與各類科技項目20餘項,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稱號。常年紮根科研一線,重點對武隆茶葉生產、加工等進行技術指導,帶動20多個貧困村經濟發展和村民脫貧增收。

創新感悟

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技研發,進行科技扶貧,不僅要有滿腔熱血,還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因茶結緣

幫扶貧困鄉年增收百萬元

因茶葉與武隆「結緣」,高飛虎說,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2005年,作為重慶市科技特派員,高飛虎隨當時重慶市科委組織的專家組「三下鄉」活動來到武隆。專家組一行主要是為當地村民進行農產品生產指導,重點涉及牲畜養殖、蔬果栽培等產業。

彼時,當地一個茶葉小作坊負責人劉永鏵,苦於茶葉種植始終不得其法,便大著膽子向專家組請教,當時高飛虎接待了他。在劉永鏵倒完一通「苦水」後,高飛虎決定先去他的茶葉作坊實地調查,然後再「開方子」。

經過細緻走訪,高飛虎發現,劉永鏵的作坊從管理方式到車間設備及加工技術,都非常原始粗放,於是,他耐心地給劉永鏵逐一指出不足,並在之後長期與他保持「點對點」幫扶。

「武隆種植茶葉的條件得天獨厚,當地茶農生產熱情也高,就是缺乏技術指導。」受此啟發,大學時讀茶學專業、隨後又在重慶市茶葉研究所工作的高飛虎,當年就主動申請到武隆進行茶產業駐點幫扶。

到武隆駐點幫扶的頭一個月,高飛虎走遍當地10多個鄉鎮,對武隆茶產業進行了全面調研。他對當地茶園進行了茶樣、土樣採集和化驗分析,並對茶園的環境氣候進行了評估。他還參與制定了《武隆茶葉產業發展規劃》《綠色高山生態優質綠茶基地建設總體方案》等,將武隆茶園依照不同類型劃分為改造恢復型茶園、重建型茶園、增行補株型茶園等,並針對茶園的不同類型,逐一對其進行升級改造技術指導。

然而,儘管有著不錯的種植條件,但當時武隆全境茶農數量只有幾十戶,加上品牌不響、銷路不暢,茶農們對茶產業發展沒啥信心。

扶貧先扶志。憑著多年對茶葉的知識積累,高飛虎認為,武隆茶葉品質上佳,缺的只是一個打響名頭的機會。於是,高飛虎鼓勵當地茶農,把一款由他們種植加工的茶葉送到當時正在永川舉行的「國際茶文化節」進行評選,不曾想,該茶葉竟一舉問鼎金獎!這個喜出望外的結果,讓大家信心倍增。

接下來,高飛虎繼續紮根生產一線,先後指導當地建成5個茶葉生產基地,改造新建茶園面積近5萬畝,並積極推動當地創建茶旅融合示範基地。其中,白馬鎮豹巖茶村獲2015年度「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稱號。

針對武隆高山茶區生產實際,高飛虎積極引進、篩選出適宜當地推廣的茶樹品種,研究形成適合當地的「高山衰老茶園樹勢恢復關鍵技術」「高山新建茶園覆膜越冬技術」「高山有機茶園管理技術」,並在生產中應用推廣。在多個由高飛虎牽頭創製的武隆茶葉品牌中,「仙女紅」有機紅茶榮獲中國重慶·永川國際茶博會金獎、重慶市著名商標、重慶市名牌產品等稱號;「蜀牌·武隆高山茶」更是一舉獲得第十二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

「武隆茶葉」打響名頭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產業化發展。於是,在適宜種植茶葉的白馬鎮、後坪鄉等多個鄉鎮,都能時常見到高飛虎不厭其煩地給茶農做思想工作,一遍遍灌輸「茶葉方便運輸和存放、附加值高,能有效帶動增收」等理念。

「有了專家的科技扶持,還有鎮上農業技術骨幹『一對一』指導,我有信心把茶園種植延伸成為一條完整產業鏈。」前兩年,經過高飛虎的指導幫扶,武隆桐梓鎮雙鳳村返鄉創業人員黃成投資上千萬元,建設茶葉基地,並在自家茶園旁開建一座制茶加工廠。同時,他還在高飛虎和桐梓鎮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籌劃建設電商平臺,逐步建立起專屬的茶葉銷售渠道,形成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完整茶葉產業鏈。

