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文化差異成為你的笑話!中國人到日本容易誤會的11個日文

2020-12-06 驚鴻一眼

日本和中國,都是東亞國家,他們在寫作發展和習慣上有相似之處,這使得日本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然而,事實上,光是日本的話就有很多地方會讓中國人產生誤解。有時,即使發音和詞彙與中國人對中,的了解相似,但其背後的含義卻完全不同,這並不罕見。這次,我收集了一些中國人去日本旅遊時可能會誤解的日文話,讓我們看看他們是否誤解了。

饅頭(,滿江紅)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日文,你會發現日文這個詞聽起來很像「饅頭」,而漢字和中文饅頭一樣,但基本上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日本「」是一種日風味的豆沙餡,皮薄味甜,適合搭配茶點。此外,除非你專程去找,否則在日本一般不會有中國人想像中的沒有餡料、口味簡單的「饅頭」。

熱水中文「湯」指的是有味道的液體食物,而日文「湯」指的是熱水,所以如果你在日本餐館和店員點「湯」,你只會得到一杯熱水,而不是中國人在中想像的熱湯。此外,日本人喜歡洗澡,所以代表熱水的「湯」這個詞在日本的傳統澡堂「湯屋」或中的「入湯」中都能看到。

(瑪雅人)日-style蛋黃醬有中國家庭用蛋黃醬做沙拉,所以中國很多人認為日本蛋黃醬和中國蛋黃醬應該是一樣的東西,但事實上它們有完全不同的口味和用途!這種差異是由於中國人習慣於稱「月桂沙拉調料」為「蛋黃醬」。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認為蛋黃醬應該是甜的,但事實上,真正的日蛋黃醬是鹹的,主要用作蘸醬。

/(lemon/lai IMU)萊姆/lemon 中國人認為綠色是檸檬,黃色是萊姆,但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日本是黃色和檸檬,而萊姆是綠色,與中國,完全相反,所以我們應該多加注意。

芋頭(imo)地下根莖食品的總稱。當中國人在日本,看到「芋頭」時,中肯定會想到紫芋頭,但事實上,在日本,「芋頭」是指地下根莖食品的總稱,最常用來指紅薯和紅薯。其他的像土豆「」、芋頭「」和山藥「紅薯」。下次你在日本,看到「芋頭」時,不要認為它是芋頭。

寧津)這絕對是胡蘿蔔最容易被中國人誤解的「人參」。因為漢字,日文和中國胡蘿蔔中常見的滋補「人參」非常相似,所以許多訪問日本的人都誤解了。被中國人誤解為「人參」的日文,實際上是以「人參」和「朝鮮人參」為代表的。

塔卡那(takana)塔卡那(Takana)是日本菜館常見的芥末菜,在日文,不是高麗菜,而是一道很難吃的芥末菜。在日本,它在中經常被當作一道醃菜出現

kisha)蒸汽火車在日本,如果你打開地圖應用程式找到你的路,你有時會看到一個寫著「高速公路」的地方。乍一看,中國人會認為這是普通四輪車的道路,但在日本,「汽車」指的是蒸汽火車,所以以「高速公路」命名的道路實際上是指過去蒸汽火車的道路。

外國人在日本過去常把日本其他國家的人稱為日本的「外地人」,但現在「外地人」是「外國人」的縮寫和通用名,不像中文那樣消極。雖然日本人很少把外國人稱為「外地人」,也許有些日本人會把這個詞當作消極的意思。因此,使用這個詞的日本人背後的心態仍然可以根據上下文或說話的語氣來判斷。

對有學術知識的專業人士的尊重中國人在日戲劇《中,》中或多或少地看到過「教師」這個詞,但這個詞在中和日文的含義卻大不相同。中文老師只是對男人的尊稱,而日文是對有學術知識的專業人士的尊稱,比如老師、醫生、律師等等。

