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周星馳塑造的唐伯虎風流倜儻、玩世不恭、才華橫溢,令人印象深刻。但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並沒有傳說中的璀璨星光,既沒有高強的武功,也沒有點秋香的風流,他卻是一個風流外表下的不折不扣的倒黴蛋。
一 意氣風發地解元
早年的唐寅雖然絕頂聰明,悟性極高,好友祝枝山稱他「性絕穎利」,但性格散漫,無心科舉。這時候,他的志向,無非是在老家吳縣橫塘種種花,寫寫詩,喝喝酒,順便泡泡妞,那是一種多麼愜意的日子啊!但很快他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改變來自於他的好友祝枝山。
祝枝山才氣與唐伯虎一般,但沒有唐伯虎的瀟灑,他還是信奉「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先後參加七次科舉,但卻路途坎坷,他兒子都考中了,他還沒有考重,最後,以舉人選官,做了幾年知縣。正是骨子裡嚮往著仕途,所以就規勸自己好友唐伯虎參加科舉。唐伯虎對自己的才華還是很自負的,又是出於對朋友的信任,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18歲的唐伯虎奪得了鄉試的第一名。明代讀書人都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就是「三元及第」,鄉試第一叫解元,會試第一叫會元,殿試第一叫狀元,是為三元,連中三元,在整個明代近三百年間,也才兩三人而已。唐伯虎中了鄉試第一名,所以後人也稱唐伯虎為「唐解元」。
二 無緣無故慘遭難
成為「唐解元」的唐伯虎躊躇滿志,本想一鼓作氣,衝刺連中三元。在唐伯虎進京參加會試的時候,江陰人徐經與他同行。徐經是大富豪,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不是好好讀書,竟想著投機鑽營之事,他通過賄賂當時的主考官程敏政的家童,得到了試題。後來,事情敗露,言官們彈劾,追究責任,唐伯虎也被牽連,下了詔獄,後來被貶為吏。唐伯虎以此為恥,回家後,不去上任,回家後更是放浪不羈。這件事在祝枝山《唐子畏墓志銘》中有更詳細的記載:
時傍郡有富子,亦已舉於鄉,師慕子畏,載與俱北。既入試,二場後,有仇富子者,抨於朝,言與主司有私,並連子畏。詔馳敕禮闈,令此主司不得閱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詔獄,逮主司出,同訊於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復辯,與同罰,黜掾於浙藩,歸而不往。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徐經是因為仰慕唐伯虎,才與他一同赴京。徐經賣考題應該事實確鑿,他是被仇家舉報。而在整個案件中,唐伯虎也並未申辯,由此被貶為了浙藩屬吏。從此,再無緣官場。整個案件中,無辜的唐伯虎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主要責任人徐經要不是因為這場科考案,很難在歷史上留名,但是他的後人卻是鼎鼎大名,足跡遍布天下名山大川,還寫下了著名的《徐霞客遊記》。
三 裝瘋賣傻避寧王
唐伯虎的厄運並沒有到此而止,這次的厄運來源於他的才氣。因為他的才氣和名望,被寧王看中。此時的寧王叫做朱宸濠。第一代寧王是朱元璋的十七子,被封在大寧,在喜峰口外(內蒙古多倫一帶),東連遼東,西接宣府,是一大鎮,朱權統兵八萬,兵車六千,特別是屬下有朵顏三衛,更是大明少有的驍勇騎兵。但是在靖難之役中,寧王朱權卻中了四哥朱棣之計,被挾持造反。朱棣登基後,鑑於自己以藩王造反成功,再容不得兄弟們有次勢力,就把寧王朱權遷到了南昌。到了這時,朱宸濠已經是第四代寧王。
寧王朱宸濠此時已有不臣之心,四處招兵買馬,並用重金將唐伯虎聘請到王府做幕僚。唐伯虎來到寧王府,寧王對唐伯虎「待之甚厚」,但時間一長,唐伯虎就發現了寧王不軌企圖,謀反可以要族誅的大罪。為了避禍,唐伯虎開始裝瘋賣傻,記載「佯狂使酒,露其醜穢」(《明史文苑二唐寅》),甚至見到朱宸濠使者,「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譏呵使者」。唐伯虎的所作所為,最終讓朱宸濠無法忍受,讓他捲起鋪蓋回家了。不久,朱宸濠發動叛亂,被王陽明輕而易舉平定,朱宸濠的叛亂也成為了一場笑話。
雖然朱宸濠的叛亂沒有掀起什麼大風浪,但是畢竟是一場貨真價實的叛亂。責任還是要追究的。因為唐伯虎曾經與寧王有過一段交往,也被朝廷下獄,但幸虧友人救助和他及早脫身,才僥倖躲過了這場殺身之禍。此後,唐伯虎意志消沉,「歸好佛事」,號稱「六如居士」。此後,唐伯虎窮困潦倒,以賣文賣畫為生,如今唐伯虎字畫可謂無價之寶,但在當時也不過一茶一飯之資,最終一代才子在窮困潦倒中溘然而逝,終年五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