黃成的「致富經」,只是高飛虎牽頭幫扶鄉親脫貧的眾多案例之一。

近年來,高飛虎牽頭組織相關科技人員,先後幫扶白馬鎮、後坪鄉、鴨江鎮等鄉鎮的10多家茶葉企業進行茶葉加工生產線建設及產品開發。其中,作為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後坪鄉,現已達到加工綠茶80噸、紅茶40噸的年產能,每年可帶來600萬元經濟收益。

紮根一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高飛虎初到武隆進行茶產業幫扶時,也曾遭遇當地茶農的不理解、不信任。

有一次,在指導茶農進行茶樹栽植管護時,高飛虎讓茶農們用臺刈技術對衰老茶樹進行改造。臺刈技術,是一種茶樹改造技術,即對衰老的茶樹在離地面約10釐米高處,剪掉其全部枝幹,重新培養樹體骨架和樹冠。

然而,聽說要對茶樹進行這樣大刀闊斧的修剪,茶農不幹了,認為這樣做會把茶樹毀掉。直到高飛虎多次拍胸脯保證「茶樹出意外由我負責」,茶農們才將信將疑按照他的建議執行。

事後,當看到通過臺刈技術改造後的茶樹產量翻番時,茶農們都心悅誠服地向高飛虎豎起大拇指。

高飛虎說,無論大家與他意見相同還是相左,他都能感受到,茶農都是對事不對人,並且大家對他這位科技特派員始終報以尊重。和茶農在一起相處的點點滴滴,讓高飛虎更加堅定了紮根一線,帶動當地村民致富增收的決心和信心。

要提高茶農的種植加工技術,高飛虎心裡明白,他們需要的是一學就會、學會就用的實用技術。

因此,在進行技術培訓時,高飛虎先是通過圖片演示和現場實作,讓茶農們觀摩,然後和大家一起實地操作——白天,他與茶農們一起採摘茶葉,晚上則手把手教他們茶葉加工技術。

通過多次與茶農同吃、同住、同勞動,高飛虎教茶農們學會了針形名茶、扁形名茶、毛峰茶等不同外形茶的加工技術,同時熟練掌握了各種制茶機械的規範操作,讓茶葉加工品質得到顯著改善。

白天採完茶葉,高飛虎還要對前一天晚上加工的茶葉樣品進行評審,找出問題後,還得對制茶工藝進行改良,因此,他經常深夜加班。最忙碌的時候,武隆全區7個茶葉加工廠都有高飛虎實地指導的身影。

「這種『點對點』幫扶始終是遠水難救近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一線幫扶中,高飛虎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於是,由高飛虎牽頭,市裡多名科技特派員定期在武隆舉辦茶產業培訓班,為茶農免費授課。高飛虎和同事們還為每個廠家指派技術人員,對其進行專業指導和培訓。

如今,武隆每個茶葉企業及生產基地都有專職技術人員。這些由高飛虎手把手帶出來的技術人員,又面向廣大茶農傳授茶葉種植加工技術,從而讓更多人掌握專業知識,創造出更大經濟效益。

在武隆科技扶貧過程中,高飛虎始終認為,壯大特色產業才是脫貧的不二法門,沒有產業的脫貧,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為此,他一直為當地多個鄉鎮、村社發展茶葉產業「鼓與呼」,並積極幫扶產業帶頭人。

現任武隆洪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趙偉成,就是高飛虎重點幫扶的產業帶頭人之一。

2014年,在外打工做建築小包工頭的趙偉成決定返鄉,潛心種茶。他認為,目前政府正在培育高山茶葉鄉村旅遊帶,是茶葉做大做強的好時機,於是他找到高飛虎「取經」。

高飛虎對此非常支持。他告訴趙偉成,武隆這樣的高山地區適宜種植不施化學肥料、不打農藥的高山有機茶葉,並勉勵他耐心經營、精心發展,同時手把手幫助他成立了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趙偉成的合作社已帶動當地200多戶農戶參與,有效帶動了村民致富增收。

