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失敗後的德國有多慘?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殆盡,賠款超千億

2020-12-22 西府趙王爺

一戰後的德國作為戰敗國,確實混得不怎麼樣。割地、賠款、軍事制裁這三座大山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首先,一戰的失敗導致德國領土以及殖民地權益大幅度喪失。

比如,德國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法國。這是普法戰爭過程中,德國前身普魯士從法國強佔去的領土,一直被視為法國人的恥辱,都德的《最後一課》也就是講的那個時期的事情,所以這也被稱為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此外命運類似的還有,北什勒斯維希回歸丹麥。西普魯士、波森省歸屬波蘭,西裡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等等。幾乎德國周邊的國家都從德國身上吃到了肉。特別是波蘭,佔據著曾經條頓騎士團的故鄉。

這些都為日後德國的瘋狂報復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是歐陸領土。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同樣也紛紛換了主人,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比如在山東的權益被日本拿掉了。當然,按理說這本該屬於我們自己,因為當時咱們參加了協約國陣營,屬於戰勝國。但弱國無外交,巴黎和會上咱們被出賣了。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咱們和德國沒有了殖民地上的衝突,使得上世紀三十年代,雙方度過了一個資源換武器的密切合作期。德械師就是這麼來的。

此外還有薩摩亞分給了紐西蘭、東非給了英國、喀麥隆給了法國,馬裡亞納給了日本等等。

殖民地的喪失,導致德國失去了廉價的原料採集地,這也是其後來選擇和中國合作的重要原因。

當然,對於德國發展來講,除了領土喪失,更為嚴重的是經濟損失。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這筆錢來源於德國關稅、菸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換句話說,德國幾乎的所有稅收都得要拿去賠款。

這筆錢,就像一把無形的枷鎖壓在德國身上,使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此外,為了防止德國再生事端。協約國對於德國在軍事上也給予了極大的限制。按照條約規定,德國不能擁有海軍,不能擁有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甚至於連取消義務兵制來現在德國軍事訓練人數的招數都想到了。

當時的德國,僅僅只被允許擁有10萬陸軍部隊,即咱們所熟知的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十萬國防軍,那是日後二戰中盟軍的噩夢。

總之,海外利益瓜分,領土被割讓以及難以承受的戰爭賠款,極大的限制了德國的發展,使其在後面三十年代席捲西方的經濟危機中,舉步維艱。

當時的德國國內經濟面臨崩潰,通貨膨脹高得嚇人,馬克瘋狂貶值。據說當時為了節約印刷成本,鈔票已經變成單面的了,且面值大的嚇人。

此時的德國民眾陷入了絕境,他們需要希望,需要生存下去的希望。這時候,希特勒他的納粹黨跑了出來,他們打著「生存」的大旗,走上德國前臺。

而納粹上臺後,利用民眾對於納粹政府的信任廢除了黃金與股票交換,只進行貨貨交換。換句話講,當時納粹政府利用空頭支票來代替了當時非常需要的真金白銀。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其意味著政府可以在暫時沒有硬通貨支撐的情況下,來維持社會的一個經濟運轉。

特別是強制性的以物換物,完全就規避掉了貨幣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當然,這裡面門道很多,又是發行債券,又是控制物價等等,這裡就不多講了。

當然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不足以從根本上去解決德國的經濟頹勢,畢竟資源就那麼多,再怎麼換,大家還是吃不飽飯。

所以,接下來便是第二步,也是國家面對金融危機最常用一種辦法,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機會,讓大家有工作可做,進而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當時希特勒政府弄出了一大片基建工程,比如修路,建樓等等。德國建築工人的數量從66萬人急劇增加到200多萬人。

此外,政府還鼓勵製造業,因為一戰雖然失敗,但德國的工業體系尚存,人才技術都在,只是沒有訂單。而為了刺激內需,政府再次幹預,民用消化不了就政府來,轉為軍用。就算用不了,那也先造著。

這也使得德國的軍工業非常發達,為日後德國發動戰爭打下了基礎。

不過,說這麼多,大家估計都會有疑問。難度希特勒恢復德國經濟僅僅就是靠開空頭支票嗎?

當然不是,光開空頭支票也不行,畢竟老百姓要吃飯,工廠原料也要進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需求,要拿錢的。

那麼錢從哪兒來?

