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失利、門店乏力,呷哺呷哺陷入「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怪圈?

2020-12-14 界面新聞

文|筷玩思維 趙娜

一度背負「業績拖累」名聲的湊湊,在2018年終於交出一份盈利的成績單,而其母公司「呷哺呷哺」最近卻一直被翻臺率變低、盈利下滑的名聲裹挾,不久前呷哺又發布了盈利預警,這讓其愈發顯得危機重重。

根據業績公告,2018年呷哺實現營收47.34億,整個集團利潤增長從15.9%降至10%,同店銷售增長從9.3%降至2.1%,營收和利潤的漲幅都有下滑;2019年呷哺呷哺擁有人應佔年內利潤總額約2.9億元,同比減少37.7%。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呷哺的賺錢能力在變弱,翻座率由3.3倍降為2.8倍,同店銷售增速也由8.5%降為2.1%,增速下降明顯。

在筷玩思維看來,考察餐飲行業單店的經營效益有兩個最為直觀的指標,一個是單店翻臺率,另外一個是營業額和營業利潤。而這兩個方面的變化,也能反映出呷哺在當前情勢下面臨的潛在危機。

巔峰時期的呷哺呷哺部分門店有過翻臺率高達7的極端情況,然而時過境遷,其翻臺率正每況愈下,6年的時間裡連年下滑,從2014年的3.8跌落到2019年的2.6。

同樣也在擴張並且是正餐火鍋的海底撈,現在的翻臺率維持在4.9,行業平均翻臺率水平則在3.5到4.5,呷哺呷哺連行業平均線都沒能達到,實在是有些讓人詫異。

隨著「大火鍋」海底撈的上市,港股對於呷哺呷哺這隻依託「小火鍋」商業模式立足的老牌股票越來越不待見,呷哺呷哺的市值已經縮水四成。即使高端品牌「湊湊」開始扭虧為盈,也沒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

呷哺呷哺究竟經歷了什麼、正在經歷著什麼?讓昔日的「連鎖火鍋第一股」、「休閒快火鍋之王」漸漸走下神壇?

品牌升級後定位搖擺,呷哺呷哺「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

關於呷哺呷哺最近幾年的質疑,一直在它的經營定位上。當下呷哺呷哺面對的困局,仍然是定位問題的後遺症。

20年前,呷哺呷哺獨創的吧檯式小火鍋模式,精準定位在了「快餐+火鍋」,也恰恰符合了市場的需求,從此奠定了呷哺呷哺近20年的高速發展,成就了「快火鍋之王」的霸主地位。

休閒小火鍋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火爆後,在2015年開始呈現疲軟的態勢:小火鍋翻臺率高但客單價低,在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不斷上升的市場環境下,盈利水平就提不上去甚至會出現放緩,這也是呷哺呷哺意圖業態轉型的一個根本原因。

2017年6月,呷哺呷哺這個「快火鍋之王」正式開始抹掉消費者心目中的「快」字。其董事長賀光啟在上海宣布新戰略,呷哺呷哺的模式將從「快餐」轉型「輕正餐」,以「火鍋+茶飲」組合來打造「火鍋界中的星巴克」。

之所以沒有在北京大本營而是在上海宣布,這背後也有深意。上海是北方市場向南開拓的第一個超一線城市,上海的消費市場和北方相差極大,對「快」的要求有限,但對「精緻」的要求很普遍。

為了把品牌往精緻化、休閒化轉型,呷哺呷哺在品牌形象、產品結構、茶飲、環境、服務等各要素都進行了升級,通過新店型升級來提升顧客體驗和品牌認知。

最明顯的是用餐桌位的變化,標誌性的大U型吧檯縮減,增加二人、四人桌位並提供鴛鴦鍋;產品線增加,引入更多優質食材;由服務員分配小料變為小料臺提供近20種蘸料供顧客調配;增加臺式茶鋪,餐廳環境升級為新中式禪風,鍋具、器皿、擺盤等均增強品質感,增加服務員服務力度。同時,呷哺呷哺的客單價也相應提升,原來50到60元可以吃飽,現在要吃飽吃好一般都得至少要60到80元。

呷哺呷哺門店升級的同時,子品牌「湊湊」也在推進中,雖然客單價相差一倍多,但愈發相似的環境風格,還是引發外界對這兩者之間的「同室操戈」產生質疑。儘管呷哺呷哺強調升級後的餐廳仍然面向的是過往客群,但實際情況則是:過去追求快捷、高性價比的顧客最終還是流失了。