「如果不把茶葉種植好、製作好,那麼它只是一堆枯葉,只有通過產業化發展,產出優質精良的茶葉,才能讓茶農得到實惠。」高飛虎如是說。

只爭朝夕

前行在科技扶貧路上

在科技幫扶武隆茶產業培育壯大的過程中,勞心勞力只是一方面,高飛虎也曾經歷過危險。

2018年年底,由於茶葉加工時間緊張,為趕時間到達現場進行技術指導,高飛虎與同事連夜驅車,從武隆城區出發走山路前往一處茶廠。

時逢隆冬,加之山上海拔高,汽車沿山路越向上行駛車輪越打滑。當到達一處陡坡時,車輛再也無法上行,駕駛員只好把車停下,車上所有人下車步行。結果大家沒走幾步,停著的車子突然失去控制,一直向側後打滑,幸虧有個土堆擋住,車才沒有滑進深溝裡。

不過,在高飛虎看來,這樣的驚險只是他投身科技扶貧中的一段小插曲。

「科研要立足於基層,適用於基層,紮根於基層,這樣才有意義。」高飛虎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讓自己數十年來對茶葉種植的所思所學得以全數施展,助力科技扶貧推動茶農致富增收,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自參加工作以來,重慶主要產茶區高飛虎都去過,尤其是10多年來紮根武隆茶葉生產一線,讓他與武隆的茶農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在2017年底舉行的武隆區第三屆人才表彰大會上,高飛虎因在武隆區茶產業發展和科技扶貧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獲「武隆區第三屆貢獻獎」。

對於高飛虎的獲獎,武隆區政府及區農業、科技等部門人士都說「這是實至名歸」。特別讓大家嘖嘖稱讚的是,作為武隆區進村幫扶科技扶貧團團長,近年高飛虎帶領扶貧團成員開展實地調研,針對武隆28個貧困村分別制定出具體幫扶措施,開展了農產品新品種引進、新技術培訓與實地指導等幫扶,極大促進了貧困村產業發展和農民脫貧增收。

實際上,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高飛虎對農戶的科技幫扶不僅局限於茶產業,在其它農作物培育方面,他同樣以自身所學為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言獻策。而且不只是在武隆,他的足跡遍及大足、榮昌、巫山等市內多個區縣,鼓勵並帶動各地因地制宜發展荷蓮、苕粉等特色農產品。

