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的一首鄉愁詩,王安石讀了稱讚不已,如今已被選入語文課本中

2020-12-09 小話詩詞

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之焉。」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詩人輩出,名家紛呈。

唐代的詩人們馳騁才力,發抒性靈,他們將非凡的才華和橫溢的才情澆築在詩作中,詩歌所反映的視野和層面也日臻完美。唐詩中許多有名的詩篇早已走入千家萬戶,誦讀唐詩的朗朗聲音也迴蕩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一代文學」唐詩也已成為一張家喻戶曉的銘牌。

任何一種文體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唐詩也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在盛唐,絕句大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敘事的成分較少;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生活場景與日常情事往往成為絕句中常見的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壯麗,富於浪漫的氣息轉向寫實。

在中唐詩壇上,有一位叫張籍的詩人,他寫下了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絕句《秋思》,這首將情感寄寓在敘事當中,詩作描寫的是詩人寄家書時的內心活動和行動細節。張籍藉助富含日常生活的情景,用真切細膩的情感傳達出了離家在外的遊子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張籍畫像

多年之後,當宋代文學家王安石讀到張籍的這首詩時,他被這種用平常口吻寫詩卻傳達出強烈情感的手法深深觸動,王安石不由感慨地說道:「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誠如王安石所言,張籍的這首七言絕句,以家常小事表露深情遠意,貼切自然的話語中蘊含著強烈的感情,短短的四句話,28個字,卻極盡細膩地展現了遊子的懷鄉情思與鄉愁。

《秋思》作為唐詩中的名篇,被選入小學五年級語文教科書中。每當我們誦讀起這首流傳了千年的名作,孩子們誦讀《秋思》的朗朗聲音縈繞耳畔時,我們的內心總會瞬間被觸動。

雖然現在的通訊日新月異,電話訴衷情、微信等各種設備成為人們隨時隨地與家人問候、道別,互寄牽掛的方式,人們早已走出了用家書問候的時代,我們的內心總是在不經意間會被感動、被觸動。

就像張籍的這首詩一樣,用最簡單的文字,最平常的生活場景將我們的想像帶進了那個用家書傳達情感、寄託問候的年代。朗讀張籍的《秋思》,猶如撥動琴弦,那流淌迴繞的聲音會喚醒我們埋藏在心底的那份鄉愁,故鄉的風景總會讓遊子的內心產生共鳴

張籍,唐代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他早年離開家鄉來到洛陽求學,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回到家鄉了。

寓居洛陽的詩人是孤單的,家鄉成為詩人魂牽夢縈的地方,他不止一次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念家鄉與家鄉的親人,他也曾不止一次地用詩歌表達思鄉之情。在《遠別離》一詩中,他就寫道:「念君少年棄親戚,千裡萬裡獨為客。」

這段歷時十多年的求學生活,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後來和朋友王建說起這段求學往事時,也不由得感嘆:「十年為道侶,幾處共柴扉。」

張籍在洛陽求學期間,每逢換季,家鄉的親人總是會給他寄來更換的衣物和書信,他也會以家書的方式問候親人,告訴自己求學的經歷和學業上取得的進步。

張籍《秋思》·詩意圖

張籍千裡迢迢來到洛陽求學,為的是有朝一日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然而這一年秋天,考試的結果還沒有出來,當詩人意興闌珊地漫步街頭時,一陣秋風拂過,秋風吹動著詩人的衣襟,他不禁感到了一絲涼意。

詩人這才感覺到自己的衣衫有點單薄了,往年這個時節,家裡寄出的禦寒衣物早就送到了,可是今年還沒有送到,或許是在路上吧,詩人不由得這樣想到。

這陣秋風一下子撥動了詩人思鄉的心弦,他也情不自禁地想到家裡的親人,他們還沒嗎?身體是否安好?家鄉的氣候怎麼樣?現在是不是也像洛陽一樣已經有些許涼意了呢?

這一連串的問號又像往常一樣迴蕩在詩人腦海,所以他趕緊回到了住處,提筆就開始寫家書,一封飽含著詩人殷切問候與牽腸掛肚的思念的家書。

家書寫完了,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詩人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於匆忙,擔心信裡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仔仔細細的檢查了一遍。在詩人確定沒有任何遺漏後,他才小心翼翼的封好家書,送給捎信的人。

對於剛才寫家書,拆家書,送家書的經過,詩人感慨萬千,於是他寫下了一首詩,這就是那首家喻戶曉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開篇句「洛陽城裡見秋風」,這一句用極平常的接近於拉家常的口吻說出來,不加半點渲染。詩句寫明時間和地點,說的正是他寓居洛陽,又是一年秋到來,又是秋風蕭瑟的時節了。

