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的決勝點在哪?不是埃及的開羅,而是地中海的馬爾他島

2020-12-22 騰訊網

如果提起北非戰役,就不得不說起隆美爾和他的北非軍團。在北非軍團初到北非時,隆美爾僅用很少的兵力就擊敗了韋維爾,迫使英軍大幅度的後退。但從此之後,戰線就在反覆的搖擺。因為隆美爾始終匱乏用來進攻埃及的補給,原本應該送給隆美爾的補給,也都被英國人一個一個擊沉到了海裡。其中導致隆美爾補給嚴重不足的關鍵,就是馬爾他島。那麼這麼一個小島,對於北非軍團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竟然能讓隆美爾兵敗北非?

一、馬爾他島

馬爾他島位於地中海,處在利比亞和西西里島之間,面積算不上巨大,僅有264平方公裡。公元前700年,希臘人就在這裡進行殖民。一個世紀後,腓尼基人和羅馬人也接踵而至。從這之後,馬爾他就成了一個戰略上的要衝,無數的人試圖控制這裡,進而控制整個地中海。羅馬人、阿拉伯帝國等勢力對馬爾他進行了無數的爭奪戰。原因就在於,馬爾他位於地中海中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無論誰控制了這裡,都等於控制了地中海。

歷史上馬爾他島因為是個戰略要衝,所以曾經多次爆發戰爭。而控制這裡的人,也會將這裡打造成一個超級要塞。期間馬爾他騎士團曾經依靠自身的武力,擊敗了奧斯曼帝國,成功控制了馬爾他。此後風帆上印有八角十字旗的馬爾他騎士團在地中海上橫行兩百餘年,直至1798年,拿破崙按照法國大革命後成立的法國共和國政府的命令,遠徵埃及以幹擾英國與海外最大殖民地印度的連繫。此時法國遠徵軍出發前往埃及途中,途經馬爾他附近,為了確保海路的暢通,拿破崙下令奪取戰略地位重要的馬爾他。

當時拿破崙假意派人要求進港進行補給,並宣稱不會對馬爾他發動攻擊。不知實際的馬爾他騎士團同意了法軍船隻進入,可當船隻安全進入瓦萊塔港後,拿破崙立刻命令戰艦將炮口轉向馬爾他騎士團,要求馬爾他騎士團投降。

馬爾他騎士團無力對抗法軍,只能向拿破崙投降,最後騎士團撤走往俄羅斯。拿破崙在馬爾他只停留數日,這段時間中他劫掠了島上很多財富,並建立起傀儡政權統治。然後拿破崙留下部分駐軍後,大軍就繼續埃及遠徵。

顯然法軍的舉動讓馬爾他島的居民十分厭惡法軍,於是他們起來反抗法軍,並逼使他們撤離要塞。當時與法國敵對的英國、西西里王國及那不勒斯王國也紛紛支援島上反抗者,英國亦派出皇家海軍封鎖馬爾他。1800年,駐馬爾他的法軍向英軍投降。此後馬爾他島的居民為了自身的安全,於是成了英國的一個自治領。有這等好事,英國自然不會錯過,於是英國人在同意了馬爾他的請求後,擁有了這座地中海上的堡壘。

二、地中海戰役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爾他島就成了地中海上的熱點地帶。傳統上來說,在地中海上有兩個對手,分別是法國和義大利。因為法國早已戰敗,所以義大利就成了英國的主要對手。在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對英法宣戰後,義大利空軍就對馬爾他進行了轟炸,英國方面也迅速展開還擊,地中海的戰火也就此點燃。雙方在隨後幾個月裡一直在進行小規模的衝突。

不過英國皇家海軍畢竟縱橫大洋數百年,為了解決義大利海軍,英國皇家海軍決定火中取慄。在1940年11月,英國皇家海軍空襲義大利海軍的塔蘭託軍港,以輕微的損失就癱瘓了義大利海軍主力艦數個月。遭受重創的義大利海軍不敢與英國皇家海軍正面抗衡,只能將自己的海軍艦隊撤往北部港口,以避免英國皇家海軍對他們造成更進一步的打擊。義大利人這一退,就造成了地中海幾乎完全被英國人支配,如此一來,地中海就徹底成了英國人的天下。