這背後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口味,這部分沒有明確的指徵,但的確有不少老顧客反映小料的味道不如從前,而小料卻是吸引老顧客的一個特色。口味問題因人而異不做過多闡述,更關鍵的是在第二個方面,呷哺呷哺始終沒有搞清楚的,是重新定位後到底面向哪部分客群。

現在的餐飲市場甚至整個消費市場,都並非單是靠客單價來劃分客群,很多客群其實是重疊的,吃二三十元簡餐的人也會去吃人均一兩百的正餐。

筷玩思維分析認為,如果要簡單來分類,可以按照「目的性強弱」來劃分客群。比如升級前的呷哺呷哺可以歸為「即時型消費」,目的性較弱,想吃飯時路過了就選它;而湊湊、海底撈這樣的正餐火鍋則偏於「考慮型消費」,目的性較強,考慮相對較長時間、匹配自己需求後才會決定。

隨機型消費的客群首先要滿足吃飽、吃好和性價比,考慮型消費的顧客則更多會考慮環境、品牌、服務等等其它因素。這兩部分客群基本上是不重疊的。

呷哺呷哺在店面分布、產品定位上都在吸引即時型消費的顧客,但在升級後則靠近考慮型消費者的思維,後者在考慮比較之後,往往由於過往對品牌的固有印象而放棄,選擇了更有吸引力的其它品牌;前者則因為呷哺呷哺客單價提升,不少人在幾番猶豫後選擇了其它價格更低的品牌。

相比之下,中間那部分認準呷哺呷哺、覺得客單價可以接受並且在意其它因素升級的那部分顧客,則享受了「火鍋界星巴克」的體驗,翻臺率遠沒有那麼快了。

可以說,在競爭愈發慘烈的餐飲市場,呷哺呷哺也面臨著「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這樣很多經營超過10年的餐飲企業都會面臨的困局。

呷哺呷哺掌舵人賀光啟曾表示,在當下餐飲市場中要想保持成功,一定要非常了解顧客的需求,同時定位和差異化要更加明確,才能從紅海市場中跳出來。然而呷哺呷哺升級後並沒有做到「明確的差異化」,反倒是少了最初的一人一鍋超快捷的「犀利形象」。

湊湊的成功也讓管理者在兩邊糾結,也想讓小火鍋不僅僅滿足剛性需求,要跟顧客建立更緊密的情感連接。但殊不知,這卻反倒打破了原先品牌和顧客的「連接」,重建則異常艱難。

擴張水土不服成掣肘,呷哺成了「湊湊簡化版」,不再是特色小火鍋

同樣,這也是一個遺留問題。擴張遭遇地域問題卻仍不能停止開店,是呷哺呷哺另一大矛盾。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呷哺呷哺繼續推進其餐廳網絡擴張計劃,共新開張195間餐廳,包括168間呷哺呷哺餐廳和27間湊湊餐廳,同時關閉20間餐廳。截至2019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全國共經營1022家餐廳和102家湊湊餐廳。其中,2019年全年共新開243家餐廳,包含189家呷哺呷哺餐廳、54家湊湊餐廳。

但是,這樣的開店速度帶來的則是原先門店的經營困境。以北京為大本營,呷哺呷哺在天津和東北的北方市場逐漸飽和,首站南下的城市上海遲遲無法打開局面;在西南的川渝、東南的兩廣等南方地區,對這種牛羊肉火鍋的接受度一直沒有提起來。門店密度不斷增加,市場接受度卻沒有提升,呷哺單店的營收自然要被稀釋掉。

2018年和2019年呷哺呷哺同店銷售額增速其實要遠低於市場預期,而今年在繼續增加門店數的情況下,預計2020年其同店銷售額增長率仍將維持低單位數。

拿上海來說,具有和北京相當的人口體量,流動人口比例高,呷哺呷哺面對的似乎是相似的客群,可為什麼就是在上海打不開市場?

