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80後、90後,將奮鬥的青春鐫刻在敦煌文物保護事業上—— 在...

2020-12-14 荔枝網新聞

  圖①:李曉洋在修復雕像。

  資料圖片 

  圖②:樊雪崧在查閱資料。

  魏 力攝 

  圖③:薄龍偉在做數據採集。

  孫德強攝 

  圖④:俗稱「九層樓」的莫高窟第96窟窟外木構建築。

  資料圖片

  在敦煌,時間是一種特別的存在。

  時間是靜止的,上千年的文明仿佛凝固在一尊尊雕像、一幅幅壁畫上;時間又是流動的,一代代莫高窟人在這裡孜孜以求,奉獻青春。

  據敦煌文獻《莫高窟記》所載,十六國前秦建元年間,禪師樂僔途經敦煌三危山,在此地開窟修行。此後漸漸有僧人、民眾來此開窟造像。有人認為,「莫」原指「漠」,意為「沙漠的高處」。後因「漠」與「莫」通用,故改稱為莫高窟。

  莫高窟,對遊客來說,是新鮮的奇觀;對堅守在這裡的文物保護利用群體而言,卻是真實的生活。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一批批年輕人來到莫高窟,被敦煌藝術所吸引,選擇紮根大漠。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莫高窟人將青春留在敦煌,讓風沙染白兩鬢,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如今,新一代的莫高窟人正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在這裡揮灑青春,書寫嶄新的篇章。

  敦煌美術研究者樊雪崧:

  「希望為敦煌藝術研究出一份微薄之力,以回報歷代無名工匠」

  從敦煌城往東南25公裡,經過一片茫茫的沙漠,就到了鳴沙山東麓,那座標誌性的「九層樓」映入眼帘。崖壁上700多個石窟靜立,散發著神秘的光芒。8年前,碩士畢業的樊雪崧第一次來到敦煌研究院面試,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來到莫高窟敦煌文物研究所,紮根大漠。最困難的時候,他們在戈壁沙漠中種糧,尋找鎖陽、草籽等植物充飢。如今的莫高窟,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參加工作後,樊雪崧住進了一室一廳的單身宿舍,浴室、廚房一應俱全。

  硬體設施雖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生活還遠遠算不上豐富。每天宿舍、單位、食堂「三點一線」,下班後,除了宅在宿舍看書、上網,就是在「九層樓」前散步。周六周日是採購日,他們結伴坐班車下山,買零食、飲料、小家電……跟搬家一樣往宿舍搬東西。

  孤獨,是莫高窟年輕人的日常。冬天,莫高窟的遊客少了,天一暗,萬籟俱寂。「遇到沙塵暴天氣,沙子從關著的窗戶鑽進來,人一連好幾天都出不了門。」樊雪崧說,「這樣的日子久了,很多人見了人也不愛多說話了。」

  莫高窟的年輕人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裡的年輕人多少帶點浪漫情結。爬沙山、走孤道,從研究院到敦煌市區,他們可以徒步穿越沙漠,從早上6點走到下午1點。

  也不是沒有動搖,畢竟遠離城市,家人要多陪伴,孩子面臨上學,這些現實的問題,年輕人也會考慮。「但莫高窟有很好的學術平臺和豐富的學術研究資源,這是讓我留下的重要原因。」樊雪崧說。

  在莫高窟第254窟的南壁上,樊雪崧一次次觀看捨身飼虎的故事。壁畫採用「異時同圖」的形式,將所有情節都置於一幅畫面中。光從石窟外照進來,絢爛的顏色、嚴謹的構圖、強烈的共情,都給樊雪崧無比的震撼。他一次次地觀摩壁畫,每一次都有新感受。

  壁畫的精妙,在樊雪崧看來,是一種精神。

  在敦煌的歲月,樊雪崧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研究美術。在歲月的變遷中,是什麼力量讓敦煌藝術誕生於戈壁荒漠的深處?在文明交流互鑑中,敦煌美術又記錄下哪些珍貴史料?帶著這些疑問,他考入南京藝術學院攻讀博士,師從費泳教授。「希望為敦煌藝術研究出一份微薄之力,以回報歷代無名工匠。」樊雪崧說。