高飛虎說,他將一直行走在科技扶貧道路上,只爭朝夕。

相關焦點

  • 高秀兵:「茶博士」的「扶貧經」
    貴州省石阡縣地處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延伸帶,山勢落差大,晝夜溫差大,是高山茶葉的種植天堂。位於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的腹地,石阡苔茶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前幾年,茶園種植零亂,茶葉管護標準不一,茶樹始終沒有成為老百姓的搖錢樹。
  • 茶添新香扶貧路——「精準扶貧十佳企業」新田茶業
    新田公司茶有機黃金茶園示範基地這方人,在秀山大川之中成長,在茶香飄溢之中奔湧,用「小茶葉」幹出一番大事業,奮力書寫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出彩答卷!茶香也怕大山深。得益於武陵山有益的地理環境,但也囿於其偏僻的地理位置,黃金茶的栽種、品飲雖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 林立志:馬邊高山茶 四川茶的味道
    這是今天第一位做客川網茗人談的嘉賓對本屆茶博會的感受,林立志(山羊哥)是馬邊高山茶葉有限公司合伙人,他對川茶的歷史頗有研究,也正是因為對川茶的熱愛,讓他結識了馬邊高山茶。  5日下午,山羊哥帶著馬邊茶的「金潭紫袍」、「幽蘭靈芽」等產品來到新聞直播間,將茶與歷史的故事娓娓道來,「像『金潭紫袍』是我們紅茶最重要的產品,『金潭』是因為茶的湯色金黃透亮,為什麼還有個『紫袍』呢?
  • 大山裡種出「致富果」 科技特派員王五宏紮根泰順6年
    然而,作為浙江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員(瀋陽農業大學博士畢業),在過去6年的科技特派員生涯裡,他又在扎紮實實地「種菜」。在他的指導下,泰順縣筱村鎮的深山裡,建出全省最大的高山黑樹莓種植加工基地,帶動當地200多戶農戶增收數百萬元 。問他有啥秘訣,這個原本滔滔不絕的內蒙漢子反倒羞澀起來。
  • 打贏脫貧攻堅戰 企地攜手奔小康——齊魯石化第一書記紮根扶貧一線...
    扛起責任、勇於擔當、積極作為,在推動脫貧致富,促進鄉村文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出 「尖刀兵」的關鍵作用。  2018年5月4日,時任山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東奇親臨郯城縣廟山鎮樂泉村,視察了扶貧工作開展情況,對齊魯石化派出「第一書記」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 省科技特派員王平:紮根山區培育「致富果」
    近日,來自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的省科技特派員王平,沿著環庫公路驅車1個半小時後,準時抵達位於台州市黃巖區上垟鄉的200畝柑橘基地,給橘農林如明作技術指導。上垟鄉是黃巖最偏遠的鄉鎮之一,位於國家一級水源地長潭水庫保護區內。在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約下,當地將發展柑橘、中藥材、花卉等綠色產業,作為帶動鄉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 在南方長城打造年輕人愛喝的茶,看神秘湘西巾幗扶貧有哪些「科技範」
    無人機、播種機、收割機、直播……現在的湘西,在脫貧攻堅這個偉大的事業中,又增添了科技的力量。11月底,湘西州婦聯、州扶貧開發辦、州農業農村局、州人社局、州科技局五家單位就聯合評出了16個湘西州巾幗脫貧科技示範基地。它們以科技為原動力,帶領婦女在扶貧幫困、技能培訓、扶持創業、帶動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
  • 寧大師生為遂昌高山茶 開發出「茶臉」識別系統
    本報訊(記者蔣煒寧 通訊員朱燕 遊玉增)近日,寧波大學材化學院幹寧教授領導的團隊研製成功「茶葉中鍶和鉛的同位素比值法」,初步建立了指紋圖譜和AI技術結合的「茶臉」識別系統,可快速打擊假茶,幫助遂昌高山茶進行產地保護。位於浙江西南的遂昌縣王村口鎮是紅茶的主要產地。
  • 用心用力用情 扶貧扶智扶志——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科技助力脫貧...
    沿著運用常溫改性瀝青技術修建的農村公路,這些手工藝品出高原,遍全國。在貴州赤水河谷旅遊公路上,路景相融,美不勝收,人們享受難得的愜意與舒適。隨著這條應用交旅融合設計理念修建的公路開通,沿線貧困地區匯人氣,聚財氣。……我國特色減貧之路書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故事中,廣大科研人員在扶貧脫貧一線揮灑智慧汗水,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入科技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⑩——紮根基層勤耕耘 孜孜不倦潤無聲
    從即日起,旗委宣傳部公眾號陸續推出《我的扶貧故事》系列徵文,旨在通過一線扶貧幹部為您講述和分享扶貧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和感人至深的扶貧故事。來展現脫貧成果,傳遞社會正能量。工作期間長時間回不了呼市看家人,他也無所顧忌,一心撲在普查工作上,任勞任怨,不怕苦累,配合組長和同伴們高標準完成了國家脫貧攻堅普查、自治區脫貧攻堅摘帽驗收等工作,得到了各級組織和群眾的認可。四是發揮專長,加大排查,積極防控疫情。
