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航研究院成飛611所,舉行了成立50周年的慶典活動。活動的展板上,人們可以看到由611所主持設計研製的多款型號戰機。除了大家十分熟悉的殲-10戰機、殲-20隱身戰機、"梟龍"外貿型戰機和"翼龍"無人機等機型,還有一型採用大三角翼和鴨翼布局、與殲-10很像的雙發重型戰鬥機。這就是在上世紀70年代,由611所研製,但最終下馬的傳奇機型——殲-9。
上世紀60~70年代,中國面臨著北方鄰國強大的航空兵戰力威脅,特別是大量圖-22超音速轟炸機,其2馬赫的高速突防性能在不僅令北約方面十分頭疼,更是讓中國空軍束手無策的勁敵。當時,仿製米格21的國產殲-7戰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攔截,且性能長期不成熟。
因此,空軍高層要求研製飛行速度可達兩倍音速以上、作戰高度超過兩萬米的新型戰鬥機,作為攔截圖-22轟炸機的主力。針對此要求,瀋陽的601在殲-7基礎上進行放大,研製出了殲-8戰鬥機;成都的611所則選擇了更為激進一些的道路,即嘗試採用鴨式氣動布局,研製殲-9戰鬥機。
相比在殲-7基礎上放大而成的殲-8,611所搞殲-9的難度要大得多。為有效攔截圖-22,上級對殲-9提出了速度達到2.5倍音速,高度達到2.5萬米的"雙二五"苛刻要求,這實際上已嚴重超出了當時國內航空工業的水平上限。正因如此,611所在對各種常規方案進行評估後認為,均無法滿足"雙二五"要求,故才轉向國外也剛剛出現的前衛氣動布局,即鴨式方案。殲-9也成為中國航空工業不受蘇式飛機布局影響,完全自主設計的第一型戰鬥機。
不過,儘管鴨式布局方案確實有利於提升飛機性能。但在指標要求一變再變,以及國內動蕩環境和其他配套工業基礎不足的影響下,不要說殲-9原型機遲遲難以完成。就是指標低得多的殲-7大批量生產工作,都難以完全展開。最後,空軍不得不從實際出發,選擇先獲得更多殲-7,然後獲得比殲-7先進一些的殲-8。至於"超前"但無力完成的殲-9工程,只能就此下馬。
不過,殲-9工程對611所的意義相當大。特別是鴨式氣動布局的研究經驗,讓611所鍛鍊了一批出色的骨幹人才,對後來成飛方面研製各型戰機幫助極大。在殲-9研製過程中,設計師宋文驄後來成為"殲-10之父"。熟悉鴨式氣動布局的宋總師又培養了後來"梟龍"和殲-20的總師楊偉。成功的殲-10和殲-20身上,也都能看到當年殲-9的身影,可見研製這型飛機對成飛和611所的意義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