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湘軍之父」羅澤南

2020-12-22 挑燈看歷史

羅澤南(1808—1856)

01

說到湘軍,其實「湘」一開始指的並非湖南,而是湘鄉。

此「湘鄉」也不是曾國藩的湘鄉,而是羅澤南的湘鄉。

羅澤南,字仲嶽,號羅山,也是湖南湘鄉人,曾讀於長沙城南書院,和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並稱湖湘學派代表,也是程朱理學的鐵桿擁躉。和那個時代的所有經世派一樣,鑽研洛閩之餘,他還究心匡時濟世之略,天文地理,「無不探其原委」,「百家述作,靡不研討」。羅家世代耕讀,卻無一人仕達,其祖父羅拱詩也沒讀過什麼書,「生平深以不學為憾」,清苦自勵,勤勞重教,對澤南影響最大。有人建議他說,讀聖賢書沒多大用,還不如讓你孫子學門手藝傍身,將來也有個吃飯的門路,老羅嚴辭拒絕:「吾不能以田地貽子孫,獨不能以書貽之乎!」澤南長大後,深刻體會到祖父的良苦用心,感慨道:「先大父之所以貽我後人者至矣。勤儉自持,樂善不倦,以生平未學之故,欲竟其志於後嗣,不以困苦易其心。」

和羅拱詩一樣,其子羅嘉旦讀書上也沒什麼突破,生孩子倒突破不小,育有子女六人,澤南排行老二。澤南少時聰穎,相傳「讀書過目成誦,日可千餘言」,十幾歲就喜讀理學著作,「胸所蘊蓄過人遠矣」。奈何從四歲識字、六歲入塾,十四歲熟讀《左傳》,十九歲設館課徒,寓學於教,直至三十二歲那年(1840),他才以長沙府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羅澤南身負祖輩期望,立志以科舉顯達,不料磕磕絆絆十數載,年過而立取得如此成績,不禁「泫然泣下」。

在羅澤南的成長道路上,外祖父蕭積璋、母親蕭氏對他也有較大影響。蕭積璋是一個傳統的鄉村知識分子,飽讀詩書,為文雄渾,「潦倒場屋數十年」,「終身不得博一衿」(青衿為古時學子服,後代指秀才或功名),年近八十「紫陽綱目,猶手不停披」,對朱熹著作手不釋卷。蕭老夫子無緣科場,看人倒是挺準,澤南小時候,他就對女婿說:「此子不凡,雖極不給,必資之讀。他日大門閭者,必是子也。」雖然沒錢,也一定要好好供澤南讀書,將來光耀門楣就靠他了。蕭積璋身體力行,對外孫的教育極為重視,「澤南至,即舉歷代之興亡得失,細為講授」。蕭氏課子有方,也常以父親為榜樣,教育兒子做人道理,囑咐澤南「此皆汝外祖之所以語我者,汝志之勿忘」,並要他看淡功名:「人之見重於世者,原不在乎科名,爾曹當有以自立也。」從學前教育來看,羅澤南也算成長在一個書香家庭。

羅澤南的言行著作

02

澤南精神財富富足,物質財富卻極為匱乏。

和那些映雪夜讀、鑿壁借光的勵志主人公一樣,羅家四壁蕭然,澤南貧不能讀,「夜無油,把卷讀月下」,家裡買不起燈油,常借月光看書。錢基博描述其艱難:「澤南溺苦於學,夜無油炷燈,則把卷讀月下,倦即露宿達旦。」映月讀書,望天度日,吃完上頓沒下頓,成為羅澤南和家人的生活常態。羅拱詩有一件布袍,是家裡唯一值錢的物件,全家生活難以為繼時,澤南就把祖父這件布袍拿去典當,換些小錢度日,有了錢再贖回來。前前後後,一件布袍典當了六七次,羅澤南也成了當鋪的熟客。多年以後,他回憶早年生活:小時候家裡窮,早晚飯沒有著落,「典衣質物易食之,大父一布袍,親持入典肆者六七次」。

人言貧賤之家百事哀,更苦的還在後面。

道光五年(1825),澤南剛成年,其母去世;次年,祖父、兄嫂去世;道光十五年(1835),長子、次子、三子連殤;在此期間,他的妹妹、侄子也相繼病死。十年內,羅家「前後死者計十人」。這段時間,羅澤南有《哭丙兒辛兒》《壬辰五月先祖忌日述痛》《試罷還家哭兒兆傑》《哭侄庚兒》《殤侄殤子哀辭》《兒亡後妻目雙瞽兼病疫》等哀作,言辭悽愴,令人心酸。某年末,隆冬夜寒,前路漆黑,澤南考完試,徒步返鄉,到家已至夜半,拍開門看到妻子的那一霎,頓時悲不自勝——門庭多故,接連喪子,妻子因悲傷過度,眼睛哭致失明。舉目四望,羅澤南深感苦難的生活漫長無期。

