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 | 鄉約小康:走田園文化路 吃鄉村旅遊飯

2020-10-28 四川觀察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伴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這樣的山水田園畫卷已在巴蜀大地徐徐展開。由省廣電局、省扶貧開發局、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四川廣播電視臺發起的「鄉約小康——四川廣電融媒體脫貧攻堅新聞行動」,今天我們將跟隨記者前往廣安嶽池的白廟鎮鄭家村和達州渠縣的萬壽鎮靈感村。這些村落原本受制於地理環境,如今卻因地制宜,搖身一變,成為了體驗農家生活、品味田園風光的好去處。文旅融合發展,不僅讓當地環境大變樣,老百姓也吃上了「旅遊飯」。

記者 魏燕璐:「買花西舍喜成婚,持酒東鄰賀生子」,這是南宋詩人陸遊在旅居到廣安嶽池時寫下的詩篇《嶽池農家》 。而如今,詩中所描繪的田園風光又重現在了嶽池,這裡打造了以農家文化為主題的生態旅遊區,建設了一路可看可玩的旅遊景觀帶,也讓這裡的農戶吃上了「旅遊飯」。

2017年,廣安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開始走向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的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25歲大學畢業了的林小雯通過「縣引村用、崗編分離」的人才引進模式,成為了鄭家村引進的鄉村振興人才,自此也開始帶領著村民老百姓,依託鄭家村原有的農旅文化開展景區建設。原本村民口中的小妹妹,也在這些年的變化成長為了林主任。

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鄉村振興人才 林小雯:一開始,怎麼說,老百姓就覺得是這個小姑娘,說感覺你乾乾淨淨的,也不像是能在農村待很久的人。但是,隨著工作一步步深入,老百姓也掙到錢了,也感覺到滿意了。以前我們村上的老百姓,用土話講就是,小妹仔、小妹仔;現在很多老百姓看到我,我是村主任助理,叫林主任了。

從流轉土地、集體搬遷到建設景區、打造文旅地標,每一步都凝結了不少人的心血,但是如今看到鄭家村的轉變,這一切都是欣慰的,也是值得的。

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鄉村振興人才 林小雯:這兩年的話發生了很大的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房子也修好了,通過一些國家政策,幫我們老百姓修的都是新村民居,有兩人戶、三人戶、四人戶和五人戶,就是根據你家庭的戶口,都是家家住的是新房子。(道路的話)我們這個則是按照國家AAAA級標準的旅遊標準,來進行的一個道路黑化,在這一方面是有別於其它村莊的,這個也是比較好的一點。

排列有序的農村新居,整潔寬敞的柏油路,現在的鄭家村,還原了陸遊筆下的農家生活景象和田園風光,著重打好「曲藝文化」和「農家文化」這兩張牌,圍繞著農家風俗建設了一個又一個的體驗展館。

東鄰民俗文化主題展館解說員 胡月:陸遊在途經嶽池的時候,他就被嶽池的田園風光所吸引,所以當時他就寫下了一篇這個詩歌,就是叫《嶽池農家》,所以我們延續陸遊眼中的所看到的四川的這麼一個風俗文化、風俗風貌,來建成了一個今天還原了他當時詩中的詩篇的情況。

按照嶽池縣委提出的「1年建成脫貧攻堅示範區、2年建設成為國家級4A級景區、3年建成新時期最美鄉村」的目標穩步推進,不斷地開發新業態,鄭家村相繼又修建了房車營地、星空帳篷酒店等等,成為新的網紅打卡景點。

帳篷酒店店長 王梅:帳篷酒店的主要設施有棋牌室,然後有住宿,還有KTV, 還有小朋友耍的滑梯那些,還配的有遊泳池,晚上的話還會不定期地準備篝火晚會。(我們酒店裡面平時就業的都是我們周圍的居民嗎?)對,都是我們周圍村上的村民。(基本上就可以實現一個就近務工?)對。

對於村民而言,不單單是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景區正式對外開放後,更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來了,留在了鄭家村,就近就能務工。景區需要的工種繁多,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村民 汪世幹:比以前好幾倍了,現在政策好,土地修了,弄寬敞,到處都是馬路、房子,我感覺很滿意。

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村民 何懷成:到處都有變化,以前沒有路,下雨不能走,下雨沒辦法就穿筒靴,現在穿皮鞋就可以走了,到處變化都搞得很好了。

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黨支部書記 古遠輝:如果說我們的旅遊園區長期規劃下去,繼續走下去,我相信鄭家村它的變化不止於今天,有可能我們會提前邁向更深的一步,也可能把外面打工的年輕的有知識文化的會引進回來。我們下一步就是引進外來人員,引進我們自身資源,到就近打工。

