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佛祖為什麼要教人修諸梵行呢?

2020-12-17 梅山易學

在佛法的教義中,將佛祖所說的一切教法,凡是符合因果實相正理的實證法道,因為眾生可以循此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境界,所以將之稱為內道,意為究竟的真理即在眾生自己的真如如來藏中,不必向外尋求。

網圖

除此之外的心外求法都是不究竟圓滿的,不是源於真如理體的佛性,所以凡是心外求法的宗教與求法之人,都可以統稱為外道,一句話,凡是符合佛祖所說的教法為內教,佛門之外的教義便是外道。

象世人因為沒有悟解到自我心性的力量,所以在碰到各種災厄與困難時,便很容易怨天尤人,不能認真的自我反省,不去思考事情發生的根源,整日裡只在表面作文章,只知道向外去尋找客觀原因,將自己所碰到的不幸歸結於外力,像這種人便可以稱之為外道,因為他不能看住自心,去發掘內心覺悟的力量。

碰到這種不能發掘真如自性的外道眾生時,他們往往會發出疑惑——佛祖為什麼要教人修諸梵行呢?

網圖

因為眾生執著於實有,執著於世間萬物為實有,執著於五蘊皆空的「我」為實有,所以在沒有親證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菩提之時,很難會相信佛祖所說的心外無法的至理,對於這個問題,佛祖在《雜阿含經》中借阿難尊者的回答為眾生進行了解答。

一時,佛祖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為眾生說法,問阿難尊者說,如果有諸外道出家來問你說:「阿難尊者,佛祖為什麼要教人修諸梵行呢」?你該怎麼去回答這個問題呢?

阿難尊者回答佛祖的提問說:「佛祖,我將會依照您的教授而告訴所有的外道出家之人,您是為了於色修厭,不起恩愛之心,便可以離開欲望的擺布,從而滅盡煩惱,最終直至解脫,並因此而徹悟到心空寂然、不生不滅的平等真如之法性。

網圖

從離色相後,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修行,一個不再執著於五蘊束縛之人,便可以與佛心平等相應,佛祖,如果有外道出家來問我這個問題,我將會如此的回答他們」。

聽了阿難尊者的回答,佛祖大為讚賞,說:「阿難,善哉善哉,正是應該要這樣回答,為什麼呢?因為我確實是於色、受、想、行、識中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的原因,所以才去教人修諸梵行的」。

佛祖是已經證果的聖者,真如法身遍滿法界,本來已經達到無來無去的如如不動境界,可是為了普利群生,所以才不厭煩苦的在這個娑婆世間頻頻示現,於眾生的日用之中,示教佛法心中求法的法性本源,所作所為的利喜之中,無不是佛祖慈悲為懷廣度眾生一切有情的哀憫,使眾生可以從這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得以悟解佛祖所說的無上菩提智慧,直趨寂滅的涅槃彼岸之中,永得自在。