每讀至此,那個徒步夜歸、饑寒交迫、夜半敲門的男子便會呈現眼前,不禁掩卷慨嘆,愴然生憐。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此說來,上天對羅澤南的考驗也過大了些。

三十而立。這就是他當時的人生狀況。

翻遍二十四史,如此境況也是屈指可數了。

然而,羅澤南之所以鶴立雞群、拔俗入聖,就在於他心懷家國的情操與格局。家庭的禍不單行,本已不堪重負,他卻「強自支持,頗不為世俗所動」,每以「何妨年少歷艱辛」自勵,不墜青雲之志。他心中有更高的追求,「胸懷天下」從來不是單純的四個字,說的正是羅澤南。二十年後,曾國藩評價他「不恥生事之艱」,並用三十個字概括了他的一生:「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不憂無術以資生,而憂無術以濟天下。」情操高潔如斯,拔俗入聖如斯,可望而實不可及。左宗棠的「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何嘗不是這種一覽眾山的襟懷?

這就是信仰的能量,是一個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格局與抱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過如是。

文藝作品中的湘軍

03

道光二十七年(1847),羅澤南考中廩生,獲得國家補助,日子稍有好轉。學養漸深、名望愈盛的他,因品行高潔、才識兼優,四年後以稟生舉孝廉方正。有了更高的聲望,澤南開館講授理學,開始了課人自給的日子。因為口碑好,「從之遊者數百人」,堪稱桃李滿天下。

在羅老師的課上,除了慕名而來的鄉裡青年,曾國藩的六弟國華、九弟國荃亦在其列。道光二十四年(1844),國藩在家書中寫道:「六弟、九弟,今年仍讀書省城,羅羅山兄處附課甚好。」除曾氏兄弟,後來投身湘軍而留名史冊者達二十餘人,其中,王錱、李續賓、李續宜、蔣益醴、劉騰鴻等人均為當世之名將。十五年後,左宗棠辭幕從戎,即以王錱的老湘營為骨幹組建了楚軍,訓練、行軍、打仗之策亦沿舊法。後來,蔣益澧也得左氏重用,屢立奇功。民國《湘學略》評價說:「湖南之盛,始於湘軍,湘軍之將,多事羅山。」曾國藩也稱:「兵事起,湘中書生多拯大難、立勳名,大率公(羅)弟子也。」

鹹豐二年(1852),太平軍北犯湖南,經湘鄉知縣朱孫詒委託,羅澤南與弟子王鑫在家鄉練團募勇,投筆從戎,王鑫和李續賓、李續宜兄弟成為最早的一批老湘軍骨幹。不久,長沙被圍,羅澤南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請參加長沙保衛戰,遂歸曾國藩麾下。

此時,老曾還是一名在籍侍郎,湘軍尚在襁褓之中。

同樣在曾國藩之前,湖南新寧人江忠源練勇更早,太平軍興,他帶領五百「楚勇」奔赴廣西,蓑衣渡一戰,馮雲山也死於其炮火之下。和羅澤南不同,江忠源轉戰兩湖、江西,他去世後,楚勇又歸其弟江忠濟統帶,始終獨立於湘軍。此外,還有塔齊布在寶慶招募的「寶勇」,林源恩在平江招的「平勇」,均是同樣性質。

曾國藩募練「湘軍」後,羅澤南部成了「老湘軍」。可以說,湘軍就是以他的一千多湘勇為基礎發展而來。郭嵩燾說:「曾文正初募湘軍,專依羅澤南、王錱。」曾國藩後來在為李續賓所撰的墓志銘中也稱:「湘軍之興,威震海內,創之者羅忠節公澤南,大之者公(李)也。」徐宗亮也提道:「湘軍之興,創於羅忠節公,至李忠武公(續賓)始大,而勇毅公(李續宜)繼之,楚、皖賴以光復。」

可見,從地域和時間角度看,羅澤南是真正的「湘軍之父」。

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學風》中說:「時為之語曰:『無湘鄉,不成軍。』藉藉人口。而不知無澤南,無湘軍。」時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湘」指湘鄉,「軍」者湘軍。此處「湘軍」,即指羅澤南帶領湘鄉青年組織的鄉勇團練。這個長沙附近的小縣城,「以百裡之地薈萃群才」,"以一縣之兵,徵伐十八省",延續了清王朝長達半個世紀的國祚,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史學家們鑽研不輟的一個獨特現象。