嶽池縣扶貧開發局局長 文勇軍:脫貧之後,老百姓能不能持續增收是一個關鍵。發展產業方面,

我們北部山區以藤椒為主,米粉產業、優質稻米、 黃龍貢米,這些都是我們的品牌,要做好米文章,在平壩地區;那我們在顧縣(鎮)那個片區,是中藥材,為我們的醫藥企業提供原材料;鄭家(村)就是文旅產業,鄭家村的文旅產業我們從無到有,已經變成AAAA級景區了。所以,我們應該是多條腿走路,產業的發展,應該說,我們理解為一是要堅持路徑,二就是要做大品牌。

同樣是發展農旅文化,達州渠縣萬壽鎮靈感村的黨支部書記邱林對於這些年的變化就有了更多的感慨,因為環境因素,地勢呈現一個八字形的山溝,道路條件極差,靈感村是算是渠縣最窮的貧困村,所以一直被外界戲稱為「窮八溝」,想留住人才,想發展農村旅遊業,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渠縣萬壽鎮靈感村黨支部書記 邱林:以前我們這就是一個窮八溝,地區條件相當差,交通條件太落後了。

2015年11月,總投資8.6億元的「碧瑤莊園」落戶靈感村,改變了全村的面貌:該村六社和七社的舊房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牆青瓦的徽派建築;小山坡的雜草被除掉,種上了萬壽菊、鬱金香等植物;此前垃圾漂浮的小湖也被整治成一潭清水;村民們搬進兩層小洋樓,用上液化氣,坐上了直達縣城的公交車。

渠縣萬壽鎮靈感村村民 趙中安:以前來講,我們這是全縣最窮的地方,最窮的地方,現在開發成我們溝叫碧瑤灣,有一定的好處,對我們百姓來講的話,莊園裡面就可以做活路。我們現在交通業也方便了,你看現在,像我一個殘疾人,有時打掃公路,有時間還去莊園裡做活路。

渠縣萬壽鎮靈感村村民 裴詩陽:我們旅遊開發以後,把我們地方的農民帶動得很好,說實話的話,家家戶戶有錢賺。

「碧瑤莊園」項目通過鄉村旅遊核心驅動、生態農業產業帶動,實現農企聯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很多村民留在了村上務工,土地流轉的費用加上每個月的工資,窮八溝的村民已經實現了華麗轉身。

碧瑤灣小木屋管理人員 裴超:以前我也是在外面打工,後來我們這個碧瑤莊園開園過後,我就在這裡面來上班了。這裡上班,隔家裡又比較近,照看家裡,目前工資也算可以。

碧瑤灣小木屋是建設在景區內的民宿,管理者裴超曾在外打工十多年,如今也是看到了家鄉的變化,回到了靈感村經營管理著這幾間民宿,房間不算多,但是生意卻一直不錯。

碧瑤灣小木屋管理人員 裴超:夏天住的人還是比較多,一般周末上面都住滿了。

近年來,渠縣通過龍頭企業、社會服務、專合組織、農旅結合等帶動形式,大力發展各類扶貧產業,以「碧瑤莊園」項目為例,全縣多處鄉村旅遊依託遊、購、娛等形式增加貧困村和貧困戶經濟收入,助力脫貧攻堅。

渠縣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 王偉軍:根據它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實行一鄉一品、一村一業,如果山清水秀、地勢地貌非常優秀的話,我們就發展文旅產業,種植,根據它地勢情況發展種植業,文旅結合、農旅結合。應該說,通過基礎設施改善,我們很多地方,渠縣是個賨人故裡、悠然渠縣,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富,我們有城壩遺址,有賨人景區,在這些方面進行深度挖掘,我們用基礎設施改善,改善它的道路、飲水條件和各個方面,發展旅遊產業,很有潛力可挖。