  • 鑽研科技 造福一方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在鶴峰,有這樣一位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從事「三農」工作41年,紮根在農業科研和技術服務一線;他愛崗敬業,開拓創新,推廣實用技術,為鶴峰水稻稻瘟病防治、高山蔬菜種植及有機茶基地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用沾滿了泥土的雙腳,踏出了見效益、見笑臉的脫貧致富之路,讓農民真切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他,就是鶴峯縣茶產業發展促進中心高級農藝師周長輝。
  • 華中科大科技賦能螞蟻堆村 茶產業託起脫貧致富夢
    在臨滄市臨翔區螞蟻堆村,村民們在山裡建茶廠,收入翻幾番,搬出大山住洋樓……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果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近年來,螞蟻堆村緊抓華中科技大學結對幫扶機遇,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著力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實現從「輸血」到「造血」,開闢了村集體經濟的活水。
  • 紫金蟬茶——河源高山無公害放心茶!
    紫金縣全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內高山連綿,是高品質茶葉生長的黃金寶地。據《紫金縣誌》記載,紫金縣種植茶葉歷史逾五百多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紫金縣掀起種茶熱,通過引進臺灣優質茶葉品種結合本土優良品種改良種植,在紫金縣優質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茶產業逐漸成為了紫金縣乃至廣東省特色農產品。
  • 四川屏山:茶悟——一葉碧色,滿載芬芳
    高山雲霧徜徉,江河溪流滋養。富含天然硒素,健康優質好物。產旅融合之路,綠色生態宜居。」眾所周知,茶葉的最佳收穫時節是春季,茶農的主要收入來源也在此季。近年來,屏山縣開拓茶產業發展「新路子」,找尋春夏秋三季茶葉的「春天」,為茶農增收致富找到新路子。
  • 村民致富的敲門人種下一個「科技小院」
    隨著黃土梁村香草試種成功,村民親手制出了成品精油手工皂,也鼓起了腰包。育苗如育人,棵棵是希望2019年9月,由市委統戰部統籌部署的「北京科技小院(統農 031 號)」落戶大莊科鄉。谷繼成決定帶著技術入駐「科技小院」,擴大產業規模,讓更多的人受益。
  • 河北魏縣:致富路上的「山楂樹之戀」
    從前,魏縣雙中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關於致富,村民一片迷茫。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村民們發現,致富之路就在腳下!如今,村裡山楂產業紮根,剁椒豐收,村民好日子就在前方。秋天,山楂樹結出鮮豔的紅果子,紅豔甜美,活潑可愛,如一個個可愛的孩子,讓人滿心歡喜。魏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駐南雙廟鎮雙中村第一書記任若鋒,一直期待這樣的場景早日實現。
  • 科技扶貧創造的產業神話——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
    這些淺顯易懂的歌詞是朱有勇為宣傳科技扶貧,專門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寫的,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二組正是他在瀾滄的「家」。  蒿枝壩二組是個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拉祜族聚居村寨,2015年完成了安居房、硬化道路、乾淨飲水等建設。2017年,朱有勇和科技扶貧團隊幫助這裡爭取到了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重點實施綠化、美化、亮化。
  • 恪守職責 衝鋒在一線
    自2013年進入馬場鎮工作以來,萬文華長期紮根在脫貧攻堅一線,開展信息識別、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等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加班是常態,經常幾周見不到年幼的子女一面,他絲毫沒有怨言,「不能因為我一個家庭的事,影響馬場鎮貧困群眾的事。」
  • 青春在扶貧一線閃光:一名駐村第一書記農村環境治理記
    中新網太原7月7日電 題:青春在扶貧一線閃光:一名駐村第一書記農村環境治理記  作者 楊傑英 郭學紅  走進閆家溝村,環境優美,村主幹道整修一新,乾淨整潔,道路兩旁種著的小松樹修剪整齊,周圍利用廢棄輪胎種植的月季也已經綻放出花朵。在山西省沁縣閆家溝村黨群活動中心牆外,朱虎亮和村幹部正在忙著張貼愛國衛生運動宣傳海報。
  • 回望脫貧路丨雲南屏邊用科技扶貧 村民靠現代種植業增收
    過一會兒,一位扶貧車間的負責人,將來這裡給她們培訓,教她們怎樣刺繡出符合標準的作品。 指導她們扶貧車間的負責人叫陶瓊莉,是一位回鄉的創業者,她和丈夫曾外出務工9年,後來回鄉,貸款辦起了刺繡工廠,僱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貧困戶們一起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