落葉知秋,秋風是無形的,卻是可以感知的,這是每個季節裡不同的特徵。就像在春天,和煦的春風吹過,可以綠遍大江南北,帶來的是盎然的春色;但秋風和春風是不同的,秋風是蕭瑟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也是「蕭蕭梧葉送寒聲」的光景。

正如陶金鴻在《秋天的雨》中寫的:「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又來了秋天的涼爽。」秋風吹過,片片黃葉就像一枚枚郵票一樣,在空中翩翩起舞,秋風帶來的是草木枯黃,百花凋零的景象,大自然呈現的是一派湖光秋色、一派秋容秋態

寓居洛陽的張籍,見到秋風起的景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他漂泊異鄉的孤獨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給人們帶來的聯想是很豐富的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秋風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的。西晉時有一個叫張翰的人,他的家鄉在吳郡,後來張翰到了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便思念起家鄉吳郡一帶的菰菜羮和鱸魚膾,令他魂牽夢縈的家鄉美食風味,在洛陽是吃不到的。他因此感慨:「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隨即便辭職回到了家鄉。

一位東晉的名士,一位唐代的學子,不同的是他們的身份與錯位的時空,相同的是都曾在洛陽這片土地上生活過

還有一點相同的是跨越時空的濃濃的思鄉情結,有這一點就足夠了。東晉的張翰此時成為張籍異代相逢的知己,這怎能不讓詩人發出同是天涯遊子的羈旅之思與內心感嘆呢?所以多年來積鬱在他心頭的思鄉情,就再也抑制不住了。

洛陽

張籍無法做出像東晉名士張翰那樣的選擇,因為他的目標還沒有實現,他只能在洛陽繼續生活學習,他能做的就是寫一封家書來寄託思鄉之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與鄉愁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詩人的思緒變得更加五味雜陳了

在第一句看似簡單又平凡的敘事中,其實蘊藏著恢宏的時間與空間。從「知人論詩」的角度來看,張籍,江南吳郡人,寓居洛陽。

詩人開篇說的就是他在洛陽城裡感受到了秋風,同時也把自己的遊子身份投射到洛陽城的宏恢宏空間之中,進而反襯出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身影,渲染出詩人舉目無親的、沒有歸屬感的悽清境遇。

有人說,張籍的這一句看似不合理,給出的答案是「秋風無形無色,豈能看見?」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其實這是詩歌中特殊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詩歌語言中把特定字詞特殊使用,把個別詞語做特殊處理,從詩句字面上營造出一種的「陌生化」的意境。

如唐代詩人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一句,「寒」字就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綠」字,同樣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這都能給讀者帶來無盡的想像,並能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在張籍這首詩中,開篇的「見秋風」三字所交代的秋景,似乎一片空白,然而藝術手法的運用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增加了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延續。點睛之筆的「見」字,同樣是妙筆生花的運用,同樣有著獨特的藝術效果。

「洛陽城裡見秋風」·詩意圖

「見秋風」三字在藝術表現上就像是繪畫中的留白技法一樣,留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和舒適的情感體驗,我們可以跟著張籍一同感受當日洛陽城中的景象

洛陽城裡,樹葉早已枯黃,有幾片急著想回到大地懷抱的樹葉倏然飄落枝頭,翩然墜地,親吻著大地。遠處的山上是層林盡染,為大地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外衣,天空中排成人字形的大雁舒緩悠揚地向著南邊滑翔。

繁華的大街小巷上行人如織,已有絲絲涼意的秋風拭過人們的臉頰,他們感到了秋的涼意,都匆匆地回家了。當秋風也拭過還在街道上徘徊的詩人的面龐和衣襟時,他被這絲絲寒意圍繞著,一種沒有歸屬感的孤獨頓時縈繞在詩人的心頭。

洛陽

古代文人與悲秋有著不解之緣,自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開始,感秋就成為文人墨客不斷吟詠的主題。因感秋進而述遠懷親,既是文化的一脈相承,同時也是人之常情。羈旅行役的遊子,寫一份家書,送上對親人朋友的問候和牽掛,就成為人們表達情感,傾訴情感的方式了

張籍也是如此,漂泊洛陽多年,與家鄉親人間的溝通與聯繫就靠著一年不多的幾封家書維繫著,所以他說「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既承接了上一句中思親的意味,又傳達出了寫信訴衷情的心理活動。

