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評論員 郭慧巖
劉然是中部某省一名鄉鎮公務員,最近一些繁重的培訓任務讓她有些吃不消,「馬上就要去縣裡參加集中脫產學習,平時還得在2個平臺刷分。」某事業單位的王智也陷入了同樣的煩惱:原有的工作安排被突如其來的培訓打亂了,「只能在看視頻時抽空回覆信息。」
劉然、王智正在經歷的,在基層幹部中具有共性。據半月談近日報導,一些地方平時並不重視學習培訓,而習慣於年末搞突擊培訓。一些人疲於應付僱人刷分、找人替自己線上考試;時間安排不合理,培訓內容與實際工作脫離、不接地氣;考核要麼非常簡單,要麼開卷,整套環節變成了「做做樣子」。
變了味兒的培訓,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起到了反作用。這樣的學習培訓,真該改改了。
一般來說,各單位每年對培訓時長有明確要求,學習培訓安排合理的單位,也能按時達到培訓要求,自然也受基層幹部歡迎。但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卻「不按常理出牌」,不把工夫用在平時,而是年底搞突擊。
注重表面的轟轟烈烈不注重實效,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矛盾和問題,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這就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義,而從中央到地方一再強調要反對形式主義,真正把心思用在幹事業上,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
如何把培訓學習的好事辦好?首先要改變當下這種「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在充分調研、與下級單位溝通交流的基礎上安排專業人員設計培訓課程,從而打破「上熱下冷」的局面,能夠使參加學習的人有所收穫並能夠學以致用。
比如,針對基層法律工作者,在法規條例修改或者新的法律法規頒布時,請權威專家詳細解讀,更新專業知識、提升業務技能。這樣能學到東西、具有實用性的的培訓恐怕很少有人不會喜歡。
此外,在保證培訓質量的前提下,也不排除有存在懈怠、逃避情緒的幹部,這要靠制定合理的考核機制,做到獎懲有力,幫助學員鞏固知識,激勵他們參與學習培訓的積極性。
說到底,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有些技能也許能通過突擊得到暫時提高,但有些內容卻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消化、實踐、驗證才能真正內化於心,從而達到提高的目的,因此還是要把更多工夫放在平時,做實做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