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結束以後,麥克阿瑟仍然認為只有少量中國部隊進入朝鮮,決定集結兵力全面反攻,幻想在聖誕節以前結束戰爭。針對以上情況,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制定了一個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方案。左翼的美軍經過試探性攻擊後加快了向北推進的速度,逐漸進入志願軍包圍圈。而右翼的南朝鮮軍推進速度卻很慢,逐漸與左翼拉開距離。
彭總決定先殲滅右翼南朝鮮的第6、7、8師,打開缺口,再迂迴到美軍後方對其形成包圍。這個方案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他數次在電文中強調「德川尤其重要」。德川位於朝鮮北部的妙香山脈中部,剛好是朝鮮半島蜂腰線的中部,不僅是北朝鮮山區的門戶,也是連接敵軍東西海岸線的樞紐。
第一次戰役中,我軍王牌38軍因收到錯誤情報——攻擊目標熙川突然來了一個美軍「黑人團」。出于謹慎,112師延遲了進攻時間,導致敵軍逃脫。為此受到了彭總的嚴厲批評,38軍官兵心裡都憋著一股氣,想打一個翻身仗。但彭老總對38軍還是非常信任的,這次進攻德川的重要任務仍然交給38軍,目標殲滅駐守德川的南朝鮮第7師。38軍軍長梁興初對上級打了包票:「這次別說是一個『黑人團』,就是一個『神仙團』我也給他打下來。」
但吸取了第一次戰役的教訓,這次進攻德川,38軍進行了大量的偵查,制定了更加周密的方案。偵查得知,德川的南7師與右翼寧遠的南8師之間有一條分界線,防守薄弱;大同江上的新坪裡渡口有水下橋可以渡河,為我軍穿插到敵後提供條件。根據偵查情況,梁興初軍決定由113師自德川東面插到南面的遮日嶺,切斷敵後路,從南向德川進攻;112師由西面插到雲松裡,由西面進攻德川;114師從正面發起進攻。為了保險起見,先派出一支先遣隊深入敵後,打探情況,將敵軍南逃必經的武陵大橋炸毀。這次下了雙保險,梁興初下定決心要把南7師消滅乾淨。
但是先遣隊派誰去合適呢?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軍偵查科副科長張魁印,這位20多歲的小夥卻有10多年的革命經歷,出色地完成過不少偵查任務。張魁印接到任務以後,找到113師偵察科長周文禮,安排2個偵查連、2個工兵排加上16名翻譯、北朝鮮工作人員,很快就組成了323人的先遣偵查隊。軍長梁興初對此非常重視,在先遣隊出發之前還親自召見了張魁印,向他講述了這次任務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深入敵後,不僅路途艱辛,而且隨時會面臨危險。梁興初直截了當地問:「敢不敢往敵人裡面插?」「有啥不敢呢!」張魁印也斬釘截鐵地回答。副軍長江擁輝親自交代了任務:一是報告沿途的敵情和地形;二是要在26日早上8點將武陵大橋炸毀。以保證軍主力在德川將敵人全殲。先遣隊接受任務以後,開赴前沿的松山裡北側集結,完成了各項準備工作,根據偵查情況,確定了從松山裡、浦洞、新坪洞方向穿插的方案。
24日22時,先遣隊拿著一張1:50000的地圖,一個指北針,背著一個電臺出發。進入敵人前沿陣地後,立即發現兩側山上有敵人活動,靜夜裡連敵人揮鏟挖土的聲音都能聽得一清二楚。偵察隊藉助地形,機智地繞過了敵人幾道關卡,來到了敵軍兩個師的結合部——浦洞。要到大同江渡口過河必須經過這裡,但這裡有敵軍的哨兵守衛,公路兩側的營房裡燈火通明,不時傳來敵人的歡笑聲和叫罵聲。根據北朝鮮同志的經驗,敵軍也經常穿著棉衣分成小隊偽裝成我軍四處偵查,只不過他們背槍的習慣是槍口朝下。
先遣隊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倒背槍口,大搖大擺走過去。讓朝語翻譯故意高聲說笑,全體成員不主動開槍。敵軍哨兵看到這一隊人果然沒太注意,隨便問了一句:「哪裡的?」朝語翻譯回答:「一的。」「哪裡來的?」「前邊來的。」「去哪裡?」「去後邊。」由於朝語翻譯回答得果斷,沒想到這個矇混的回答居然讓大家安全過關了,先遣隊順利通過了浦口來到了大同江岸的渡口。
渡口原本有一座橋,後來被美軍炸毀,人民軍為了便於部隊撤退,用麻袋裝著石沙在水下鋪了一條路,可以通汽車,但這條路藏在水底,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要如何才能找到這個渡口呢?先遣隊抵進渡口時,發現旁邊有一個村莊,村裡駐紮著一隊敵軍。戰士們趁敵人還在睡覺之際,果斷衝進去將其殲滅,並抓獲了兩個俘虜。這兩個俘虜供出來渡口的位置,先遣隊順利渡江後把這一位置通報給軍指揮部,後來迂迴的113師也利用這一渡口過江。
