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當先後出現的西方海洋強國在全世界範圍內爭搶殖民地的時候,俄羅斯的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還在為俄羅斯的出海口進行著曠日持久的戰爭。
本質上,俄羅斯的對外擴張和西方列強的對外擴張並沒什麼區別,都是為了利益,俄羅斯向東翻越烏拉爾山脈,不斷向東尋找皮毛資源,有時候,這些來自東方的皮毛收入,佔據了沙俄政府收入的一成以上。
沙俄向南打奧斯曼帝國,向西和瑞典徵戰,那是為了奪取出海口,擁有通向西歐的海上貿易通道。
而在向中歐和東歐的擴張進程中,俄羅斯逐漸吞併了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並三次參與瓜分波蘭,這些純粹就是為了擴張領土,為農奴主們奪取更多的土地。
沙俄和奧斯曼帝國打了200多年的仗,最後的克裡米亞戰爭,讓沙俄再也沒有力量向巴爾幹半島擴張。
而向西,那是中歐地區還有相對強大的普魯士和奧地利,它們的存在,阻止了沙俄向歐洲進一步擴張的野心。
即使,後來俄羅斯打通了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但大致上都遠離大西洋,沿途處處受限制,開戰普通的國際貿易還行,如果想利用這2個出海口來搞殖民擴張,那無異於痴人說夢,當時18世紀的歐洲,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甚至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軍艦和商船遍布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等等一切已知世界的,他們的海軍遠比俄羅斯強大,他們也早已佔據了各個關鍵節點,彼此間為了爭搶地盤已經互毆了200多年以上,俄羅斯那薄弱的海軍如果想出來分一杯羹,恐怕在進入大西洋之前就已經全軍覆沒。
相對擁有諸多強權的歐洲,西伯利亞和北亞地區,天寒地凍,自然環境實在太惡劣,這裡除了一些停留在漁獵、遊牧的原住民部落,幾乎沒什麼人,而以當年的條件,除了俄羅斯,其他歐洲強權也不足以對西伯利亞構成任何威脅,本土也不可能產生任何有效的抵抗力量,在地緣上能阻止俄羅斯的大清和奧斯曼也比較衰弱,所以,俄羅斯可以幾百年的時間裡,一步步蠶食這塊上千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
而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等西歐南歐國家,自大航海時代開始,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新航路,尋找新的和東方做生意的通道,從而不經意間發現了新大陸、新航線、新的世界……
由於主要是為了做生意,所以他們在新航路沿線及周邊,主要搶佔有利據點和港口城市,建立商站和據點,為本國的海外貿易利益服務,他們本身並不深入大陸,而是以此為據點。
後來,在歐洲德國、義大利等新的帝國主義國家興起之後,歐洲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整個非洲大陸被瓜分殆盡,許多地區進行了勢力再劃分,但即便如此,西方殖民者也不直接統治,而是採用扶持本地政治勢力統治的間接管理方式,重在經濟壓榨,對其內部事務一般不怎麼管,這樣最大限度維持了經濟利益,同時也減少了統治成本。
只是,這種殖民地的通知方式早晚是要崩盤的,因為隨著當地的發展和民眾意識的覺醒,這種單向輸送利益給殖民者的被殖民格局早晚會引起民眾的不滿乃至造反,而一旦民眾反抗,當殖民者的統治成本逐漸遠大於經濟收益的時候,這些殖民者會逐漸放棄殖民,而是選擇讓殖民地獨立,比如二戰之後,第三世界國家的紛紛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