相關焦點

  • 「醉美信義 為愛鄉約」 ——離石區主辦呂梁黃河人家鄉村旅遊季...
    梁美麗 攝正是人間四月天,醉美信義旅遊季。4月25日,離石區在信義鎮歸化村主辦呂梁黃河人家鄉村旅遊季活動啟動儀式離石分會場「醉美信義、為愛鄉約」文旅活動。活動期間,省內外遊客可以前往農家樂,感受當地農家文化,品嘗離石特色美食;購買當地養殖、種植、農產品精加工等系列成果和綠色、有機農產品;體驗農業生產,開展趣味研學活動,現場採摘新鮮草莓等果蔬,感受鄉村採摘樂趣;傾聽馳援湖北醫護人員講述抗疫一線的心路歷程;脫貧代表分享脫貧故事,曬幸福帳單;開展自行車鄉村遊,在騎行中既能體驗刺激,又能感受鄉村美麗風景。
  • 2020中國徐州鄉村文化旅遊節暨賈汪區首屆鄉村旅遊節啟幕!
    2020中國徐州鄉村文化旅遊節暨賈汪區首屆鄉村旅遊節啟幕!2020中國徐州鄉村文化旅遊節以「國潮漢風·鄉約徐州——愛國愛家愛彭城 樂山樂水樂田園」為主題,以「突出文旅融合、擴大旅遊消費、提振疫後市場、助力鄉村振興」為總體思路,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和建設美麗徐州戰略,做強鄉村文化,做旺鄉村旅遊
  • 發展高質量鄉村旅遊 鄉村振興的華僑城特色方案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華僑城集團(以下簡稱:華僑城)參與開發建設的三亞文門村,成為繼三亞中廖村之後第二個入圍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的美麗鄉村。除海南以外,華僑城還在西藏、雲南、四川、廣東等地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在「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的創新實踐中,發揮文化和旅遊央企的專業優勢,以高質量的鄉村旅遊助力對口幫扶貧困地區脫貧奔小康。
  • 「我們一起奔小康」龍尾巴人的小康路
    旅遊開發前,村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元,貧窮是過去龍尾巴的底色。窮怕了的龍尾巴人日夜想致富。居委會黨支部召集村民反覆商議後,將希望投向了村子周邊的大山。他們下決心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變成龍尾巴人「守住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的行動。根據自己緊鄰張家界核心景區的優勢,龍尾巴人決定大力發展旅遊,走旅遊脫貧之路。
  • 科左後旗:美麗鄉村與文化旅遊相得益彰
    阿古拉溼地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文化旅遊等在鄉村如何落地開花?怎樣更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近年來,科左後旗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加強重點景區景點建設。
  • 祁縣:羅貫中故裡打造鄉村旅遊樣板
    初冬時節,記者慕名探訪河灣村,整潔乾淨的街道讓人眼前一亮,厚重拙樸的古牆黛瓦相映成趣,色彩斑斕的「文化牆」賞心悅目,湖海園、文峰塔、貫中文化苑、羅家祠堂等旅遊景點處處彰顯羅貫中故裡風採……「河灣村正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力圖通過發揮名人效應,結合優美生態環境,打造鄉村旅遊樣板。」
  • 潮州市潮安區:特色農業與鄉村旅遊雙聯動 茶山飄香 碧水引客 小康...
    潮州市潮安區:特色農業與鄉村旅遊雙聯動 茶山飄香 碧水引客 小康路就在山水間金羊網  作者:王漫琪 蟻璐雅 丁玲  2020-06-05
  • 甘肅白銀:美麗鄉村提「顏值 」 富了百姓奔小康
    近年來,甘肅白銀以美麗鄉村為載體,以休閒旅遊為支撐,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旅遊有機融合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鄉村旅遊助推脫貧攻堅的綠色發展之路。&nbsp&nbsp&nbsp&nbsp如今,越來越多的村莊搭上了鄉村振興的「快車」,很多村民們吃上了「旅遊飯」,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滿懷信心邁向小康新生活。
  • 平度大澤山鎮響山潘家村、古峴鎮一裡村獲評省鄉村旅遊重點村
    近年來,平度市文化和旅遊局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鄉村旅遊提檔升級,持續培育鄉村旅遊精品項目,全面助推膠東旅遊目的地建設。經培育、推薦,並經省文化和旅遊廳專家評審驗收,平度市大澤山鎮響山潘家村和古峴鎮一裡村獲評省鄉村旅遊重點村(精品旅遊特色村)。
  • 阜康市城關鎮山坡中心村:掙旅遊錢 吃旅遊飯(圖)
    這兩年,不少村民走上了「掙旅遊錢,吃旅遊飯」的致富路。10年前,城關鎮山坡中心村村民主要依靠種地維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自大力推進「旅遊興疆」戰略,助推鄉村旅遊以來,城關鎮山坡中心村村「兩委」班子創新發展模式,依託資源優勢,打造「旅遊+支部+農戶」的文旅規劃,現如今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新抓手,從農家樂、民宿到文旅體驗,新業態不斷成長,為村莊注入新活力,越來越多的村民腰包鼓了起來。
