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鏈客Talk」邀請比原鏈高級研究員馬烈來到鏈客直播間。給大家分享了「DeFi時代已經到來?」這一話題。
以下是此次活動的問答內容整理:
大白|鏈客:馬總您好!首先請介紹一下自己和比原鏈。
馬烈:大家好!我是比原鏈的研究員,主要負責加密商業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比原鏈很多朋友應該都熟悉。比原鏈是一種多元比特資產的交互協議,運行在比原鏈區塊鏈上的不同形態的、異構的比特資產和原子資產可以通過該協議進行登記、交換、對賭、和基於合約的更具複雜性的交互操作。
為了實現比原的願景,我們一直在探索,目前在 DeFi 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的建設。
大白|鏈客:DeFi 是英文 Decentralized Finance 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去中心化金融,去中心化金融都包括哪些方面的業務呢?與 CeFi 相比它有哪些先天的優勢?
馬烈:Decentralized Finance,其中Finance就是指DeFi所做的業務;而Decentralized是在描述實現這種業務的方式。
我們 MOV 採用了一個三維坐標系去描述 DeFi 的應用方向,大家可以參考:
從大的賽道上,交易、借貸、衍生品三個方向就囊括了 DeFi 的業務,但需要注意這三種業務不是完全獨立的,還有可能出現交叉應用。
和 CeFi 相比,DeFi 無需許可的性質能夠讓更多人獲取金融服務,同時還帶來了不同協議間的可組合性,能夠激發創新。和這些優勢相比,DeFi 還有個區塊鏈帶來的重要性質,就是驗證成本低。在傳統的金融中,有大量的成本消耗在驗證上,而區塊鏈能夠大大降低 DeFi 的驗證成本,這是 DeFi 相對於 CeFi 保有競爭力的關鍵。
大白|鏈客:目前市面上主流的 DeFi 項目有哪些,規模是怎樣的?
馬烈:現在市值前一百的項目中,大約有 10 多個 DeFi 項目,包括 Maker, Aave,Synthetix,Compound,0x,Ren Kyber,Kava,Bancor,Kava 和 Loopring。去年的這個時候,市值排行前 100 的項目中,只有 3 個 DeFi 項目——Maker,0x 和 Ren。
雖然 DeFi 的整體規模相比去年增長巨大,但是從市值來看目前來說依然是比較小的。目前加密貨幣的總市值大約是 3600 億美元,而 DeFi 項目的總市值不到 80 億,佔比只有整個市場的 2% 左右。
Messari之前做了個對比圖,顯示出主流 DeFi 項目的總市值還沒 BCH 的市值高。
有人拿這個圖笑話 DeFi。但我個人認為,作為目前整個加密市場中最具有實際應用場景的領域,只有 2% 的市值是說不過去的。佔據 98% 市值的其他領域多數還在探索中,其中甚至不乏殭屍項目,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DeFi 會繼續爭奪份額。
大白|鏈客:最近一年很多公鏈都加入的 DeFi 賽道,您開始也說了比原在DeFi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建設,給我們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吧。
馬烈:比原鏈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一種多元比特資產的交互協議,運行在比原鏈區塊鏈上的不同形態的、異構的比特資產和原子資產可以通過該協議進行登記、交換、對賭、和基於合約的更具複雜性的交互操作。
大家看,這種定位是不是很 DeFi?只不過那時候還沒有 DeFi 這個概念,比原也一直探索實現願景的路徑。
所以,並不是比原加入了 DeFi 的賽道,是在和整個加密領域的協同探索下,我們找到了實現這一願景的路徑,那就是構建 MOV 協議簇。
大白|鏈客:與目前主流的 DeFi 應用相比,比原有哪些自己的優勢及不足?