不少觀點認為,呷哺呷哺主打牛羊肉的北方火鍋在南方的接受度是有限的,但事實上,同樣偏北方火鍋的湊湊在上海表現卻很不錯。川渝地區以及福建廣東也是同樣道理,品類的選擇習慣差異只是一小部分原因。

發力南方市場的最大困難可能在於呷哺呷哺的基因。

呷哺呷哺誕生於北京,在北京市場發展壯大,來到南方後,大家對它的基本認知是:從北京來的連鎖小火鍋,而南方消費者對北方食物的普遍印象是不夠美味、不夠精緻,加之呷哺呷哺最初又是屬於快餐連鎖的定位,更是加深了這種刻板印象。由於消費者吃快餐的選擇很多,僅有的吃北方火鍋的場景更多會選擇更大的火鍋品牌。

呷哺呷哺升級店面其實也是為了在南方市場擴張之前扭轉大眾對品牌的固有認知,但這種印象已經根深蒂固,並且在菜品層面沒有本質的改變,這讓呷哺一系列的升級顯得有些尷尬。

當然,湊湊就沒有這方面的尷尬。湊湊一開始就定位高端,有港式火鍋的精美,同時又強調了「臺式服務」,在接受度上明顯佔據了先發優勢。

2019年被設定為呷哺呷哺集團的大躍進元年,今年目標是「呷哺+」升級店達到1000家,但呷哺呷哺在南方市場的問題將長期存在,還會面臨和湊湊同質競爭的問題,處境會比較難以扭轉。

按照掌舵人賀光啟的意思,呷哺呷哺大舉南下擴張版圖的策略,是湊湊先進入、先探索,呷哺呷哺再緊接著進來。這樣的思路就意味著:呷哺呷哺不再是獨具特色的小火鍋,而成為了「湊湊簡化版」,二者做好品牌區隔這個關鍵,變得更加難以實現。

顧客是健忘的又是「記仇」的,呷哺食安問題背後的問題愈發明顯

呷哺呷哺的業績轉折點,除了海底撈上市,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在山東發生的「老鼠門」事件。

在那次食安危機事件中,消費者(一位孕婦)在湯鍋中撈出一隻5釐米長的老鼠。事件曝出後,短期內呷哺呷哺的市值大挫,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也持續走低。

其實,類似的,甚至是更嚴重的食品衛生安全事件也在其它大品牌中發生過,如去年海底撈的「後廚門」事件。海底撈的後廚被記者臥底曝光,老鼠頻繁出沒,後廚骯髒……

但是,海底撈後廚事件的影響很快就過去,還順利上市,呷哺呷哺卻一直沒能擺脫陰影,盈利持續下滑,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二者對待問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海底撈立刻承認存在問題並給出整改方案,而呷哺呷哺則第一時間在其官方微博中發表聲明稱,通過全面檢查各個環節和餐廳監控視頻,排除因菜品出餐操作不規範或餐廳環境汙染造成老鼠進入的可能,還公布了一份對涉事門店的鼠害風險調查報告來自證清白,後來還狀告騰訊自選股APP中轉載相關文章侵害了自己的名譽權。

上述呷哺採用的這種危機公關處理方式,無論和事實接近程度如何,都極大地刺激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經,推脫責任的形象更令大眾厭惡,公眾和輿論對呷哺呷哺的質疑和討論聲勢更大,股價幾乎掉頭直下。

事實上,大眾是健忘的又是「記仇」的。隨著時間推移,大部分消費者都基本上忘卻了具體的事件,或者不再提起,但是對於商家的態度、對事件的態度卻一直有感知——對於海底撈,就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對於呷哺呷哺則是「絕不認帳態度強硬」。這種對品牌的傷害非一朝一夕可以彌補,何況又是在競爭對手環伺、轉型遇阻、業績下滑的艱難市場環境中。

其實,最最關鍵的則是食安問題背後的問題。2015年被央視315點名的假鴨血事件,已經是呷哺呷哺機制問題的一次暴露。2016年北京五道口三名大學生食用呷哺呷哺後疑似食物中毒事件、2018年在上海被抽檢出雞毛菜殺蟲劑殘留超標……這些食安問題不斷出現,都是其在高速發展、快速擴張過程中,人員管理上發生異變的表徵。

首先是管理層的動蕩。2018年,服務呷哺呷哺10年、主導建設其中央廚房又主導了呷哺呷哺「新派」火鍋底料產品的市場布局,被業內冠以火鍋界「鐵娘子」之稱的高管王東嶽被公司「勸退」。呷哺呷哺方面對外表示原因是系其違反公司制度,嚴重違紀。然而有觀點認為,這也說明其管理人員的管理激勵機制還存在某些問題。

在基層員工管理方面,呷哺呷哺也面臨問題。堅持直營的呷哺呷哺高速開店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人才供應問題。雖然臺資身份的呷哺呷哺從一開始就實行的是管理層完全本土化策略,人才來源廣泛,但直營所需要的員工都要自己儲備和培訓,大面積擴張時還是會面臨人才斷層的困境。

