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中國未來80%的城鎮人口將分布20個左右的城市群地區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功成於韌 —— 大變革時代的中國信念」2020新浪財經雲端峰會於6月8日-10日舉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前財政金融司和發展規劃司司長、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出席並發表了主題為「區域協調發展重在建立體制機制」的演講。

徐林提到,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率只有60%,但是到了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候,城市化率應該會達到80%左右,而這80%的城鎮人口未來主要會分布在20個左右的城市群地區。

「只有在城市群地區是最容易實現城市群空間載體範圍內的協調發展」,徐林進一步解釋,這是建立在中心城市輻射、其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配合發展基礎上的。這是一種真正的基於市場經濟一體化的基礎設施、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公共服務的統一配置基礎上的協調機制。

徐林設想,中國未來20個左右的城市群都能在新的協調機制下實現協調發展,中國大的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就建立了。

此外,他還強調,中央政府需要重點關注的就是一些特殊困難地區,中央政府要拿出資源去扶持、支持老少邊窮地區、離城市群比較遠的地區。

「用80%、90%人口的資源去支持10%左右的人口的發展,這個時候轉移支付和補貼是補得起的。」

徐林總結,如果區域協調發展和城市化戰略能夠結合得更好,特別是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體格局的城鎮化戰略、空間戰略結合在一起,中國未來的區域協調發展,它是可以改變過去空間尺度太大或者是過於碎片化的這樣一種政策效率的低下。

(新浪財經 梁超)

以下為發言實錄

徐林:謝謝主持人,非常高興有今天有這麼一個機會在這兒和各位專家還有觀眾一塊兒來交流,關於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

這是一個老問題,即便是在中國計劃經濟的時候就曾經提出過沿海和內地的關係等等。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喊了很多年,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在每一個五年規劃還是在黨的重要文件或者是年度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裡頭都會提到這個問題。到底區域發展我們走過了一條什麼樣的路?首先我們先回顧一下我們在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方面有過一些什麼樣的動作。

1999年的時候,我們正式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這個戰略後來很快就在第十個五年計劃裡頭予以進一步的明確和深化,而且也專門編制了專門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規劃。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緊接著後來又出現了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實現現代化。所以,我們看中國所有的地區,沒有一個地區是落下的,每一個板塊都有。說到這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任何一個區域戰略都不可能把某一個地區落下,因為實際上我們最初搞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個初心是想要縮小西部地區和沿海或者東部地區的差距,但是後來等到西部、東北、中部都有的時候,東部還得給它搞一個「率先」。所以,一個地區都不能落下,這就是中國的區域政治。我們看到任何一個區域的戰略和政策實際上也都和這個國家的區域的地理和政治聯繫在一起的,我們說我們有一個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這個總體戰略說白了就是四大板塊的戰略,沒有一個地方是真正會塌陷的一個戰略。這是我們過去在區域戰略和區域政策方面我們採取的一些行動。

通過採取這樣一些行動之後,我們到底有沒有成效呢?如果我們去做詳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得見,實際上確實也是有成效的。無論是西部大開發戰略,還是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或者是東部地區的崛起,都是有成效的。最主要的成效就是這些地區特別是相對落後地區的發展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特別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所以,我們只要現在到西部地區去,到鄉鎮偏遠落後的地區去,我們能看到這兒的高速公路網,包括高鐵都通達了,有些西部的省區,高速公路是縣縣通的,甚至要進一步鄉鄉要通、鎮鎮要通,要這樣走下去。在這樣的戰略下,我們落後地區的發展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

從差距的角度來說,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說如果用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頭,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差距都縮小了。東部地區作為中國最發達的一個地區,與東北地區的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也曾經縮小過,但是在過去幾年又開始拉大了。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如果我們去算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我們會看到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頭,南北差距也是在擴大。我們實施了有效的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我們改變了區域差距擴大的一些趨勢,但是我們看到新的時期,我們的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又有了新的特徵,這個新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南北差距在擴大。所以,這是我們未來制定區域政策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南北經濟差距如果過於失衡,對我們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如果我們回顧過去一段時間或者二十幾年,我們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有一些什麼樣的成效和不足的話,剛才那幾點我們都已經看得出來。