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英國皇家海軍的行為其實是在以攻為守,確保在英國實力衰弱的1940年能夠讓他們在地中海的局勢不遭破壞。按照英國人的計劃,他們將守住直布羅陀,馬爾他和埃及。確保他們在地中海形成一種網格化的戰局。

然後利用位於地中的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在地中海上對軸心國展開攻擊。不得不說,英國人這個時機抓的非常好,利用德國在地中海的力量空虛,英國人可以在地中海能以較小的力量,對軸心國發起不間斷的打擊,而且投入成本小,收益卻很高。

當然,這其中馬爾他就是他們的一個前哨站,如果失去馬爾他的話,那麼英國人的計劃也就不不復存在。不過考慮到德國人在地中海沒有力量,其自身的海軍也無法突破英國人控制下的直布羅陀。因此英國人只需要考慮面對義大利人,可以說只要他們成功的擊敗了義大利人,那麼英國在地中海就可以不間斷的對軸心國發起一次次打擊。尤其是馬爾他扼守著地中海的交通咽喉的時候,就更是如此。可以說,正是因為馬爾他的存在,英國人才得以如此優勢的發動攻擊。

三、馬爾他的意義

馬爾他對於英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任何對北非的大規模運輸行動都無法逃過馬爾他的監控。一旦馬爾他發現了軸心國的運輸船,那麼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就會展開行動。而且馬爾他島上本身也部署有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從馬爾他島的機場出發,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半徑變得十分廣大。

馬爾他島上起飛的皇家空軍其作戰半徑,東可到希臘,南往利比亞,西至阿爾及利亞,北可抵達義大利中部的弗羅倫薩。可想而知,如此優勢的空襲半徑和巡航半徑,英國人幾乎是可以完全掌握地中海的天空與海洋,甚至於輻射到北非沿岸。

所以儘管說隆美爾率領非洲軍團抵達了北非,但是馬爾他依舊如鯁在喉。因為馬爾他的存在,不僅僅海上航道不安全,陸地運輸也成問題。就算物資僥倖到了北非,可是馬爾他的英國皇家空軍依舊敢於飛過來空襲利比亞等地,轟炸德國北非軍團和義大利軍隊的運輸隊至於海上的運輸船就更是倒黴,就算沒有被英國的艦隊打沉,也會被英國人的飛機炸沉。對於軸心國而言,這種代價是不可承受的,因為他們在地中海的海上力量本就不多,現在就更難取得優勢了。

軸心國的一切航線都落入了馬爾他的打擊範圍,在馬爾他最為活躍的時候,運輸船隊的損失率會飆升至百分之三十以上。軸心國派出一支一百艘各型船隻組成的運輸船隊,可能要損失三十艘。這個損失數字還不包括被迫返航的船隻,再加上遭到轟炸的陸地運輸線等,軸心國真正可以到手的物資遠遠低於他的所需。在1940年末至1941年6月,馬爾他遭到德國空軍壓制時,這個損失數字才有所下降。不過當1941年6月後,在義大利的德國空軍被調走後,馬爾他的英國空軍迅速恢復了回來。

伴隨著馬爾他的恢復,北非軍團的後勤損失就日漸增高。在戰爭之初隆美爾可以依靠機械化部隊的快速進攻和空中力量的配合予以英軍巨大的殺傷,迫使英軍不得不潰退。但因為惡劣的後勤,隆美爾無法將自己的攻勢變得持久。在攻擊託布魯克等要塞時,非洲軍團就難以取得勝利。而後勤線的不穩,也造成了非洲軍團和英國人的後勤對比是1:50,如此惡劣的後勤肯定無法讓隆美爾維持攻勢。最後的結果就是德國非洲軍團,最終在北非被盟軍擊敗。

