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卡脖子」風險 提升車用晶片自給能力刻不容緩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提升車用晶片自給能力刻不容緩

  受晶片供應不足影響,傳聞南北大眾汽車近期陷入停產。儘管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已公開解釋,這只是短期的供給緊張,情況沒有傳聞中嚴重,已經與總部、相關供應商展開協調工作,但這並未完全打消公眾的疑慮。

  具體來看,此次晶片短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用於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的MCU(微控制單元)。在中國市場,一般10萬元以上的車型,特別是中高端車型都會配備ESP。它是汽車主動安全系統的一部分,能起到防側滑作用。另一類是ECU(電子控制模塊)中的MCU。ECU廣泛應用於汽車各控制系統中,被喻為「行車電腦」。

  據報導,此次晶片斷供風險還波及其他一些合資車企。雖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表示,短期供需失衡,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得到緩解,不會對汽車產業造成較大影響。但缺少晶片導致部分企業停產,這在汽車行業是頭一次,筆者以為還是有必要引起足夠重視。

  作為汽車的大腦,晶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人們只是對自主車企的晶片供給充滿擔憂。在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業生產正常的情況下,合資車企居然也出現了晶片斷供危機,這多少有些超乎大家的想像。

  不少分析認為,此次汽車晶片之所以短缺,原因在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海外規模較大的圓晶廠和封測廠陸續宣布停產,再加上意法半導體工人罷工,使得供給能力不足。同時,中國汽車市場復甦超預期,也進一步推動了晶片需求增長,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風險。

  此外,在5G技術發展推動之下,今年消費電子領域對晶片的需求在快速增加,晶片產能遇到挑戰,搶佔了部分汽車晶片的產能。所以,才有了「手機業打仗,汽車業遭殃」的業內調侃。

  應該說,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從更深層次看,還在於我國汽車晶片供應鏈過於依賴海外市場,晶片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空心化」,以至於晶片自給能力嚴重不足。

  據中國汽車晶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自主汽車晶片產業規模僅佔全球的4.5%,而我國汽車用晶片進口率超90%,先進傳感器、車載網絡、三電系統、底盤電控、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等關鍵系統晶片過度依賴進口。比如,電動汽車中價值僅次於動力電池的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98%以上需要從國外進口,且價格是國外的1.2倍至1.8倍。英飛凌、瑞薩、安森美、仙童、東芝等外國企業控制了全球八成以上的IGBT市場份額。

  隨著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程度越來越高,晶片的使用量也在急劇增加,晶片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新發展格局下,如何通過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提升車用晶片自給能力,避免「卡脖子」風險,已刻不容緩。 (楊忠陽)