同時,升級後的呷哺呷哺對服務的效率和品質的要求更高了,原先U型吧檯的模式2到3個員工就可以服務30個顧客,現在小桌模式則需要更多的服務員;快餐小火鍋可以不在意服務,但小桌模式和更高的客單價就需要提供更貼心的服務,呷哺呷哺的團隊配套就需要大的改變。

高層動蕩、基層缺失,加上戰略變化,這些都在動搖著企業的根基。據業內人士透露,呷哺呷哺內部的團隊人事動蕩還在持續,主管公司品牌市場的副總裁李意雯也早已離職,一系列人事調整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老闆想求新求變、扭轉困局。雖然不破不立,但如此之大的公司,大規模的動蕩很難將新局面一時間重新「立」起來,與之伴隨的又會帶來很多新的問題。

在市場口碑方面,據業內人士透露,呷哺呷哺內部貪腐情況嚴重,如其市場部員工張軍曾被舉報向供應商公然索要高達25%比例的巨額回扣,呷哺呷哺集團常務總裁趙怡對於舉報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不重視、不調查、不追究」,呷哺集團廉政文化建設平臺「廉潔呷哺」也未就相應舉報進行全面徹查。

結語

新店仍在開,老店2.0版本的升級仍在繼續,成本投入仍在進行,低速增長困局難以扭轉——呷哺呷哺已經到了異常危險的關鍵時刻,眼下,無論升級還是裂變,呷哺都必須要儘快重新抓住消費者,其次,要穩定團隊,持續保證系統性食安問題不再出現。

新的食材外送及即食火鍋業務「呷煮呷燙」、單獨成立品牌運營的「茶米茶」,這兩個可以說是錦上添花的部分,只有門店穩住根基,這些新業務才能真正持續成為營收增長點。

被寄予厚望的湊湊則需要儘快挑起大梁,除了正面對抗海底撈外,還要應對如巴奴毛肚火鍋等一系列新老火鍋品牌的市場擠壓。

無論如何,呷哺呷哺是中國火鍋紅海中的一員老將,相信它正在經歷的是一次涅槃。對於其它火鍋品牌來說,呷哺呷哺此次面臨的危機也是一次難得的教材——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能否在靈活經營的同時恪守品牌DNA,為目標消費者持續提供有差異化辨識度的產品和用餐體驗,是企業能否長久發展的根基。