  VR製作師薄龍偉:

  「用數位化手段,讓敦煌藝術煥發新的活力」

  「是什麼讓你留在敦煌?」

  這個問題,薄龍偉也問了自己好多遍。2012年,從南昌大學影視動畫系畢業後,薄龍偉衝著敦煌離家近,來到研究院工作。那一年,敦煌研究院招收了16個人,薄龍偉是其中的3個女生之一。她記得,班車接著新人們來到研究院,「路上一片荒涼,車開了好久都沒到,我都快絕望了。」在參加新人培訓時,面對密集的石窟知識、浩大的藝術寶庫,薄龍偉有些發蒙:「我對莫高窟知之甚少,感覺很惶恐。」

  改變發生在2014年。當時,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改名文物數位化研究所,薄龍偉負責石窟的VR全景製作。數據採集、後期製作、相關研究性課題……都由他們幾個人組成的團隊承擔。

  她就這樣一頭扎進了洞窟,做起敦煌石窟的數位化。「小洞窟數據採集需要一到兩天拍攝,大洞窟需要兩三天,後期製作還需要兩三天。VR還需要加入語音講解、圖片展示、小視頻等,一個就得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薄龍偉說。就這樣,一點點、一個個,她所在的小團隊完成了200多個石窟的VR製作。

  改變就這樣悄然發生了,以前進入石窟,她轉一圈就走了,現在她一進洞窟就半天出不來。看繪畫方式,研究構圖方法,對比不同朝代的用色、下筆……不知不覺,她就可以看上好幾個小時。之前進石窟看不出門道,現在只要一進洞窟,她就能大概判斷是什麼朝代的石窟。薄龍偉形容這是「內心的改變」:「進洞窟狀態不一樣了,我變得愛看壁畫了,進了洞窟就覺得清淨。」

  她喜歡壁畫上的小動物。294窟壁畫上有一隻朱雀,因為年代久遠,顏色褪去,沒了光彩。在對洞窟進行數位化過程中,她將朱雀的線稿調出來,根據之前的研究成果給朱雀填色復原。看到小小的朱雀在屏幕裡活起來、動起來,她的喜悅無以言表。隨著時間的流逝、環境的變化,石窟不可避免地受到損害,壁畫也在慢慢消失。「用數位化手段,可以實現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讓敦煌藝術煥發新的活力。」薄龍偉說。

  在研究院,她收穫了友情,年輕人湊在一起聊天、喝茶、做飯,其樂融融。讓她高興的是,當年和她一起進入研究院的16個同事,一個也沒有離開。她也在這裡遇到了愛情:她在61窟拍攝,他在66窟修壁畫,他一下子看見了她。如今,他成為她的丈夫,他們的孩子3歲多了。

  薄龍偉計劃就196窟的本生故事做一個敦煌壁畫故事繪本,那是一個褒善貶惡的故事。她想將壁畫故事做成兒童繪本,講給孩子聽。

  敦煌的氣候並不舒適宜人,尤其是對於愛美的女生。夏天光線格外刺眼,需要戴墨鏡、口罩,冬天天寒地凍,需要裹長羽絨衣。但這裡,有薄龍偉最愛的雪天。下雪天,她會爬到三危山上,雪飄落在遠處的沙漠、飄落在近處的石窟。天地間空無一人,眼前一片純淨、雪白,一切都好靜、好美。

  壁畫修復師李曉洋:

  「壁畫也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善待它們」

  一邊是綿延的石窟、一邊是浩瀚的星空,敦煌的夜晚是如此璀璨、如此奇幻——這是李曉洋從小就熟悉的星空。1989年出生的李曉洋是在敦煌長大的孩子。他的爺爺李雲鶴,是敦煌研究院壁畫修復大師,參與修複壁畫近4000平方米,修復彩塑500餘身,當選「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儘管是個名副其實的「敦煌三代」,但成為一名壁畫修復師,並非李曉洋最初的人生設計。高中出國,室內設計專業畢業,他本想著在外闖闖。作為家中獨子,他是被父母勸回敦煌的。

  來到敦煌研究院上班,李曉洋的第一課是和泥巴。因為做石膏沒有達到要求,一向和善的爺爺發了脾氣。在李曉洋的印象中,「這是爺爺第一次對我發脾氣」。

  對修複壁畫的興趣,發生在真正接觸這門手藝後。

  2015年冬天,李曉洋參與了莫高窟360窟的壁畫搶修。360窟在莫高窟不算一個大窟,大概有40多平方米。李曉洋剛進入360窟的時候,壁畫起甲(指壁畫顏料層與繪製顏料層的泥層脫離並捲起的一種病害狀態)非常嚴重。經過他們團隊持續一年多的工作,第二年5月工作組照例拍攝了修復後的照片。回到辦公室,看到壁畫修復前後對比圖,李曉洋驚呆了。這是主室北壁西側的壁畫,色澤鮮豔、構圖精巧,畫中人物的鼻子、眼睛栩栩如生。雖然有些顏料層脫落了,但整體畫面妙不可言。「那一瞬間,忽然覺得很震撼。」李曉洋說,「這件事情後,我忽然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了。修復能把壁畫原來的樣子展現給大家,很有成就感。」

  壁畫修復是一件非常耗時的工作,「一個工程耗時幾年,是很平常的事。」李曉洋說。在外人看來,他們面對牆壁,波瀾不驚。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指尖湧動著波濤洶湧,稍有不慎,就可能對壁畫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爺爺常跟我說,壁畫、塑像就像病人,我們就像是醫生,它們生病了,才需要我們去修復。」李曉洋說,「別看它們不會說話,壁畫也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善待它們。」

  頸椎不好,是久坐落下的職業病;與家人聚少離多,是修復工作的常態。但年輕的李曉洋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節奏:除了在莫高窟修壁畫,甘肅天水、河北曲陽、山東泰安、四川成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還參與了援外項目。

  2017年,李曉洋離開敦煌研究院,組建了自己的修復團隊。

  儘管離開了敦煌研究院,但李曉洋的心還在莫高窟,覺得自己離莫高窟的星空仍然那麼近。「今年是修複壁畫的第九年,我感覺每一個新項目都是新的起點、新的嘗試。」李曉洋說,「修複壁畫已經變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接觸越多越熱愛。」

  「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也是李曉洋的座右銘。帶著這些「財富」,他選擇繼續面壁而「修」。