馬烈:目前主流的 DeFi 協議基本都建立在以太坊上,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以太坊上擁有大量的資產,包括一些優質資產和各種長尾資產,這為DeFi 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在我看來,資產端的豐富性是能夠 DeFi 發展的土壤。
這就是以太坊的優勢,是一種先發優勢。以太坊這個優勢的起源是它對 ICO 的壟斷,ICO 雖然充滿亂像,但確實讓以太坊網絡中的資產豐富起來。其他公鏈在 ICO 的時候基本還沒創世,這也是比原相對於以太坊的不足。
不過現在以太坊也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性能瓶頸導致網絡的使用成本很高,可用性很差。
比原的主側鏈的模式能夠為 DeFi 的發展提供極高的性能保障,這是非常明顯的優勢。而針對資產端的不足,比原也在積極地發展跨鏈資產,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已經吸引了大量的 BTC、ETH、USDT、DAI、USDC 進入比原的 DeFi 生態,後續還會支持更多資產。
另外,以太坊的 DeFi 生態除了常規的合約風險外,還有各個協議間的耦合風險;比原用工程化的思維構建 DeFi 協議蔟能夠有效地避免這種風險。
大白|鏈客:正如您前面所介紹的,DeFi的規模不斷擴大,資金流入規模成幾何式增長,但是繁榮的背後往往也隱藏著危機,比如安全隱患,再比如項目方暴雷等等,請您分析一下DeFi的風險與挑戰有哪些?
馬烈:首先,DeFi 會有合約風險,這種風險包括:
1、業務邏輯有問題,或者合約的編寫對業務邏輯進行了錯誤的表達;
2、合約表達的業務邏輯沒問題,但引入了其他bug;
3、智能合約有 Admin Key 風險。
這是 DeFi 本身用合約管錢必須面臨的問題,但除此之外,就像剛才提到的,以太坊的 DeFi 生態除了這種常規的合約風險外,還有各個協議間的耦合風險,包括:
1、閃電貸雙刃劍問題,我們已經看到多起通過閃電貸對 DeFi 協議進行 0 成本攻擊的事件,我認為這個問題將會與以太坊 DeFi 生態共存很久;
2、兼容性問題,我們看到 Uniswap 和 Lendf 這兩個平臺都曾經因為ERC-777標準的兼容性問題發生過嚴重的丟幣的一些事件;
3、商業模式間的衝突,比如 COMP 挖礦實際就像一個流動性黑洞,影響了其他協議的業務,也帶來安全問題。
協議自身的安全問題容易解決,但協議間的安全問題會非常棘手。因此比原 MOV 採用了另一種 DeFi 哲學來避免這類問題,那就是以工程思維構建 DeFi 協議簇,從根本上避免協議間的耦合風險。
大白|鏈客:請您對 DeFi 的未來做一個大膽的預測,CeFi 會被取代嗎?目前主流的 CEX 會被 DEX 取代嗎?
馬烈:我認為 DeFi 憑藉它獨有的優勢,能夠在 CeFi 統治的市場中奪得更多的份額;但我不認為 CeFi 以及 CEX 會被 DeFi 和 DEX 取代。
CeFi也有其自身的優勢,比如服務、合規等。我認為,未來完全可能會出現 DeFi、CeFi 界限模糊的混合應用,比如應用的底層是 DeFi 協議,去中心化地託管資產、借貸、交易等,但在此之上加了服務層,由中心化的機構運營該服務。
大白|鏈客:比原在 DeFi 方向未來還有哪些規劃,值得我們大家期待?
馬烈:再發一下最開始發的個圖:
上面交易、借貸、衍生品三個坐標軸把 DeFi 的應用場景分成了八個象限,這為 MOV 的產品發展提供了坐標。
近期比原 MOV 正在進行超導兌換協議向主流幣拓展的開發,也就是超導 V2 的開發。超導 V2 將支持 BTC、BTM、 ETH、USDT 等主流幣的兌換。
另外,我們的借貸協議也已經完成產品設計;未來我們還將推出 MOV 的穩定幣協議,並具備向更廣泛合成資產協議的拓展性。
大白|鏈客:DeFi的到來對於行業行業的推動及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最後您給行業從業者以及區塊鏈愛好者提一些建議,大家如何才能搭上這輛快車?
馬烈:目前 DeFi 的價值基礎和之前 「ICO」 有很大的不同。「ICO」時期項目的價值完全由人們的想像構建;而 DeFi 往往有著切實的產品。我建議面對 DeFi,不要隔岸觀火,先通過資料了解他們,然後儘量參與進來,用少量的資金先去用一用他們的產品,親自體驗一下他們的整個業務流程。這是比較樸素的方法,可能要比只看相關消息炒作市場熱點更能長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