講了這麼多之後,我們可能還是要反思一下。我們在過去採取的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到底政策本身有一些什麼樣的問題?我覺得也是值得反思的。因為這些區域的政策並沒有解決我們區域所有的問題,我們持續搞了幾十年,並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我們的政策本身也有值得檢討和反思的地方。我個人做了思考,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方面,中國區域政策的空間尺度太大了。我們說「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有多大?西部非常非常大,可能佔了我們國家接近50%的面積的版圖。在這麼大的空間尺度範圍裡頭,我們要去制定一個專門的區域規劃和政策,實際上不可能用一個政策、一個尺度去衡量、去實施,因為即便是在西部地區,內部也有著非常大的差距。西部地區像四川的城市化比較密集的地區,它和東部地區可能並沒有太本質的區別。但是到了它的鄉下,人煙比較稀少的地區的時候,它又是典型的西部特徵。這麼大的空間尺度,我們要來制定區域規劃的政策其實難度是非常大的,可能效果也不一定非常好。所以,我在這方面是有著切身的體會,因為我過去自己也參與過中國的很多區域規劃和政策的制定。比如90年代,當時國務院批覆的中國的第一個區域規劃就是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的區域規劃,包括整個西南地區再加上華南的廣西、海南和廣東的西部地區,這是個非常大的空間尺度,但是這個規劃實施的效果,我們當時牽針引線是想確定西南地區的出海通道,就是北海,當時南昆鐵路要打通,四川到南寧也要打通,希望通過北海的對外開放能夠牽連起整個西部的開放。但是這個設想實際上也因為區域的尺度太大了,並沒有取得原來規劃時預想的效果。後來又有了泛珠三角那樣更大尺度的區域規劃政策。泛珠三角,從珠三角泛到四川,中間把重慶還跳過去。為什麼要跳過重慶?因為重慶是長江經濟帶的組成部分。我們看到這麼大空間尺度的區域規劃政策,實際上無論是在規劃的編制還是在實施,包括取得實效方面都是有很大難度的。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又有一個區域政策過於碎片化的問題。一方面我們有尺度非常大的區域規劃的政策,同時我們還有為各個省甚至為一個省內的某個區甚至某個縣,戴著不同帽子的這種非常具體化的區域的規劃和政策,而且這種區域規劃和政策也是由中央部門,特別是像國家發改委這樣的部門來負責牽頭編制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幾十年裡,有的省甚至戴上了好幾頂不同的帽子,那是因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省級領導出於不同的發展需要提出了不同的區域「帽子」的需要。中央政府部門一響應,然後一制定規劃和政策,我們就看到幾乎全國的每一個省都會戴上一頂不同的帽子。因為如果你的周邊的省都戴上了帽子,我如果是這個省的省委書記和省長,我不弄一頂帽子自己戴上的話,我沒法對自己的人民交代,人家會說我的工作不得力。所以,我一定要爭取。

這裡我們看到,無論是大尺度的區域規劃和政策,還是碎片化的規劃和政策,這裡頭都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你來我往,相互之間互相影響和博弈,甚至是地方政府之間相互競爭的結果。這樣一種結果,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最後我們的很多區域規劃和政策就失去了重點,失去了精準性。今天我們看到的海南,實際上改革開放之後,它已經有了三頂帽子。第一頂是「海南特區建設」,這個省是特區。第二,「國際旅遊島的規劃」,這次是「自由貿易港」。當然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它的對外開放的層次不斷地深入,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實際上我們在前面的每一個「帽子」項下其實都沒有取得取得原來給它戴這頂「帽子」的時候希望看到的發展程度和進展。