網圖

外道有疑惑,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佛祖的慈悲,不了解佛祖所說的無上菩提智慧,不了解佛祖所說的徹底究竟圓滿的解脫之道,不了解佛祖所證入的涅槃永寂之樂,更不了解佛祖廣度眾生如虛空般無量無邊的胸懷,一旦入於佛祖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之中依法修行,那麼他們的疑惑也就沒有了,因為他們自己已經領悟到了佛祖所說的無上菩提智慧,明了心外無法的真諦了。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中的「雙修」是不是佛法?讓佛祖親自告訴你答案
    一直以來關於藏傳佛教中「雙修」這個問題的討論非常激烈,筆者早欲正諸佛子耳目,適才偶路過一名佛學寫手的文章,標題是關於藏密雙修的秘密,甚感好奇,於是進去看看,結果讀完這篇文章才發現作者的意思是贊同雙修的,但估計也閱過佛祖制定的戒律以及《楞嚴經》等諸了義經中對淫慾的警示,又恐懼因果,故而不敢明確表示,文章結尾語焉其詳兼含糊其辭的把這個問題拋還給了讀者,不禁令我莞爾,
  •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其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導圖
    我們也不要探討諸如為什麼要信祖師言教。試想,如果祖師講的都不合適,那我們就別幹了。禪宗講「六祖以後無有祖」,可見祖師也不是是個人就可以擔當的。那些修行的好的,我們可以稱之為佛門龍象,或是佛教一代宗師。但就不能隨隨便便的說某某人是祖師。這個絕對不可以!我們聽聞到的「五時八教」的判教就是隋朝時期智者大師親自勘定的。
  • 學佛要深體佛祖的慈悲而懂得變通,不要只做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佛祖所說的3藏12部經等所有經典,都只不過是為了度脫有情、利樂眾生,如果做不到《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難免會因為執著於萬物的外相而不懂變通之道,從而錯失了佛祖的慈悲為懷之旨,失去開悟機緣。
  • 佛法:一句名言背後的境界,被日本宮本武藏和中國禪宗推崇備至
    如果能夠證入「佛擋殺佛」這句話背後的境地,實際上就已經是達到了佛祖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境了,而這,可能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那麼為什麼禪宗的前輩大德們為什麼要用佛來佛斬這句話來形容自己宗門所修的佛法境界呢?難道是對自己所信仰的佛祖還有什麼不滿,以至於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至於要用如此殺氣騰騰的字眼呢?
  • 阿難學佛因緣:羨慕佛祖法相莊嚴,佛法能夠使相貌變得美麗嗎?
    佛法能夠使相貌變得美麗嗎?根據《楞嚴經》,我們可以得知,阿難學佛的因緣是因為羨慕佛祖法相莊嚴,其實相由心生確實是如此。我現將各種改變相貌的法門整理帖出,並附上經文出處,與各位師兄分享。懇請各位師兄依法修行之餘,不要加重對色身的執著。《金剛經》有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佛教,何以將佛、法、僧稱為寶呢?我們為什麼要供養三寶?
    那時五百長者請問佛陀:「世尊,我等今日聞佛法音,得悟三寶利益世間,然今不知何義故,說佛法僧得名為寶,願佛解說顯示眾會及未來世敬信三寶一切有情,永斷疑網得不壞信,令入三寶不思議海。」佛陀告諸長者:「譬如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義,莊嚴國界饒益有情,佛法僧寶亦復如是。」
  •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說女人出家,正法會減少500年
    那麼,作為一位擁有大智慧的覺者,佛祖為什麼不同意女性出家來淨修梵行呢?    佛法是慈悲的,而佛祖所說的一切眾生皆平等、皆有佛性,為了讓正法更好的流傳,自會選擇一個合理的方式。  佛教講究因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佛法:金剛怒目,菩薩垂眉,都是為了度脫眾生
    對於這個問題,薛道衛是否有自己的答案不得而知,但是那個小和尚卻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傳說中薛道衛對於這個小和尚是大為稱讚不已的,其實也在情理之中,一個小和尚能說出如許的至深智慧,是很難得的,有些人出家幾十年,也不一定能夠達到如此水準,由此更可以看出古人對於佛法研修的水平,比今天的許多人是要勝過太多的了。
  • 佛法修學的三個果位,阿羅漢.菩薩.佛
    但這些並不是佛陀所追求的解脫生死之法,所以在當時的全印度沒有一個證得佛法果位的人,儘管佛法最低的果位阿羅漢果的人都沒有,佛陀在當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為師的人。當佛陀在菩提樹下發下最堅固的金剛誓言,不覺悟絕不下此座。夜睹明星,把十二年所學全部放下而豁然開朗,"奇哉,奇哉!
  • 佛法:想獲得《金剛經》的殊勝功德,在讀誦之前先要搞清楚4個要點
    作為佛門的無上聖典,《金剛經》以其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之智,歷來是所有想要證入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修行者所研參的重要法門。千百年來,無論僧凡,確實也有許多的人因為參究《金剛經》而獲得了證道的契機,有些人雖然沒有直接悟入如來法藏,但是也獲得了《金剛經》的感應而使自己長足了生活的智慧,可以透過迷霧而看清生活的本質之實相。