「行人臨發又開封」·詩意圖

寫信總得有個開頭啊,詩人心緒萬千,提起筆來一時竟不知從何寫起,詩人在糾結什麼呢?「意萬重」三個字是對詩人紛繁心緒的簡括,既把詩人的心緒表露的很清楚,又留下許多空白,再一次把讀者帶入了對詩歌的敘事空間與時間的想像中:

孤身漂泊的詩人,或許想致信關切父母的的身體可好;或許要詢問家鄉有沒有新的變化,或許要傾訴自己漂泊的孤苦、感慨頗不得志的境遇,或許要說說學習的壓力,卻又顧慮家人擔憂,所以詩人愁腸百轉千回,一時欲言又止。

尤其是這個「欲」字,將詩人提筆寫家書時的意念和情態刻畫地淋漓盡致。此時的詩人思緒萬千,總感覺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事要向家人傾訴,可偏偏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至此,家信難寫,親情無言,情真意切的遊子情狀出現在讀者面前。

「欲作家書意萬重」·詩意圖

「復恐匆匆說不盡」一句句,是對詩人內心世界的描寫。從字裡行間可知,詩人終於還是將這封家書寫完了,但他並沒有用任何的筆墨描摹書信的內容。家書雖然寫成,可詩人的心緒久久不能平復,他不時回憶著家書的內容。

由於修書時的紛亂的思緒,加之寓居在外在情形,使詩人產生了言未盡意的疑慮,所以當家書已經封好,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詩人又忽然感到剛才由於匆忙,或許信裡遺漏掉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這兩句既是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又是真切的行為舉止,與其說是為了再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還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詩人內心的疑惑和擔心

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拆開信封的決定,正是他對他對這封寄託著諸多情感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哪怕是隻言片語的遺漏,對詩人來說都是不想錯過的。

「行人臨發又開封」句,首先用「行人」照應上句的「匆匆」,將寓居洛陽,不能從容自如應對日常生活的窘迫情形刻畫地逼真動人。拆封家書,在那個時代裡,或許是人人都曾經歷過的,正是因為平常才顯得真實可貴,這樣的一個細節將那份沉重鄉愁和盤託出,讀來無不為之動容。

詩人這樣寫詩是很貼近生活的,但是詩歌不僅要貼近生活,還要貼近自己,貼近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思,這樣才會震撼人心。

這首詩就做到了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最後兩句。詩人雖然擔心的自己的家書「說不盡」,但是還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覺得自己沒有寫好。

詩作的敘事終止在了「又開封」這個動作,再次對開封後的結果留下了空白,它似乎就是對故事設置的懸念,任憑讀者去想像:或許詩人拆開封口,抽出信紙,又提筆添寫了幾行字,或許詩人一個字也沒有再添加,他或許只是反覆地讀了幾遍而已。

其實,詩人也並非沒有寫完這封信,既然已經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實就是自己的思鄉情結在起作用,總覺得有話沒有說完的感覺,總覺得自己的家書就是這樣的言不盡意。

其實,即使是拆開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補充什麼。如果真以為詩人記起了什麼,又補上了什麼,倒把富於詩情和戲劇性的生動細節化為平淡無味的實錄了。

詩歌末句的細節描寫,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是捕捉了生活中一個微小而真實,極富意蘊的生活片段。這是一種內心微妙細膩的情思,詩人用平易自然的語言表達了出來,沒有過多的渲染和修飾,也是感人至深的

張籍的這首詩雖然敘事的成分多,但寫得卻又含蓄蘊藉,委婉動人。這是由於詩句中多處留白藝術手法的運用營造出來的,留白手法使這首短詩平添了許多言外之意,詩歌意蘊深厚的風格也就凸顯了出來。

留白是一種傳統的繪畫技法,本是指畫家在創作時,刻意在畫面留出的空白。詩歌中也常在文字語義間留下空白,這樣的效果可以勾起讀者的想像,可以合理地盡情的用想像填充畫面中的空白。