  • 肅南縣康樂鎮榆木莊村被列入甘肅46個優秀鄉村旅遊示範村
    肅南縣康樂鎮榆木莊村被列入甘肅46個優秀鄉村旅遊示範村 2020-05-26 0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丨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曾經的養豬村...
    窮則思變,如何趕上旅遊發展的東風,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遊飯」?一些村民動起了腦筋。博後村是三亞革命老區,黎族聚居村莊。它的西南邊,是高端度假酒店聚集的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再往東,是全球最大單體免稅店所在的海棠灣。
  • 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許雄、胡旭  「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大路」……曾幾何時,這樣的標語布滿鄉村家家戶戶的院牆上,村民口口相傳,飽含著對修路致富的美好嚮往
  • 西藏林芝:農牧民的「旅遊飯」越吃越香
    旅遊的火熱,帶動了全村 38 戶 180 多人全部參與旅遊業,他們辦起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農家樂和藏式家庭旅館。作為村裡第一個開辦家庭旅館的致富帶頭人,旦增才旺說,過去到索松村只能乘牛皮筏子,一年見不到幾個外人,現在每天都有背著背包、挎著相機的遊客慕名前來欣賞美景風光,去年全家僅接待遊客一項收入就達 20 多萬元。秀美山川,讓長期生活在大山深處的群眾走出了貧困。
  • 「我們的小康路」——宿遷「四好農村路」發展巡禮泗洪篇
    「這是一條精準扶貧路,它直接減少西南崗片區上塘、天崗湖等鄉鎮交通繞行28公裡,帶動周邊3個鄉鎮近10萬人脫貧致富。」上塘鎮黨委書記蔣朝輝動情地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致富,首在修路。近年來,泗洪縣投入近6億元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及「百村萬戶小康路」工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89公裡,建成一批精準扶貧路、平安放心路、美麗鄉村路。
  • 【湖北日報·孝感觀察】剝岸村民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 一個...
    孝感市雙峰山旅遊度假區打通雙(雙峰山)木(木蘭山)旅遊公路,規劃建設環山鄉村旅遊度假帶,連片開發剝岸村及周邊村,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位於涼亭水庫旁的途居雙峰山房車露營地。 近幾年,鄉村旅遊日漸升溫。看木蘭山、雙峰山紅紅火火,自己卻守著風景受窮,剝岸村人著急:啥時才能吃上「旅遊飯」?
  • 鄉約小康|頭文字「W」之涼山漂移 挑戰彎道28連發
    7月10日,「鄉約小康」新聞行動攝製組來到涼山州金陽縣蘆稿鎮,見識了「涼山州最美天路」的風採。順著這條「天路」蜿蜒而上,從半山腰的油房村俯瞰,「天路」宛如一條飄蕩的白絲帶,繞山而上。雖然看上去驚險,但「之」字形的28道彎最大程度降低了公路坡度,車子開上去非常平穩。
  • 雲南騰衝清水鄉司莫拉佤族村:發展鄉村遊 走上致富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發展鄉村遊 走上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嘭」,李發果撐開雨傘,向剛停下的旅遊大巴車走去。她是雲南省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旅遊引導員。從古榕區拾級而上,不一會兒到了佤族文化民俗館,這裡記載著村子的歷史。該村有500多年歷史,是中國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佤、漢、白、傣等多民族群眾和諧共處。坐擁生態美景和民族文化資源,司莫拉不斷吸引著天南地北的遊客慕名而來。村民孟忠賢和孟留賢兩家斜對門,兩家都在施工建農家樂,準備迎接今年「十一」黃金周。
  • 我們的小康路:中國東部富裕村——塘栖村的小康口述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塘栖人乘時代東風,在邁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斷奔跑。從均已七旬高齡的老書記、「米塑」非遺傳承人,到率先開辦個私企業嘗「頭啖湯」的致富帶頭人、以村為家的村書記「領頭雁」、置身美麗經濟的鄉村新青年,再到來此學習致富經驗的中西部省份掛職村幹部,塘栖村的小康歷程由他們寫就並敘述,言語滿懷深切感觸。
  • 地處雲南邊境的傣族小寨子 如何變成熱門「旅遊打卡地」
    在沒有任何項目支撐的情況下,那京群眾不等不靠,傾力打造生態鄉村旅遊業,吸引了省內外遊客慕名而來。2019年,村裡旅遊收入120多萬元。2020年10月,那京村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典型特色村寨,還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12月11日,《鏡頭裡的故事·雲嶺小康展畫卷》大型主題系列直播走進那京自然村,看滇西邊境的小寨子,如何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