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利斯朵夫》:一顆真誠而自由的靈魂,不應該是孤獨的

2021-01-09 網易

  羅曼·羅蘭說自己寫《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反抗一種不健全的文明」。

  他認為自己寫的不純粹是一部小說,而是創造了一個人,一個真誠的人,一個敢於追求真善美的英雄,他有一顆自由的靈魂,這英雄就是約翰·克利斯朵夫。

  的確如此,在世界文學的長廊裡,有不少個人英雄,但他們都有這樣那樣的私慾、野心,而像克利斯朵夫這樣無私無畏,具有強烈使命感,一生追求自由與正義的個人奮鬥英雄並不多見。

  

01 用真誠奏響追求自由靈魂的讚歌

  「真誠是跟聰明和美貌一樣少有的天賦」,它是藝術家的創作內核,唯有真誠的人,才可能具有高貴的靈魂和高尚的藝術修養。

  音樂家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真誠」是深入骨髓的,達到了一塵不染的地步。他很苛求,別人佩服他的地方倘使跟他的真面目相反,他就不容許;凡是把他認識錯了而做他朋友的,他差不多會認為是仇敵。

  他憎恨虛偽,最難以忍受不真誠,最不安的是自己替荒謬的劇本配音樂,最氣惱的是謊話,最大的誓願是為真誠而寫作,最不滿意的是不近人情的恭維。

  克利斯朵夫渴望真誠的社會,渴望人與人之間充滿自由、平等與博愛,但現實又給他了怎樣的回饋呢?

  

  從小就表現出了傑出音樂才能的克利斯朵夫,11歲時就受到上流社會的賞識,成為了宮廷樂隊裡的小提琴手。但因厭惡虛偽浮誇的藝術形式,他在貴族老爺們面前大膽表露了對藝術的看法,卻遭到了眾口一詞的惡毒攻擊。

  15歲時與自己學生彌娜的初戀愛情,也被彌娜的母親阻止。後者為他們的愛情豎起了一道門第的高牆,這堵牆是他無法逾越的。

  他的心靈接受了一次痛苦的洗禮,他覺醒了,他痛斥以金錢門第為價值標準的彌娜母親:

  

「即使我沒有你的門第,可是我和你一樣高貴。唯有心才能使人高貴……所有那些自命高貴而沒有高貴心靈的人,我都看做象塊汙泥。」

  克利斯朵夫鄙視豪門,反抗貴族,攻擊市儈,因而受到貴族們的排斥,終至生計也成了問題。他的作品無法出版。他為了精神的自由而喪失了物質上的一切依傍,陷入了困境。

  但他沒有放棄抗爭,在不斷的抗爭中,克利斯朵夫的「真誠」上升為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他渴望一個沒有強權、暴力、自由、平等、博愛,充滿真善美的社會。

  他內心呼喚著法國,那是他嚮往已久的自由平等高尚的國度。但到了法國之後,光怪陸離的巴黎卻令他失望。城市裡到處充滿罪惡,社會極度腐化,奢華浮誇之風盛行。文學藝術也染上了這種痼疾,報紙上充滿了下流虛偽的報導:

  

「在巴黎劇壇稱霸的人,最拿手的本領是把猥褻與感情混在一起,使善帶一些惡的氣息,惡帶一些善的氣息,把年齡、性別、家庭、感情的關係弄得顛顛倒倒。這樣,他們的藝術便有一股特別的氣味,又香又臭,格外難聞。」

  在藝術庸俗、善惡不分,人性受到壓抑的巴黎「節場」,嚮往自由的克裡斯朵夫並未退縮。他要在踐踏人格的環境裡,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在庸俗的人群裡,不之同流合汙;在醜惡的社會中,不隨波逐流。

  

  克利斯朵夫要以他英雄的氣概去追求靈魂的自由,緊守「真誠」,捍衛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對毫無生氣的現實進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之後,他以巨大的熱情創作了一大批優秀音樂作品,衝擊著病入膏肓的巴黎音樂界。

  然而,這些行動雖然使他從中感受到自我,享受到生活的激情,卻不被世界認可。他在巴黎的音樂公演失敗了,受到藝術界的嘲諷,但他毫不退讓,對嘲笑他的人喊道:

  