首先,賠款這方面雖然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但好在壓得不算太久。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德國並不是沒有幫手。首先死對頭英國為了保持「大陸均勢」,並沒有嚴格限制德國。而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更是成了德國的救命稻草。為了不讓德國因為經濟崩潰而還不起賠款,協約國以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這使得以美國為主的大批外國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財團和公司都跟德國籤訂了巨額訂單。

此外,納粹還將猶太人洗劫一空,以補充內需。

如此一來,錢的問題,不再那麼嚴重。

但這些還不足以讓德國稱雄歐洲,畢竟《凡爾賽條約》還在,經濟、軍事上限制依然很大。

所以,接下來最主要的就是衝破限制,而這就得感謝英法了。1935年德國恢復普遍徵兵制,英法沒管,此後萊茵事件,英法等國又沒有管。最終德國得以成長為軍事大國,並憑藉著強大軍事實力去開啟掠奪式經濟,比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實力愈發膨脹。

最終成為了歐洲的噩夢!

相關焦點

  • 一戰後,戰敗國割讓的土地,都成了誰的地盤?
    一戰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之間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同盟國這邊主要是德國、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以及保加利亞。不過義大利中途倒戈了,還加入了協約國。結果我們都知道,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最終失敗。
  • 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第二是法國,第三是哪國?
    文/寂寞的紅酒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局勢風雲變化,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和新興殖民帝國德意奧對海外殖民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並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眾所周知,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佔到了全部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地的一半,足足有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國。法國緊隨其後,殖民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二,有1200多萬平方公裡,海外殖民地是本土面積的數十倍。第一是英國,第二是法國,那麼排名第三的殖民帝國是哪一個?答案就是德國,一個一直被忽視的殖民大國。一戰前,德國的殖民地面積259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三,比排名第四的義大利多大約25萬平方公裡。
  • 試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
    按照一戰歷史學家分析,英德對抗把人類拖入了巨大災難之中,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義對抗中的一種最主要的對抗」。英國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德國是新興工業強國。二十世紀初,德國工業產值已超過英國,但當時世界的殖民地早已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堂堂德意志帝國竟然還不如義大利殖民地多,這對於心高氣傲的德皇威廉二世來講是萬不能接受的。
  • 一戰過後,德國發展經濟、發動二戰的資金,是從哪裡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喪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煤產地和一半以上的鋼鐵產業。 至於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不好意思,全部都被戰勝國瓜分了。 除此之外,德國還需要賠償1320億馬克,相當於3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
  • 為什麼有人說,一戰只給人類帶來壞的影響,沒有一點好的影響?
    我們可以掰著手指頭數一下,發生於1914年至1918年間的一戰,它的壞處說不完:比如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一千萬人喪生,二千萬人受傷,15億人捲入戰爭之中;比如戰後的巴黎和會,幾個大國過度處罰了德國,後來又獅子大開口,索要了許多的賠款,引起了德國的復仇心理,間接導致了德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比如一戰後,歐美那些資本主義大國對他們的殖民地更加殘酷的掠奪
  • 參加一戰的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何沒有海外殖民地
    然而,參加一戰「同盟國」陣營的奧匈帝國卻是列強中的「另類」,像英法德美等列強都有海外殖民地,但奧匈帝國卻沒有海外殖民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法國和德國也不例外。
  • 一地雞毛,一戰和二戰前的歐洲國家關係,就是在過家家
    普魯士在俾斯麥的帶領下,迅速統一德國,統一後的德國實力迅速膨脹,成為歐洲大陸首屈一指的帝國。在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面前,新晉崛起的德國不過是個新秀。此時的世界已經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留給德國的地盤很少。分贓不均的局面,令德國極為不滿。
  • 二戰前中國被欺辱,歐美國家都想撈好處,為何德國卻幫中國強軍?
    二戰前德國對中國的援助也是撈好處,在經歷一戰失敗後,巴黎和會連門都進不去的德國,與外交失敗的中國命運雷同,眼睜睜的看著列強瓜分利益。所以德國國內的輿論倒向了支持中國,一個戰敗國突然感覺與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有著同樣的命運。