相關焦點

  • 社會捐資助力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文物保護
    榆林窟開鑿在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境內的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料圖)甘肅省文物局供圖中新網蘭州12月12日電 (記者 馮志軍)敦煌研究院12日發布消息稱,國強公益基金會11日向敦煌研究院捐贈900萬元,用於該院榆林窟洞窟保護展示設施建設。今年5月,國強公益基金會還捐贈80萬元用於榆林窟第17窟的保護展示設施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莫高窟記得,"飛天"記得……——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素描
    他們白手起家,用雙手清除了數百年堆積在300個洞窟裡的積沙,修建了1007米的土圍牆,在周邊種樹,為洞窟測繪、照相、編號,全面調查洞窟內容和供養人題記,臨摹……他們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為開闢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也為敦煌文物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生活苦,尚可忍受。
  • 80 90 00後的青春大不同?酷狗《倒帶青春》用音樂揭秘!
    2020年是有著特殊時間意義的一年,80後全部邁入而立之年,90後集體奔三,00後也走向成年。在最容易感懷青春的盛夏,酷狗音樂特別推出了《聽見青春在倒帶》H5,精心挑選1990-2020三十年間近百首青春代表歌曲,讓80後、90後、00後們,都可以在音樂裡重溫自己美好的青澀時光。
  • 在莫高窟雕刻時光的年輕人 在這裡孜孜以求,奉獻青春
    原標題:一群80後、90後,將奮鬥的青春鐫刻在敦煌文物保護事業上——   在莫高窟雕刻時光的年輕人   在敦煌,時間是一種特別的存在。   時間是靜止的,上千年的文明仿佛凝固在一尊尊雕像、一幅幅壁畫上;時間又是流動的,一代代莫高窟人在這裡孜孜以求,奉獻青春。   據敦煌文獻《莫高窟記》所載,十六國前秦建元年間,禪師樂僔途經敦煌三危山,在此地開窟修行。此後漸漸有僧人、民眾來此開窟造像。有人認為,「莫」原指「漠」,意為「沙漠的高處」。
  • 保護傳承敦煌文化 增強中華文化自信
    敦煌藏經洞文物的浩劫,被中國學者稱為我國學術一大傷心事。為了改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幾代中國學者頑強奮鬥,為中華民族學術自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為中國學術自信的一個典範。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以常書鴻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青年學子,身赴大漠戈壁,艱苦奮鬥,初創基業。新中國誕生後,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莫高窟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開展了搶救性保護。
  • 植保團隊 用青春換古木常綠!59歲的邱元英帶領一群90後年輕人挑起...
    前幾年,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讓大家了解到文物修復工作的寂寞艱苦與高度專業性。事實上,還有一項工作絕不亞於修文物,那就是修古樹。作為國內知名植物保護專家、高級工程師,59歲的邱元英說:「古樹是我們城市唯一不可複製的活著的生物,是我們城市建設的基礎。」在她看來,世界上記錄歷史主要有3種形式:文字、文物和古樹。
  • 耽美小說網80後站長獲刑 90後青春寫手誤入歧途
    耽美小說網80後站長獲刑 90後青春寫手誤入歧途   新華網北京5月14日電(記者璩靜張雲龍)記者14日從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獲悉,河南鄭州的王某某開辦耽美小說網,因放任作者發布淫穢色情小說以提高網站點擊量,非法賺取廣告費、下載費,被鄭州市二七區法院以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判處有期徒刑
  • 敦煌發現藏經洞後,外國探險家從藏經洞中擄掠文物的種類及數量
    石窟中有精美的佛像、瑰麗的窟簷裝飾、豐富多彩的壁畫,由於沙漠特有的乾燥氣候,至今保存如初,成為世界歷史上罕見的文化藝術寶庫。 大約在1049年以後,敦煌處在西夏王朝統治下,莫高窟的和尚把歷代寶藏、經卷、絹畫、織繡、雜書等集中放在一個洞窟的復室裡,外面築上一道牆封閉起來,畫上菩薩像。這樣大批的文化典籍被秘密珍藏起來,這就是後來令世界矚目的敦煌藏經洞。
  • 80後與90後的回憶,周傳雄、孫耀威!事業上升期怎麼突然不火了?
    80後與90後喜歡的藝人甚多,但唯獨就這麼在事業上升期時兩位突然消失在的大眾視野,讓人感到可惜,那就是周傳雄、孫耀威!「周傳雄」01.獨具音樂才華,經典之作數不勝數!曾經在90年代左右,作品已經小有名氣,比如《我的心太亂》,也為許多知名藝人創作詞曲,富有才華的他在音樂界還是挺受歡迎的。《黃昏》、《寂寞沙洲冷》、《男人海洋》、《關不上的窗》、《冬天的秘密》等等還有許多後期優秀作品,活躍時期的熱度可謂是獨樹一幟。02.本該是走向「事業巔峰」,結果意想不到。