讀者可以情不自禁地去想像洛陽城裡起秋風的畫面,去想像詩人拆封家書的動人場景,去體味詩文的弦外之音。

詩歌的文字是固定的、也是有限的,但詩歌蘊含的情感可以用想像來彌補,通過想像呈現出來的畫面和場景是別具一格的,這也是張籍這首詩名傳千古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郭沫若有一首詩,讀來非常拗口,通篇瘋言瘋語,卻多次被選入課本
    自新文化運動時期,以唐詩宋詞為主導的中華傳統詩歌已基本沒落,古詩詞被表達方式更直接自由的現代詩歌取代。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的歷代詩人都沒有去追尋到底什麼是詩、什麼不是詩,而對詩的本質的疑問卻一直沒有停歇。
  • 這首詩火了千年,不停被模仿,如今選入語文課本,家長卻建議刪除
    從小到大,我們讀過的千古名句燦若星海,尤其是那些被選入語文課本的作品,銘記得格外牢固,甚至有不少都達到了「床前明月光」的程度,提起前奏就能吟出全部的精彩,比如這首小學五年級的宋詩。《遊園不值》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 這首寫在牆上的詩王安石被選入語文教材,因其唯美主義成為經典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是如此特別。這首詩是唐宋八每個人王安石的一首名詩,這首詩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是一首牆上的詩,據說是王安石拜訪他的朋友楊德時寫的。這首詩被選入六年級教材第二冊,但後來有人對卻這句話從教材教學中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們先看看這首詩。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言,還每年入選小學課本
    相信只要一提起詠梅詩,人們立馬會想到王安石這首《梅花》,它已經成為了詠梅詩裡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篇情感細膩,而且寫作手法也是很高明,只不過是那麼淡淡著筆,並沒有任何的議論,完全是通過對於梅花的外形來表達,從而也讓這首詩顯得很有韻味,成為了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首宋詩。
  • 死去40多年的王安石被挫骨揚灰,只因他這句詩裡藏著一個密碼
    宋高宗勃然大怒,下令削奪王安石之前的舒王爵位。然而此時,距離王安石寫這首詩已經75年,王安石也死了48年了!!!可能有人會好奇了:這句詩,究竟哪裡大逆不道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都有寫,這個故事也是後世詩人經常歌詠的題材,比如杜甫就寫過「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王安石的這首詩也是寫的這個故事。這首詩前幾句寫了昭君出塞時的情景,胡人以氈車百輛相迎。
  • 王安石早年最經典一首詩,每一句都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北宋時期的文壇可謂是群星璀璨,這一時期誕生了無數的名家,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要數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秦觀、柳永、範仲淹、李清照等人,在這些人中很顯然王安石的文學成就是被低估了,現在只要提到王安石,可能大家都會想到變法,反而是忽略了他在文學上所做出的貢獻,其實他的成就完全可以比肩蘇軾
  • 朱慶餘和張籍的贈答詩,精妙出彩,詩外的故事更是被傳為一段佳話
    朱慶餘的這首詩是《閨意獻張水部》,詩作寫得繪聲繪色,很有特點,為什麼說是一首很有特點的詩呢? 因為他是以閨情詩的風格寫出來的,詩中朱慶餘將自己比作新娘子,情態語言楚楚動人,詩作內容完整,言辭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如果不考慮這首詩作的試捲成分的話,僅從詩意來看,這也是一首上乘的閨情詩,原詩如下: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 王安石很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首詩,通篇寥寥數語,但是寫得很深刻!
    王安石還是一位比較敢言,也敢寫的人,這在他很多的詩歌中就有體現,譬如這首《賈生》,那就充滿了諷刺意味。可能提起這首詩,人們會立馬想到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賈生》,這首詩也是充滿了諷刺。王安石大部分的作品都別具一格,而且文風也是極為獨特,往往寫一件事情,或者是寫普通的事物,那都是能夠寫出了新意,在這首《賈生》一詩中,他沒有做過多的鋪墊,完全是直入題,這樣的寫作手法,如果寫得不夠好的話,很容易落入俗套,但是王安石又是一位才子
  • 杜甫老年唯一一首高興的詩,在座的各位都讀過!
    但凡讀詩,總是繞不過他的。他本人被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這些都不是一般詩人用得上的稱號。聖這個字,在中國古代必須是才華橫溢和德行極佳才可以用的上。而杜甫的「聖"體現在他一直紮根在的大唐土地上,一直關注著現實社會。他的偉大之處恰恰在於他無論身處何種境地,自身遭遇怎樣困苦,始終心懷家國天下,心憂黎民百姓。"
  • 中年人的詩詞:初讀不識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李白和杜甫,是中學語文課本上最常見到的詩人。在語文課本上,李白總是一幅瀟灑飄逸、躊躇滿志的年輕形象;而杜甫則是一副苦大仇深、憂國憂民的衰老面容。所以現在我們回憶起李白和杜甫,總是覺得李白年輕而杜甫老。可是實際上,杜甫年紀比李白小很多,小了11歲!為什麼我們會形成這樣刻板的印象呢?因為我們對他們的印象,基本上來自於他們寫的詩詞。
