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是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的著名謀士和軍事家。賈詡之所以被稱為「毒士」,不是中國人所說的,而是來自日本的遊戲。賈詡善於看透人心,能力的手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戰略,二是眼光。賈詡之所以被稱為「毒士」,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賈詡一個計劃使王允迷失,呂布逃跑,長安混亂,人們死亡無數。
雖然這一切都不是賈詡想看的,但畢竟起源在他身上,叫毒士不算過分。 王允用美人計殺了董卓,而呂布一文一武壟斷朝廷大權,然後大肆報復屠戮與董卓有關係的大臣。 董卓的西涼兵首當其衝。 曾經散布謠言說王允和呂布要殺西涼人。所以西涼官兵都有恐慌情緒,李榷郭汜等主要將領也在計劃逃離。
在李榷郭汜血腥統治的歲月裡,瘟疫頻發,還有天災,戰爭等,漢獻帝只好逃離長安,倉皇逃跑。 當時長安的人差點死了,而這一切的後果,賈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只是因為賈詡的話,造成了長安城中大量的百姓傷亡。是因為賈詡貪生怕死,不顧後果,卻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使世界陷入混亂,而改變了命運的大人物,因此,三國毒士是賈詡的。
三國時對賈詡的描寫是:看人說什麼,說什麼是什麼。 善於運用細心觀察,考慮說話人的身份,性格,愛好等通俗的方式與人交流,讓對方聽自己的話。在溝通交流中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對方從不拘泥於規則,應變能力很強。 這樣的分析,可以斷言賈詡的「詡」應該是第一個意思,說得很有套,溝通能力很強。 這樣的人像他的名字也很符合賈詡這樣的人。
賈詡,是東漢至三國時期的頂尖謀士,人稱毒士,其人足智多謀,可謂無謀略。賈詡曾經是董卓部將,董卓被殺後,獻計李傕、郭汜等董卓餘黨反擊長安,呂布戰敗,王允被殺,西涼軍閥再次控制皇帝。本來,董卓部就準備逃跑,而賈詡在鼓勵他們反擊,讓李傕、郭汜控制了漢獻帝,成功控制了東漢朝廷,東漢末年有望穩定局面變得更加混亂。
從此,東漢朝廷名存實亡。李郭之亂,成為東漢末年的導火索,賈詡為自保而提出毒計,葬送了東漢江山。但在賈詡看來,漢朝的存亡並不在他的心中。 李,郭兩人都感激賈詡的貢獻計劃,準備以朝廷的名義給賈詡加官進爵,賈詡只是自己保命的計劃,算不上什麼大功為理由拒絕了李、郭二人的封賞。
表面上看,這是賈詡淡泊名利,不追求榮華富貴。實際上這是賈詡內心的計策。李、郭二人控制漢獻帝,不僅無法「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的關東諸侯都會乘機發展自己的力量。東漢末年乃至整個三國時期,賈詡的計策可以說是最毒的。賈詡年少的時候,曾經遇到過一次九死一生的險情,同行的夥伴都被殺害,但是賈詡卻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躲過一劫。
也就是說,年少時期的賈詡,就顯露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年少時期,賈詡曾被推舉為孝廉,擔任朗官的職務,不久以後就因病辭官。回鄉的路途中,賈詡遇到了一群劫匪,於是賈詡開始忽悠這群人。劫匪準備把賈詡殺死之時,賈詡卻對劫匪說:「我是段熲的外孫,你們不要把我殺了,我家一定會給你們很多錢把我贖回去。」
當時太尉段熲長期鎮守邊疆,劫匪對太尉是非常害怕的,正因如此,賈詡卻忽悠他們說他是段熲的外孫,利用氐人對段熲的恐懼,使自己脫離險境。「賈」這個字就不用多解釋了,是被大家熟知的姓氏。那麼賈詡的名字有何意義呢?「詡」念xu第三聲,意思有三個方面:第一,誇大,能言善辯,例如詞語自詡。
第二同「栩」,形容歡喜、開心。第三,普遍。例詞有:來自《說文》的「詡,大言也。」來自《禮記·禮器》的「德發揚,詡萬物。」來自《禮記·少儀》的「合同主詡。」賈詡的毒,體現在了觀事準確,眼光犀利,並且有點出人意料,並且切中要害,不計後果。其目光遠大,算無遺策,精通兵法。
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在曹操這裡,賈詡更是為曹操選擇世子方面立下了功勞。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賈詡的比喻,讓曹操避免了曹操的兒子為了魏王位爭奪。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徵吳無功而返。說賈詡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謀士,一點不為過,《素書》中講:「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講的就是練達之人必須「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惟有「動靜不失其時」,方能「其道光明」。鬼谷子也一再強調:「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三國時期的賈詡以身垂範,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