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伴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這樣的山水田園畫卷已在巴蜀大地徐徐展開。由省廣電局、省扶貧開發局、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四川廣播電視臺發起的「鄉約小康——四川廣電融媒體脫貧攻堅新聞行動」,今天我們將跟隨記者前往廣安嶽池的白廟鎮鄭家村和達州渠縣的萬壽鎮靈感村。這些村落原本受制於地理環境,如今卻因地制宜,搖身一變,成為了體驗農家生活、品味田園風光的好去處。文旅融合發展,不僅讓當地環境大變樣,老百姓也吃上了「旅遊飯」。
記者 魏燕璐:「買花西舍喜成婚,持酒東鄰賀生子」,這是南宋詩人陸遊在旅居到廣安嶽池時寫下的詩篇《嶽池農家》 。而如今,詩中所描繪的田園風光又重現在了嶽池,這裡打造了以農家文化為主題的生態旅遊區,建設了一路可看可玩的旅遊景觀帶,也讓這裡的農戶吃上了「旅遊飯」。
2017年,廣安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開始走向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的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25歲大學畢業了的林小雯通過「縣引村用、崗編分離」的人才引進模式,成為了鄭家村引進的鄉村振興人才,自此也開始帶領著村民老百姓,依託鄭家村原有的農旅文化開展景區建設。原本村民口中的小妹妹,也在這些年的變化成長為了林主任。
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鄉村振興人才 林小雯:一開始,怎麼說,老百姓就覺得是這個小姑娘,說感覺你乾乾淨淨的,也不像是能在農村待很久的人。但是,隨著工作一步步深入,老百姓也掙到錢了,也感覺到滿意了。以前我們村上的老百姓,用土話講就是,小妹仔、小妹仔;現在很多老百姓看到我,我是村主任助理,叫林主任了。
從流轉土地、集體搬遷到建設景區、打造文旅地標,每一步都凝結了不少人的心血,但是如今看到鄭家村的轉變,這一切都是欣慰的,也是值得的。
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鄉村振興人才 林小雯:這兩年的話發生了很大的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房子也修好了,通過一些國家政策,幫我們老百姓修的都是新村民居,有兩人戶、三人戶、四人戶和五人戶,就是根據你家庭的戶口,都是家家住的是新房子。(道路的話)我們這個則是按照國家AAAA級標準的旅遊標準,來進行的一個道路黑化,在這一方面是有別於其它村莊的,這個也是比較好的一點。
排列有序的農村新居,整潔寬敞的柏油路,現在的鄭家村,還原了陸遊筆下的農家生活景象和田園風光,著重打好「曲藝文化」和「農家文化」這兩張牌,圍繞著農家風俗建設了一個又一個的體驗展館。
東鄰民俗文化主題展館解說員 胡月:陸遊在途經嶽池的時候,他就被嶽池的田園風光所吸引,所以當時他就寫下了一篇這個詩歌,就是叫《嶽池農家》,所以我們延續陸遊眼中的所看到的四川的這麼一個風俗文化、風俗風貌,來建成了一個今天還原了他當時詩中的詩篇的情況。
按照嶽池縣委提出的「1年建成脫貧攻堅示範區、2年建設成為國家級4A級景區、3年建成新時期最美鄉村」的目標穩步推進,不斷地開發新業態,鄭家村相繼又修建了房車營地、星空帳篷酒店等等,成為新的網紅打卡景點。
帳篷酒店店長 王梅:帳篷酒店的主要設施有棋牌室,然後有住宿,還有KTV, 還有小朋友耍的滑梯那些,還配的有遊泳池,晚上的話還會不定期地準備篝火晚會。(我們酒店裡面平時就業的都是我們周圍的居民嗎?)對,都是我們周圍村上的村民。(基本上就可以實現一個就近務工?)對。
對於村民而言,不單單是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景區正式對外開放後,更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來了,留在了鄭家村,就近就能務工。景區需要的工種繁多,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村民 汪世幹:比以前好幾倍了,現在政策好,土地修了,弄寬敞,到處都是馬路、房子,我感覺很滿意。