參考文獻:《北非戰場》

《第三帝國系列:非洲軍團》

《隆美爾戰時文件》

相關焦點

  • 歷史的思考:北非的決勝點在哪?不在埃及,而是馬爾他島
    北非戰場,二戰中在戰術最為精彩絕倫的戰場。軸心國和同盟國在這裡互有勝負,戰爭優勢幾經易手。後世很多人都認為,是美國的援助和美軍援兵抵達,才讓同盟國在北非擊敗了軸心國。然而如果仔細觀察歷史,會發現北非的決勝點,並不是在北非的大地上,而是在地中海的馬爾他島。為什麼這座小島會成為二戰北非戰場的決勝點?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分析一二。
  • 位於地中海的「馬爾他島」是一個怎樣的島嶼,會有颱風影響嗎?
    馬爾他島是一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其經度位置大約為東經14°至東經15°之間,時區上屬於東一區,緯度位置大約為北緯36°左右,屬於中低緯度地區。馬爾他島位於地中海的中部地區,距離北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的距離大約為90千米,往西距離非洲的突尼西亞大約280千米,往南距離利比亞大約333千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處地中海東西部,以及南北部地區海上交通的要衝之地,所以馬爾他島被稱為「地中海的心臟」。
  • 北非戰場的決勝要素是什麼?機動戰的背後是後勤和兵力的匱乏
    二戰中的北非戰場,雖然投入的兵力不如蘇德戰場,但是作為二戰中最適合裝甲作戰的戰場,戰爭的雙方均有出色表現。然而即便他們獲得大勝之勢,卻也沒有一次擊敗對方,這樣的原因在哪呢?
  • 世界最大的城鄉結合部:埃及地中海城市亞歷山大
    由埃及首都開羅向北偏西方向行駛208公裡,就是埃及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港口 亞歷山大被稱為「地中海新娘」,也被稱為「埃及新娘」,被認為是埃及最美麗的城市。是一座古老與現代相結合,傳統的伊斯蘭習俗與西方文明交織在一起的城市。城市建築雖然感覺雜亂但還算有序。 如果你打算尋找一種上世紀初的感覺,一種似曾相識的懶散的地中海風情的話,那就來亞歷山大吧,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 「地中海明珠」亞歷山大:埃及第二大城市,也是全國最大的海港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公豬之城」多倫多:地處安大略湖西北部,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今天我們把目光從西半球北美洲北部的加拿大,轉向東南方向,橫跨整個大西洋,來到東半球的非洲大陸,來介紹城市系列文章的第四十八篇:「地中海明珠」亞歷山大:埃及第二大城市,也是全國最大的海港。
  • 埃及重裝部隊撲向邊境,土耳其在地中海開打!利比亞戰事恐升級
    而進入今年以來,北非地區國家利比亞的戰事開始急劇惡化,隨著越來越多國際勢力的介入,該國風頭已經蓋過了打了9年內戰的敘利亞。 據媒體報導,在哈夫塔爾領導的利比亞國民軍於前線遭遇大潰敗後,為哈夫塔爾提供支持的埃及一方面向各方呼籲緊急停火,另一方面調集本國重型裝甲部隊抵達利埃邊境,對此埃及軍方表示,他們主要防範的對象是民族團結政府武裝
  • 論國民士氣12章13節:拿破崙遠徵埃及,歐洲各國組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8年3月5日,法國督政府任命拿破崙為埃及遠徵軍司令,遠徵埃及。同年夏,拿破崙率領3萬大軍,乘坐350艘艦船,從義大利進軍奧斯曼帝國所屬的埃及,企圖切斷英國同印度的通道,途中佔領了地中海的重要戰略據點馬爾他島。拿破崙軍隊在金字塔戰役中擊敗馬木留克軍隊,奪取開羅。
  • 埃及是中東國家兼非洲阿拉伯國家,那裡的大型機場你都去過幾個?
    埃及是一個在國際上非常有名的國家,原因一方面是埃及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古代文明,另一方面便是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根據現代國際地理上的劃分,埃及是一個非洲國家,說得更準確一點是一個北非國家。然而,如果根據文化、信仰以及國家政治參與傾向來說,埃及更像是一個阿拉伯國家。
  • 作為埃及首都,開羅在中國相當於哪座城市?說出來你都不信
    非洲給我們的印象是經濟比較落後的,很多的數據也是表明非洲的很多方面都不是很發達,各項技術也不是非常的成熟,不過這也只是非洲的一方面而已,非洲還是有經濟好的地方,也是有進了世界100強城市的。
  • 世界上最早王國,埃及仍是非洲大陸第三大經濟體,教育實力也很強