  • 王安石的這首梅花詩,只有短短20字,卻驚豔了近千年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梅花》,來共同看看它所蘊含的精神內涵。自王安石進行全面改革以來,就被反對者謗議不斷。不得不在熙寧七年(1074)和熙寧九年(1076),先後兩次罷相。第二次罷相後,王安石便放棄了改革,退居鐘山(今南京紫金山)。
  • 3歲誦詩4歲吟句,7歲時隨便作詩一首,卻成經典登上語文課本
    客人心裡一動,對小駱賓王說:就外面的白鵝戲水的場景,你看能不能以此作詩一首呢?小駱賓王聽罷,也不拘謹,凝視片刻,隨即吟誦道: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想必《詠鵝》這首詩也是大多數人的古詩啟蒙吧,此詩的辭藻並不華麗,結構也是中規中矩,並沒有引經據典。但是難得的是,用如此平淡的語句,卻做到了聲色型俱全。
  • 唐朝一修碗匠隨手寫下一詩,卻成名句,如今成為小學課本常客
    據歷史考究,唐朝的詩人中,好的詩人就有70多位,比如李白、張九齡這些是我們熟知的。但是唐朝有這麼一位修碗匠,他隨手寫下的一首詩卻流傳千古,如今成為了小學課本的常客,年年被選入課本,是一首後世必學的詩。就像節目中評委說到的"童子功",從小積累到現在!
  • 曾鞏登上甘露寺可謂是感慨萬千,寫下一首傷感的詩,值得我們一讀
    筆者今天要與大家分享曾鞏中年時期的一首作品,也就是這首《甘露寺多景樓》,這首詩儘管名氣不大,但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寫得極為傷感;當時曾鞏離開故鄉一個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漂泊,於是他登上了今天江蘇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內心可謂是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麼一首傷感的詩作。
  • 吃詩灰的張籍:他人生經過的那些不幸,最終成就了他的作品
    提到張籍,很多人就會想起《節婦吟》,其中一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流傳甚廣。張籍出生在一個貧寒家庭,甚至與其祖上都沒有達官貴胄,他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一條路,讀書科舉入仕。他朋友上前一看,他燒的居然是《杜甫詩集》,很是不解,就問道:「張籍,你為什麼把杜甫的詩燒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張籍說:「吃了杜甫的詩,我便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好詩了!」吃灰這件事,真假拋開不論,張籍後來寫的詩走的和他的偶像一樣的風格,也真的寫出了傳誦千年的好詩。
  • 王安石一首比較冷門的詩,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但是同樣寫得很美
    兩者之間並不衝突,最重要的是你要熱愛詩歌,要是真正喜歡的話,那自然能夠從中感受到獨特的美。王安石的詩就比較接近宋詩,這一點他做得最好,而且他的作品題材豐富,風格也是很多樣化,一些儘管看似很冷門的作品,那也是寫出了新意,以他這首《燕》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又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開篇的兩組疊字句,有一種渾然天成之的美。
  • 《木蘭詩》中「唧唧復唧唧」,「唧唧」是什麼聲音?語文課本錯了
    《木蘭詩》中的「唧唧復唧唧」,「唧唧」是什麼聲音?語文課本錯了語文教材中對於《木蘭詩》中的「唧唧復唧唧」的解釋是模範織布機的象聲詞,也就是織機一聲接一聲地響著,之後教材又改版將「唧唧」改成了擬聲詞,就是木蘭的嘆息聲,至於是織布聲還是嘆息聲,這一點確實難以令人理解,不過有人覺得就是嘆息聲,還舉出了例子,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又聞此語重唧唧」,元稹《長慶坊》也有一句「此嘆何唧唧」,而這裡就是嘆息聲
  • 他是王安石最忠實追隨者,一首悠閒詩,道出一生經歷,堪稱經典
    說到王安石大家都非常熟悉,作為一名在文學上有著巨大成就的文學家,他在政治上也是有這一番作為的,畢竟曾經官居宰相,想必也是讓無數有心仕途卻沒有作為的詩人、詞人們羨慕不已了。不過就算如此,他的人生也是經歷了許多的風雨,比如說那場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可能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了。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千百年來無人能夠超越,成為宋詩壓卷之作
    這首詩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也是詠梅詩裡的千古名篇,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意,每一句也都有深意。王安石寫得很巧妙,並沒有議論,完全是通過景色來描寫,從而寫出了完全不同的梅花,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方式,讓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成為了宋詩裡的壓卷之作,千百年來無人能夠超越。
  • 王維晚年隱居藍田,寫下一首充滿禪意的五絕,曾被選入語文教科書
    《竹裡館》,是王維晚年隱居藍天時創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絕句。表面上看,遣詞造句平平無奇。寫的都是古代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幽篁」、「深林」和「明月」。詩中的動作,也不過是彈琴、吟嘯。但短短二十個字,組合起來卻別有一番味道。同時,這首詩曾經被選入語文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