相關焦點

  • 呷哺呷哺Light-styl涮涮鍋多家門店開業、全國店面將實施升級
    日前,呷哺呷哺(需求面積:300-400平方米)首家INS風門店——Light-styl涮涮鍋開業且備受關注,新型門店比傳統門店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繼首家門店開業後,Light-styl涮涮鍋開始擴張,近日再迎來多家門店開業,其中凱德大峽谷店11月27日開業,悅薈萬科廣場店將於11月30日開業。
  • 呷哺呷哺"LIGHT-POT"新店模型:"一人一鍋"挖掘空間仍廣闊
    而呷哺呷哺"LIGHT-POT"新店模型就是搶佔這一切口,比大火鍋更輕:一個人可以吃,多個人吃彼此也可以不遷就、尊重各自的個性;相比快餐更顯著地提升了價值和儀式感,是提升其商業競爭力的一次重要創新。如此一來,呷哺呷哺在選址問題上就擁有了更多主動權,搭配"LIGHT-POT"新店對商城客流的帶動效應,也讓呷哺呷哺在門店租金談判中,掌握了主動權。誠如呷哺呷哺集團行政總裁趙怡所說:"LIGHT-POT"新店本身價格快餐屬性,而且設計裝修又能很好的融入正餐。
  • 呷哺呷哺「LIGHT-POT」新店模型:「一人一鍋」挖掘空間仍廣闊
    基於此背景,呷哺呷哺"LIGHT-POT"新店模型,憑藉清新明亮的裝修風格,貼心舒適的服務,以及將輕奢感融入中餐消費的用餐體驗,一經亮相便深受消費者喜愛。而所謂"LIGHT-POT"模型,從表面上來看,是用符合時下年輕消費群體的審美,對已有呷哺呷哺門店的全面翻新,從而營造一種輕奢儀式感,提升用餐體驗。
  • 「兩分鐘讀財報」呷哺呷哺翻座率下降 快速擴張致增收不增利
    大家好,這裡是新浪財經2分鐘解讀財報欄目,今天我們聚焦的是呷哺呷哺。呷哺呷哺1998年誕生於北京,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登陸港交所上市,成為國內「火鍋第一股」。不久前,呷哺呷哺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年報顯示,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84億元,同比增長27.83%。
  • 呷哺呷哺布局上遊羊肉產業鏈
    這裡出產的錫盟羔羊肉因肉質鮮美、肥而不膩,更是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在2006年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是製作火鍋涮羊肉的健康食材。 錫盟羊每天都在奔跑,錫盟羊也被稱為「馬拉松羊」。 「為消費提供健康安全,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產品,始終是呷哺呷哺的品牌核心精神」, 呷哺呷哺供應鏈副總裁葉衛星表示,呷哺呷哺一直遵循「從牧場到餐桌」的理念,通過不斷的監督,在整個羊肉的生產過程中,嚴格實施出生-飼養-屠宰-包裝的可追溯體系。
  • 「自橙一派」呷哺呷哺品牌發布會:品牌全新升級未來可期
    整場發布會以呷哺呷哺的logo陽光橙為主色調,寓意呷哺呷哺青春朝氣,充滿元氣的年輕化品牌形象。而現場氛圍,不論是橙色隧道,還是三維動畫效果,以及前廳茶米茶吧檯的陳設,都極具想像力和概念化,時尚簡約而不失個性。熱情Rapper傾情獻唱,也為整場發布會再添亮點。
  • 蝦米音樂關停,為何阿里收購總是陷入「怪圈」?
    阿里收購「怪圈」 蝦米音樂關停的消息也將阿里巴巴推上了輿論的浪尖,畢竟這並非阿里收購的創業公司第一次掉隊。 事實證明這次合併並未成功,不僅如此,其他軟體如豌豆莢,口碑等被阿里收購後,也是非死即殘,日子很不好過,很奇怪,獨角獸們被阿里收購後,總是陷入市場中逐漸失勢,甚至銷聲匿跡的怪圈。
  • 肯德基、呷哺呷哺、吉野家都在「變性」 餐飲界步入換臉期
    這不!一大波餐飲品牌步入換臉期:「肯德基變綠了」、「呷哺呷哺變圓了」、「吉野家在臺北推出了一家輕食概念店,轉性走上性冷淡風格」……  餐飲品牌升級迭代是必然趨勢。如今,消費人群愈來愈趨向年輕化,80、90、00後成為餐飲主力軍。第一批「偽中產階級」隨之出現,他們主張:要裡子,要環境,消費低。隨著消費觀念不斷改變,市場需求也不斷發生變化。
  • 呷哺呷哺牛肉新菜品給出答案
    【原切牛肉涮8秒,真牛肉竟是這般好味道】7月8日高考第二天,呷哺呷哺正式在全國門店上線了年度原切牛肉新菜品——原切牛厚裙,這也是呷哺呷哺原切牛肉家族中的又一重磅成員。牛厚裙雖然肉質精瘦卻有一絲脂肪相接,造就了它極為細嫩爽彈的口感,加上色澤紅潤且不失牛肉香氣,一看一聞就能讓人倍添食慾,因此也被譽為「五星好牛肉」。食用過程中,若以牛厚裙搭配清湯涮煮8-10秒,則真牛肉的原汁原味將立即在嘴裡化開,美妙無比。
  • 企業數位化轉型之變:從上到下,從大到小