當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總結的時候,我覺得這種大尺度的區域規劃和政策和過於碎片化的區域規劃和政策結合在一起,最後可能失去重點,最終使得我們的區域政策並不能取得實際的效果,它的政策效率可能就大打折扣,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第三個不足就是,我們雖然喊區域協調發展,甚至喊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建立起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要命的問題。我們看了很多發達國家,特別是市場經濟國家,美國是聯邦制的國家,但是我們很難看到美國提哪個州和哪個州要一體化發展。就是在西方的市場經濟國家裡,你很難看到一個國家內部去談一體化發展的問題,因為對他們來說,在統一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只要要素是自由流動的,只要是公共服務在全國的層面上統一配置、均等配置的,就不應該出現所謂區域發展不一體化的問題。所以,你看不到他們提這樣的問題。只有在國家與國家之間,比如整個歐盟會提一體化的問題,因為它有邊界。我們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我們是單一制的國家,我們為什麼會提這樣的區域化一體化的問題呢?實際上說明我們缺乏這種機制,這種機制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統一市場顯然被打了折扣。第二,我們的公共服務不是在全國範圍內按照均等化統一配置的。第三,我們一定有行政邊界在妨礙同一市場發揮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剛才王洪章董事長也專門講了這個問題,我特別認同,就是行政區的經濟、行政權力實際上也在阻礙中國區域協調發展。

這幾個問題可能是我們過去在不斷的編制各類區域規劃和政策的過程中,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克服的一些問題,或者是我們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我們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在新時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去認真對待。

新時期我們再談區域協調發展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關注什麼問題?我個人的看法,重點其實應該關注的是體制機制的問題,當然我們也要有重點地關注一些重點地區。我談三個觀點:

第一,中國的區域協調發展一定要和城市化戰略相結合。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率只有60%,但是我相信在15年之後,也就是在中國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候,中國的城市化率應該會達到80%左右。但是中國80%的城鎮人口未來會分布在什麼地方呢?其實它未來主要會分布在中國20個左右的城市群地區。只有在城市群地區是最容易實現城市群空間載體範圍內的協調發展,這種協調發展是一種什麼格局呢?是建立在中心城市輻射,其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配合發展基礎上的,這是一種真正的基於市場經濟一體化的基礎設施、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公共服務的統一配置基礎上的一種協調機制。所以,我們設想中國未來20個左右的城市群都能在一種新的協調機制下實現協調發展,中國大的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就建立了。另外,中央政府需要重點關注的就是一些特殊困難地區,也就是老少邊窮地區,那些離城市群比較遠的一些地區,這時候中央政府再拿出資源去扶持、支持那樣一些地區,我覺得你是用80%、90%人口的資源去支持10%左右的人口的發展,這個時候你這種轉移支付和補貼是補的起的。所以,如果區域協調發展和城市化戰略能夠結合得更好,特別是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體格局的城鎮化戰略、空間戰略結合在一起,我覺得中國未來的區域協調發展,它是可以改變過去我們的那種空間尺度太大或者是過於碎片化的這樣一種政策效率的低下。因為在都市群地區、城市群地區是有重點的,而且空間尺度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可操作的。而且在這樣的城市群和都市圈範圍內,區域之間的差異也不是特別大,它實現一體化的基礎也會更加穩固、更加夯實。

這是我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要重視南北差距問題。重視南北差距問題到底應該怎麼做?我的看法是要把環渤海灣大灣區的一體化的開發、開放作為一個國家戰略納入國家的「十四五規劃」。中國沿海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實際上是一個大杭州灣。北方的一個大灣區就是渤海灣大灣區。所以,當我們想要解決南北經濟差異過大的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可能把整個北方作為我們政策的一個著陸點,我們必須在北方選發展條件最好、發展基礎最牢固、創新開放條件最好的地區,這個地區就是中國的環渤海灣地區。環渤海灣地區有中國的東北地區的遼寧,有京津冀,有山東,這是中國北方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創新資源最集中的地區,開放條件最好的一個地區。如果把這個地區作為北方經濟開發開放的一個重點來打造,納入國家戰略,它的起飛是完全有能力輻射帶動整個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甚至向西北擴散。對於這樣一個地區,值得我們去認真地研究,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推動它的開放和開發。

