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球和三級文明
戴森球,是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所謂「戴森球」其實就是直徑2億km不等,用來包裹恆星開採恆星能的人造天體。這是一個利用恆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
說到戴森球 就不得不說網上流行的「三級文明」,又叫卡爾達舍夫等級。奇怪的是百度這個人 沒有資料。於是搜了下這個名字,才了解到了他: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卡爾達肖夫
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提出了一種分等級方法,他認為通過掌握不同能量控制技術對文明進行等級劃分比較合適,而且劃分方法比較簡單,一級文明指的就是能利用和改造所在行星行星的能源和資源的文明;二等級文明就是能利用和改造所在恆星系統的能源和資源的文明,三級文明就是能利用和改造所在星系的能源和資源的文明。三種文明的高低層次不同,所具備的能力當然也不同。
戴森球的應用場景
簡單理解就是把恆星儘可能的包裹起來,充分利用恆星輻射所帶來的能源。供給文明發展使用。將過剩的能源進行存儲利用。總之,就是讓現在的能源儲備,成難以想像的方式進行存儲,在需要的時候進行釋放。比如將能這些能源用於發電,或者應用於星際航行等。
那麼既然戴森球這麼好,為什麼我說這不現實呢?
首先我們知道輻射是波是弦,是會震動的 通過振動產生能量,比如光能熱能,在轉化成文明所需要的能量資源。
所以戴森球是由物質組成,來攔截恆星輻射,進行輻射。而這種震動反饋表面是硬制物質的效果會比較好。
如果將恆星能源做成電能存儲,最好的方式是太陽能電池板陣列組成的戴森球,那麼就目前來看,太陽能電池板的壽命也就二十多年。
這不是現有技術的制約,而是物質都會發生反應,反應耗盡,作用也就消失了,不是延長時間就能解決的。
所以當電池板壽命結束後,就需要進行替換。
有沒有好點的方式呢?那就是生物技術,比如光合作用,植物存活周期是非常長的。那麼相對應的,就需要存在一定的生態系統,光讓植物機械式地幹活,效率自然是不會高的。
所以這樣衍生出來所需的物質將會是幾何式的增長。
無法建造戴森球的觀點
資源短缺的缺陷
然後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在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佔比99.8%,剩下的0.2%的質量才是八大行星和矮行星及小行星和彗星及塵埃所組成的物質。
當然,這0.2%的物質,要在恆星宜居帶邊緣包裹99.8%的恆星。動動腦子就知道不切實際,而且,這麼大的範圍,還有可能遭到星際物質的碰撞。
所以從資源上來說,要實現戴森球,除非開通星際高公路,然後進入到星際空間,到最近的恆星掠奪該星系所有的物質來建造。真能克服這些問題,那就已經達到三級文明了。也就是說,建造戴森球屬於降維行為。就好比一個千萬富翁每個月給自己開1w塊錢的工資。
物理規律
然後從軌道上來說,要建造包裹恆星的穩定球體,是比較難的,一切都在運動,而且很難回到原點,一切都是在變化中的,要建造個球體,會因為軌跡變化,而導致部分擠壓,部分疏遠,擠壓的部分質量大,疏遠的 部分質量少。而且在同一軌道的物體最終會因為引力而最終發生碰撞,玩過宇宙沙盤的就知道,在赤道附近鋪滿月球,最終月球會發生碰撞而功虧於潰。如果向木星環那樣,我們也知道,木星環無時無刻的都在撞向木星下起流星雨。這種情況也堅持不了太長時間。
其次,如果真的搭建了戴森球,恆星也會因為這層屏障,而導致恆星天體地址活動,最終釋放更強的物質拋射來釋放壓力,所以會造成恆星的不穩定。
所以,戴森球不可能存在,一方面是物質匱乏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物理規律不可被克服。
其實地球就是戴森球
雖然戴森球不存在,但是利用恆星輻射卻是已經實現了的,比如風力發電機,太陽能陣列發電廠等,這些均說明在利用恆星資源來實現過渡到一級文明了。
再換句話說,其實行星本身就是個戴森球,包裹的地幔也是恆星物質,只是他本身被完全包裹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