  • 海濤法師:佛法就是解決痛苦的方法
    )嗡 貝瑪夏哇熱 啪的 南巴修 納嘎南 達雅他 薩瓦沃熱達 哈納哈納 班扎納 拉加拉加 娑哈各位同修,阿彌陀佛。什麼是佛法?佛法就像藥一樣,因為生病所以要吃藥,所以佛法就是解決痛苦的方法,解決自己痛苦的方法,進一步,能夠解決別人和眾生痛苦的方法,但是什麼是痛苦呢,痛苦就是心不安定,心覺得很壓抑,心覺得心情不好,心覺得很想生氣,這個就是痛苦。
  • 為何佛祖當年往東方傳教而沒有去西方?
    可佛祖為何只在東方傳教,而沒有去往更遠的西方世界傳達教義呢?因為佛祖是道祖鴻鈞的弟子在佛祖化為接引道人去東方傳道之前,鴻鈞道人曾化身麻衣侶點化當時還是毘遮羅國王子的佛祖。鴻鈞告訴佛祖如果想要拯救自己的國家,靠武力是不行的,要靠頭腦、靠道理讓世人心中產生信仰,有了信仰便有了自我要求的標準和規則,人人都若此國家也會強大起來,於是鴻鈞傳了佛祖一套名為「佛法」的典籍,並叮囑他要想將佛法傳給世人,自己要先將佛法理解透徹,並修成佛身才可行,於是佛祖就按照鴻鈞傳授的佛法典籍日夜修煉,從沙彌修到比丘,從比丘修到羅漢,又從羅漢修到菩薩,最終經歷了數千個春秋輪轉方才修到了佛經的最高境界
  • 佛教 萬千法門成就無二,宗門教下本是一家
    什麼是說通呢?一句話,佛祖釋迦牟尼宣講的三藏十二部佛法就是說通!我們一定要記住,只有佛祖和一些真正的成就者才有資格「說通」,像我等凡夫來說,就只是說說而已罷了!這個法師講法啊,你必須通!你如果不通,那就只能是說說而已,和嘮家常沒有兩樣!更有甚者好為大言,故意歪解經義,那就更為糟糕一些了!
  • 大願法師:什麼是「十圓滿」呢?
    什麼是「十圓滿」呢?「十圓滿」又分為五內圓滿和五外圓滿。「眾同處所依正圓,現生不作五無間,無諸邪見信業果,如是五種內圓滿。」這是海公上師的《菩提道次第科頌》上面的一個偈子。首先是眾同分圓滿。眾同分,我們學過「百法」的就知道,這個是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之一。
  • 淨空法師:真實義在語言、文字之外,這也是佛法很難懂的地方
    這個佛法妙就妙在此地,難就難在這裡。一會兒又說能,一會兒又說不能,到底能不能?你要懂得佛說法的意思。佛說能、佛說不能是一個意思,不是兩個意思;能與不能不是對立的,這是佛法最難懂的地方。佛為什麼有的時候說能,有的時候說不能?怕你執著。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聽佛說法,讀佛的經典,教給我們三個原則。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下)
    觀世音菩薩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下)慈航一、傳心開悟法。學拳學佛的許多人都很著相, 比如, 認為某種特定的外形動作就是太極拳, 身上戴上佛珠就是學佛, 等等, 這樣下去, 不論下多大功夫, 都如磨磚作鏡、煮砂為飯, 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太極和佛, 都是每個凡夫本有的, 不須外求, 「離一切一諸相, 即名諸佛」(《金剛經》), 也就是只要離開了一切諸相, 就找到太極和佛了, 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真心了。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佛祖在《金剛經》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切法都是佛法」,有許多的人都只能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難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大智慧,從而白白讓自己錯過了悟入甚深佛法的機會,難以登堂入室而得見般若花開。
  • 佛法沒法投機取巧,只念佛號並不能解脫,再看觀無量壽佛經
    文殊師利菩薩在佛教中代表什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而他也曾是很多佛的老師。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智慧是解脫不了的。老師再好如果你的智慧沒辦法理解老師所講的道理,那也是解脫不了的,所以智慧是你最重要的老師。就像古話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這是文殊菩薩十分重要的原因,因為他就是代表你智慧的象徵。要想即身證悟獲得解脫,戒定慧三者缺一不可。
  • 佛法的最終含義是什麼呢?不要理解錯。下篇
    戒律是什麼呢?戒律是針對當時的狀況,產生的約束行為的一種規則。首先說他不是佛法本意,只是針對當時人們的狀況設定的規則。換句話說就好像上房的梯子,只是助你成道的工具,當然上房也可以用繩子等等工具。只是梯子基本適應所有人,無論老少都可以攀登,而繩子可能更適合年輕人,戒律就是這樣但記住不要本末倒置,佛法的真意可不是戒律。南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略有不同,南傳佛教是乞食是可以吃肉,漢傳佛教是梁武帝改革後的是不可以吃肉的,所以戒律會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而做改變的。犯了戒律的人一樣可以證悟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