  • 「90後」「00後」,用青春能量勇往直前
    光明日報評論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中,你們青年人同在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一道,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向他們和奮鬥在疫情防控各條戰線上的廣大青年致以誠摯的問候。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以「90後」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擔當奉獻,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就有1.2萬多名是「90後」,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95後」甚至「00後」。
  • 「奮鬥的青春最美」:「90後」在抗疫一線「蛻變成長」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 題:「奮鬥的青春最美」:「90後」在抗疫一線「蛻變成長」新華社記者林苗苗、魏夢佳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救死扶傷……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90後」青年醫護人員彰顯青春蓬勃力量
  • 80、90後「淚目」!幾代人的青春,曾經「其樂無窮...
    「小霸王,其樂無窮啊」——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曾傳遍國內大街小巷,風靡一時的小霸王遊戲機是很多80後、90後的童年回憶。 企查查App顯示,小霸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被申請破產重整,申請人為殷小雲,案號為(2020)粵20破申131號。同時,法定代表人馮寶倫已被法院列為限制高消費人員,限制消費令由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下發。
  • 《愛情公寓》完結後,80後給青春畫個美麗的休止符
    2009年8月5日的江西衛視一部叫《愛情公寓》的都市青春情景喜劇開播,那曾是我們的青春記憶,那年我24歲大學剛剛畢業一年,一位名叫韋正的導演帶領著一群和我一樣大小的年輕人愛開始了中國80後青春的漫長之路。
  • 考古「後浪」像拼圖一樣將碎片復原成文物原貌,發掘補缺復活歷史
    參與這次考古的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群「80」後、「90」後的年輕考古隊員。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先後3次跟隨這群年輕的考古隊員,深入到五六米深的墓坑、出土文物修復室用鏡頭記錄文物發掘和修復的過程,也記錄下他們心中對考古的理解和追問。
  • 當文物保護迎來剛性監督
    2017年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修改,檢察公益訴訟全面施行,明確檢察機關可以代表公眾利益,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四大與社會民生直接相關的領域提起公益訴訟。這一範圍後拓展至英烈權益保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正是檢察機關在上述五大領域之外新的探索領域。
  • 1943年甘肅敦煌老照片 80年前的敦煌莫高窟風景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組1943年的甘肅敦煌老照片,拍攝者為李約瑟。1943年9月間,英國駐華使館的科學參贊李約瑟組建了中國西北考察隊,考察過程中拍攝大量西北地區老照片,同時還拍攝了大批敦煌莫高窟的珍貴影像資料。
  • 80後 90後的童年回憶 校園裡的獨特青春
    回憶著回憶著,我想起來兒時的種種,90後的我們繼承傳遞了80後的童趣,那時候我們玩什麼呢?記憶湧上頭,不禁感慨童年的美好對於我們而言,最開心的事便是和小夥伴在校園裡打彈珠、打麵包、抓石子、跳山羊、丟手絹、捉迷藏、鬥機。
  • 「疫」線「90後」用奮鬥擦亮青春底色
    (2月18日攝,受訪者供圖)從被保護的孩子到抗疫的「戰士」,疫情暴發以來,「90後」主動挑起重任,成為衝在醫療一線、嚴守國門一線、下沉社區一線的中堅力量。「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青年們正在用奮鬥擦亮青春的底色。
  • 曾經80後的偶像組合「小虎隊」解散後的不同人生,人各有志!
    青春期的小虎隊小虎隊,80年代至90年代歌壇經典組合,由霹靂虎吳奇隆,小帥虎陳志朋,乖乖虎蘇有朋三個人組合,上世紀80年代末期出道,先後發行了多首至今還傳唱的經典歌曲,比如《星光依舊燦爛》《青蘋果樂園》《愛》《蝴蝶飛呀》等被80後的初中時代所熟悉的曲子,滿滿的青春回憶,也讓小虎隊火得一塌糊塗,可謂是大紅大紫,然而隨著他們三人的漸漸長大,有了不同的人生追求,在收穫了絢麗的舞臺和成功的喜悅,各自因個人原因不得不解散了小虎隊,直到2010
  • 畫中有話|鐫刻芳華
    序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