「審判我吧,我也審判你們,再過一百年,你們必定舉手投降!」

  克裡斯朵夫渴望用自己的真誠奏一曲追求自由靈魂的讚歌。他無數次陷入困境,卻從不退縮放棄,他頑強、執著地抗爭著。

  然而,克利斯朵夫的畢生奮鬥讓他認識到一個無奈的事實:無論他有多麼優秀的品質,真誠、善良、無私、充滿愛心;無論他有多麼崇高的理想,改變社會現狀,為人類謀求幸福;現實卻不因他的完美而有所改變,一切都依然如故。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或許他是個孤獨者。

02 一顆真誠而自由的靈魂,不應該是孤獨的

  在自私、醜惡、虛偽的社會中,克利斯朵夫是孤獨的,但社會並不只是假醜惡,還存在著真善美。

  在克利斯朵夫彷徨困惑時,總有著美好品德的人在關心著他,鼓勵著他,使他一次次從低谷中走出來,繼續戰鬥。

  

  克利斯朵夫的舅舅,這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窮小販,卻始終保持著人類最美好的天性,始終對人類未來充滿信心,用積極、熱情的態度對待生活。

  在小說的第一冊結尾,克利斯朵夫出現了懷疑自己的精神危機,這是一次對他的人生和事業有重大意義的危機,舅舅開導說:

  

「幹嗎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傷呢?一個人應該做他能做到的事……竭盡所能。」「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這一點。」

  他的舅舅幫助他克服了這次精神危機,使他的真誠從此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次危機克服後,他進入了一個心靈解放,靈感進發的新階段。

  仁慈寬厚的蘇茲老人,他的生命雖然已到黃昏,但仍然保持著一顆純潔的童心。他用溫情使失望中的克利斯朵夫恢復了自信,老人的「善」,對他真摯的靈魂起了一種印證和肯定作用,給他追求真善美增添了動力。

  女教師安多納德是書中最動人的女性形象,從她那裡,我們可以聽到女性靈魂最美麗的音樂。她的溫厚、娓婉、虔誠、貞潔、無私忘我的犧牲精神照亮了克利斯朵夫,她賦予了後者生機和力量。

  

  他的摯友奧裡維是純潔無私的理性的代表,他幫助克利斯朵夫了解法國底層民眾,幫助他完成了音樂創作理念的轉變——惟有與他人息息相通的音樂才有生命力。他們之間的友誼表現了人類的精神共鳴和情感價值:

  

「你能在朋友身上再生,恢復你的青春與朝氣,用他的眼睛去體驗萬象更新的世界,用他的感官去抓住瞬息即逝的美景,用他的心靈去領略人生的壯美。」

  克利斯朵夫最親密的女友葛拉齊亞是美的理想的體現,她給克利斯朵夫帶來清明高遠的和平心境。他們的愛情是理想與感情的和諧統一:

  

「兩顆相愛的心靈自有一種神秘的交流,彼此都吸收了對方最優秀的部份,為的是要用自己的愛把這個部分加以培養,再把得之對方的還給對方。」

  克利斯朵夫的音樂事業最終能獲得成功,最直接地得益於葛拉齊亞的幫助。

  但遺憾的是,這些幫助克利斯朵夫的善良的人們在他最需要的時候來了,給他鼓勵,給他安慰,然後又如流星一般悄悄離開。

  

  他們先後離世,沒有誰與克利斯朵夫相伴一生,在一生奮鬥的旅程中,他沒有家,沒有妻子,沒有孩子。在這個世界上,他真的只是孤單一人了。

  但此時的他,不再有孤獨感。歷經人世滄桑,功成名就的克利斯朵夫變得和平、安寧,他超越了死亡,得到了心靈上的自由。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不因自己的成就而驕傲,也不因自己的理想沒有實現而懊惱。一切悲歡離合,一切是非得失,一切矛盾衝突,到最後都歸於和諧,融合成一部偉大的生命交響樂。

  彌留之際,他坐在忘川河的小舟上,望著彼岸花總結了自己的一生:

  

「我曾經奮鬥過,曾經痛苦過,曾經流浪過,曾經創造過,有一天,我將為了新的戰鬥而再生。」

  在音樂的迴響中,這位真誠而孤獨的英雄離開了。但他的離開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又一個自由靈魂萌芽的開始:

  因為,他用音樂點綴了這個世界,他用真誠的生命點燃了人們追求自由靈魂的永恆火炬,他使一切虛假醜惡的東西相形見絀,使一切善良的人們受到感染。他用永不放棄、執著奮鬥的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富有社會責任感、充滿熱情的人們追求正義與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讀《約翰·克利斯朵夫》:一顆真誠而自由的靈魂,不應該是孤獨的
    羅曼·羅蘭說自己寫《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反抗一種不健全的文明」。他認為自己寫的不純粹是一部小說,而是創造了一個人,一個真誠的人,一個敢於追求真善美的英雄,他有一顆自由的靈魂,這英雄就是約翰·克利斯朵夫。
  • 約翰·克利斯朵夫,一個為新的戰鬥而生的音樂人
    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出生於一德國小城。小城那種閉塞的空氣使他窒息,如同關在籠裡的困獸,他獷野奔放的激情之火一天天熄滅。音樂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因此,小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音樂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和精神的家園。
  • 《約翰·克利斯朵夫》法國人眼中的二流小說,為何在中國奉為經典
    他甚至認為羅曼·羅蘭的寫作不夠真誠,甚至覺得他沒有寫作的才能可言。 國內的法國文學研究專家鄭克魯先生也補上一刀: 「《約翰·克利斯朵夫》在法國其實就是一部二流的作品,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與羅曼·羅蘭的思想傾向有關係;二是小說的創新不夠,是一部十足的現實主義小說」。
  •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有什麼經典之處?
    1915年,49歲的羅曼·羅蘭憑藉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獲諾貝爾文學獎。《約翰·克利斯朵夫》是部耗時20餘年之久的長篇巨著,羅曼·羅蘭從1890年就開始醞釀構思,1902年2月《半月叢刊》發表了小說的第一卷《黎明》,而直到1912年才刊行了第十卷即最後一卷《新生》。
  • 孤獨,是一個人靈魂的自由
    熱鬧是別人的狂歡,孤獨是自己的自由。一個人左右逢源,未必能和自己好好相處;和別人打成一片,未必能忍受一人時的孤獨。有智慧的人,都喜歡獨處,內心清靜,便是自由。相聚短暫,孤獨綿長,學會與孤獨為伍,才能找到浮世清歡。《莊子·天運》中講:「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 《海上鋼琴師》:倘若靈魂有了自由,人生又何懼孤獨
    《海上鋼琴師》,是書,是電影,是讀完看過後的一生嘆息,是含笑的悲傷,人生的種種疑惑在這裡或許可以找到答案,我們這一生,在殘酷的現實和嚮往自由的靈魂間究竟要如何去平衡?那些午夜漫上心頭的孤獨又要如何去排解?《海上鋼琴師》,原名又叫做《1900》,1900,是主人公的名字。
  • 《海上鋼琴師》一顆孤獨而又自由的不羈靈魂,感人催淚大片
    而他本身卻又是極其孤獨乃至於悲慘的。人們圍繞在1900身邊為音樂起舞的時候,有人看見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鳥獸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榮耀也挽救不了孤獨,此刻他非天才,是個可憐的被遺棄者。讓人感動,甚至絲絲哀愁的是1900的愛情。這是他唯一的愛情。在這個不知名的女孩面前,他不再是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天才鋼琴師。
  •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解讀漫步與孤獨給生活帶來的十個思考
    人,天生就是孤獨的。在漫步中,感情變得溫暖,自然變得簡單,自我變得自由,靈魂變得純粹。當我第一次一氣呵成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忽然覺得自己原來這麼世俗,原來還可以像這本指引的,不用那麼世俗地活著。而當我第二次再讀這本豆瓣評分已經8.5分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給我帶來更多的是平靜,因為時隔恰好十年。
  • 最有「童心」的星座女,熱愛自由,真誠坦率,不是幼稚,而是真誠
    白羊座喜歡自由,行動也是當機立斷,他們永遠學不會勾心鬥角。直來直往是白羊座的特色,慷慨而真誠是他們的待人之道。我們小時候總是崇拜厲害的人,但長大了往往會更加現實,但白羊座依舊沉浸在英雄的故事中,永遠熱情高調,永遠充滿激情。白羊座的生活是充滿陽光的,他們朝氣蓬勃,熱情洋溢,不畏風雨,用童心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 愛是一顆心遇到另一顆心,而不是一張臉遇上另一張臉
    愛是一顆心遇到另一顆心,而不是一張臉遇上另一張臉。——蘇菲·瑪索 《楊瀾訪談錄》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華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女人可以衰老,但一定要優雅到死,不能讓婚姻將女人消磨地失去光澤。——蘇菲瑪索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人們太容易被這種速度控制,偏離自己原來的軌道。