-End-

往期文章

古代青樓消費指南

一時瑜亮:胡林翼與左宗棠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三秒鐘印象」

歷史上那些讓人「跪服」的神預言

沉思錄:琉球問題與「牡丹社事件」

故土不復當年貌,世間已無徐樹錚

史上最節儉的道光帝,究竟有多奇葩

張宗昌:被軍閥耽誤的豪放派「詩人」

「人造」康有為:那個至今被捧上神壇的「聖人」

曾國藩談修身:男人,就要對自己狠一點

動心忍性,勳業終成:曾國藩創業有多難

三分鐘讀懂古人怎麼買官:清朝文官制度和捐納

1912年,孫中山為什麼把大總統讓給袁世凱?

末代皇帝溥儀:人間的悲劇,莫過於在懵懂中永久失去

相關焦點

  • 高山仰止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出自:《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近義詞有:高山仰之,高山仰止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分句;常與「景行行止」連用。高山仰止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高山仰止(gāo shān yǎng zhǐ)成語釋義: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成語出處:《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盤點湘軍「吉字營」中的5大虎將,第一殺心之狠,連曾國荃都膽寒
    說起晚清,就不得不提到湘軍,而說到湘軍就不得不提到「吉字營」;「吉字營」的統領是曾國藩的親弟弟曾國荃,單論才能而言,曾國荃絲毫不弱於曾國藩,而且曾國荃勇猛好鬥,生性殘忍,很快就成為湘軍中的頭號猛將。攻安慶、破天京,戰功赫赫,當時無人出其右,而曾國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戰果,與其所率的「吉字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 湘軍名將全祖凱軼聞
    就我所知,清季衡陽人賞加巴圖魯勇號者,最初是衡陽渣江彭玉麟,先為湘軍水師提督,官至兵部尚書,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湘軍四大領袖;再就是茅洞橋泉水江段起「(同治)二年,克鄱陽、彭澤,給瑚松額巴圖魯名號」;還有耒陽坪田村曾官烏魯木齊提督的劉厚基和堂弟劉厚填。劉厚填也曾誥授花翎記名提督、振威將軍,衡山新橋黃泥町唐星照(「一代女魂」唐群英之父)、衡陽頭塘陸家新屋陸成祖、段起之兄段華亦獲這兩項封贈。
  • 湘軍悍將李光久:兩千兵馬血戰萬餘日軍,雖敗猶榮
    1858年11月,號稱「湘軍之傑」的李續賓在三河鎮遭到陳玉成、李秀成聯合夾擊,所部6000餘精銳老兵全軍覆沒,本人也陣亡沙場。李續賓,所帶之兵是羅澤南訓練出來,是第一支打著「湘軍」旗號的私人武裝,戰鬥力最強悍,是曾國藩、胡林翼發家之資本。李續賓陣亡,對湘軍影響很大。
  • 安慶保衛戰:陳玉成兵團遭毀滅性打擊,湘軍一戰定乾坤!
    天京事變之前,楊秀清、秦日綱等先後摧毀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而石達開西徵,在江西和湖北將湘軍打的節節敗退,太平天國的勢力達到了頂峰。然而,1856年天京事變之後,天平天國的的這一戰略優勢不復存在。東線戰場,清軍乘機重建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西線戰場,湘軍乘機攻佔了武昌。1858年5月19日,湘軍悍將李續賓攻克了軍事重鎮九江,九江守將林啟榮以下17000餘太平軍全部戰死。
  • 稱霸晚清的湘軍其實清朝根本叫不動?統御江南的湘軍太強了
    要知道湘軍由清末時期的重臣曾國藩組建,而它的出現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從太平天國之亂中崛起的湘軍是一支在近代中國史上赫赫有名的軍隊,他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清朝。後來重臣左宗棠又帶領湘軍從侵略者手中奪回了新疆。湘軍可以說是清朝的救世主。
  • 永川畫家作品《高山仰止》入選全國美展
    永川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楊西子)「行千裡 致廣大」——第十一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複評結果近日揭曉,永川區融媒體中心總編室主任、永川區美術家協會主席張天彥創作的中國畫作品《高山仰止》入選。