柔布)堅定而堅定的中文丈夫是丈夫和妻子中,的男性角色頭銜,而日文的「丈夫」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堅定而持久。在中國,人們熟悉的「大丈夫」基本上就是從這個意思衍生而來的,意思是安全、安心和可靠。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到日本容易誤會的11個日文單字
    日本和中國同為東亞國家,在文字發展或是習慣上都能窺見相似之處,使得日本成為中國人最喜愛前往的地方之一。不過其實日本光是文字上就有許多會令中國人誤會的部分了,有時候就算發音、文字與中國人認知中的事物類似,但背後意思或是根本是不同東西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這回就搜集了一些中國人到日本旅遊時可能會誤會的日文單字,一起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曾經會錯意吧!
  • 日本女士:你們中國人真是重口味還吃這種東西,國人:誤會誤會
    我們知道,中國的美食是世界聞名的,因中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國內的人們都很難完全品嘗到我國的所有美食。因為倘若你想吃到最地道的特色美食,那肯定是要去到當地才可以的,川菜你就得跑去四川吃,羊肉串你還得大老遠跑去新疆吃。
  • 那些容易被日本人誤會的中文,「棒」是批評、「酷」是罵人?
    日本的文字和中國的漢字有著密切的聯繫,日文當中有著許多的漢字,然而日文漢字的含義和現行中文的用法其實存在著許多差異,不僅是中文使用者看日文會覺得怪怪的,日本人看中文也是一樣!
  • 日本有姓氏叫我孫子,中國人笑了,日本人急了:不是中國想的那樣
    眾所周知,國與國之間由於文化的差異往往會鬧出一些笑話,就比如日本有個姓氏叫我孫子,看到的中國人很多都情不自禁地笑了!其實在日本不僅有姓氏叫我孫子,甚至還有個城市叫我孫子市,而我孫子作為姓氏在日本使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
  • 這三個姓氏聽著好聽還獨特,卻經常被人誤會成日本姓,真是尷尬
    文/一度歷史觀V這三個姓氏聽著好聽還很獨特,卻經常被人誤會成日本姓,真是尷尬中日之間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漢唐時候,日本人就開始西渡來中國取經,從中原地區的文化裡面吸取了大量的元素,然後進行了加工,有的漢唐元素甚至被日本人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
  • 日本街頭的貼心標語,看到漢字翻譯後,中國人哭笑不得
    而近幾年亞洲各國旅遊業做的都很不錯,時刻都在吸引著中國遊客,尤其是日本。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中國最近的一個國家之一,別看它的國土面積不大,卻也是個十分發達的國家。整體的經濟程度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其很多科學領域的成就更是無法忽視,這個國家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時中國和日本在文化習俗上極為相似,尤其是在字體上面,我們經常可以在日文中看到漢字的影子。
  • 都是日本差距卻如此巨大?!關東、關西日本料理的文化差異
    日本雖然幅員面積並不算太大,但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甚至就連天氣都會因地區而異。一般大多會將日本劃分為關東及關西兩個區塊,一個是以日本政治與經濟的東京為中心,另一個則是包含大阪及古都京都的關西。雖說這兩個地區僅一線之隔,卻從語彙、食物、禮儀等日常生活上就有許多差異。
  • 日本公信榜歷史:3首因特殊原因火的日文歌,第三首是中國人唱的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產業最發達成熟的國家之一,日文流行音樂也是亞洲具有指標性的流行音樂類別之一,而日本最知名的音樂排行榜便是Oricon公司所統計並發表的音樂等出版品的銷量排行榜,俗稱日本公信榜。很多我們所熟知的日文優秀流行音樂都上過這個榜單,如果把所有的優秀歌曲都介紹,那估計一整天都不夠,所以今天就介紹3首比較「特殊」的上榜歌曲。一, Tomorrow Never Knows這是日本樂團Mr.Children的單曲,1994年同年11月單曲發售後,首周取得Oricon單曲周榜冠軍;隨後在12月中旬又蟬聯兩周Oricon單曲周榜冠軍。
  • 同文不同義:日語對於中國人來說真的容易學嗎?
    回首150年前,日本這個鎖國已久的島國,才剛剛從《職貢圖》中半屬想像半揣度的圖像,成為對面可見的存在。從黃遵憲塵封的《日本國志》,到庚子國變後東渡日本的學者和革命黨人對日本的觀察,中國人對日本的認識也步步加深:它是語言上「同文同種」的東亞鄰國,是近世東洋諸國師法西洋文明自強的典範,也是軍國暴走的戰爭機器,是覬覦中國領土的虎狼之國。
  • 那些最終成為了中國人的日本孤兒
    ,也交到了很多在日本的中國人朋友。戰爭結束之前,日本人不得不回到日本,有小孩的人因為帶著很危險,就只能拜託好心的中國人照顧。就這樣,留在中國生活的日本孩子就叫做中國殘留孤兒。戰爭結束後,中國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因為暫時和日本沒有外交關係,所以雙方的國民不能自由往返。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日本政府才召集殘留孤兒群體回日,尋找親人。