第三,加快構建統一市場條件下要素能夠自由流動、主體功能定位合理、公共服務能夠均等化的區域協調和發展的新機制。這樣一種新機制是一個大國經濟能夠發揮統一市場優勢,同時允許各要素,特別是人才和資本在全國統一市場的範圍內能夠自由流動,不受戶籍制度的限制,然後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也不按照戶籍來進行差異性的或者是歧視性的配置,這樣的話行政經濟它封鎖要素流動的動機就會大大地減弱,這樣的話我們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制才能夠建立起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機制的建立,我們區域協調發展,不管做多少規劃,制定多少政策,最後政策的效率都是要打折扣的。

我就談這些不成熟的觀點,謝謝。

相關焦點

  • 未來城市群房子價格還會升嗎?看看2021年的預判
    而城市群將成為未來非常重要的城市布局方向。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人口集聚分化促使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斷分化,在少子老齡化背景下,未來房地產市場將更加分化,需求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中國正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按照歷史規律,未來經濟基本面好、人口流入的高能級區域的房地產市場更有潛力。那我國都有哪些城市群呢?
  • 中國五大城市群發展潛力分析:成渝城市群「雙核獨大」
    當前19個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75%人口,創造88%GDP,其中城鎮人口佔比78%,大部分城市群建設尚不成熟。2)世界城市群發展可劃分為雛形發育期、快速發育期、趨於成熟期、成熟發展期四個階段,經歷了從單級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變。
  • 世界六大城市群中,未來哪一個發展潛力更大?
    這兩區域的城市匯聚了區域內65%的人口;3)人口介於20萬~50萬的城市有:34個;4)人口小於20萬的城市有:116個,這種類型的城市平均規模只有6.4萬人。紐約是城市群中的最核心城市,位於產業結構的最頂層,充分發揮輻射和帶頭作用。
  • 中國這7個未來的城市群,發展已成定局,其中一個將成為世界最大
    城市群是城市發展為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在特定區域範圍內,一般以一個以上的特大城市為中心,至少以三個以上的大城市為構成要素,由發達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網絡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繫緊密,最終實現高度的城市化和高度的一體化,城市群也是區域集中分布的幾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聚集而成的巨大、多核、多層次城市集團,是大城市的聯合。
  • 智庫|徐林:「十四五」規劃的合理目標與穩經濟的主要舉措
    從中國目前趨勢看,中國老齡化程度日益提高,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超過18%,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接近15%,在個別超大城市,老齡化程度已經達到30%以上。預計到202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20%以上,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接近18%。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直接後果是儲蓄率逐漸下降。
  • 澤平宏觀:中國人口大遷移的新趨勢
    根據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我們將337個地級及以上單位劃分為一、二、三、四線城市。總體來看,2000-2019年一線、二線城市人口佔比分別由3.7%、17.3%增至5.3%、20.6%,三、四線城市則由30.9%、43.5%降至30.5%、40.5%。
  • 見證「十三五」|1億農業人口落戶城鎮,縣城將成城鎮化重要支點
    城鎮常住人口年均增1932萬人2014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 從人口流動,初窺城市群時代
    因此,未來衛星城市也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的主要載體,從而有望打破"小城寡民"的魔咒。  不僅如此,城市群真正的作用在於促進我國經濟下一階段的騰飛。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今後5~10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結構性潛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風口"。
  • 中國四大城市群,有多牛?GDP佔到全國的一半,未來還將提升!
    中國四大城市群,有多牛?GDP佔到全國的一半,未來還將提升!關於中國四大城市群,其實國家已經基本定下來了!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無疑將成為未來國家的核心點,只有每一個核心點都發光發熱,然後輻射帶動周邊地區,那麼我國才會正式進入崛起的時代。千萬不要低估城市群的作用,時間會證明。