  • 他是湘軍名將 曾解救湘軍勇將王鑫和鮑超 多次率軍力敵太平軍
    【湘軍故事系列2,小佛說史原創作品,請勿轉載】太平天國興起後,清朝原有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沒能在早期將太平天國起義鎮壓,後來曾國藩等人在皇帝的允應下開始興辦地方團練,團練中的佼佼者便有曾國藩的湘軍、江忠源的楚勇和李鴻章的淮軍,今天小佛就給大家講一個湘軍的名將。
  • 文學湘軍與衡嶽作家群研討會在衡陽召開
    12月19日,文學湘軍與衡嶽作家群研討會暨第三屆湖南省文學評論學會年會在衡陽師範學院舉行。攝影/蔣濤紅網時刻新聞12月21日訊(通訊員 梁婧 李盈衡 記者 夏君香)衡嶽作家群作為文學湘軍的重要力量,在當代文學中發揮著文學先鋒作用。
  • 清末湘軍十大名將,此人戰術很差,為何能名列第一
    但是,清末時期有一支部隊是由湖南人組建的,當時稱之為湘軍。湘軍在清末年間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它替清朝消滅了當時太平天國的勢力,讓清王朝避免遭到滅國的危險,可以再次延續。可以說,湘軍是功不可沒,因此當時民間也流傳一句話;無湘不成軍。湘軍能夠消滅太平天國的勢力,除了驍勇善戰外,湘軍中十位優秀將也是功不可沒,他們都是湘軍中的頂梁柱,後人稱他們是清末湘軍十大名將。
  • 一介書生曾國藩帶兵,有何獨特的治軍思想,讓草根湘軍獨步天下?
    同時曾國藩的湘軍與時俱進,購買了大量的洋槍丶洋炮,這也讓軍隊面目煥然一新。曾國藩這樣的軍事思想,是極富內涵和極具過人之處的。軍事思想上「儒」的宗旨,被貫穿在曾國藩湘軍的募兵丶選將丶管理三個大方面,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來看看曾國藩的軍事才華。
  • 安慶保衛戰:湘軍以一種極端慘烈的方式,載入了中國戰爭史冊
    光派鮑超去還不夠,我和胡林翼作為湘軍主帥,我們倆都要去,請吾皇在我們二人中間選擇一位,北上救駕。我們知道,古代交通非常落後,送個信十分困難。比方:從安徽將信送到熱河,至少要一個月。這段時間,估計北京的危局已經有了一個結果,或許湘軍就不用北上了。果然,鹹豐還沒收到回奏的時候,大清帝國已經跟法英議和了,湘軍也就不必北上馳援。
  • 湘軍名將李覺的一生
    說到與紅軍戰鬥過的國民黨將軍不少,湘軍對於圍追中央紅軍更是不遺餘力,這其間表現尤其惡劣的便是湘軍總領、軍閥何鍵、總指揮劉建緒以及下屬的四個師長章亮基、李覺、陶光、陳光中,今天我們說說這個李覺將軍。本身是雲南人,可卻成了湘軍中的一員,保定軍校畢業。李覺是湖南軍閥唐生智的老部下,深得其賞識,是個能打硬仗、巧仗的主。同時又攀上了時任湖南省主席何健,成了其乘龍快婿,而且是長婿。據說何健大老婆生三女,長女何玫,外中內秀。何健嫁女時,男的騎馬,女的坐「生花轎」,另外,男家送了很多聘禮,女家打發了很多嫁妝,在省城長沙,轟動一時。
  • 湘軍悍將彭毓橘:曾國藩表弟,外出巡邏時被「捻軍」打死
    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九帥曾國藩縱容士兵劫掠,激起輿論風波,只好辭職回家「養病」,避避風頭。曾國荃離職後,所部6萬「吉字營」勁旅也基本被裁撤完畢,湘軍陸師主力尚存鮑超「霆軍」,這是曾國藩最後的政治資本。「吉子營」被裁撤,許多悍將也回家「養老」,拿著豐厚的戰利品過上幸福日子,遠離戰火。
  • 沉睡200年漢族勢力崛起:太平軍兩次大捷,給湘軍做嫁衣
    晚清漢族勢力崛起,得益於太平軍兩次大捷,給湘軍做了嫁衣。湘軍崛起之背景清軍入關後,實行旗人「恩養」政策,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由朝廷財政撥款提供生活經費,不得再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生產勞動。那麼,旗人究竟要幹啥呢?專門訓練騎射,隨時準備打仗。所謂訓練騎射,流於形式而已,久而久之,旗人就只會「遛鳥」,當公子哥。
  • 漢人「曾國藩」創立湘軍,傭兵40萬,為何沒有起兵造反呢?
    曾國藩晚清名臣四大名臣之首,曾擔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等要職,又轄蘇皖贛浙四省之兵力,其組建的湘軍驍勇善戰,屢敗太平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曾國藩傭兵40萬,但是作為一個漢人的他為什麼卻沒有起兵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