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遠離,想要「背棄」,想要徹底奔向「我」的世界,那是大人所不理解的世界,或許就像書中說的:「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謙恭地活下去。」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本乍一看很疑惑為什麼會受追捧甚至覺得「汙眼」的書,很不適合青少年看,因為很怕他們看到一半就不看或是被裡面過於現實的世界所打擾,可是又覺得他們應該知道,更好地去防範。
書中傳達的價值觀值得深思,好學生壞學生,儒家積極入世或是道家消極出世,安分守紀與叛逆不羈,雖然我不理解這些,但是我很欣賞霍爾頓,哪怕身處淤泥,看似很好地融入其中,可是又格格不入,他以諷刺態度面向生活,內心卻始終有原則與底線,明明是溫潤如玉的少年,偏偏是眾人口中叛逆難馴的混混。他的人生不需要建議,他以自己的經歷給予眾人一些不可或缺的人生哲理。
堅強得讓人落淚,霍爾頓只不過是一個孩子,他願意孤獨決絕地走向他自己的未來,可是不願讓你跟著他一條道走到黑,因為他知道,現世安穩,哪怕苟且,他想讓你擁有最好的生活軌跡,因為那才是正常的人生道路,可是,誰是他的守望者呢?
或許人人都是霍爾頓,人人又做不了霍爾頓。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霍爾頓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能那就是我們曾經的模樣,可能現在也有些許相似。
我們常常感到孤獨,認為全世界都不了解自己,在旁人看起來多少有些自閉。以至於很多人甚至會猜想自己來自外太空,是天外來客。但我們又渴望別人的理解,一次次攤開心扉,一次次發光的雙瞳在不經意間變得暗淡。慢慢的,我們有了自己一個人的小世界,或許是和霍爾頓一樣地看書,我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以此來獲得濃濃的滿足感來對抗世界的荒蕪。
有時候我們又像霍爾頓一樣蔑視世間的虛偽,有一絲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狂妄,總想著自己可以掙脫世俗的約束,可以不被世俗的標準所定義。想著自己能力強,學歷不是問題,證書也是小事,結果來到社會被輪番毒打才幡然醒悟。我們有時候會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他人,看到粗俗鄙陋的人會嗤之以鼻,有時候自己做的事情又不自覺。
我們嘴上說著粗話,反而看見口吐「芬芳」的人又想遠離。口口聲聲說不想奮鬥了,不想吃生活的苦,想要老阿姨的AJ,看到真有人這麼做,又覺得噁心,這是不是有點雙標了?
小時候我們聽到和看到的都是真善美,長大後才發現假惡醜隨處可見,摔倒的老人會訛人,公交地鐵會有人逼著你讓座,這種極度不相容的對立讓我們整個人的世界撕裂開來,年輕人的三觀容易破碎。霍爾頓和我們一樣是個膽小鬼,面對衝突,他選擇逃避,一個人往往無法改變環境,只能被環境改變,如果堅持出淤泥而不染只有逃避或者自毀。
一個從小不喜歡這個世界的人,他渾身會充滿戾氣,不快樂地活著。認為一切都是原來的模樣,生活日復一日如一潭死水永遠不會改變。他不會發現生命中美的存在,也不會熱愛生活。他眼中的世界是灰白的,日子沒有期待。他不會愛人,也不會讓人喜歡。就如我們一樣,其實生活太多是乏善可陳,只不過我們為了活著,要做許多違心的事。
不熱愛生活的人認為自己沒有精力談理想,談人生,死氣沉沉的日子一眼望到盡頭。可能以前他們也喜歡陽光,只是在受到傷害或者原本精彩的世界發生改變,失去了心中的愛,世界便開始變得暗淡無光了。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繁華過後的清冷才最孤獨。
許多人都是這樣,一開始對世界充滿希望,然後經歷了一些事情後,發現世界不如自己想像的那樣美好,便生出了失望。明白了許多事情無法改變,許多人也無法擁有。人生是一個失去的過程。人都有夢想,在我們還小的時候,長輩會問你夢想是什麼,然後我們那張稚嫩的臉對未來充滿了幻想,然而是什麼讓現在的我們對現實如此失望?
周國平說:「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我們都在跌跌撞撞中成長,明白了世界沒有絕對的黑白,發現了有時無論你怎麼努力,你愛的人也不會愛你。
我們會哭,會累,當某一天用盡所有的深情,所有的堅持,也無能為力的時候,可能我們心裡再也沒有以前的勇氣了。處於20多歲的年輕人,想愛不能愛,想做的事情不能隨心所欲,太多的枷鎖壓在我們身上,我們要顧慮的太多了。有時候壓抑太多容易崩潰,可不想看著父母一天天老去又無能為力。總之現實跟不上理想,終究變成空談。可是作為一個生氣勃勃的年輕人,我們應該讓自己快樂起來,放下一些東西,一切順其自然,總會好的。
不要對自己失望,因為你已經努力了,你沒有超能力改變所有,你可以停下來休息,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光。要明白自己不喜歡什麼,不要輕易跨過那個底線。
霍爾頓只是一個不想丟掉年少善良和天真的男孩。他用自己的方式對抗這個世界的殘忍,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自己的初心。人生無常,初心易逝,願你一如初見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