  • 徐林:「十四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涵應轉變為全方位創新
    我國未來城市化率將達到80%以上,主要城鎮人口將分布在胡煥庸線以東20個左右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地區,這主要是由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力決定的。如果城市群和都市圈內部的協調發展做好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格局就形成了。以往以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主的四大板塊區域戰略,加上點菜單式的碎片化區域政策,經過20年左右的實施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也留下了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
  • 城、鎮協調發展 城市群「雁行陣」引領區域經濟增長
    從雄安新區獲批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方案上報,不到一年時間,以城市群為增長極的區域經濟備受市場關注。業內人士表示,在傳統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帶領下,城市群分布呈現「雁行陣」,拉動區域經濟多點、多極增長。十九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 「十四五」時期中國城市群分類治理的政策_一帶一路·共建繁榮...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形成帶動全國經濟增長的四大核心增長極;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正逐步由以東西差異為主導,轉變為東西差異和南北差異二者並存。 在我國未來國土空間戰略、開發和保護格局中,不同城市群擔負的任務不同。既有面向全球競爭,也有帶動中西部共同富裕,還有保障國土空間安全等不同指向。
  • 未來哪一年,印度人口將超中國?
    人口是一個國家競爭力和未來前景的重要基礎。我國這些年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源於豐富的勞動力。中國的十四億人口是我們熟知的,這個巨大的數字,直接讓我國成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緊追其後的是印度,人口逼近14億。僅中國與印度兩個亞洲文明古國加起來,人口就佔全球的約37%。
  • 俄羅斯人口特點:地區城鄉分布不均,負增長且性別比失衡
    第一、人口地區分布嚴重不均,並且人口分布不平衡現象持續惡化上面提到俄羅斯地跨歐亞兩大洲,就面積比例來看,俄羅斯歐洲部分面積佔約四分之一,亞洲部分面積佔四分之三,而人口分布佔比和土地佔比恰恰相反,並且亞洲部分的人口還在不斷地向西半部的歐洲部分集中。
  • 中國七大國家級城市群,北方佔有三個,這二個城市成為最大受益者
    》中明確指出,未來將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 打破五大壁壘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市群發展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為約束性基礎,以西部、東北、中部和東部四大區域板塊為主體,以城市群為引領,以「兩帶三圈」為重點的區域協調發展體系。  城市群發展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與以往將要素、人口單向從農村導入城市的發展路徑不同,當前城鎮化的發展更側重要素資源在鄉村、城鎮、大城市、中心城市之間的雙向流動和良性互動。
  • 專訪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把區域發展差異當成...
    在此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對區域協調問題進行解讀。馮奎認為,把中國區域發展的差異當成南北發展的差異,過於簡單化,也不準確,對中國區域發展差異的分析需要更加精確。
  • 2020年國內人口大遷徙,都去了哪些城市?
    根據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我們將337個地級及以上單位劃分為一、二、三、四線城市。總體來看,2000-2019年一線、二線城市人口佔比分別由3.7%、17.3%增至5.3%、20.6%,三、四線城市則由30.9%、43.5%降至30.5%、40.5%。
  • 韓國人口一半在首都圈,大城市分布比我國一些省份更為優化
    韓國2016年各地區人口分布韓國的人口次中心是以釜山為中心的東南部的原慶尚道地區,該地區生活著近1500萬人口,接近韓國人口的三成,著這些人口中又有其中一半集中在釜山、大邱、蔚山三個廣域市裡。人口向城市集中,大城市升格和「道」平級,「道」成為小城鎮和鄉村集合體隨著經濟的發展,韓國各地人口逐漸向首都圈和地區中心城市集中。人口的重新分布也影響了行政區劃和地區行政等級的變遷。
  • 中國五大城市群,未來中國城市的核心龍頭引領!有你所在城市嗎?
    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大城市的經濟實力和輻射擴散能力不斷增強,地域範圍不斷擴大,中國城市化發展戰略日趨成熟。近幾年來,我國共規劃建設了19個城市群,其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有5個。 京津冀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