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景帝紀》記載:「腐,宮刑也,丈夫割勢,不能復生子,如腐木不生實。」
古代皇宮等級制度可謂是非常的森嚴,為了劃分和普通老百姓的界限,總是用一堵高高的圍牆把裡邊的皇親貴族與外面的平民百姓分隔開,普通人很難知道皇宮裡的生活是怎樣的。
越是不了解,人們就越想了解,很多人對宮中生活非常的感興趣,尤其在現代,那些皇親貴族和宮牆樓宇已經成為歷史,就更是增加了人們的好奇心,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催生了許多宮廷電視劇的拍攝,其中多少有些虛構的情節。
而想要知道真正的皇宮生活情景,還是要通過歷史材料才能瞥見一隅,能見證這些生活場景的人更是「活歷史」。在1996年才去世的晚清太監孫耀庭講述了許多當差時的細節,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孫耀庭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太監,他的一生經歷了朝代更替,時代變換,從他的口中透露出不少當時清朝宮廷生活的細節,在他後來的自傳《中國最後一位太監》記錄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成為時代的記憶。
1902年的冬天,孫耀庭出生在一個天津貧民家庭裡,家裡有很多弟兄。父親給一位富裕的私塾教師種地,母親則在這戶人家裡給人做飯,孫耀庭因此也讀過幾年書,後來父親因為一些原因淪為乞丐,這個家庭就再也無法承擔眾多兄弟的生活。當時,聽說鄰村的一些村民有在京城當太監的,待遇還不錯,無奈之下,家人便想把孫耀庭送去用這種途徑謀生。
然而,1912年溥儀宣布退位,這讓身體殘缺的孫耀庭備受打擊,去皇宮當差的願望泡了湯。1916年,經過大嫂的關係介紹,幾經周折,孫耀庭終於迎來了一個機會,載濤貝勒招人,被他趕上了,至此終於能去王府謀一份差事。不久後,他又通過宮中的北花園太監首領有了進紫禁城的機會,這讓他有了「一步登天」的感覺。
可惜事與願違,進了皇宮不僅不是好日子的開始,還是艱苦生活的開始。孫耀庭在宮裡無名無姓,做著最髒最累的活,伺候自己的上司。幸運的是,在一次戲班表演的過程中,端康皇貴太妃聽說孫耀庭是個當差機靈的人,便叫他參加戲班,此後,他花錢疏通,離開戲班並進了司房,沒過幾年,就被遣到溥儀的妃子婉蓉那裡當差,這也算是完成了當年進宮「出人頭地」的心願。
不過太監始終是一個很不人道的行業,不僅要承受生理上的殘缺,還要處處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可能挨打甚至丟了性命。孫耀庭深知這個道理。衣食住行都要把妃子們伺候的妥妥帖帖,太監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白天忙完夜晚也還得當夜班,在各宮門口守著,保護嬪妃的安全,也方便被差遣。
為了避免出差錯,因為困意誤事,夜晚伺候妃子時,得在鞋裡面放一個蒼耳,蒼耳周身都長滿了小刺,只要一犯困,就被蒼耳刺痛,趕走了睡意,才能方便隨叫隨到。
就這樣,孫耀庭在宮中當了幾年差,在袁世凱逼溥儀離開紫禁城的時候,孫耀庭也只能跟著離開,繼續在王府伺候婉蓉,直到婉蓉去找溥儀時,此時的他也不幸地得了肝病,所以便離開王府,並得到了五百塊大洋的看病費用。
離開王府的孫耀庭回到鄉下,有時要靠兄弟接濟,後來又輾轉回到了萬壽興隆寺,當時這裡是出宮太監的居所,大家一起靠房租房屋來維持生計。可惜房租抵不上房屋修繕的費用,孫耀庭還是要靠撿一些廢品度日。
經過許多年裡,孫耀庭都住在廣化寺,九十歲的時候,還為友人寫過一副對聯來表明自己的情懷,題為「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作為清朝最後一位太監,總是有很多人想來訪問他,從他口中得知過去的深宮往事,他也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一本書,要趁現在還能說就一定要說,這是他的一個小心願。
1996年,孫耀庭先生去世了,帶著他這一生紛亂的記憶和對歷史的見證離開了,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供人們分析和參考。
回顧中國歷史上,關於宦官太監的記載有很多,太監來自民間,又侍奉在皇帝妃嬪左右,他們經歷著與常人不同的人生,有的在宮中日復一日辛苦做活,有的則野心極大,參與到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中,甚至改變一個王朝的命運。孫耀庭是經歷過朝代更替的一個普通的太監,也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他的故事讓人心酸也同樣帶著價值,讓人唏噓與深思。
參考資料:
《漢書·景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