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零售端還有一支化整為零的生力軍
洪漠如
茶葉零售端還有一支化整為零的生力軍!
在很多場景之下,消費者對於這個茶的第一認知,都是從他們那獲取的。就個體而言,他們很弱小,但他們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群體。他們有相似的處境,有共同的生活願景,他們的求生欲很強,因為不努力,就會直接面對生存的壓力。他們手上有真實的客戶與客戶訴求,那不是ID,不是流量,是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
栩哥是2013年4月19日到的成都,這一天他記得很清楚,因為第二天四川雅安蘆山就發生了地震。那年茶博會,他向公司爭取政策,最後向地震災區募捐了100萬元。
應該說,他在成都走得並不是一帆風順,但是從結果來看,還是很圓滿的。以茶為業,在成都買了房,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過得不亦樂乎。
栩哥(攝於2015年)
我以前羨慕他,少不入川,在我們旁人眼裡,總覺得他是在貪圖成都的安逸。但事實上,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為了融入那座城市所做的努力與掙扎呢?
栩哥有把電風扇,經常喝了點酒就指著那個電扇說:「這個價值20萬。」
這個梗,和他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就是他剛來成都那會兒由於人生地不熟,剛剛裝好自己的茶葉店,還沒怎麼經營,茶城的老闆就跑路了,緊接著商場被法院封了,樹倒猢猻散,他成了一個無辜的受害者。房租和裝修全部都搭進去了,只搬出來了這個電風扇。
栩哥的家屬(攝於2015年)
但是,這並沒有讓他退縮。只是這一瓢冷水潑得他愈加清醒了。那一批在成都做黑茶的人裡面,他算是紮根下來了,整整七年時間,當初的那個少年,就靠著經營茶葉,履行著一個丈夫許下的諾言,盡著一個父親的責任。
前不久,聽一個前輩高談闊論時提起,現在中國的最小社會單元存在著諸多不穩定性。什麼是社會的最小單元?家庭和企業。回到家庭,婚姻並不牢固,有很多年輕人甚至於都不敢選擇結婚了,對於家庭的責任與擔當缺乏認知。回到企業,如今很多企業都在一種巨大的生存壓力籠罩下,焦慮得很。
在這個最小社會單元存在不穩定性的時代,當我們重新把視線投向茶行業,發現像栩哥這樣的社會單元,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像一個新的社會「族群」。
就茶行業而言,過去我們對這個社會單元的關注顯然是不夠的。在茶葉產業鏈上,茶山上的茶農是弱勢群體,我們要關注。工廠裡的工人和企業家,往往伴隨這個品牌成長的動人故事,我們要關注。最後,在茶葉分銷體系中,處於零售終端的這一個個小家庭竟然無意之中被我們給邊緣化了。
栩哥給客人介紹他經營的產品
在很多場景之下,消費者對於這個茶的第一認知,其實都是由這部分被邊緣化的「族群」給傳遞出去的。他們的文化素養,專業認知水平,乃至對於茶的經驗判斷,都將影響消費者對一個產品甚至於一個茶類別的印象。就個體而言,他們很弱小,但是回到零售終端,他們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群體。他們有相似的處境,有共同的生活願景,在很多社會最小單元都極度不穩定的當下,他們以茶為業,結成了一個個穩定的社會單元。他們的求生欲很強,因為不努力,就會直接面對生存的壓力。他們手上有真實的客戶與客戶訴求,那不是ID,不是流量,是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
小茶舍
在四川遂寧,也是一個很小的夫妻老婆店,店裡精明的女主人對她的客戶了如指掌。我們坐在店裡,客人進來,一個眼神,她就能意會別人需要啥。然後笑著招呼客人坐下喝茶,同時打開冷藏櫃,指著一個大的茶葉袋讓店員分裝半斤出來。整個交易過程,沒有太多的言語。門外有個電瓶車,她丈夫一直在忙著給城裡的茶樓茶館送貨,四川的茶樓茶館以消耗綠茶花茶為主。所有的客戶喜歡喝什麼,大概什麼時候喝完,這些信息全部都牢牢的存儲在他們的腦海中。
在茶行業,很多人都不太看好茶城這種銷區批發的業態,但是你會發現,不管你怎麼唱衰這些業態。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城市的老茶城還依然像地標一樣矗立在那裡。新進去的商戶在裡面可能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但是老的商戶,也許外表並不那麼起眼,卻以一種很隱性的方式,開闢了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奔跑在茶山上的小兩口
我知道,中國茶文化對於茶商這個群體的關注並不夠。2020年,我將重點關注這個群體,他們嵌合在城市的角落裡,站在產業地圖的最前沿,5年店、10年店、20年店乃至百年老店。
上次在雲南,北京的趙老師給我介紹了一對以茶為業的母女,母親是陝西供銷社體系的,統購統銷時代就是滇紅的零售終端店工作人員,改制以後變成了個體戶,如今女兒的年齡也20好幾了,成了曾經那個國營老茶廠的經銷商。身份在變,組織形式在變,產品也在變 ,但是茶葉產銷之間的這種互構,對於很多生命力旺盛的組合而言,融進了社會變革的洪流,在我們的視線之外,連接著茶葉的流通渠道。
濟南荼草作,一家生活方式創業培訓機構
籤約學員中「夫妻老婆店」業態所佔比重也比較大
在中國,上了70年積澱的茶葉品牌,都像大浪淘沙一樣歷經社會洪流的淘洗,在千迴百轉的時代窗口九死一生。中國近代史,轟轟烈烈,從1840年走到眼下,可以羅列一長串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件。但我們把視線回到一個個最小的社會單元,於他們而言,不過是男女之間,穿衣吃飯。
這麼些年,我其實內心裡非常佩服那種產業網際網路的創業者,他們依託於網際網路改造傳統產業,創造了一些新奇蹟。你比如改造傳統菜市場的「宋小菜」,通過他們的改造,菜農的收益更有保障,菜市場上夫妻老婆店主更便利,效率更高,收益也更大。給傳統便利店賦能的7-Eleven,更是創下了比肩阿里巴巴的人效比。這些新銳的網際網路人,將傳統產業數位化,降低損耗,提升效率,精準匹配,規範服務,便捷了社會生活,穩定了社會單元,創造了社會財富。
寧波小店的夏老闆
主導產業網際網路的一個資深投資人曾經對我說:「做產業網際網路,需要建立國家思維。」宋小菜的利潤在哪裡?他們將幾個高頻、剛需、大宗的蔬菜打上標籤,降低損耗,傳統蔬菜市場的損耗高達30%,包括運輸損耗,以及擺在菜攤上隨時間推移的價格遞減。他們介入以後,通過標準化運輸和大數據對需求的計算,將損耗降到了2%,這在裡面,28%的淨利潤應運而生。上可以補貼菜農,下可以補貼菜攤,自己依然有可觀的收益。
這麼多年,我聽過很多創業者給資本方講故事,這其中最美的故事其實就是男女之間,穿衣吃飯的故事,就是圍繞穩定社會最小單元的生活故事。滴滴出行、共享單車、美團、攜程、58同城··· ···做生活方式創業的我們,可能還是不懂生活!(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