  • 《小王子》:不舍愛與責任,一個孤獨靈魂的內心獨白
    他的文字乾淨、透明、一塵不染,仿佛與現實的世界格格不入,但是《小王子》像是埋在沙漠裡的一顆鑽石,經過時間的洗禮,它的光芒從來不曾泯滅,給予帶走它的人無盡的精神財富和思考。《小王子》成了20世紀最經典的童話。
  • 自由的科學定義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拷問是什麼
    小編認為,如果自由是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那麼,這個自由就是好東西;如果自由損害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那麼,這個自由就是壞東西。西方哲學家們之所以給不出自由的科學定義,就是因為他們的哲學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好壞不分,或者說是——不知好歹,他們不敢說他們的自由是為了利益。
  • 孤獨而又自由的靈魂-《海上鋼琴師》
    1900,從這個不平凡的名字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眾人都誇他為天才,雖然眾人為他瘋狂,但是天才就是「異類」,「異類」往往伴隨著孤獨。在1900年,一艘豪華的遊輪頭等艙裡的一個被遺棄的男嬰被一個為遊輪添加煤炭的工人收養,由於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就用當時的年代取名為:1900。
  • 《約翰·克利斯朵夫》:有一種朋友,註定要失去
    一個朋友,嵌在一個人的心中,如同星座在青空中一樣,某一顆星隕落了,就不能去移動另一顆星來填滿他的位置。——冰心的確,友誼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世界上沒有比一個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兩個孤單的人相互撫慰奧託是一個富商的兒子,雖然生活富足,但是他並不快樂。他軟弱無力,膽小怕事,以前常受同學欺辱。他們怪他不隨大流,對他惡作劇。奧託和克利斯朵夫一樣沒有知己。克利斯朵夫對這種痛苦體會很深;於是,他們相互同情,憐惜他們共同的遭遇。
  • 靈魂擺渡:冥王阿茶,永世孤獨是她的懲罰
    無數人希望得到永生的眷顧,用各種方式去追求,但是沒人意識到,永生,也許只是個孤獨的存在。今天要推薦的是網劇《靈魂擺渡》系列。阿茶初次登場時,是偷偷從冥界逃出來的。她跟著冬青一起在人間到處遊玩,對所有的東西都好奇的活潑少女,一點都不像是冥王大人的樣子。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十句格言,象徵自由,充滿音樂之美
    羅曼·羅蘭是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家、小說家、劇作家及社會活動家,1915年,羅曼·羅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人們說他「用音樂寫小說」,除了文學上的成就和傑出貢獻之外,羅曼·羅蘭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進行不屈的鬥爭,倡導和平,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一定貢獻。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孤獨而又細膩的靈魂,藏著對藝術的痴迷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其中總有一些孤獨的靈魂,而這些孤獨的靈魂往往總能迸發出強烈的共鳴。儘管我們不是同時代的人,依然能隔著時空感受到精神上的共鳴。在如今這個動不動就人工智慧、大數據的P圖時代裡面,這樣認真的做法已經十分的少見了。整部電影採用了這個技術為動畫人物賦予了一種人的靈魂,而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空心的靈魂。動態轉描對於《至愛梵谷·星空之謎》來說賦予了另外一種意義,他讓油畫變成了一種動態的紋理。
  • Soul——讓每個有趣的靈魂不再孤獨
    這些原因也讓遠航在大洋彼岸的船員們承受著平常人難以想像的孤獨。然而,Soul的出現成為很多人用來分享心情和記錄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會經常遇見一些有趣的靈魂。Soul的出現讓很多人的孤獨感漸漸消失了,「跟隨靈魂找到你」的標語吸引了越來越多有趣而又孤獨的靈魂。有一位海員小張在這個時候加入了Soul的大家庭,從此,他的每一段航行都變得不再孤單無聊。
  • 羽生結弦:獨自承擔無法感同身受的孤獨,卻用愛意溫暖我們的靈魂
    作為花滑男單項目的絕對王者,羽生結弦一直在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孤獨。高處不勝寒,你若成功加冕,那麼意味著孤獨也伴隨著皇冠降臨於你。這句話可以反映出羽生的心境。羽生說過:「能找到自己心中答案的,只有自己,從今以後必須在自己的心裡創造戰鬥。在某種意義上,是孤獨的。」
  • 享受孤獨的人,才配有自由
    作者:洞見·不雨亦瀟瀟享受孤獨的人,才配有自由。雖身處困境,卻從未向命運低過頭;雖歷經風雨,卻依舊嚮往著自由。貧瘠的土壤,孤獨的環境,無情的風雨……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惡劣,始終打不倒它那顆頑強向上的心。心若向陽,又何懼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