    南接蘇丹,西連利比亞,東臨紅海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經地中海與歐洲隔海相通,東南與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相望,埃及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由於歷史的原因,英語、法語也被廣泛使用。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國,他們建造了聞名世界的金字塔和帝王谷。公元前3200年建立奴隸制統一國家。前525年屬波斯帝國,前30年開始被羅馬統治。
  • 一代名將的無奈:「沙漠之狐」隆美爾戰敗於北非
    阿拉曼地處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非洲主戰場,1942年10月,英軍與德國、義大利聯軍「非洲軍團」在此激戰,英軍取得勝利,此後,德國在非洲由戰略進攻開始轉為防守。軸心德國與義大利在北非戰略目的是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從而佔領中東豐富的戰略資源,因此,希特勒以埃爾溫·隆美爾為將進軍埃及,與義大利軍隊組成非洲裝甲軍團,之後,德意非洲軍團與英國軍隊在阿拉曼地區爆發了戰爭,史稱阿拉曼戰役。
  • 埃及經濟為什麼可以在中東北非地區率先回暖
    報告顯示,埃及是今年中東和北非地區實際GDP將實現正增長的唯一國家,預計增長率可達3.5%。此外,IMF還將埃及列入佔全球總產值83%的30個最大經濟體之一。自3月份新冠疫情在中東和北非地區大規模暴發以來,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貿易、旅遊和外匯流入情況惡化,包括埃及在內的中東、北非和部分中亞地區國家2020年第一季度實際GDP同比萎縮了5%。
  • 中國為何看重非洲,頻頻幫助埃及?其中藏著我國外交大智慧!
    埃及和我國同屬於四大文明古國,近些年來我國和埃及在貿易、經濟上交流也十分緊密,不過埃及和我國的距離可以說是隔著千山萬水,我國為什麼大老遠跑去幫助埃及呢?咱們先來到埃及看看。埃及地處於非洲東北部,北邊緊鄰地中海,東邊直通以色列,南接蘇丹,西臨利比亞。埃及可以說是亞歐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
  • 觀察|埃及經濟為什麼可以在中東北非地區率先回暖
    報告顯示,埃及是今年中東和北非地區實際GDP將實現正增長的唯一國家,預計增長率可達3.5%。此外,IMF還將埃及列入佔全球總產值83%的30個最大經濟體之一。自3月份新冠疫情在中東和北非地區大規模暴發以來,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貿易、旅遊和外匯流入情況惡化,包括埃及在內的中東、北非和部分中亞地區國家2020年第一季度實際GDP同比萎縮了5%。
  • 老照片 70年代的埃及 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
    開羅郊外,遠處金字塔依稀可見。 埃及第二大城市亞歷山大,埃及在地中海南岸的一個港口,也是埃及最重要的海港,控制了埃及海港吞吐量的95%
  • 為什麼利比亞打內戰,埃及這麼上心?
    在這種情況下,哈夫塔爾赴埃及求援。埃及總統賽西提出了所謂的「開羅宣言」倡議,其內容主要是:在利比亞建立民選總統委員會,在日內瓦進行談判,要求所有外國士兵撤離,解散民兵組織等。不過土耳其認為,這個宣言的核心在於拯救失敗的哈夫塔爾,因為過於「不真誠」,所以予以拒絕。
  • 中國政府援助埃及的第二批抗疫醫療物資交接儀式在開羅舉行
    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左)、埃及衛生部部長助理穆罕默德·紹基(中)和瓦埃勒·薩艾(右)出席交接儀式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米春澤 劉素雲):中國政府援助埃及的第二批抗疫醫療物資交接儀式10日在開羅舉行,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埃及衛生部部長助理穆罕默德
  • 通訊:貢獻與犧牲的見證——走訪埃及阿拉曼軍事博物館
    新華社開羅9月4日電 通訊:貢獻與犧牲的見證——走訪埃及阿拉曼軍事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李碧念 艾哈邁德·沙菲克  儘管疫情陰影仍未完全消散,在埃及阿拉曼軍事博物館裡,觀眾們參觀熱情不減,他們三三兩兩走過各個陳列品,或竊竊私語,或駐足凝視,表情肅穆。
  • 亞歷山大——埃及歷史名城
    對於埃及來說,亞歷山大市是僅次於開羅的第二大城,擁有近300萬人口,也是非洲第二大城。亞歷山大市容比開羅整齊,乾淨,漂亮,但是一路上都是用鋼筋水泥堆積的房子,看不到作為古城的那種斑斑駁駁的古建築,沒有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汽車向北開到盡頭,我眼前忽然一亮:藍寶石般的大海,近乎白色的沙灘。看慣了茫茫大漠,在埃及我還是頭一回看見如此浩浩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