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和格林尼治大學的一項建模研究表明,全民戴口罩可以使新冠病毒的「繁殖數」保持在1.0以下,並在與封鎖相結合的措施下防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播。
這項研究表明,僅靠封鎖無法阻止SARS-CoV-2病毒的復活,而且如果有足夠多的人戴上自製的、效果有限的口罩,不管他們是否表現出症狀,也能大幅降低傳播率。
研究人員呼籲在富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開展宣傳活動:「我的口罩保護你,你的口罩保護我」。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A》上。
「我們的分析支持公眾立即和普遍戴口罩。」第一作者Richard Stutt博士說,他是劍橋大學植物科學系一個通常模擬作物疾病傳播的團隊的成員。
「如果公眾廣泛戴口罩,同時保持身體距離和一些封鎖,這可能會提供一種可接受的方式來控制疫情,並在久久等待疫苗問世之前重新啟動經濟活動。」
該論文的合著者、劍橋團隊成員雷納塔·瑞克特博士說:「英國政府可以通過發布關於如何製作和安全使用自製口罩的明確指示來提供幫助。」
「口罩的廣泛使用對我們沒有什麼損失,但好處可能是巨大的。」
新冠病毒是通過攜帶SARS-CoV-2顆粒的飛沫在空氣中傳播的,特別是在說話、咳嗽或打噴嚏的時候。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致力於將個體間的傳播動態與種群水平模型聯繫起來,以評估不同情景下口罩的使用與封鎖期的結合。
該模型包括通過表面和空氣傳播的感染和傳播階段。研究人員還考慮了使用口罩的負面影響,比如觸摸臉部的次數增多。
病毒的繁殖數或「R值」——感染病毒的個體傳播病毒的人數——必須保持在1.0以下,才能減緩疫情的蔓延。
研究發現,如果人們在公共場合都戴口罩,其減少「R值」的效果是在症狀出現後才戴口罩的兩倍。
在所有建模場景中, 50%或50%以上的人群常規使用口罩,可將COVID-19的傳播降低到R小於1.0,從而遏制未來的疾病浪潮,並允許不那麼嚴格的封鎖。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公共場合戴上口罩,病毒傳播進一步減少。100%使用口罩,並實行開/關封鎖,在研製可能的疫苗所需的18個月內防止了疾病任何進一步的復發。
這些模型表明,儘管越快越好,但一項全戴口罩的政策仍然可以防止第二波疫情,即使在疫情開始120天後才開始(定義為前100例)。
研究小組調查了口罩的不同效果。此前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用棉質T恤或棉布自製的口罩,在預防傳播方面也有90%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即使在沒有封鎖的情況下,全部人群戴上只有75%效能的口罩,也會把達到4.0的非常高的「R」值——英國在封鎖之前就接近這個值——一直降到1.0以下。
事實上,即使通過頻繁接觸面部和調整口罩,使佩戴者自身的汙染風險增加了四倍(這種情況極不可能發生),僅能捕捉50%呼出的飛沫的口罩,仍能提供「人群層面的好處」。
研究人員指出,粗糙的自製口罩主要是通過捕捉佩戴者自身的病毒顆粒來減少疾病傳播,這些病毒顆粒被直接吸入織物中,而吸入的空氣通常被吸入到口罩暴露的一側。
研究報告的合著者、來自格林威治大學的約翰•科爾文教授說:「人們普遍認為,戴口罩意味著你會把別人當成危險人物。」「事實上,戴口罩主要是在保護別人免受自己的傷害。」
「文化甚至政治問題可能會讓人們不戴口罩,所以需要明確的信息是:我的口罩保護你,你的口罩保護我。」
「在英國,佩戴口罩的做法應該不僅僅局限於公共運輸。重新開始日常生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勵每個人在公共場合都戴上某種口罩。」科爾文說。
來自劍橋大學植物科學系流行病學和建模小組的合著者克裡斯·吉利根教授補充說:「如果這種疾病在發展中國家蔓延開來,這些信息將是至關重要的。在發展中國家,很多地方資源匱乏,但自製口罩是一種廉價而有效的手段。」
此前,來自中國香港大學的一個團隊首次專門研究了口罩是否能阻止有症狀和無症狀的COVID-19攜帶者感染他人。針對倉鼠的測試顯示,口罩的廣泛使用減少了致命新冠病毒的傳播。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資料: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6-widespread-facemask-covid-.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