  • 如果希特勒不發動二戰,那麼他就是統一德國的民族英雄了
    談到一個國家最偉大的民族領袖,大家可能都有印象。如法國有拿破崙和路易十四等;俄國有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史達林等;英國有伊莉莎白女王、克倫威爾等,西班牙有伊莎貝爾女王;美國有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等;荷蘭有威廉。那麼德國的偉大領袖是誰呢?大家可能會提到俾斯麥。
  • 德國終於償付完了一戰賠款,希特勒是歐洲諸國親手製造出的惡魔
    雖然這些債務都是多年前的老帳,但德國會全額賠償的。」一戰之後德國在《凡爾賽條約》中總共要償還多少債務?《凡爾賽條約》的第23條又被稱作「戰爭罪責」條款——稱德國和奧匈帝國要為協約國遭受的所有「損失和破壞」承擔責任,也為後來的「賠款」作了鋪墊。
  •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僅21年,就發動了二戰,它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作為戰敗國,德國可謂直接陷入谷底。根據和約,德國直接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以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德國對外擴張 原因一:美國的巨額援助 德國為一戰支付了8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但是戰後卻得到了華爾街
  • 歐洲強國奧匈帝國,為何沒任何殖民地,看它崛起過程就知道了
    說起奧匈帝國,我們看一戰前的歐洲地圖能發現這個國家面積非常大。在當時的歐洲,奧匈帝國的面積在歐洲是僅次於沙俄的,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面積上的大國。除了面積比較大,奧匈帝國的人口非常多、經濟實力也非常強。總體實力是歐洲四強之一。不過就是這樣的強國,在當時卻沒有任何殖民地。
  • 戰後英法海外領地幾乎損失殆盡,為何俄羅斯卻成為第一領土大國?
    大航海時代,當先後出現的西方海洋強國在全世界範圍內爭搶殖民地的時候,俄羅斯的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還在為俄羅斯的出海口進行著曠日持久的戰爭。而在向中歐和東歐的擴張進程中,俄羅斯逐漸吞併了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並三次參與瓜分波蘭,這些純粹就是為了擴張領土,為農奴主們奪取更多的土地。沙俄和奧斯曼帝國打了200多年的仗,最後的克裡米亞戰爭,讓沙俄再也沒有力量向巴爾幹半島擴張。
  •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法國戰敗後,被迫接受苛刻的條款: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而普魯士則借勢統一德國,建立起德意志第二帝國。 統一後的德國工業化進程十分迅猛,很快就超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工業國之一。20世紀初期,德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對英法等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越來越不滿,希望重新瓜分世界。這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青島最大的天主教堂,原設計高度超百米,後被希特勒叫停
    青島跟歐亞大陸另一端的德國有著一段歷史淵源,清朝末年,德國殖民者趁著中國國力虛弱,將青島佔領作為其殖民地,並在這裡建設了一座德國風格的城市,今天的很多紅頂洋房,就跟那段歷史有關。今天要說的是其中一座非常特別的建築——青島天主堂。
  • 德國最後一位皇帝,為了擴大德國地盤發動一戰,作為戰犯卻免遭審判
    後世通常把法蘭克王國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王國作為德國歷史的開端,後來東法蘭克王國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逐漸出現多個王國,這種分裂局面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期,直到1871年普魯士王國威廉一世實現德國統一,建立富強的德意志帝國。
  • 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頭子,可是德國人真的記恨他嗎?
    希特勒有多少國人會恨徵戰四方的成吉思汗,又有多少法國人會恨徵服歐洲的拿破崙,還有多少日本人會恨靖國神社裡的戰犯?說到這裡,有多少德國人會恨希特勒,應該不言自明了吧。一戰地圖因此,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戰敗的德國被逼迫與英、法、俄、意、美等協約國籤署了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 一戰後協約國慘勝,同盟國輸了,贏家為什麼是美日兩國?
    從結果看,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失敗了,毫無疑問,割地賠款必不可少。尤其是凡爾賽協議,對戰敗國的做出了懲罰性的限制。一戰後協約國慘勝,同盟國輸了,贏家為什麼是美日兩國?對於在歐洲的協約國來說,其實也並不好過。
  • 二戰德國的「奶媽」,小國羅馬尼亞多重要?德國沒它打不起閃電戰
    羅馬尼亞在歐洲的存在感很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個國家位置在哪,土地有多大。作為一個東歐小國,羅馬尼亞在歷史上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作為,反而常常被周圍的國家侵略。一戰時羅馬尼亞加入協約國,差點被德國打到滅國。
  •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有多強大?沒有軍工的支持也許二戰就不會發生
    一戰戰敗後的德國,使得它並不對這樣的戰爭結果感到滿意,而此時的社會發展,也迫切需要進行海外市場的開拓,因此就不得已需要從一些老牌強國手中,爭取更大的利益,奪取空間和市場,因此在繼一戰之後,又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爆發了,那就是二戰,德國在二戰初期,發展勢頭很猛,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增速一度超過20%,這對於一個當時還處於戰後的重建狀態之中,且身上背負著巨額戰爭賠款的戰敗國來說,德國算是締造一個「經濟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