  • 別被日本人騙了!這些梗中國人表示真心玩不過
    漢語作為母語,中國人學日文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看著熟悉的漢字,似乎都能讀懂三分之一,是不是很厲害~一秒不學習我就難受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望文生義,一不小心就鬧出笑話,比如下面這個詞,你看懂了嗎?日本連井蓋都玩出了藝術新花樣,小編實在佩服~腦洞到底有多大。三、売電(暗指美國總統 拜登)前一陣無意中發現美國總統辯論在日本一家電視臺的油管頻道上有轉播,還開放在線聊天室,就去圍觀了。
  • 這個蘇州菜場太像「京都」,別誤會,你看到的日文都是中國字
    蔬菜區、水產區、禽蛋區、水果區、調料區,一目了然,你所需要購買的物品,不用再似以往那樣去猜測,「好像是這個地方?」「會不會在那個地方?」與攤位相鄰的飲食區,小食、咖啡、奶茶、酒館等,一應俱全。雙塔菜場原本就是吃貨的「天堂」,改造後的雙塔市集,依舊保留著眾多蘇式傳統小食。新鮮出鍋的大餛飩,飄散著鮮香的味道,個個皮薄餡多,撒上一把蔥花,令人懷想兒時媽媽的味道。
  • ...總行位於日本岡山?日本的「娘」指的是女兒?這些都是日文「似曾...
    ——(日本)中國銀行沒有看錯,日本也有「中國銀行」。事實上,剛到日本時,因為有好多字「似曾相識」,會讓人倍感熟悉,直到最後,才發現誤會大了。由於都是漢字寫法,日本中國銀行被不少華人誤會是中國銀行設的分行,估計是被不少赴日的華人問詢得多了,日本岡山的「中國銀行」最近還特地出了告示進行說明解釋。
  • 日本網友:為何日文發音與中文有點像?只因中國有一方面比日本強
    其實很多對日本文化比較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大串的日文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夾雜著幾個漢字,如果你細心一點的話,甚至會發現這些語句的讀音甚至都與中文有些類似,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日本網友在國外歷史論壇提出這一疑問:「為何日文發音與中文有點像?」
  • 日本「丈夫」與「小三」意思跟你想的不一樣!容易誤會的日文單字
    學習日文時,漢字單字有時候會讓人困擾,因為意思跟中文完全不同!像是日文裡,也有「丈夫」與「小三」這兩個單字,但是意思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樣。小編就來解析給大家聽!▋日文的「丈夫」,不是老公的意思!不過日文裡的丈夫,意思與中文完全不同。日文的「丈夫じょうぶ」,意思是強壯、結實的意思。形容人的身體強壯,可以說「丈夫な體」,形容紙袋很結實不容易壞,可以說「丈夫な紙袋」。所以日語的「丈夫」不是用來指已婚男子,而是形容詞,形容人或物體可靠,不易壞。那麼,「老公」的日文該怎麼說?
  • 為何日本人痴迷三國文化,其狂熱遠超過中國人
    劉關張在十七世紀明清時期,日本的江戶時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開始流傳到日本每一個角落,平民百姓也可以閱讀,不僅有了日文翻譯版,還有各種相關三國的插圖,歌舞之類,出現了一股三國熱。以漫畫的形式去了解一段歷史文化,想必很多人都容易去接受,特別是孩子們,青少年們。所以三國文化在日本能夠如此狂熱,日本人如此痴迷三國文化,跟日本人對知識文化的熱衷息息相關。
  • 日本畫師說中國人老罵他,中國人表示這是在讚揚你
    日本有個畫師喜歡畫一些軍武設計,例如什麼戰鬥機啊,機器人都可以。此前他發現有一些中國網友也會去評論,很多人都會說一聲「酷」字,這讓人很苦惱,自己又沒冒犯什麼,為何老是被人罵?其實呢?這個就跟中日文化有關係了,「酷」字在漢字的本意確實是不好的,老是跟什麼「酷刑、酷吏、酷熱』」之類的搭檔,馬上就會聯想到各種糟糕的事情。可後來因為英文的「cool」讀音很相似,所以變成稱讚揚的詞語。可在日本就沒有這樣的音譯,他們那邊依然是用來形成糟糕、惡劣的意思,這一下子就被日本畫師誤解了。
  • 不經過專門學習,國人能看懂日文嗎?日本人能看懂中文嗎?
    因為日文裡有很多漢字,那麼,沒有學過日文的中國人,能不能看懂日文呢?沒有學過中文的日本人,能不能看懂中文呢?說實在的,我自己還真試過讀日文。一些漢字多的,有的能了解個大概意思,尤其上下文聯繫起來時。但也就是知道個大概,離完全讀「懂」應該還差了很遠。
  • 日本文化中有哪些優點,值得中國人學習?
    日本這個曾經的文化棄兒,在接受中華文化數千年的洗禮,及近現代激烈的社會變革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日本文化有哪些特點和優點?中國人又要從日本文化中學習什麼呢?一、奇特的東方海島之國日本!強大文化和文明的典型特徵是:一旦你學習、借鑑和歸化,你想廢棄和切割,那將是無法完成的任務!自從浸染中華文明,日本國和日本人就打下了深深的中國烙印。至於DNA上的同源性就不去多說了。日本人一直宣稱兩宋之後無中國,並以中國的唯一傳人自居!日本對於古代中國的文字、建築、服裝、農種、農技、文化科技有著很好的保留,日本人還穿著中式衣服、用著中式文字、住著中式建築。
  • 昆明日語培訓班,思維學習讓日文也成為你自己的「母語」
    昆明日語培訓班,思維學習讓日文也成為你自己的「母語」。現在,零基礎學習一門語言,越接近母語,就越好。首先,讓我們研究這兩種語言的書寫和字形。佩文教育解釋道:因為日文中有大量的漢字,所以日文的意義與漢字的意義大致相同是很有價值的。中國人一眼就能認出意思。這對中國人學習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