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態度是一個基本條件,每一個職業人,對待自己的職業,工作、任務都要有最起碼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如果連這個都不具備,上班只是為了混日子領工資,那遲早會被單位和社會淘汰。
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每一個崗位的存在都有它的意義,每一份工資的背後都是與之相應的責任與擔當。
沒有哪一份工作可以只有權利沒有義務,可以只拿錢不幹活。
另外,職場上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每個人在工作中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如果一個人工作了十幾年,知識水平、能力還跟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那他的職業生涯就是失敗的。
而一個職業人學習、成長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的工作態度。
也就是說,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你自己是什麼學歷、資質,認真敬業的態度是必須的。
光有態度還不行。
比如協和醫院招醫生,要什麼條件呢?你必須是著名醫科大學畢業的,碩士以上學歷,在校期間學習優異,還有多少科研成果,這才有實習的資格。
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大學的本科生,而且還不是醫學專業的,你態度再好,別人也不要!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不管是大單位還是小公司,它的一個崗位招人,至少有以下2點要求:
a、從業者必須有一定的專業教育背景。
公司招人,候選人必須有相關專業大專以上文憑。比如招帳務,就必須是財務相關專業畢業的。
如果招一個非相關專業的人,上崗之前,公司還要花很大的成本對他進行培訓,得不償失。
b、公司對從業者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一個候選人就算是相關專業畢業的,公司也要看他的學校、在校成績,以此來確定這個人的能力。
能證明一個人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對於公司來說,可操作性的標準就那麼幾條:學校檔次、在校成績、獲獎經歷、項目經歷。
很多人在爭論,在職場上是能力重要,還是學歷重要,其實能力和學歷並不是對立的。
至少公司在招人的實際操作中,當然不會只看學歷不看能力,但更不會只看能力不看學歷!
學歷是什麼?是文憑。文憑能說明什麼?從第2段的分析可以看出,文憑首先能證明,你有一定的專業能力。
還是以招財務人員來打比方,哪怕你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的,來應聘財務,公司也不太敢要,寧可招一個山東財經大學的畢業生。
還是專業對口的問題,專業不對口,哪怕你再優秀,公司都要花時間和成本來培訓你。
其次,文憑也能證明你的能力。
同樣是計算機系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工業大學的同學,大概率地能力差別比較大。
獲取學歷的過程,本身就需要很多能力。
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還有勤奮刻苦、自律、堅持,這些是不是能力?
所以學歷和能力不但不對立,而且還相輔相成。很多情況下,一個人因為他能力強,所以學習好,學歷高。
現在絕大多數同學都有很好的受教育的機會,如果學習不好,恐怕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絕對,學校教育也不能覆蓋所有的能力,因為學校主要以教授知識為主,像溝通協調能力、交際能力、組織能力、生存能力,這些都不會教。
但是到了職場上,很多工作就需要上述能力。
比如一個售樓員,他不需要有建築專業的學歷,不需要懂建築,懂房子結構,但一定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要有很高的情商,要會察言觀色。
也就是說,能力重要還是學歷重要,要看你從事的職業,但對於大多數有專業性、技術性的行業來說,必須有一定的學歷基礎,否則連入行的資格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