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華夏文明數年前的輝煌歷史,其中戰爭可以說是一個永遠避不開的話題。無論是三國時期的群雄割據,還是五代十國的天下動蕩,幾乎每一個華夏文明的歷史階段中都曾有過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戰爭出現。
怯薛軍劇照
然而,其中絕大多數戰爭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以一統天下的目標華夏內部戰爭為主。不過,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支古代精銳部隊「怯薛軍」,卻是一支徵服過歐洲大陸的傳奇軍隊。至於這「怯薛軍」的實力究竟如何,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
首先,從怯薛軍的選拔標準來看。
怯薛軍中的怯薛二字是根據蒙古語音譯而來,其本意為「番直宿衛」,同時它也是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欽點組建而成的一支禁衛軍。根據《元史·兵志二》中記載的相關內容所述,怯薛的漢譯解釋一般為宿衛(也就是輪流值班守衛的意思)。
至於怯薛軍成員則主要是從蒙古貴族和大將等功勳之臣的後代選拔,正因為怯薛軍這種特殊的高層選拔制度,以至於即便一名普通的怯薛軍小兵,其軍銜和薪俸都要遠高於普通的士兵(基本享受著等同於一般部隊將軍級別的待遇,甚至比普通的千戶官還要高)。
另外,怯薛軍的最高指揮官更是歷史上著名的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和博爾朮)。由此可見,成吉思汗對於怯薛軍的重視確實是非同一般。當然,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的話。成吉思汗將功勳之臣後代徵調到自己身邊作為禁衛的舉措,也可以說是他以此來挾制權臣的一種手段(直白點說就是人質)。
其次,從怯薛軍的實戰案例來看。
正如前面所說,怯薛軍基本上都是由功勳權臣的子弟所構成(性命比普通的士兵要金貴許多)。再加上這支部隊屬於成吉思汗的禁衛軍,因此除了成吉思汗親自率軍御駕親徵之外,怯薛軍一般不會經常出現在戰場之上。所以,怯薛軍在歷史上的實戰案例自然也就少之又少了。
蒙古騎兵劇照
不過,怯薛軍中的這些貴胄子弟卻絕非酒囊飯袋之輩。因為本就崇尚武力的蒙古人,其後代在基本上都是自幼便開始學習騎術和箭術等實戰技能。而且,怯薛軍由於身份特殊的緣故,其所用的馬匹和裝備等皆是享受著全軍中最優等的待遇。
歐洲騎士團
當然,事實上也證明了怯薛軍作為蒙古騎兵中的精銳部隊,其戰鬥力確實是十分的強悍。譬如,公元1241年蒙古大軍席捲至波蘭邊境之時,怯薛軍便曾與歐洲赫赫有名的3大騎士團(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的聯軍交過手。
怯薛軍劇照
據記載,當時的列格尼卡可以說是將歐洲最精銳的騎士軍團皆匯聚於一處,並下定決心要與蒙古大軍決一死戰。此戰剛一打響歐洲聯軍就憑藉著己方在人數上的絕對優勢,朝著面前毫無重甲裝備的蒙古怯薛軍輕騎兵發起了全線衝鋒。
歐洲騎士團
而怯薛軍輕騎見狀立即後撤散開,一時間歐洲聯軍的騎士團以為敵人已現潰敗之勢,於是全軍士氣高漲繼續向前追擊(可能是由於歐洲的騎士們在先前的戰鬥中被打得太慘,所以才會見到一點蠅頭小利就被衝昏了頭腦)。
蒙古騎兵劇照
果然,當歐洲騎士團聯軍一路追擊到蒙古重裝騎兵面前時,他們這才猛然發現事情並不簡單。而且,一開始四散撤退的怯薛軍輕騎兵也已經迂迴包抄到了歐洲聯軍的側後方位。此時蒙古大軍的攻擊從四面八方一齊展開,一時間整個歐洲聯軍已被漫天的箭雨籠罩。
歐洲騎士團盔甲
雖說,其中絕大多數的箭矢都無法射穿騎士身上的重甲。但是,他們胯下的戰馬就沒那麼幸運了。而就在歐洲聯軍正陷入一片人仰馬翻的混亂局面時,怯薛軍騎兵已經手持彎刀掩殺衝鋒而至。頃刻之間那些從馬上跌落在地的騎士們,由於身上披著重甲短時間內無法起身作戰的緣故,幾乎被殺得全軍覆沒(歐洲3大騎士團的精銳也基本上傷亡殆盡)。
最後,從怯薛軍的制勝絕技來看。
怯薛軍有2大絕技確實是遠勝於當時世界上的各國軍隊,其中第一大絕技就是那絕無僅有的作戰裝備「複合弓」,而第二大絕技則是令人防不勝防的輕騎技巧。
怯薛軍畫像
據記載,怯薛軍所使用的複合弓皆是由多種材料製作而成(譬如,木頭和動物骨頭等)。這種複合弓的射程最遠能達到 305 米開外。而且,怯薛軍騎兵一般常備有2把弓,其中一把用於近程射殺,另外一把則是用於遠程齊射。甚至,每個怯薛軍騎兵箭筒中還有諸多不同用途的箭矢(譬如,引燃箭、穿甲箭和響箭等)。
怯薛軍畫像
至於怯薛軍冠絕天下的輕騎技巧,主要是指他們能在極速奔馳的過程中自如運用弓箭。譬如,怯薛軍騎兵在飛奔過程中身體旋轉360度的情況下,仍然能做到隨時定點瞄準射殺敵人。而這種頂級的騎射能力,常人就算是苦練三年五載也未必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