    編輯導語:企業數位化轉型已經是全行業都在推行的戰略之路,從過去兩年的「概念滿天飛」到現在的「有效果的數位化」,代表了企業對數位化轉型的冷靜和務實的認識轉變;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企業數位化轉型之變的理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2020年對實體企業老闆來說,最火爆的概念是什麼?
  • 業績快報 | 呷哺呷哺2019年經調整後淨利潤下降16.6%,網紅品牌「湊...
    3月30日晚,連鎖火鍋品牌呷哺呷哺(00520.HK)公布了其2019年全年業績報告。 財報顯示,2019年呷哺呷哺全年收入達60.3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8年同比增長27.4%。營收增長主要源於門店的擴張。公司股東年內應佔淨利潤達到2.88億元,同比下降37.7%。經調整後純利潤為3.96億元,同比下降16.6%。
  • 呷哺呷哺原切牛厚裙重磅上線,真原切!真牛味!
    【原切牛肉涮8秒,真牛肉竟是這般好味道】7月8日高考第二天,呷哺呷哺正式在全國門店上線了年度原切牛肉新菜品——原切牛厚裙,這也是呷哺呷哺原切牛肉家族中的又一重磅成員。牛厚裙雖然肉質精瘦卻有一絲脂肪相接,造就了它極為細嫩爽彈的口感,加上色澤紅潤且不失牛肉香氣,一看一聞就能讓人倍添食慾,因此也被譽為「五星好牛肉」。食用過程中,若以牛厚裙搭配清湯涮煮8-10秒,則真牛肉的原汁原味將立即在嘴裡化開,美妙無比。
  • 鍾漢良文章周渝民 男星小白臉轉型變硬漢(圖)
    原標題:鍾漢良文章周渝民 男星小白臉轉型變硬漢
  • 火影忍者:不適宜穢土轉生的5個人,兩位復活後變廢三位會反叛!
    事實上呢,這是不存在的,穢土的身體沒有血液,凱皇如果被穢土復活,估計只能開啟到四門狀態,可以說是徹底變廢了。所以,止水被穢土轉生復活後的狀態,估計會是一個瞎子,連寫輪眼都沒有,別說寫輪眼瞳術,估計連手裏劍都都丟不準,也是徹底變廢了吧?
  • 腦洞營銷傳遞品牌理念,呷哺呷哺為何能秒懂年輕人?
    作為深受國民喜愛的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從2014年12月17日上市以來,就一直在通過門店升級、產品升級,不斷傳遞年輕化的品牌形象,1217也由此成為呷哺呷哺一年一度的上市紀念日。 在今年即將開啟的1217上市紀念日,呷哺呷哺則從消費者需求出發,提前引入「神仙計劃·鍋底自由」活動,為紀念日預熱。
  • 《秋蟬》佐藤死的憋屈,宮本死的無奈找死,清泉純子死得最虐心
    劇情的結局還是老套路,反派必須死,主角一定要虐。反派人物的死法,有點神劇的玩法。佐藤死的憋屈,宮本死的無奈找死,清泉上野死的蠢,清泉純子死的最虐心。佐藤在劇中的表現一直是左右逢源的老狐狸,宮本和葉衝一直不對付,佐藤沒有強大的背景後臺,而葉衝身後有清泉上野這位大將撐腰,所以處處讓著葉衝,宮本也確實在工作上面很有建樹,佐藤也不想太為難他,所以佐藤卻一直在他們兩身邊左右逢源的做和事佬。雖在後面的劇情中佐藤與宮本聯手,也是因來自清泉純子的威脅,不得不與宮本聯手。
  • 鍾漢良文章周渝民 小白臉男星轉型變硬漢
    就拿剛剛獲得臺灣金鐘獎視帝的周渝民來說,就絕對是個「軟男」變硬漢成功的代表案例,當然這一類成功轉型的還不在少數。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年螢屏「軟男」轉硬漢的成功代表。  NO.1周渝民「軟男」代表作:《流星花園》、《貧窮貴公子》、《深情密碼》、《金大班》等硬漢代表作:《彼岸1945》近來剛獲得臺灣電視金鐘獎的仔仔周渝民可以算是「軟男」轉型的代表人物了,從《流星花園》中驚鴻一瞥的花澤類,憂鬱的眼神迷倒了兩岸三地不少少女
  • LOL陷入怪圈,雲玩家增多,只看比賽不碰遊戲
    也許曾經的那批老玩家早已成家立業,但是英雄聯盟的熱度依舊不減。 但是熱度如此高的英雄聯盟卻陷入了一個怪圈,那就是雲玩家越來越多,實際玩家逐漸減少。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玩家們都變成雲玩家了呢?
  • 入境遊的困境:不變則亡,變也是死?
    入境遊再難,總會花開據海外網的報導,法國從事旅遊研究的獨立機構Protourisme總經理迪迪耶·阿里諾認為,旅遊業不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恢復正常,只有新冠疫苗出爐後,旅遊業才能真正重新開始。不變是死,變也是死北京時間11月9日晚,一則消息引爆全球,旅遊業迎來最大利好。
  • 必讀周報:呷哺呷哺成為「被執行人」,成都餐飲業將全面推行公勺...
    呷哺呷哺成為「被執行人」?回應稱法院要求協助暫時不還錢日前,火鍋界的知名企業呷哺呷哺因「被列為被執行人」上了熱搜。具體而言,據啟信寶資料顯示,該案件執行標的22.7338萬元,執行法院為天津市津南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