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村民 何懷成:到處都有變化,以前沒有路,下雨不能走,下雨沒辦法就穿筒靴,現在穿皮鞋就可以走了,到處變化都搞得很好了。
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黨支部書記 古遠輝:如果說我們的旅遊園區長期規劃下去,繼續走下去,我相信鄭家村它的變化不止於今天,有可能我們會提前邁向更深的一步,也可能把外面打工的年輕的有知識文化的會引進回來。我們下一步就是引進外來人員,引進我們自身資源,到就近打工。
嶽池縣扶貧開發局局長 文勇軍:脫貧之後,老百姓能不能持續增收是一個關鍵。發展產業方面,
我們北部山區以藤椒為主,米粉產業、優質稻米、 黃龍貢米,這些都是我們的品牌,要做好米文章,在平壩地區;那我們在顧縣(鎮)那個片區,是中藥材,為我們的醫藥企業提供原材料;鄭家(村)就是文旅產業,鄭家村的文旅產業我們從無到有,已經變成AAAA級景區了。所以,我們應該是多條腿走路,產業的發展,應該說,我們理解為一是要堅持路徑,二就是要做大品牌。
同樣是發展農旅文化,達州渠縣萬壽鎮靈感村的黨支部書記邱林對於這些年的變化就有了更多的感慨,因為環境因素,地勢呈現一個八字形的山溝,道路條件極差,靈感村是算是渠縣最窮的貧困村,所以一直被外界戲稱為「窮八溝」,想留住人才,想發展農村旅遊業,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渠縣萬壽鎮靈感村黨支部書記 邱林:以前我們這就是一個窮八溝,地區條件相當差,交通條件太落後了。
2015年11月,總投資8.6億元的「碧瑤莊園」落戶靈感村,改變了全村的面貌:該村六社和七社的舊房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牆青瓦的徽派建築;小山坡的雜草被除掉,種上了萬壽菊、鬱金香等植物;此前垃圾漂浮的小湖也被整治成一潭清水;村民們搬進兩層小洋樓,用上液化氣,坐上了直達縣城的公交車。
渠縣萬壽鎮靈感村村民 趙中安:以前來講,我們這是全縣最窮的地方,最窮的地方,現在開發成我們溝叫碧瑤灣,有一定的好處,對我們百姓來講的話,莊園裡面就可以做活路。我們現在交通業也方便了,你看現在,像我一個殘疾人,有時打掃公路,有時間還去莊園裡做活路。
渠縣萬壽鎮靈感村村民 裴詩陽:我們旅遊開發以後,把我們地方的農民帶動得很好,說實話的話,家家戶戶有錢賺。
「碧瑤莊園」項目通過鄉村旅遊核心驅動、生態農業產業帶動,實現農企聯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很多村民留在了村上務工,土地流轉的費用加上每個月的工資,窮八溝的村民已經實現了華麗轉身。
碧瑤灣小木屋管理人員 裴超:以前我也是在外面打工,後來我們這個碧瑤莊園開園過後,我就在這裡面來上班了。這裡上班,隔家裡又比較近,照看家裡,目前工資也算可以。
碧瑤灣小木屋是建設在景區內的民宿,管理者裴超曾在外打工十多年,如今也是看到了家鄉的變化,回到了靈感村經營管理著這幾間民宿,房間不算多,但是生意卻一直不錯。
碧瑤灣小木屋管理人員 裴超:夏天住的人還是比較多,一般周末上面都住滿了。
近年來,渠縣通過龍頭企業、社會服務、專合組織、農旅結合等帶動形式,大力發展各類扶貧產業,以「碧瑤莊園」項目為例,全縣多處鄉村旅遊依託遊、購、娛等形式增加貧困村和貧困戶經濟收入,助力脫貧攻堅。
渠縣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 王偉軍:根據它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實行一鄉一品、一村一業,如果山清水秀、地勢地貌非常優秀的話,我們就發展文旅產業,種植,根據它地勢情況發展種植業,文旅結合、農旅結合。應該說,通過基礎設施改善,我們很多地方,渠縣是個賨人故裡、悠然渠縣,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富,我們有城壩遺址,有賨人景區,在這些方面進行深度挖掘,我們用基礎設施改善,改善它的道路、飲水條件和各個方面,發展旅遊產業,很有潛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