渡江後沒走多遠,先遣隊又在一個村子遭遇敵人,敵人主動射擊,尖兵班班長郭運興犧牲。張魁印不敢戀戰,短暫還擊將敵軍擊退以後,讓大家立即通過。當偵察隊到達莫灘裡水電站時,又遭到了堤頭碉堡內的守軍猛烈射擊,張魁印看到要強行衝過堤壩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改道爬上一側的楊柳峰。楊柳峰海拔900多米,越往上爬越陡,雖然有樹幹藤條可以借力,但到處都是怪石和倒地的爛木,大家從深夜2時爬到早上7時才到山頂。
短暫休息之後,先遣隊繼續出發。此時從山頂能看到德川方向的火光,戰鬥已經打響,但將士們距離目的地還有40裡,大家只能加快腳步。敵軍後方十分空虛,40多裡的大路上有不少村莊,但只有一些治安隊站崗放哨。這些治安隊員看著一隊人大搖大擺地走過來,也只是呆呆地看著。直到路過一個稍大一點的村莊時,有個治安隊的哨兵問了一句:「你們是幹什麼的?」朝鮮聯絡員答道:「國軍換防的,叫你們隊長出來有事問。」這位哨兵一聽是「國軍」點頭哈腰地跑回村裡了,偵查連長郭永太眼尖手快把哨所10多支槍順手牽走了。過了這個村後,先遣隊在一位當地老人的指引下終於來到了武陵裡,橋就在村子底下。
26日清晨6時左右,先遣隊逼近武陵橋頭,橋上有五六十個守軍,正忙著吃飯。戰士們給他們來了個措手不及,毫無防備的敵軍突然被機槍掃射,來不及去拿槍,許多人就被殲滅。少部分逃走,偵察隊並沒有繼續追擊,而是迅速在橋上安裝好炸藥,連接好導火索。6時50分左右,從南岸開來5輛滿載彈藥的敵軍卡車準備渡橋增援前線。卡車開到離橋頭僅50米遠的位置,張魁印下令引爆炸藥,將橋炸毀,並向敵軍卡車開火,兩輛卡車被炸毀,3輛直接衝到了橋底。
這時北面從德川退下來的的敵人也蜂擁而至,汽車和坦克排成一隊看不到頭,剛到橋頭就被偵察連第2排的炮火炸毀了前面的車輛,敵軍坦克車也卡在車隊中間動彈不得。先遣隊牢牢地守住陣地,擊退了敵軍四次較大規模的進攻,直到當天傍晚,敵軍才四散逃出。而在這之前,我軍已經從三面向德川發起進攻,基本殲滅了南朝鮮第7師主力。戰鬥中我軍斃、傷敵軍1041名,俘虜2087名,其中包括美軍顧問團上校團長等8人。
先遣隊潛入敵後,不僅為38軍進攻德川提供了可靠的情報,也炸毀了敵軍的退路,是這次戰鬥取得重大戰果的關鍵。彭總得到報告後,高興地說:「這個38軍還是很厲害嘛,奇襲武陵橋這一著棋妙不可言。」深入敵後不僅要考驗戰士們的勇氣,在路上可能會遇到各種麻煩和危險,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圓滿地完成任務,更加考驗戰士們的智慧。在革命年代,我軍將士長期經歷血與火的考驗,才能出色地完成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奇襲武陵橋,也成了志願軍的一個經典戰例。
1958年,全軍偵查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有人提議拍一部偵查教片,推廣我軍偵查工作經驗。參會的38軍偵查處長魏德才立即想到了張魁印,他把這一事跡報了上去。最終總參二部拍板,把這一事跡拍成軍教片,由八一製片廠的任旭東導演負責。任旭東接到任務後,覺得拍軍教片,最好還是請「兵演兵、將演將」才更真實,更有教育意義。他到38軍考察,一眼看中了時任副軍長羅崑山,覺得他形象氣質都非常好,要他演師長。《奇襲武陵橋》1958年底在全軍上映,立即引起轟動。不過這是軍教片,不便於對外公布。後來八一製片廠重新改編拍了一部《奇襲》,1960年公映以後成為一部家喻戶曉的電影。
今年是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這是我國的立國之戰,不僅打出了我軍的軍威,更贏得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的機會,這是我國一段光榮的歷史,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了解的一段歷史。著名作家李峰所著的《決戰朝鮮》以翔實的史料全面揭開了韓戰臺前幕後的諸多歷史真相:包括中國出兵朝鮮、蘇聯對華援助、志願軍戰俘真實經歷等情況,內容詳實全,具有很高的可讀性,是一本了解抗美援朝戰爭非常好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