相關焦點

  • 加大車規級晶片自主研發力度 規避「卡脖子」風險 | 建言中國077
    【編者按】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仍然存在受制於人的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現在成熟的前端採樣晶片主要由歐美日的大企業提供,市場佔有率接近100%,關鍵部件、先進工藝依賴進口容易受制於人,安全性難以保障。
  • 受晶片供應不足影響,大眾汽車近期陷入停產!比亞迪可充分自給!
    受晶片供應不足影響,大眾汽車近期陷入停產! 此次汽車晶片之所以短缺,原因在於受疫情影響,海外規模較大的圓晶廠和封測廠陸續宣布停產,再加上意法半導體工人罷工,使得供給能力不足。 中國汽車市場復甦超預期,也進一步推動了晶片需求增長,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風險。
  • 進口晶片最大隱患不在於「卡脖子」,在於引狼入室
    1晶片之爭不僅在於「卡脖子」與高利潤,更在於終極控制權目前我們生活中所用的大部分物品,都有兩個特點:一是具有現實可行的檢測手段,二是不具備遠程控制功能。這兩個特點,決定了當別人想借刀殺人、利用你的物品來搞你的時候,往往要挑戰極高的難度、冒著極大的風險、付出極大的代價。
  • ...聯席CEO米磊:半導體晶片只能換道超車「卡脖子」問題正迎刃而解
    資本與創業者空前的熱情一方面拉動了國產晶片產業的快速增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3539億元,同比增長16.1%。與此同時,部分「卡脖子」的問題也正在迎刃而解。
  • ...星米磊:半導體晶片只能換道超車,但一些「卡脖子」問題正迎刃而解
    資本與創業者空前的熱情一方面拉動了國產晶片產業的快速增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3539億元、同比增長16.1%;與此同時,部分「卡脖子」的問題也正在迎刃而解。
  • 從理論到實踐 晶片人才培養提速刻不容緩
    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晶片的進口總額高達3040億美元,遠超排名第二的原油進口金額。因為我國晶片自給率目前不到30%,尤其是高端晶片方面,對外依賴嚴重,而「缺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晶片的設計和製造人才。
  • 晶片和系統均要實現全面自主,讓卡脖子一去不返
    斷供之後,這給華為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難題,尤其是美國新政正式實施後,這意味著華為獲取晶片等元器件以及技術將會更難。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為全面出擊,目的是在晶片和系統方面,均要實現全面自主,讓卡脖子一去不返。例如,在晶片方面,華為已經宣布全面進入半導體晶片領域內,還要在新材料以及終端製造方面突破技術瓶頸,並自主研發屏幕驅動晶片,實現晶片全面自主生產等。
  • 超越老美的中國超級計算機用的是什麼晶片?會被美國卡脖子嗎?
    那麼問題來了,我國超級計算機這麼厲害,用的是什麼晶片?會被美國卡脖子嗎?其實我國超級計算機早被美國掐過脖子了。但是美國商務部決定拒絕英特爾公司向中國出售至強晶片,用於天河二號系統升級的申請。對的,我國天河二號用的就是英特爾至強CPU。大家經常聽說英特爾酷睿I五、I七、I九等都是普通家庭民用的電腦CPU,而至強一般用於伺服器、雲計算等。天河二號總共有一萬六千個運算節點,每個節點有兩顆至強E五十二核主處理器,三個至強負五十七核協處理器。
  • 突圍晶片「卡脖子」!我國再添「猛將」:12吋晶片廠正式投產
    在美國新規之下,我國晶片製造屢遭「卡脖子」。但中國晶片行業化壓力為動力,在高新技術領域不斷突破。繼中芯國際晶片製造技術逐步追上臺積電、三星等全球頂尖晶片巨頭後,我國晶片製造行業又添一員「猛將」。據證券時報12月21日最新報導,士蘭微宣布,該公司斥資170億元投建的12吋晶片生產線,已於今日(12月21日)正式啟動生產。
  • 國產最強車用晶片廠商:MCU裝車量超500萬,IGBT國內第一
    自從晶片被推出以來,在眾多的領域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並且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可以說目前任何與電子、數碼、科技相關的產品,都需要用到晶片。而國內由於很多原因,在晶片領域發展較國際頂尖水平還是有差距的,所以每年都要大量採購晶片,進口額度現在已經超過了3000億美元每年,比石油還要高。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這些年也有眾多的國產企業發力晶片,在不同的領域想要打敗國外廠商,擺脫依賴進口的局面。
  • 地平線入選CB Insights中國晶片設計企業榜單
    榜單評選從企業競爭力、研發能力、產業認可、發展趨勢和合作表現等維度全方位評估中國晶片設計企業的實力,特別關注企業的發展潛力,以及在整個IC產業鏈中所發揮的協同作用。評選按照10個類別,共計評選出包括華為海思、阿里平頭哥、寒武紀、比亞迪半導體、Arm中國在內的65家中國晶片設計企業。
  • 全球第五的晶片設計公司:華為海思!
    因為手機晶片的研發難度最高,華為手機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品牌,背後離不開其自主晶片麒麟晶片的貢獻。2018年,華為手機出貨量超2億臺,其中所用晶片近8成來自海思。海思用了10年時間才研發出第一代麒麟晶片(2014年發布),說明這一步有多難。如今麒麟系列晶片已經升級到麒麟980,該晶片由臺積電代工,採用7nm工藝製造,性能不輸高通驍龍845。
  • 中科院教授發聲:中國科技領域大而不強,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創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由此可見,中國的科技創新事業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但從細節來看,中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
  • 車企紛紛自研晶片 造車新勢力「芯」事重重
    原標題:車企「芯」事重重來源:36氪未來汽車日報文 | 蘇鵬當特斯拉實現了晶片自由,在這個車企很容易被外人卡脖子的重要領域裡,陸續掀起一陣「自研晶片」的狂歡。車企到底需不需要自研晶片的討論仍在繼續,新造車們則已經紛紛入局。
  • 卡脖子的技術,真想不到……
    我國具備輕型燃機自主化能力;但重燃仍基本依賴引進。國際上大的重燃廠家,主要是美國GE、日本三菱、德國西門子、義大利安薩爾多4家。與中國合作都附帶苛刻條件:設計技術不轉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也不轉讓,僅以許可證方式許可本土製造非核心部件。沒有自主化能力,意味著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環,仍然受制於人,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
  • 車規晶片市場到底怎麼了!
    中國市場的全面復甦也進一步推動了需求的增長,使得情況變得更加嚴峻,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的風險。雖然晶片供應受到影響,但情況並沒有傳聞中嚴重。公司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也已經和總部、相關供應商展開協調工作,積極採取應對措施。目前,相關車輛的客戶交付沒有受到影響。」
  • 晶片短缺背後:汽車業「八仙過海」搶資源 自主研發是場「長戰役」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認為,應理性看待晶片斷供問題。目前,我國汽車製造商所用晶片基本都由國外廠商壟斷,儘管大眾中國強調,「缺芯」造成的是局部影響,而非全局性的停產。但以大眾在華數百萬的產銷量來看,國內汽車供應鏈的風險已經展露,提升供應鏈的風險抵禦能力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